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聲聞乘三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得阿羅漢極速者,經三生:第一生植順解脫分之善,第二生植順決擇分,第三生入于見道。乃至得阿羅漢果。無更較此為速者。俱舍論二十三曰:「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脫,三位亦爾。」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三生)附錄。
三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即三世轉生之意。傳燈錄曰:「有一省郎,夢至碧巖下一老僧前。煙穗極,微云此是檀越結愿,香煙存而檀越已三生矣?!拱拙右自姡骸甘勒f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是前身?!拱复巳皋D生而言。其外又有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義者有數家,今列之如圖。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一、見聞生〕,見聞生者,謂八難眾生,宿世見聞華嚴大經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毀謗,故感八難之報,墮地獄中,受諸極苦。今蒙如來放足下輪相清凈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見聞華嚴大經善種,即得脫地獄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內,超登十地也。(八難者,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長壽天難、北郁單越難、盲聾瘖啞難、世智辨聰難、生在佛前佛后難也。梵語兜率,華言知足。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謂善財童子于福城東初見文殊,得蒙開發(fā)而啟信解,遂令參問諸善知識,皆獲開示修行法門,乃至最后參見普賢,令其入于毛孔剎中,修行菩薩廣大愿因,圓滿諸佛無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圓滿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謂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覺等六千比丘觀察文殊師利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彼諸比丘聞是說已,心意清凈,信解堅固,頂禮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為諸比丘開示演說大乘之法,令諸比丘成就深信,獲大智慧,于一生內,證入法界也。(梵語舍利弗,華言身子。梵語逝多,華言勝林,即給孤獨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
聲聞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二乘又三乘之一。(參見:乘)
【佛學常見辭匯】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三 賢┐
│總相念處┘      ├─七方便┐
│暖─────┐    │    │
聲 │頂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圣諦
聞 │世第一法──┘         │
│預流果 ┐           │
│一來果 ├四果─────────┘
│不還果 │
└阿羅漢果┘
【三藏法數】
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聲聞乘。
【三藏法數】
謂聲聞之人,聞佛聲教,修苦集滅道四諦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運出三界,故名聲聞乘。
【三藏法數】
謂聲聞之人,聞佛聲教,修生滅四諦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諦之法,運出三界,是為聲聞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藏法數】
聲聞者,聞如來聲教而得悟道也。謂聲聞以四諦為乘,運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聲聞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舊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載之義,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其中一乘有二種,二乘有二種,三乘有三種,四乘有四種,五乘有五種。各(參見:本)。
【佛學常見辭匯】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聲聞乘教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光宅四教之一。(參見:四教)附錄。
四教
【佛學大辭典】
(名數)四教種種不同。
【佛學常見辭匯】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以上藏通別圓四教,是化益眾生的法門,故名為化法。(參見:化法四教)2。指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為化儀。(參見:化儀四教)
聲聞乘十地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十地)附錄四乘十地項。
十地
【佛學大辭典】
(名數)或曰十住。種種不一。
【佛學常見辭匯】
1。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2。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圣諦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3。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凈自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清凈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凈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毗盧舍那智海藏地。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無垢之十地、修生顯得之十地。
一、本有無垢之十地 即一切眾生,本有凈菩提心,所具足之無量功德,開而為十也。
二、修生顯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斷三妄執(zhí)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顯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為種子,二地為芽,三地為皰,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為受用種子,八地為無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也,九地為有,進求佛慧,坐是最勝心也,十地為決定心。
【三藏法數】
(出楞嚴經)
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fā)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于法云,分為十也。
〔一、歡喜地〕,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經云: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得法喜者,謂于證得之法而生喜樂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離垢地〕,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于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云: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fā)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凈,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fā)。經云:凈極明生,名發(fā)光地。(情見者,謂依情分別之見也。)
〔四、焰慧地〕,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fā)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云: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凈性明顯現前。經云: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云:盡真如際,名遠行地。(分證者,謂菩薩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動地〕,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fā)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云:發(fā)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云,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云:慈陰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之海者,以其深廣,無法而不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