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0詞典 4分類詞匯 26
《國語辭典》:埋伏  拼音:mái fú
暗中躲藏著,等敵人到來后再起而攻擊。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大夫!不知筵宴之間,怎生埋伏擺布?」《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像這等險惡所在,他們必有埋伏!」
《漢語大詞典》:打埋伏
(1).預(yù)先隱藏起來,待時行動。如:連長留下一排人在這里打埋伏。
(2).比喻隱藏物資、人力或隱瞞問題。《人民日報》1952.3.13:“所有陽奉陰違、消極怠工、打埋伏……混水摸魚、大吃大喝等,都是犯罪的行為?!?趙樹理 《三里灣》十七:“當(dāng)時有些社員見他這么說,明知道他是打埋伏,不想要他,經(jīng)過幾天研究之后,還是要了?!?/div>
《國語辭典》:十面埋伏  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1.形容被敵軍層層包圍?!度龂萘x》第三九回:「敵軍如此,雖十面埋伏,吾可懼哉!」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重瞳有千般英勇,怎出的這十面埋伏?」
2.樂曲名。琵琶古曲,為獨奏名曲之一。樂譜最早見于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上。全曲屬多段體結(jié)構(gòu),描寫楚漢垓下決戰(zhàn),韓信在九里山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于烏江自刎的情景。又名〈淮陰平楚〉。
《漢語大詞典》:埋伏圈
埋伏者所控制的范圍。 黎汝清 《三號瞭望哨》:“鬼子上了我們的當(dāng),知道我們有了準(zhǔn)備,便想撤退逃跑,正巧落在我們的埋伏圈。”
《漢語大詞典》:偃戈
(1).休兵。指太平。 唐 于鵠 《山塞》詩之一:“邊人逢圣代,不見偃戈時。” 宋 陳彭年 《大寶箴》:“導(dǎo)之以德,民免嬰羅;不懈於位,俗乃偃戈。”
(2).伏兵;埋伏。周書·文帝紀(jì)下:“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中,聞鼓聲而起?!?/div>
《漢語大詞典》:掩伏
埋伏;藏匿。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zhàn):“余授以旗鼓,命掩伏山側(cè),余遂趨賊壘?!?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你可以掩伏在近旁,聽我們說些什么話,但不許有人露面。”
分類:埋伏藏匿
《漢語大詞典》:伏埋
埋伏。 郭希仁 《從戎紀(jì)略》:“ 定三 見勢不可支……與其弟 國寶 由署后越城逃佚。詎城下亦有伏埋,二人由城跳下,超過一小河?!?/div>
分類:埋伏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分別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時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熱。」《紅樓夢》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這果子樹上都有蟲。」
2.三重伏兵?!杜f唐書。卷一二一。仆固懷恩傳》:「玚令高彥崇、渾日進、李光逸等設(shè)三伏以待之,賊半渡,伏發(fā),合擊而走之?!?/div>
《國語辭典》:潛伏(潛伏)  拼音:qián fú
1.隱匿埋伏?!度龂?。吳書。卷四七。吳主權(quán)傳》:「冬十月,權(quán)以大兵潛伏于阜陵俟之,凌覺而走?!埂度龂萘x》第二一回:「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nèi)?!?br />2.軍事上的一種機密性行動。以秘密方式進入敵區(qū)后,居住該地區(qū)而不為他人所發(fā)覺或注意。
《國語辭典》:出草  拼音:chū cǎo
舊日臺灣原住民埋伏于草叢中,捕殺入侵者或獵取他族的人頭,再將人頭去皮肉,置于髑髏架上,稱為「出草」。此一行為象徵自衛(wèi)、勇敢,并具有宗教意義。
《國語辭典》:伏莽  拼音:fú mǎng
本為軍隊藏匿草叢中,后世用以指隱伏的盜匪?!杜f唐書。卷一。高祖本紀(jì)》:「由是攫金有恥,伏莽知非?!?/div>
《國語辭典》:伏兵  拼音:fú bīng
暗中隱藏埋伏的軍隊。《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操若來,誘之入城,四門放火,外設(shè)伏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時,聽炮響為號,伏兵齊起,上前掩殺?!?/div>
《國語辭典》:狙擊(狙擊)  拼音:jū jí
埋伏在暗地里而伺機突擊?!妒酚洝>砦逦?。留侯世家》:「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div>
《國語辭典》:陰伏(陰伏)  拼音:yīn fú
1.陰私、秘密?!稘h書。卷六六。楊敞傳》:「又性刻害,好發(fā)人陰伏。」
2.暗中埋伏。《新唐書。卷一五五。馬燧傳》:「陰伏萬人,將以掩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