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地婆訶羅。高宗時來華。儀鳳四年表請翻度。至武周垂拱末,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年七十五卒于翻經(jīng)小房。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進。尤善祝術。高宗時來游中國。儀鳳四年五月。疏請翻傳所赍經(jīng)夾。天后末。于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廣福寺出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壑亲C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辨。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序其端。后終于翻經(jīng)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陽龍門之香山。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度人也。洞明八藏博曉五明。戒行高奇學業(yè)勤悴。而咒術尤工。以天皇時來游此國。儀鳳四年五月表請翻度所赍經(jīng)夾。仍準玄奘例。于一大寺別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譯。至天后垂拱末。于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東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廣福寺。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慧智證梵語。敕諸名德助其法化。沙門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沙門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敷睿藻制序冠首焉。照嘗與覺護同翻佛頂。深體唐言善傳佛意。每進新經(jīng)錫賚豐厚。后終于翻經(jīng)小房。享年七十五。天后敕葬于洛陽龍門香山。塔見存焉。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僧。罽賓國人。在京師,充義學沙門。德宗貞元中譯《華嚴經(jīng)》。憲宗元和中奉詔于醴泉寺譯《本生心地觀》。書成奏上,賜紫衣。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罽賓國人。入本朝。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理。深思翻譯。而國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詔工部侍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就醴泉寺。譯出經(jīng)八卷。號本生心地觀。其梵夾則高宗時獅子國所進者。寫畢經(jīng)進御覽。有詔愿為序。尋頒視其文冠于首。大中間。法寶大師玄暢。請入藏。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般若。罽賓國人也。貌質魁梧執(zhí)戒嚴整。在京師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門深思翻譯。奈何有事于蜀部。劉辟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詔工部侍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就醴泉寺譯出經(jīng)八卷。號本生心地觀。此之梵夾乃高宗朝師子國所進者。寫畢進上。帝覽有敕。朕愿為序。尋頌下其文。冠于經(jīng)首。三藏賜帛。證義諸沙門錫賚有差。先于貞元中譯華嚴經(jīng)后分四十卷。此蓋烏荼國王所進者。于時而賜紫衣。后大中中法寶大師玄暢奏請入藏焉。
人物簡介
【生卒】:705—803 【介紹】: 唐時新羅國王支屬。出家后游方來唐,擇九華山谷中平地而居。村民入山,見其孤然閉目,端居石室,遂相與為之構建禪宇。德宗建中初,張嚴移舊額奏請置寺。卒時年近百歲。能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5—803 俗姓金,新羅(今朝鮮南部)國王支屬,出家后游方來唐,擇九華山谷中平地而居。村民入山,見金地藏孤然閉目端坐石室,乃相與為之構禪宇。德宗建中初,張嚴為移舊額奏請置寺。貞元十九年(803)卒。《宋高僧傳》卷二〇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另嘉靖《池州府志》卷九尚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全唐詩續(xù)補遺
金地藏,新羅國僧。至德間渡海,居青陽九華山。嘗以巖間白土雜飯食之,人以為異。年九十九,忽召徒眾告別,但聞山鳴石隕,俄頃趺坐于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舁之而動,骨節(jié)若撼金鎖焉。(《全唐詩》八○八作新羅國王子。)
人物簡介
【生卒】:?—780 【介紹】: 唐時回紇酋長。姓藥羅葛,稱牟羽可汗,又稱登里可汗。英武可汗磨延啜次子。其妻為仆固懷恩之女。代宗時詔以雍王適為元帥,東會回紇,助懷恩等平安慶緒、史朝義之亂,收復洛陽及河北,牟羽因功冊為英義建功可汗。永泰初懷恩反,誘回紇、吐蕃入寇。懷恩卒,回紇與郭子儀結盟而去。德宗建中初,牟羽欲入寇,其相頓莫賀諫,不從,為頓莫賀所擊殺。
人物簡介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yè)儒。蚤歲欲以所學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后當宣導于都邑。復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鄉(xiāng)里。嘗赴齋民家。偶受經(jīng)。得圓覺閱之。妙領義趣。于是誓傳是經(jīng)。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馀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殿。詢問秘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善。甘露之禍?;鹿俾式K鐾缆?。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亦在。且求剪發(fā)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故遵守惟謹。今日之死因所甘心?;鹿亵~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者為出涕。相國裴休嘗著論以辟?;蛘邔W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具于拯律師。尋?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宣導于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jīng)。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蛑?。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密累入內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而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內眾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zhí)政者孔熾。內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酷重于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唯李訓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訓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撰云。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禪寂?;蛳s蛻而去?;蚧鸹鴾?。或攀樹以示終?;蚴芎Χ鴥攤?。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于應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歛。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真乘。萬善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河東相國之論撰。所謂極其筆矣。然非夫人之為極筆。于他人豈極其筆乎。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能知密公。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其二公之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圓。應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曰。達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可不嫉之乎?;蛴姓V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茍與王臣不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蛑篂樽诮逃H近。豈不為大乎。寧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不可。吁哉。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簡介
【生卒】:867—928 【介紹】: 五代時僧。鎮(zhèn)州常山人。俗姓李。幼于本州萬歲寺出家,習學律典。后轉依禪宗,歷詣云居道膺、雪峰義存,終嗣玄沙師備。后住漳州羅漢院,世稱地藏和尚。其門人文益,開法眼宗。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萬歲寺。依無相大師出家。后住漳州龍溪羅漢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謚真應禪師。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絕酒胾。見萬壽寺無相律師。即前作禮。無相拊其首曰。若從我乎。乃欣然依隨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發(fā)為大僧。無相使習毗尼。一日為眾升堂。宣戒本布薩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發(fā)圣乎。一眾愕然。琛顧笑。為無相。作禮辭去。無相不強。初謁雪峰存公。不大發(fā)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奧。與慧球者齊名。號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韜晦。然叢林指目。以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十馀年。遷止羅漢。破垣敗簀。人不堪其憂。非忘身為法者。不至。僧問。如何是羅漢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卻成兩句。又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識此字耶。曰不識。琛曰??慈∑湎伦⒛_。琛嘗垂頭。頹然坐折木床。見僧來。即舉拂子曰。會么。對曰。謝和尚指示學人。琛曰。見我豎起拂子。便道指示學人。汝每日見山見水??刹恢甘救暌S忠娚畞?。舉拂子。其僧禮拜稱贊。琛曰。見我豎起拂子。便禮拜贊嘆。那里掃地。豎起掃帚。為甚不贊嘆。有僧來報。保福遷化也。琛曰保福遷化。地藏入塔。琛時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時學者莫測其旨。琛憫之為作明道偈。其詞曰。至道淵曠。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觸處皆渠。豈喻真虛。真虛設辨。如鏡中現(xiàn)。有無雖彰。在處無傷。無傷無在。何拘何礙。不假功成。將何法爾。法爾不爾。俱為唇齒。若以斯陳。埋沒宗旨。宗非意陳。無以見聞。見聞不脫。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崢嶸。我宗奇特。當陽顯赫。佛及眾生。皆承恩力。不在低頭。思量難得。拶破面門。蓋覆乾坤。快須薦取。脫卻根塵。其如不曉。謾說而今。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復至閩城舊止。遍游近城諸剎。乃還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閱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維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涼益禪師。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童時即篤志離俗。親戚鄉(xiāng)黨皆莫之從。年且弱冠。乃獲為郡之萬壽寺無相大師弟子。既登戒品。方學毗尼。嘆曰。此豈足以臻觀脫哉。于是南謁云居雪峰。抵玄沙。沙問云。三界惟心。汝作么生會。琛指椅子云。和尚喚這個作什么。沙曰椅子。琛云。和尚不會。沙曰。我喚作竹木。汝喚作什么。琛云桂琛亦喚作竹木。沙云盡大地覓一個會佛法底人不可得。自是玄沙每誘迪學者。出諸三昧。皆命琛為助發(fā)。于是漳牧王公。建地藏精舍。而請駐錫焉。久之徙居羅漢院。上堂。宗門玄妙為當只恁么。更別有奇特。若別有奇特。汝且舉看。若無。不可只將三個字。便當卻也。三個字謂宗教乘而已。爾若道著宗乘。便是宗乘。若道著教乘。便是教乘。禪德佛法元來。由爾口里安立名字。爾向這里。說圓說頓。說實說常。禪德爾把什么作圓作頓。作實作常。傍家行腳。理須甄別莫相理沒。珍重。問如何是羅漢家風。答不向爾道。問因甚么不向學人道。答是我家風。問如何是沙門正命食。答吃得么。曰欲吃此食。作何方便。答塞卻汝口。問如何是十方眼。答時上眉毛。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數(shù)日安坐而終。壽六十二。臘四十。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岡。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無恙時。鼓山神晏尤見重于王氏。以他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琛終不變。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兒篤求遠俗。齋茹一餐調息終日。秉心唯確鄉(xiāng)黨所欽二親愛縛而莫辭。群從情纏而難脫。既冠繼踰城之武。求師得解虎之儔。乃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矣。初登戒地例學毗尼。為眾升臺宣戒本畢。將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誨曰。持犯束身非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發(fā)圣乎。于是誓訪南宗程僅萬里。初謁云居后詣雪峰玄沙兩會。參訊勤恪。良以嗣緣有在。得旨于宗一大師。明暗色空廓然無惑。密行累載處眾韜藏。雖夜光所潛而寶器終異。遂為故漳牧太原王公誠請。于閩城西石山建蓮宮而止。駐錫一紀有半。來往二百眾。琛以秘重妙法罔輕示徒。有密學懇求者時為開演。后龍溪為軍倅勤州太?,樼鸸菊?。于羅漢院為眾宣法。諱讓不獲。遂開方便。不數(shù)載南北參徒喪疑而往者不可殫數(shù)。有角立者。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禪休復。咸傳琛旨。各為一方法眼。視其子則知其父矣。以天成三年戊子秋。復屆閩城舊止。遍玩近城梵字。已俄示疾數(shù)日安坐告終。春秋六十有二。僧臘四十。遺戒勿遵俗禮而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崗。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稟遺教也。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得法密付授耳。時神晏大師王氏所重。以言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確乎不拔。終為晏讒而凌轥。惜哉。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常山人。童兒便求遠俗。齋茹一餐。秉心唯確。二親愛縛。繼踰城之武。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登戒地。學毗尼。乃自誨曰。持犯束身。非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發(fā)圣乎。于是誓訪南宗。程僅萬里。初謁云居。后詣雪峰。參訊勤恪。得旨于宗一大師。明暗色空。廓然無惑。密行累載。處眾韜藏。遂為故漳牧。太原王公。誠請于閩城西石山。建蓮宮而止。駐錫一紀有半。來往二百眾。琛以秘重妙法。罔輕示徒。有密學懇求者。時為開演。后龍溪為軍[亻?]勤州大保瑯瑯公。志請于羅漢院為眾宣法。遂開方便。不數(shù)載南北參徒。角立。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禪林。復咸傳琛旨。各為一方法眼。天成三年。戊子秋俄示疾數(shù)日。安坐而終。
人物簡介
法名不詳。五代前蜀王建時僧人。常持大帚,不論官府、寺觀、人家,過即掃之。時稱掃地和尚。王建末年于各處寫“水行仙,怕秦川”六字。后王衍于秦川驛被殺,果應其言。事跡見《清異錄》卷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2句于讖記類。
人物簡介
【生卒】:?—1362 【介紹】: 元末紅巾軍將領?;葑谥琳吣?,與關先生等率軍北上。次年由益都攻懷慶路,戰(zhàn)敗,入晉寧路。十九年,自稱掃地王。二十年,被元將孛羅帖木兒擊敗于臺州。二十一年,降元。次年,與田豐合謀,刺殺元將察罕帖木兒。被察罕帖木兒義子擴廓帖木兒殺死。
人物簡介
河緯地,(朝鮮語:???;1412年—1456年),字天章(朝鮮語:??)、仲章(朝鮮語:??),號丹溪(朝鮮語:??)、赤村(朝鮮語:??)、延風(朝鮮語:??)是朝鮮王朝早期的學者型官員,死六臣之一。
人物簡介
【生卒】:?—1510 【介紹】: 明四川保寧人。正德四年,同藍廷瑞等起事,擁眾十余萬,自稱掃地王,轉戰(zhàn)川、鄂、漢中一帶。后于通江為明軍所攻,戰(zhàn)死。
人物簡介
方守地,字周埏,號千里,山東濟南府歷城縣民籍直隸滁州全椒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二名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聯(lián)捷癸丑科進士會試八十二名,殿試三甲三十五名,授河南汝寧府商城縣知縣,擢兵部主事,泰昌元年(1620年)十一月捧尚方劍詣遼東,賜經(jīng)略袁應泰。天啟元年奉差解宣府馬價銀二萬二千余兩。崇禎元年三月,由兵部郎中升四川副使,加升四川布政司左參政。
人物簡介
【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檢討。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和哲學,重視“質測”,意即實驗。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時西方科學知識,對神學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士,官檢討。初為報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詞學圖錄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經(jīng)經(jīng)絡》、《醫(yī)學會通》等。維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科學家。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jīng)》、《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入南明永歷朝,除經(jīng)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一說坐化。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社天地會的發(fā)展。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
人物簡介
吳允謙(1612年12月21日—1665年),字凝之,號玉京,成都府內江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吳允謙在崇禎九年(1636年)中舉人,次年(1637年)聯(lián)捷進士,曾前往貴州主持鄉(xiāng)試;弘光年間與趙東曦、朱邦祈、丁圣時、王運熙、宣國柱、胡周鼒同時召用,獲授吏科給事中,其后隱居在淮安數(shù)年。江南巡撫上請清朝朝廷,讓他補任口北道道員,轉任洮岷道,在任內去世,有詩文數(shù)卷流傳;弟弟吳允震、族子吳嵩、吳芳、吳齡等人先后中舉,人稱當?shù)赝濉?/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