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4詞典 4分類詞匯 10
《國語辭典》:垂楊(垂楊)  拼音:chuí yáng
楊柳科「垂楊柳」、「柳樹」的別名。《老殘游記》第二回:「到了濟(jì)南府,進(jìn)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fēng)景覺得更為有趣。」參見「柳樹」條。
《國語辭典》:青絲(青絲)  拼音:qīng sī
1.青綠色的絲繩?!稑犯娂?。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古辭。陌上?!罚骸盖嘟z為籠系,桂枝為籠鉤。」宋。陳亮〈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詞:「金釵斗草,青絲勒馬,風(fēng)流云散。」
2.黑色的頭發(fā)。唐。李白將進(jìn)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埂都t樓夢(mèng)》第二一回:「平兒收拾賈璉在外的衣服鋪蓋,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綹青絲來?!?br />3.青梅等果物切成的細(xì)絲,用以點(diǎn)綴在食品上。
《漢語大詞典》:青絲白馬(青絲白馬)
南朝 梁 普通 年間,“有童謡曰:‘青絲白馬 壽陽 來?!逼浜?侯景 作亂,乘白馬以青絲為韁,兵皆青衣,從 壽春 進(jìn)軍 建康 。見《梁書·侯景傳》、《隋書·五行志上》。后因以“青絲白馬”指作亂的人。 唐 杜甫 《青絲》詩:“青絲白馬誰家子,粗豪且逐風(fēng)塵起?!?仇兆鰲 注:“此詩諷 僕固懷恩 也。首以 侯景 之亂,比其犯順?!币嗍∽鳌?青絲 ”。
《國語辭典》:柳絲(柳絲)  拼音:liǔ sī
形容柳枝細(xì)長如絲。唐。白居易 楊柳枝詞八首之八:「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yīng)無續(xù)得期?!固?。溫庭筠 楊柳詩八首之二:「南內(nèi)墻東御路旁,預(yù)知春色柳絲黃?!?/div>
《國語辭典》:柔條(柔條)  拼音:róu tiáo
柔軟的枝條?!段倪x。陸機(jī)。文賦》:「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埂段倪x。左思。雜詩》:「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div>
《國語辭典》:煙穗(煙穗)  拼音:yān suì
茂密的枝條。南唐。李煜柳枝。風(fēng)情漸老見春羞〉詞:「多謝長條似相識(shí),強(qiáng)垂煙穗拂人頭?!?/div>
《漢語大詞典》:煙柳(煙柳)
亦作“煙柳”。 煙霧籠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樹。 唐 張仲素 《春游曲》之一:“煙柳飛輕絮,風(fēng)榆落小錢?!?宋 惠洪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詞:“緑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張可久 《小桃紅·春深》曲:“一汀煙柳鎖春宵,添得楊花鬧?!?清 沈雄 《金明池·秣陵懷古》詞:“最傷心,煙柳 臺(tái)城 ,儘巷口 烏衣 ,興亡難訴?!?/div>
《漢語大詞典》:煙縷(煙縷)
亦作“煙縷”。
(1).裊裊上升的細(xì)長煙氣。 五代 王周 《道院》詩:“誰知是官府,煙縷滿爐沉?!?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 阿興 又狠狠地吸起煙來,默默地望著煙縷沉思起來?!?br />(2).指柳條。 南唐 李中 《途中柳》詩:“無人折煙縷,落日拂溪橋。”參見“ 煙柳 ”。
《漢語大詞典》:永豐坊(永豐坊)
地名。在 唐 東都 洛陽 。 白居易 曾賦《楊柳枝詞》贊賞其西南角園中垂柳,因而名聞京都。 清 王士禛 《秋柳》詩之二:“若過 洛陽 風(fēng)景地,含情重問 永豐坊 ?!眳⒁姟?永豐柳 ”。參閱 清 徐松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
《漢語大詞典》:柳鬟
形容垂柳的枝條。 宋 陳亮 《思佳客·春感》詞:“花拂闌干柳拂空,花枝綽約柳鬟鬆。”
分類:垂柳枝條
《漢語大詞典》:永豐柳(永豐柳)
唐 時(shí) 洛陽 永豐坊 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 白居易 因賦《楊柳枝詞》云:“一樹春風(fēng)千萬枝,嫩如金色軟如絲。 永豐 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后傳入樂府,遍流京師。 唐宣宗 聞之,下詔取其兩枝植于禁苑中。后因以“永豐柳”泛指園柳。 宋 張先 《千秋歲》詞:“ 永豐 柳,無人盡日飛花雪?!币嗍∽鳌?永豐 ”。 陳世宜 《秋柳和漁洋》詩之三:“聞道空?qǐng)@在南角, 永豐 移植愿多違?!?/div>
《漢語大詞典》:蛇柳
指如蛇曲伸的垂柳條。 南朝 陳 沈炯 《十二屬》詩:“龍隰遠(yuǎn)青翠,蛇柳近裴徊?!?/div>
《漢語大詞典》:泡子河
元 代開鑿的 通惠河 的一段,兩岸多高槐垂柳,位于 北京市 崇文門 內(nèi)東城角。久已湮沒。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泡子河:“ 崇文門 東城角,洼然一水, 泡子河 也。積潦耳,蓋不可河而河名?!?清 勵(lì)宗萬 《京城古跡考·泡子河》:“今查 崇文門 之東,貢院之南,近觀象臺(tái)西側(cè),惟存河溝一道,南北通渠,相傳是 泡子河 故蹟,而槐柳今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