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380,分92頁顯示  上一頁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二種圣
七百賢圣
七祖圣教
七圣
七圣財
七種圣
七賢七圣
八圣
八圣道
八圣道支
十八賢圣
十圣
入圣
三圣
華嚴三圣
二種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圣說法,說三藏十二部經也。二、圣默然,一字不說也。如來唯有此二法。見思益經如來二事品。
七百賢圣
【佛學大辭典】
(雜語)佛滅后百年,在吠舍離城為第二結集之賢圣也。(參見:結集)
七祖圣教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三卷,集凈土真宗七祖所撰述之論疏,名為七祖圣教。
七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俱舍論說七賢七圣。(參見:七賢)
七圣財
【佛學大辭典】
(名數)見道以后之圣者,分七種。諸經所說少異。寶積經四十二曰:「云何圣財?謂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聞(能聞正教)、慚(自分有慚)、愧(于人有愧)、舍(舍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謂七圣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鼓鶚劷浭咴唬骸赣衅呤ヘ?,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故,故名圣人。」二卷法句經上曰:「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咕S摩經佛道品曰:「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箞蠖鹘浿^人生世間。禍福從口生。當護于口。甚于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能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圣財。口舌皆鑿身之斧也。七圣財謂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舍,六忍辱,七定慧。七者能資用成佛。故名。(參見:七法財)。梵Saptadhana。
【佛學常見辭匯】
七種已經見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寶積經說:「云何圣財?謂信、戒、聞、慚、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謂七圣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狗ň浣浾f:「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箞蠖鹘浾f:「七圣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
七種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與七圣同。(參見:七賢)
七賢七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賢圣之數也。七賢如前,七圣者,俱舍論,四教儀之目也。華嚴孔目章謂之七士夫,七大夫,七圣人。圣者正也,以正智照見真理,故名。見道以上者是也。差別其圣者之位次,有八圣,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鈍之根性差別其圣者,則為七圣: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俱舍論二十五曰:「學無學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顾慕虄x三曰:「七圣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怪褂^三下曰:「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如毗曇所明七賢七圣四沙門果,成論所明二十七賢圣等,差別位次。」大乘義章十七本曰:「或分十四,如毗曇說,見諦道前說七方便(七賢),見諦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脫及與見到,通前十一。阿那含中得滅定者名為身證,通前十二。無學位中說慧解脫及俱解脫,通前十四(七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薩婆多宗所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之七方便位為七賢。信行,法行(初果),信解,見得(第二果第三果),身證(第四向),慧解脫,俱解脫(第四果)之人為七圣。
【佛學常見辭匯】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賢位與圣位。七賢(參見:七賢)。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論說:「學無學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div>
八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聲聞乘之四向四果也。仁王經上曰:「七賢八圣。」同天臺疏上曰:「八圣謂四果四向也?!埂居帧堪耸サ酪?,與八正道同。三藏圣教序曰:「發(fā)揮八圣,固先圣之丕業(yè)?!?br />【佛學常見辭匯】
1。指聲聞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八圣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與八正道同。阿彌陀經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咕闵嵴摱逶唬骸钙叩扔X支,八圣道支?!?br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八正道。(參見:八正道)
八正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總謂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謂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應音義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義一也?!挂弧⒄奡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是八正道之主體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見四諦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三、正語(-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業(yè)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體。四、正業(yè)(-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yè)住于清凈之身業(yè)也。以無漏之戒為體。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凈身口意之三業(yè),順于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法(謂之五邪命)也。以無漏之戒為體。六、正精進(-vya%ya%ma,巴-va%ya%ma),發(fā)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無漏清凈之禪定也。以無漏之定為體。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之正。能到涅槃,故謂之道??倿闊o漏,不取有漏,是見道位之行法也。七覺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經以七覺八正為次第者,是數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見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體,故為道,亦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八圣道,即八條圣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yè),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yè)。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八正道統(tǒng)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謂之圣道。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之正。能通涅槃,故謂之道?!狗ń绱蔚谠疲骸赴苏勒?,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一、正見 見苦集滅道分明四諦之理,以無漏慧為體,是八正道之主體也。又謂八修,無漏道即戒定慧。見四諦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為正見。
二、正思惟 既見四諦之理,當思惟籌令增長真智,以無漏心所為體。又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是為正思惟。
三、正語 以真智修口業(yè),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以無漏戒為體。又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yè),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
四、正業(yè)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yè),住于清凈之身業(yè),以無漏戒為體。又謂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心,住于清凈正業(yè),斷除一切邪妄之行,是為正業(yè)。
五、正命 清凈身口意之三業(yè),順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法(謂之五邪命),以無漏戒為體。又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yǎng),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為正命。
五種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謂之邪命。
一、詐現異相 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yǎng)。
二、自說功德 說自己之功德,以求利養(yǎng)。
三、占相吉兇 學占卜說人之吉兇,以求利養(yǎng)。
四、高聲現威 大言壯語,現威勢,以求利養(yǎng)。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于彼得利,為此稱說,于此得利,為彼稱說,以求利養(yǎng)。
六、正精進 發(fā)明真智,強修涅槃之道,以無漏勤為體。又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是名正精進。
七、正念 以真智憶念正道無邪念,以無漏慧為體。又謂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進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無漏清凈之禪定,以無漏定為體。又謂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數】
(出法界次第)
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正見〕,謂人修無漏道,見四諦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為正見。(無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斷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正思惟〕,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是為正思惟。
〔三、正語〕,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yè),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
〔四、正業(yè)〕,謂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心,住于清凈正業(yè),斷除一切邪妄之行,是為正業(yè)。(清凈正業(yè)者,謂戒定慧等出世之善業(yè)也。)
〔五、正命〕,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yǎng),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為正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二自說功能,三占相吉兇,四高聲現威,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也。)
〔六、正精進〕,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是名正精進。
〔七、正念〕,謂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進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眾生數息觀、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也。)
〔八、正定〕,謂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數】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見,謂能見真理也。二、正思惟,謂心無邪念也。三、正語,謂言無虛妄也。四、正業(yè),謂白凈善業(yè)也。五、正命,謂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進,謂修諸道行無間雜也。七、正念,謂專心憶念善法也。八、正定,謂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圣道支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又名圣道分。(參見:八圣道)
十八賢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與十八有學同。(參見:有學)
十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地之圣者也,地前之三十位,謂之三賢,地上之十位,謂之十圣。
【佛學常見辭匯】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叫做十圣,或地上菩薩。
入圣
【佛學大辭典】
(術語)斷惑證理之人曰圣。入圣者入于圣位也。俱舍論十八曰:「入圣得果,離染漏盡?!雇蛟唬骸溉诵腥巳胧ブ奖?。」
【佛學常見辭匯】
進入圣人的地位。
三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三種之圣道也。臺家指藏別圓三教之圣道而言。法華玄義一曰:「橫破凡夫四執(zhí),豎破三圣之證得。」其他三位圣人,種種不一。
華嚴三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毗盧舍那佛,理智完備。二、文殊菩薩,主智門,位于佛之左位。三、普賢菩薩,主理門,位于佛之右位。轉之而右為智,左為理時,則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之意也。
【佛學大辭典】
(術語)毗盧舍那佛為中尊,普賢文殊二菩薩為左右之脅士。
【佛學常見辭匯】
毗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