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范亦顏,字圣鄰,郫縣(今屬四川)人(清同治《郫縣志》卷二五)。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馮安岳集》卷五《題范亦顏圣鄰同年集后》、《兩宋名賢小集》卷七五《安岳吟稿序》)。一說皇祐進士(《郫縣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2—1076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幾圣。仁宗慶歷六年進士。為三司戶部判官、尚書祠部郎中。為文簡古不俗,尤工于詩,以文學受知韓琦。琦欲薦充館閣,不果。有《韓忠獻遺事》、《祠部集》。
全宋詩
強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幾圣,杭州(今屬浙江)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除泗州司理參軍,歷浦江、東陽、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韓琦判永興軍,辟為主管機宜文字,輾轉在韓幕府六年。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召判戶部勾院,遷群牧判官。九年,遷祠部郎中、三司戶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遺詩文為《祠部集》四十卷,曾鞏為之序,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韓忠獻遺事》一卷。《咸淳臨安志》卷六六、清強汝詢《求益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傳》有傳。 強志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簡稱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簡稱同治本)。另輯得集外詩四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四二八
強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幾圣,錢唐(今浙江杭州)人。慶歷六年登進士第,歷為泗州司理參軍,浦江、東陽、元城諸縣令。受知于韓琦。神宗立,琦罷相判永興軍,又移鎮(zhèn)相、魏,皆辟為管勾機宜文字,表章書記,多出其手。琦數(shù)薦之朝廷,謂宜在館閣,然未及大用,仕僅至三司戶部判官、祠部郎中。熙寧九年卒,年五十五。工詩,句出驚人,書記必聲比字屬,他文則簡古不徇俗。著有《韓忠獻公遺事》一卷(存)、《祠部集》四十卷。見《宋史》卷三五六《強淵明傳》,曾鞏《強幾圣文集序》(《元豐類稿》卷一二),《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宋史翼》卷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祖籍建州甌寧,字圣徒。英宗治平初以虞部員外郎知江陰軍。神宗熙寧十年以司農少卿知袁州,惠政愛民,有治績。官至左中散大夫、普寧郡侯致仕。及退,與元絳、程師孟諸人詩酒往還,號十老。年八十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信州玉山人,字圣參。仁宗皇祐間進士。通判江州,操守廉潔。同邑有解官歸者,以田數(shù)十頃炫耀,虞仲笑曰:吾貧甚不能辦此,請以二十五柜書當之。歐陽修嘗與書往來。
全宋文·卷二一○九
葉虞仲,字圣參,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皇祐元年登進士第。元豐中為朝請郎、通判睦州軍州事。又曾通判江州。見《明一統(tǒng)志》卷五一,道光《玉山縣志》卷三一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4 【介紹】: 宋建昌人,字溫伯。曾以字為名,別字圣求。仁宗皇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中,歷編修中書條例、知制誥、御史中丞、翰林學士。有文名,一時制作,獨倚其力。哲宗立,一夕草制二十二。進翰林學士承旨,撰《神宗實錄》。為梁燾所劾,出知亳州。哲宗親政,首陳紹述之說,拜尚書左丞。
全宋詩
鄧潤甫(一○二七~一○九四),字溫伯,曾以字行,別字圣求,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江西詩徵》卷七),為上饒尉、武昌令。神宗熙寧中,除集賢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諫院、知制誥。擢御史中丞,遷翰林學士。落職知撫州。元豐二年(一○七九),移杭州。四年,徙知成都府(《乾道臨安志》卷三)。哲宗立,進翰林學士承旨,修撰《神宗實錄》,為吏部尚書。出知亳州、蔡州,移知永興軍。元祐末,為兵部尚書。紹圣元年,拜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八?!?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九六、《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五七八
鄧潤甫(一〇二七——一〇九四),字溫伯,嘗避諱以字為名,別字圣求,后皆復之。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皇祐進士,歷上饒尉、武昌令。熙寧中,為編修中書條例、檢正中書戶房事,除集賢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諫院、知制誥,擢御史中丞。遷翰林學士,為蔡確所陷,落職知撫州,移杭州、成都府,召復翰林學士。哲宗立,進翰林承旨,修撰《神宗實錄》,為吏部尚書。出知亳州,復召為承旨,除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出知蔡州,移永興軍。元祐末,以兵部尚書召。紹圣初,拜尚書左丞,無何暴卒,年六十八,謚安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1 【介紹】: 即耶律洪基。遼代皇帝。字涅鄰,契丹名查剌。興宗子。重熙二十四年即位,改元清寧元年。清寧九年,平定皇太叔耶律重元奪位之謀。咸雍二年,改國號契丹為遼,國號始定。設學養(yǎng)士,頒《五經傳疏》,置博士、助教。然信用耶律乙辛,讒殺皇后。太康三年,廢太子浚(旋亦為乙辛謀殺)。七年,始查乙辛之奸,又二年,殺之。晚年佞佛,曾一年飯僧三十六萬,屬部多起反抗。遼勢漸衰。在位四十六年。
劉民先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圣任。敦謹有行,從胡安定學《春秋》。神宗熙寧間試禮部輒不合,遂以親老屏居潭溪,作一枝堂,朝夕奉養(yǎng)。后以特奏釋褐,仍歸故里,以儒學教授學子,與弟劉民覺奉母以終。
王辟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 【介紹】: 宋青州營丘人,字圣涂。英宗治平四年進士。歷任州縣官三十余年,志尚博雅,與士大夫談議,擇其可取者記之,編次成帙,為《澠水燕談錄》。哲宗紹圣四年,于知忠州任上告老還鄉(xiāng)。
全宋文·卷一八四七
王辟之,字圣涂,青州營丘(今山東臨淄)人,治平間進士。元豐中調博州高唐令,監(jiān)察御史黃夷仲賦詩餞別。哲宗朝歷知河東縣、忠州。后退居澠水,與士大夫游,撰《澠水燕談錄》十卷。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七,晁補之《雞肋集》卷二九,《宋史》卷一五,《宋詩紀事》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晞圣。神宗熙寧間進士。知長興縣,開水利。其后四司議讞,平反甚多。官至承議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93 【介紹】: 宋英宗皇后。亳州蒙城人。仁宗慶歷七年,歸英宗于濮邸。八年,生神宗。英宗治平二年,冊封皇后。神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哲宗嗣立,尊為太皇太后,權同聽政。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等,斥逐變法派,凡熙寧、元豐所建新政,次第劃革略盡,史稱“元祐更化”。臨政九年,抑絕外家私恩。卒謚宣仁圣烈。
全宋文·卷一七三八
高皇后(一○三二——一○九三),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英宗皇后。曾祖瓊、祖繼勛,皆有勛王室。母曹氏,慈圣光獻皇后姊,故后少鞠宮中。慶歷七年,歸英宗于濮邸,八年,生神宗。治平二年,冊為皇后。神宗立,尊皇太后。及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權同聽政。用司馬光、呂公著,斥王安石,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元祐八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謚宣仁圣烈太皇太后。見《大行太皇太后謚冊文》(《欒城集》卷一四)。《宋史》卷二四二《后妃傳》上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67 【介紹】: 即宋英宗。太宗曾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嘉祐七年,立為皇太子,次年仁宗死,嗣位。因病,由曹太后垂簾聽政。治平元年,親政。三年,西夏攻宋,經遣使詰問,與西夏復和。司馬光進所撰《通志》,命置局設官繼續(xù)編纂,后成《資治通鑒》。在位五年卒。
全宋文·卷一七三○
宋英宗趙曙(一○三二——一○六七),濮安懿王允讓第十三子。景祐三年賜名宗實,授左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累遷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皇祐二年為右衛(wèi)大將軍、岳州團練使。嘉祐七年立為皇太子,改今名,八年即帝位。治平元年五月始親政。治平四年卒,年三十六。在位四年,年號治平。有集一卷(見《玉海》卷二八《英宗御制》條)。事跡詳《宋史》卷一三《英宗紀》。
范遵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70 【介紹】: 宋東平人,字圣涂。仁宗康定二年以蔭補郊社齋郎。嘉祐二年調須城尉,仕至千乘縣主簿。喜聚書延師友,以名教為樂。讀書務究其極,為文嚴簡,兼通星歷、氣數(shù)。平生與劉摯友善。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何恭,字欽圣(《視聽鈔》),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事見明天啟《衢州府志》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95 【介紹】: 宋高郵軍人,字希圣。第進士。調須城主簿。王安石為政時,參與編修《熙寧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離子二峒,遣軍校走諭峒主,使相率歸順。累遷京西北路提點刑獄。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紹圣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為官多善政,屢典刑獄,昭雪全活甚眾。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喬執(zhí)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擢進士,調須城主簿。熙寧三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尋徙荊湖南路轉運判官。元祐初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講。六年三月除秘閣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為起居舍人,六月進起居郎,十月除中書舍人。八年四月遷給事中,又為刑部侍郎。紹圣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說》十卷、《講義》十卷、《中庸義》一卷、《古律詩賦》十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周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劍州尤溪人,字希圣。神宗熙寧六年進士。歷知新會縣。時王安石行新法,獨不奉行,上書力陳其弊,求歸田里。有《孟子解義》、《禮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