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乞食四分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奉同梵行者,二與窮乞,一與鬼神,一自食。見寶云經(jīng)六。
心用四分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心識之作用分四種,稱為四分。(參見:四分)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心識的作用有四種。(參見:四分)
四分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yán)大判一經(jīng)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見三藏法數(shù)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識,八識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所起之用,則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內(nèi)所現(xiàn)之境,心者慮知之法,慮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時,心之自體自轉(zhuǎn)變,而現(xiàn)所慮所托之境,此名所慮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狀,心起時,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見分,見者見照。能緣為義,緣其所變相分之見照作用也,識之自體變相分,共起能緣之用,此名見分。三自證分,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如刀不能自斬刀也,故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為識之自體分,彼見分非他物,即此自體緣外(相分)之用也,今自體自證知此自用之見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誰證知之,于是從自證分更起能緣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為誰,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為證之自體,則緣外之見分與緣內(nèi)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見分與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緣內(nèi)外之二用,體必能知用也,兼緣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匱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匱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guān)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nèi)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匱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護(hù)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起信論所說,業(yè)轉(zhuǎn)現(xiàn)之三識,如其次第,恰當(dāng)于自證分,見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諸法無一不影現(xiàn)于相分中,但諸識之相分,影現(xiàn)之相不同耳,開示之則如圖。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guān)系,認(rèn)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xiàn)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nèi)向作用,由返照的結(jié)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yán)大判一經(jīng)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見三藏法數(shù)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識,八識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所起之用,則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內(nèi)所現(xiàn)之境,心者慮知之法,慮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時,心之自體自轉(zhuǎn)變,而現(xiàn)所慮所托之境,此名所慮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狀,心起時,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見分,見者見照。能緣為義,緣其所變相分之見照作用也,識之自體變相分,共起能緣之用,此名見分。三自證分,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如刀不能自斬刀也,故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為識之自體分,彼見分非他物,即此自體緣外(相分)之用也,今自體自證知此自用之見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誰證知之,于是從自證分更起能緣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為誰,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為證之自體,則緣外之見分與緣內(nèi)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見分與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緣內(nèi)外之二用,體必能知用也,兼緣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匱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匱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guān)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nèi)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匱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護(hù)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起信論所說,業(yè)轉(zhuǎn)現(xiàn)之三識,如其次第,恰當(dāng)于自證分,見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諸法無一不影現(xiàn)于相分中,但諸識之相分,影現(xiàn)之相不同耳,開示之則如圖。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guān)系,認(rèn)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xiàn)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nèi)向作用,由返照的結(jié)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南山之四分律宗也。(參見:律宗)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南山之四分律宗。
律宗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戒律為三藏三學(xué)之一,通于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稱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滅后百年依曇無德羅漢而成別部,支那傳譯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為初祖。
四分律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曇無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佛滅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護(hù)尊者,梵名曇無德)于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見者,采集成文,隨說所止,而為一分,四度完結(jié),故稱為四分律。蓋四分之名,非依義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結(jié)集之,分之為四夾,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滅百年,興斯名教。相傳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見者,集為一部。四度傅文,盡所詮相,故云四分。此據(jù)說所至,非義判也。故二十犍度離分三分,可義開耶?」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隨己所樂采集成文,隨說所止,即為一分。凡經(jīng)四番,一部方成,故號四分。非同章疏,約義判文?!辜臍w傳一曰:「云十誦四分者,多是取其經(jīng)夾以為題目?!贡緯⑨尲瓣P(guān)于本書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礪撰。四分律疏飾宗義記二十六卷,唐定賓作,釋法礪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現(xiàn)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鈔搜玄錄二十卷,大鴻撰。四分律行事鈔批十四卷,唐大覺撰。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十七卷,宋景霄纂。釋四分律行事鈔科十二卷,宋元照錄。諸家記標(biāo)目一卷,慧顯撰。以上六種釋行事鈔者。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錄。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則安述。毗尼作持續(xù)釋十五卷,唐道宣撰,讀體釋。四分律羯磨疏顯緣鈔二十卷,照遠(yuǎn)撰。以上六種釋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毗尼義鈔科一卷,宋元照錄。以上二種釋道宣義鈔者。四分比丘尼鈔六卷,唐道宣述。釋四分比丘尼鈔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釋道宣比丘尼鈔者。四分律疏九卷,道云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暉撰。四分律疏四卷,道樂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愿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滿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唐懷素撰。四分律名義標(biāo)釋四十卷,明弘贊輯。四分僧戒本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譯。新刪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刪定。四分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讀體依藏重刻,但存目錄。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釋。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明智旭釋,未刊。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內(nèi),又分為二十犍度。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分家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立識心四分之宗。唯識之正義也。
四分位點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密教為標(biāo)大日如來之德,大日為中心,此為滿位,四方寫發(fā)心點,修行點,菩提點(又曰空點,仰月點),涅槃點,表示分滿不二,生佛一如之理。及窣塔婆之四方表為五大,書發(fā)心之,修行之,空點之,涅槃點之,即此義也。
四分律宗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此宗以四分律為所依,以曇無德為開祖,道宣大成之。單云律宗者,即此宗也。(參見:律宗)
律宗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戒律為三藏三學(xué)之一,通于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稱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滅后百年依曇無德羅漢而成別部,支那傳譯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為初祖。
四分開宗記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十卷,東塔懷素作。釋四分律藏。對于相部法礪之舊疏,而稱為新疏,盛行于世。
四分僧戒本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從法護(hù)尊者四分律列舉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于說戒之日誦之?;蚍Q為戒經(jīng),或稱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譯。唐南山道宣加注,稱為四分含注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刪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懷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書之注釋如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唐道宣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fā)揮記卷三,宋允堪述。釋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排科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以上三種,釋道宣戒本疏者。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唐定賓撰。釋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四分戒本緣起事義一卷,明廣莫輯錄。四分戒本如釋十二卷,明弘贊繹,四分戒本約義四卷,明元賢述,四分戒本疏贊宗記二十卷,凝然撰。
食四分
【佛學(xué)大辭典】
(儀式)凡有飯四分之:一、供養(yǎng)本尊。二、行者自分。三、同學(xué)者來食。四、濟饑貧。若待同學(xué)不來,行者亦可自食。見不思議疏下。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凡有飯食,即以四分分之,一供養(yǎng)本尊,二行者自分,三同學(xué)共食,四以濟饑貧。
小乘之四分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茲敘小乘之法,以信、解、行、證四分說之。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終證得其果也。
又單就信解而言,聞佛之說法,初信之,次解之,則謂信解。又鈍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對法行之稱,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大乘之四分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茲敘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說之,其義雖已見于小乘篇中,茲為大乘篇說,不妨重復(fù)述之。謂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終證得其果也。
又單就信解而言,聞佛之說法,初信之,次解之,則謂信解。又鈍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對法行之稱,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相等四分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于心心所,若細(xì)分別,應(yīng)有四分:謂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一、相分 相、謂相狀也。所緣為義,縱緣于心。以心為相,亦唯所緣。相分之心,不能緣故。色塵有青黃等相狀,聲塵有執(zhí)受非執(zhí)受等相狀,香塵有香臭差別,味塵有甘辛等相狀,緣觸有堅濕等相狀,第六識緣法塵隨則有色心相狀,第七識緣第八見分帶我法之相狀,第八識緣種子五根器界帶其相狀也。
二、見分 見、謂見照也。能緣為義,心性明了能照前境,名之為見。
三、自證分 此緣自用故名自證,即指見分名曰自用,見分是第三分緣外之用也。亦名自體分,對馀三分以明自體。
四、證自證分 第三體用名為自證,此第四分能證知彼,是故名曰證自證分也。
第二分唯緣第一,第三能緣第二第四,第四唯緣第三,相分見分自體三種,即所能量量果別也。如以尺丈量于物時,物為所量,尺為能量。解數(shù)之智,名為量果。心等量境,類亦應(yīng)然。果是何義?成滿因義。謂第二分,以第三為果,自為能量。第三緣見,以第四為果,能量可知。緣第四時,即以第四為果。第四緣第三,為果同此。四分是識之義用分,非是體名,強指其體,即自證分也。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內(nèi)。初唯所緣,后三通二。第二分通現(xiàn)等三量,第三第四皆現(xiàn)量攝。
四分──華嚴(yán)四分
【三藏法數(shù)】
(出法寶標(biāo)目)
〔一、信分〕,謂第一會菩提場中,說世主妙嚴(yán)品至毗盧遮那品,名舉果勸樂生信分,蓋舉揚如來依正二報難思之果,勸勵當(dāng)機聞而樂欲生其凈信,故名信分。(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依正二報者,身為正報,國土是依報也。)
〔二、解分〕,謂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十信法;第三會忉利天宮,說十住法;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法;第五會兜率陀天宮,說十回向法;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定等法,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蓋進(jìn)修六位之圓因,契證十身之妙果,令生勝解,故名解分。(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jìn)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hù)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yuǎn)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定者,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清凈深入行大三昧、知過去莊嚴(yán)藏大三昧、智光明藏大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yán)大三昧、眾生差別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無礙輪大三昧也。六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yán)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三、行分〕,謂第八會普光明殿普賢說離世間一品,具二千行法,名托法進(jìn)修成行分。蓋于差別因果之法既生解已,今乃寄托前法,攝解成行;隨舉一行,六位頓修,故名行分。(二千行法者,即普慧菩薩二百問,普賢菩薩二千答是也。)
〔四、證分〕,謂第九會逝多林說入法界品,名依人證入成德分。蓋由前大行既具,隨事顯理,而善財童子歷事善知識,隨所見聞,無不證入,故名證分。(梵語逝多,華言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