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380,分92頁顯示  上一頁  54  55  56  57  58  60  61  62  6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淵(廟號 唐高祖、高祖、藝祖 太武皇帝、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神堯、太武帝、唐太武帝、大武皇帝 叔德 唐國公、唐公 淵 )
李世民(廟號 太宗、唐太宗 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唐太宗帝 別稱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世稱 太原公子 秦王、趙公 )
文德皇后(別稱 長孫皇后 文德、文德圣皇后 )
李羲叟(圣仆 )
毛熙圣
楊扶(圣儀 )
武則天(別稱 則天皇后、武后、圣神皇帝 世稱 武皇后、阿武、阿武婆、高宗武皇后、阿武子 武媚 天后 則天大圣皇后、則天順圣皇后、大圣則天皇后 )
李治(廟號 高宗、唐高宗 天皇大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唐高宗帝 別稱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為善 晉王 )
僧伽( 證圣大師、真相大師 )
竇德妃( 昭成順圣皇后、昭成皇后、昭成 竇 )
馮昭泰(遇圣 安昌公 )
李顯( 廟號 中宗、唐中宗 孝和皇帝、唐中宗帝、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顯 周王、英王 尊號 應天皇帝、應天神龍皇帝 )
李旦(廟號 睿宗、唐睿宗 大圣真皇帝、唐睿宗帝、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大圣貞皇帝 旭輪 殷王、豫王、冀王、相王、安國相王 武 )
李隆基(世稱 唐明皇 廟號 玄宗、唐玄宗、元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至道大圣大明孝帝、明 別稱 明皇帝、明皇 楚王、臨淄郡王、平王 )
李亨( 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紹、浚、亨、玙、紹 肅宗皇帝、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肅宗帝 廟號 肅宗、唐肅宗 嗣升 陜王、忠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6—635 【介紹】: 唐開國皇帝。祖籍隴西成紀,遷狄道,又徙武川鎮(zhèn),后入中原,居南趙郡廣阿。字叔德。其祖于北周時封唐國公。淵七歲襲爵,隋時累遷太原留守。煬帝大業(yè)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稱帝,國號唐,建都長安。在位九年,平定群雄統(tǒng)一天下,傳位于太子世民,自稱太上皇。卒謚大武皇帝。
全唐文·卷一
帝姓李氏。諱淵。字叔德。其先隴西成紀人。后徙長安。祖虎。佐周有功。為柱國。追封唐公。帝生襲封。隋大業(yè)十二年十二月為太原留守。明年五月舉義兵。十一月入長安。尊立恭帝。自為大丞相。進爵為王。義寧二年戊寅五月受禪。建元武德。在位九年八月。傳位太子。年七十一。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追尊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9—649 【介紹】: 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tǒng)一之業(yè)。高祖武德元年,為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后鎮(zhèn)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jù)勢力。九年,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為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為太上皇。銳意圖治,善于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nèi)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謚文皇帝。
全唐文·卷四
帝諱世民。高祖神堯皇帝次子。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見帝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語畢而去。不知所往。因以為神。故采其語名之。首創(chuàng)大業(yè)。平定天下。初封趙公。進爵秦王。武德九年立為太子。八月受內(nèi)禪。明年改元貞觀。在位二十三年。年五十三。謚曰文皇帝。廟號太宗。追尊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1—636 【介紹】: 唐太宗皇后。洛陽人。長孫晟女。高祖武德元年,冊為秦王妃。九年,冊拜皇太子妃。太宗即位,立為皇后。性儉約,好讀書,尚禮法,每勸帝納諫及抑退外家。卒謚文德。有《女則》,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01—636 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女。年13,嬪于太宗。高祖武德元年(618),冊為秦王妃。九年封皇太子妃。同年太宗即位,立為皇后。性儉約,喜圖傳,矜于禮法。嘗采古婦人善事,撰成《女則要錄》10卷。太宗貞觀十年(636)卒,謚文德。上元中,益謚文德圣皇后。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懷州河內(nèi)人,字圣仆。李商隱弟。善古文。以進士擢第,累為賓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曾至資州,作詩題于孟巖。世次無考?!遁浀丶o勝》卷一五七《資州》收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浦江人,字圣儀。仕為武源令。后遷交州刺史。所至有恩惠,州人謠曰:“楊圣儀,政多奇?!?/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4—705 【介紹】: 即武后。并州文水人,名照。武士彟女。年十四,太宗選為才人。太宗崩,出為尼,高宗復召入宮。永徽六年立為皇后,代決政事,與高宗并稱“二圣”。高宗崩,臨朝稱制,廢中宗、睿宗。天授元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在位十六年。殺唐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權(quán)略,能用人,故名相輩出。獎勵農(nóng)桑,改革史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則豪奢專斷,頗多弊政。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迫則天禪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謚則天皇后。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士彟之女。14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賜號武媚。太宗卒,削發(fā)為尼。高宗時,復召為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655),立為皇后,參決朝政,號為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弘道元年(683)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90)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后徙居上陽宮,去帝號。是年冬卒,謚曰則天大圣皇后。玄宗天寶八載(749),定謚則天順圣皇后。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則天后在位16年,實掌國政40余年,素多智謀,兼涉文史。曾召文學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等編纂《要覽》、《字?!?、《樂書要錄》等書,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6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詩序1首。
唐詩匯評
武則天(625-707),自名照(zhao),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太宗時被召入宮,為才人,年十四。太宗崩,為尼感業(yè)寺。高宗復召入宮,拜昭儀。永徽六年立為皇后。中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稱帝,改國號日周。神龍元年傳位于皇太子顯,十一月卒。謚曰則天順圣皇后。則天素多智計,輔政、當國數(shù)十年,頗有興革,亦多弊政。兼涉文史,能詩,與近臣詩會,傳為美談。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四十六首。
全唐文·卷九十五
后名照。并州文水人。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士彟之女。高宗立為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立為皇后。上元元年進號天后。中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尋自稱皇帝。改國號曰周。在位二十二年。中宗反正。謚曰大圣則天皇后。天寶八載。定謚則天順圣皇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8—683 【介紹】: 唐朝皇帝。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太宗貞觀五年,封為晉王。十七年,立為太子。即位后,多承太宗舊制。曾出兵擊平西突厥,又命李績率六總管兵攻高麗。后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在位三十四年,卒謚天皇大帝。
全唐文·卷十一
帝諱治。太宗第九子。貞觀二年生。五年封晉王。十七年四月冊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稱天皇。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追尊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集八十六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8—710 【介紹】: 唐時西域僧。蔥嶺北何國人,俗姓何。于本土出家,為僧后志在游方。高宗時至洛陽行化,歷吳楚間,尋于泗州構(gòu)伽藍居之,中宗親為題額曰普光王寺,遷止薦福寺。卒謚證圣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從來。龍朔初。隸名山陽龍興寺。至臨淮。得信義坊賀跋氏所舍地。遂見伽藍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齊香積寺。又致金像。刻其衣葉文曰。普照王佛。賀跋氏深已嘆異。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臥其家?;蚋Q見其首足各長于床三尺許。未幾。復見作觀音形相。別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舉族歸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額號香積。景龍二年。詔赴內(nèi)道場。上御法筵。詳問休咎。占對允當。因褒錫其額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諱。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詔遷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顏貌如生。上慘悴。賜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間問萬回師曰。彼僧伽何人也。對以觀音化身。宋太平興國間。詔復寺額為普照。其生前滅后。靈應之跡。備載實錄。茲不殫紀。賀跋名玄濟。謂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儼慧岸木叉。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僧伽者。蔥嶺北何國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也。然合有胡梵姓名。名既梵音。姓涉華語。詳其何國在碎葉國東北。是碎葉附庸耳。伽在本土少而出家。為僧之后誓志游方。始至西涼府。次歷江淮。當龍朔初年也。登即隸名于山陽龍興寺。自此始露神異。初將弟子慧儼同至臨淮。就信義坊居人乞地下標。志之言。決于此處建立伽藍。遂穴土獲古碑。乃齊國香積寺也。得金像衣葉刻普照王佛字。居人嘆異云。天眼先見。吾曹安得不舍乎。其碑像由貞元長慶中兩遭災火。因亡蹤矣。嘗臥賀跋氏家。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莫不驚怪。次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遂舍宅焉。其香積寺基。即今寺是也。由此奇異之蹤旋萌不止。中宗孝和帝景龍二年遣使詔赴內(nèi)道場。帝御法筵言談造膝。占對休咎契若合符。仍褒飾其寺曰普光王。四年庚戌示疾。敕自內(nèi)中往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猶生止瞑目耳。俗齡八十三。法臘罔知。在本國三十年?;仆廖迨d。帝慘悼黯然。于時穢氣充塞。而形體宛如。多現(xiàn)靈跡。敕有司給絹三百疋俾歸葬淮上。令群官祖送。士庶填??。五月五日抵于今所。帝以仰慕不忘。因問萬回師曰彼僧伽者。何人也。對曰。觀音菩薩化身也。經(jīng)可不云乎。應以比丘身得度者。故現(xiàn)之沙門相也。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彼澤國也。民家漁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諸殺業(yè)陷墮于人。宜疾別圖生計。時有裂網(wǎng)折竿者多矣。伽閑而宴息。見神告曰。天方亢陽百姓苗死。身胡藏其懶龍耶。伽曰。為之奈何。神曰。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其如人何。伽依之。其夜霆擊異常。質(zhì)明視指微有紅線脈焉。伽曰。吾與此壤無緣。乃行抵晉陵。見國祥寺荒廢。乃留衣于殿梁而去。后人聞異香芬馥。伽嘗記之曰。伊寺有人王重興去。三十年后果有僧。俗姓全為檀那矣。通天萬歲中于山陽眾中。懸知嫌鄙伽者。乃昌言曰。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勿生橫議。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財施吾可寬刑獄。汝所載者剽略得耳。盜依言盡舍。佛殿由是立成。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伽乘云下慰喻言無苦。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昔在長安。駙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聲振天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蛄钕词瘞熥佣??;驍S水瓶。或令謝過。驗非虛設功不唐捐。卻彼身災則求馬也。警其風厄則索扇歟?;蛘J盜夫之錢或咋黑繩之頸。或?qū)ち_漢之井?;蛭蚺崾现纭;蝾A知大雪。或救旱飛雨。神變無方測非恒度。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儼木叉各賜衣盂令嗣香火。洎乎已滅多歷年所。嘗現(xiàn)形往漢南市漆器。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覓買齋器。僧忽見塔中。形像凝然而指曰。正唯此僧來求買矣。遠近嗟嘆。又嘗于洪井化易材木。結(jié)筏而至焉。大歷中州將勒寺知十驛。俾出財供乘傳者。至十五年七月甲夜。現(xiàn)形于內(nèi)殿乞免郵亭之役。代宗敕中官馬奉誠宣放。仍赍舍絹三百疋雜?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襲。令寫貌入內(nèi)供養(yǎng)。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云為土宿加臨災當惡弱。伽忽現(xiàn)形撫李背曰。吾來福至汗出災銷。后無他咎。嘗于燕師求氈罽。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認塔中形信矣。遂圖貌而歸。自燕薊展轉(zhuǎn)傳寫無不遍焉。長慶元年夜半于州牧蘇公寢室前。歌曰。淮南淮北自此福焉。自東自西無不熟矣。其年獨臨淮境內(nèi)有年耳。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遺形儼若無損。咸通中龐勛者。本徐州戍卒。擅離桂管。沿路劫掠。而攻泗州圍逼其城。伽于塔頂現(xiàn)形。外寇皆睡。城中偶出擊之。驚竄而陷宿州以事奏聞。仍錫號證圣大師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軼。州將嬰城拒敵。伽現(xiàn)形于城西北隅??芤娭獔詨倦y下。駭而宵遁。大順中彭門帥時溥。令張諫攻于北城。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拘鞠場中。諫憑桉恍惚間見僧衣紫。誨之曰。此輩平人何可殺耶。不如舍之。言畢不見。諫遂縱之而逸。乾寧元年太守臺蒙夢伽云。寒東南少備。蒙不喻旨。以綿衾法服施之。十二月晦夜半。有兵士踰壘而入蒙初不知。復夢一僧以錫杖置于心上。冷徹心骨驚起。蒙令動鼓角。賊驚奔獲首領(lǐng)姓韓。至是方曉矣。由此多于塔頂現(xiàn)小僧狀。傾州瞻望。然有吉兇表兆于時乞風者分風。求子者得子。今聞有躬禮者。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蛞娦θ菡呒2蝗粍t兇。其不可爰度者如此。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先攻取泗上伽寄夢于州民言。不宜輕敵。如是達于州牧皆未之信。自爾家家夢同告之。遂降全一郡生民。賴伽之庇矣。天下凡造精廬必立伽真相。榜曰大圣僧伽和尚。有所乞愿多遂人心。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為碑頌德。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其年三月有尼游五臺山回。因見伽于塔頂作嬰孩相。遂登剎柱舍身命供養(yǎng)。太平興國七年敕高品白承睿。重蓋其塔。務從高敞。加其累層。八年遣使別送舍利寶貨。同葬于下基焉。其日有僧懷德。預搆柴樓自持蠟炬焚身供養(yǎng)。災燎之中經(jīng)聲不絕。又將欲建浮圖。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至近浮橋且止。收為塔心柱焉。續(xù)敕殿頭高品李庭訓主之。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乃以為寺額。后避天后御名。以光字代之。近宣索僧伽實錄。上覽已敕還其題額曰普照王寺矣。弟子木叉者。以西域言為名。華言解脫也。自幼從伽為剃?弟子。然則多顯靈異。中和四年刺史劉讓厥父中丞忽夜夢一紫衣僧云。吾有弟子木叉。葬寺之西。為日久矣。君能出之。仍示其葬所。初夢都不介意。再夢如初。中丞得夢中所示之處欲施斷之。見有二姓占居。于是饒錢市焉。開穴可三尺許乃獲坐函。遂啟之。于骨上有舍利放光。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顆。表進上僖宗皇帝。敕以其焚之灰塑像。仍賜謚曰真相大師。于今侍立于左。若配饗焉。弟子慧儼。未詳氏姓生所。恒隨師僧伽執(zhí)侍瓶錫。從楚州發(fā)至淮陰。同勸東海裴司馬妻吝白金沙羅。而墮水抵盱眙開羅漢井。宿賀跋玄濟家。儼侍十一面觀音菩薩旁。自爾詔僧伽上京師中宗別敕度儼并慧岸木叉三人。各別賜衣缽焉。
神僧傳·卷第七
僧伽大師。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龍朔初來游此土。隸名于楚州龍興寺。自此始露神異。初將弟子慧儼至于泗洲臨淮縣。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于其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并金像一軀。上有普照王佛字。居人嘆異云。天眼先見。吾曹安得不施乎。于是爭求布施。嘗臥賀跋氏家。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人莫不驚怪。次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遂舍宅而建寺焉。由此奇異之蹤變現(xiàn)不一。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彼澤國也。民家漁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諸殺業(yè)陷墮于人。宜疾別圖生計。因而裂網(wǎng)折竿者多矣。伽閑而宴息。見神告曰。天方亢陽百姓苗死。身胡藏其懶龍耶。伽曰。為之奈何。神曰。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其如何。伽依之。其夜霆擊異常。質(zhì)明視之微有紅線脈焉。伽曰。吾與此壤無緣。乃行抵晉陵見國祥寺荒廢。乃留衣于殿梁而去。后人聞異香芬馥。伽嘗記之曰。伊寺有人王重興去三十年后果有僧。俗姓全為檀那矣。通天萬歲中于山陽眾中。懸知嫌鄙伽者。乃昌言曰。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勿生橫議。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財施吾可寬刑獄。汝所載者剽略得耳。盜依言盡舍。佛殿由是立成。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伽乘云下慰喻言無苦。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昔在長安附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聲震天邑。后有疾者告之?;蛞粤Ψ髡摺;蛄钕词{子而瘳?;驍S水瓶。或令謝過。驗非虛設福不唐捐。卻彼身災則求馬。警其風厄則索扇?;蛘J盜夫之錢?;蛘诶K之頸?;?qū)ち_漢之井。或悟裴氏之溺?;蝾A知大雪?;蚓群碉w雨。神變無方莫測恒度。景龍二年。中宗遣使迎師入內(nèi)道場。尊為國師。尋出居薦福寺。嘗獨處一室。而頂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煙氣滿房非常芬馥。及曉香還頂中。又以絮塞之。師嘗濯足人取其水飲之。痼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內(nèi)殿。語師曰。京邑無雨已是數(shù)月。愿師慈悲解朕憂迫。師將瓶水汎灑。俄頃陰云驟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詔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師請以普照王寺為名。蓋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廟諱。乃改為普光王寺。仍御筆親書其額以賜焉。至四年三月二日。于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中宗即令于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yǎng)。俄而大風歘起臭氣遍滿。中宗問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质怯麣w彼處。故現(xiàn)此變也。中宗默然心許。其臭頓息。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yǎng)。即今塔是也。后中宗問萬回師曰。僧伽大師何人耶回曰。是觀音化身也。法華經(jīng)普門品云。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現(xiàn)之而為說法。此即是也。先師至長安。萬回禮謁甚恭。師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師遷化后不數(shù)月回亦卒。

人物簡介

簡介
昭成順圣皇后,本姓竇氏,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市)人。唐睿宗李旦妃嬪,莘國公竇誕的孫女,潤州刺史贈太尉竇孝諶的女兒。姿容婉順,動循禮則。 嫁給相王李旦,冊封孺人。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冊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長壽二年(693年),被誣使用巫蠱之術(shù),詛咒武則天,遇害于嘉豫殿。景云元年(710年),作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謚號昭成,招魂安葬于東都城南,號為“靖陵”,設置儀坤廟祭祀。 唐玄宗即位,追尊為昭成順圣皇后,祔葬于橋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5—709 【介紹】: 唐福州長樂人,字遇圣。馮長命子。幼襲安昌公,累遷文州司馬,為酷吏所陷罷。起為榮州長史,遷宋州司馬,曾假節(jié)廉察江南。歷潞、湖二州長史,受誣貶饒州司馬,未行,拜鄂州刺史。入為太子家令,知內(nèi)外鑄錢事。出為檢校邢州刺史,有善政,璽書勞之。移睦州刺史,為群小所譖,累貶榮州司馬。官至括州刺史,卒于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6—710 【介紹】: 唐朝皇帝。高宗第七子。既嗣位,母武后臨朝稱制,廢之為廬陵王,遷均州,又遷房州。武周圣歷二年,復為太子。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以羽林兵討亂,始復帝位及唐國號。復位后,皇后韋后與武三思等專權(quán),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前后在位七年,為韋后及安樂公主毒死。謚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諱顯。高宗第七子。顯慶元年生。二年封周王。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廢帝為廬陵王。房州安置。圣歷元年復立為皇太子。仍名顯。神龍元年正月復辟。十一月上尊號應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號應天神龍皇帝。立二年被廢。復位四年。年五十五。謚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2—716 【介紹】: 唐朝皇帝。高宗第八子。初名旭輪,改名輪,又更現(xiàn)名。通訓詁,工草隸書。始封殷王,改豫王。母武后廢其兄中宗,立為皇帝。及改國號周,賜姓武,以為皇嗣。中宗自房州還,復為皇太子,封其為安國相王。及中宗被殺,其子李隆基起兵誅韋后,遂擁其即帝位。在位三年,傳位于太子隆基,自為太上皇。卒謚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諱旦。高宗第八子。龍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傉露赆惴饧酵酢3趺褫?。改名輪。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臨朝。天授元年降為皇嗣。仍名輪。圣歷元年又封相。復今名。神龍二年改封安國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復辟。延和元年八月傳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謚曰大圣貞皇帝。廟號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興孝皇帝。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5—762 【介紹】: 亦稱唐明皇。唐朝皇帝。睿宗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始封楚王,后為臨淄王。中宗景龍四年,密謀匡復,起兵誅韋后,奉父睿宗即帝位。旋受禪為帝,在位四十四年。初以姚崇、宋璟為相,革除弊政,國力強盛,史稱開元之治。后寵楊貴妃,用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執(zhí)政,吏治腐敗,又好聲色,奢侈荒淫,至天寶十四載,爆發(fā)安史之亂,避難奔蜀。太子李亨即位靈武,被尊為太上皇。返京居西內(nèi),左右悉遭貶逐,抑郁而卒,謚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謚曰明,故亦稱唐明皇。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臨淄郡王。因誅韋后有功,立為太子。先天元年(712)繼位,在位45年,前期勵精圖治,以張九齡、姚崇、宋璟為相,形成“開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執(zhí)政,國事日非,終于引發(fā)“安史之亂”。后因受肅宗監(jiān)視,悒郁而死。事跡見新、舊《唐書》本紀。玄宗多才多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王世貞云:“明皇藻艷不過文皇(太宗),而骨氣勝之?!庇衷疲骸半m使燕許草創(chuàng),沈宋潤色,亦不過此?!?《藝苑卮言》卷四)《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8首,詩序1首。
唐詩匯評
李隆基(685—761),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睿宗第三子。景云初,以誅韋氏功,立為皇太子。延和元年即帝位。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潼關(guān)失守后奔蜀,冊太子亨即位靈武。兩京收復后,還京。上元二年卒。隆基多才藝.知音律,善書法,工詩能文,有《玄宗集》,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詞學圖錄
李隆基(685-762)廟號玄宗。隴西成紀人,睿宗第三子。《舊唐書·本紀》稱"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有《好時光》詞云:"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全唐文·卷二十
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生。三年封楚王。長壽二年降封臨淄郡王。韋后矯詔稱制。帝定策討亂。拜殿中監(jiān)。唐隆元年進封平王。睿宗即位。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延和元年七月即位。累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圣神文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載七月禪位。冊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五年。年七十八。謚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元宗。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或曰:“唐自神龍以還,品格漸高,頗通遠調(diào)。”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其于詩義,亦固然爾。玄宗內(nèi)智明朗,睿心疏暢,既新國步,遂拾詞華。開元之際,君臣悅豫,餞別臨游,動紓文藻,而感舊矚芳,探奇校獵,情欣所屬,輒有命賦。一時賡歌之盛,上武虞皇,下收葑藻,詞人競進,六藝爭長,固已陵夸建安之跡,而泳貞觀之馀波矣。然貞觀之初,浮靡雖去,而綺麗猶揚。殆乎垂拱之后,法章陳具,吏事深刻,人懷密志,無復疏節(jié),先時風軌,為之一變。故感惕之言,易流于激,悲憤之調(diào),不吐其華,骨氣頓高,風神遂委,而藻思麗情漸異往時矣。天寶之后,治人凋謝,而亂梗外集,飄零奔潰,無復治朝之風,求之風人閑雅之意,蓋亦徵(微)矣。三變之端,殆有出于此乎!
《藝苑卮言》
明皇藻艷不過文皇,而骨氣勝之。語象,則“春來津樹合,月落戍樓空”;語境,則“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語氣,則“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語致,則“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雖使燕、許草創(chuàng),沈、宋潤色,亦不過此。
唐詩歸
鐘云:六朝帝王鮮不能詩,大抵崇尚纖靡,與文士競長,偏雜軟滯,略于文字中窺其治象。至明皇而骨韻風力一洗殆盡,開盛唐廣大清明氣象,真主筆舌與運數(shù)隆替相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62 【介紹】: 唐朝皇帝。玄宗第三子。初名嗣升,改名浚,又改名玙、紹,再更名亨。玄宗開元二十六年立為太子。安祿山之亂,隨玄宗奔蜀,至馬嵬,支持禁軍殺楊國忠,逼帝縊死楊貴妃。乃還靈武,即帝位,尊玄宗為太上皇。后借回紇兵,命郭子儀收復兩京。在位七年,寵信張良娣及宦官李輔國、魚朝恩等,致兵禍不斷。寶應元年,李輔國等殺張皇后,擁立太子,乃驚憂卒。謚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全唐文·卷四十二
帝諱亨。元宗第三子。景云二年生。初名嗣升。先天元年封陜王。開元十五年徙封忠王。改名浚。又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冊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載改今名。十五載七月即位于靈武郡。至德三載正月。上皇冊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乾元二年正月。上尊號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在位七年。年五十二。謚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