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大乘莊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精微萬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車(三車)
(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jīng)·譬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乘一道?!?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號 僧伽 ,有時與我論三車。” 王琦 注:“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當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三車之所載有多寡,喻三乘諸賢圣道力之深淺耳?!?明 唐順之 《山行即事》詩:“相期 白社 里,共聽演三車?!?清 錢謙益 《仙壇唱和詩》之二:“《妙華》已悟三車法,臺教今為繼別宗。”參見“ 三乘 ”。
(2). 唐 窺基 博通釋典,嘗至 太原 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后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為法相宗大師。見 宋 贊寧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贈》詩:“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錢謙益 箋:“此詩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雙樹聽法,亦應(yīng)許我如 慈恩 三車自隨,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div>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精微萬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j4hrj1g"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國語辭典》:二乘  拼音:èr shèng
佛教用語:(1)大乘和小乘的合稱。佛教宗派中主張自利和眾生空的是聲聞乘,又稱為「小乘」,因為能載度的眾生較少。發(fā)愿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行佛道和主張眾生空和法空的是佛乘,又稱為「大乘」,因為能載度利益的眾生較多。《大智度論》卷四:「欲辯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陜小,佛乘廣大。」(2)小乘。因小乘包含聲聞乘和獨覺乘。獨覺乘亦主張自利和眾生空,但由于他的證悟不待他人教導(dǎo)聞法,是自己覺悟的,故稱為「獨覺」。
分類:二乘副車
《國語辭典》:四果  拼音:sì guǒ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預(yù)流果)、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者?!吨姓摗肪硭模骸溉缫娍嗖蝗?,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div>
《漢語大詞典》:五乘
佛教語。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云佛乘)。 宋 元照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參見“ 五衍 ”。
《漢語大詞典》:五衍
即五乘。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李善 注:“五衍,五乘。 天竺 言衍,此言乘。五乘:一人,二天,三聲聞,四辟支佛,五菩薩?!痹敗?五乘 ”。
《漢語大詞典》:三駕(三駕)
(1).三次興兵。《左傳·襄公九年》:“三駕而 楚 不能與爭?!?杜預(yù) 注:“三駕,三興師?!?br />(2).指 北魏 時皇帝外出的三種車駕;大駕、法駕、小駕。魏書·禮志四:“ 太祖 天興 二年,命禮官桾採古事,制三駕鹵簿。”北史·魏本紀:“﹝ 拓跋珪 ﹞始制三駕之法?!?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望專委博學(xué)之士,檢尋前代儀注及鹵簿,令於三駕諸仗內(nèi),參定今來乘輿出入名件而嚴設(shè)儀衛(wèi)之禁。”參閱魏書·禮志四。
(3).佛教以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稱三駕。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歸心:“六舟三駕,運載群生。” 唐 王勃 《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四門幽闢,顧非相而遲迴;三駕晨嚴,臨有為而出頓。”
《國語辭典》:斯陀含  拼音:sī tuó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為聲聞乘的第二果。證到此果位者,只需再來此世間一次,便可證得解脫。斯陀含可分為斯陀含向和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是已證初果正趨向斯陀含果的境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國語辭典》:阿那含  拼音:ā nà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為聲聞乘的第三果。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來,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證涅槃。阿那含可分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證二果,正趨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挂沧鳌覆粊怼埂ⅰ覆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