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唯 → 惟唯”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唯識宗(唯識宗)  拼音:wéi shì zōng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彌勒、無著、世親之學為宗。主張一切現(xiàn)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xiàn)。只有心識是真實存在,現(xiàn)象是幻有。創(chuàng)立八識說,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回的主體。此派經(jīng)由真諦、玄奘傳入中國。也稱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
《漢語大詞典》:四分
(1).分為四份。左傳·昭公五年:“四分公室, 季 氏擇二。”
(2).向四方散開。 漢 焦贛 《易林·豫之觀》:“十里望煙,散渙四分;形容滅亡,終不見君?!?br />(3).指四分歷。后漢書·律歷志中:“今改行《四分》,以遵於 堯 ,以順 孔圣 奉天之文?!?span id="5c5kdio" class="book">《清史稿·時憲志一》:“ 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時》以溯《三統(tǒng)》、《四分》以來諸家之術?!?/div>
《國語辭典》:百法  拼音:bǎi fǎ
1.一百種方法。比喻很多方法。如:「致勝百法」。
2.唯識宗將構成世間、出世間一切境界分析為一百種要素,總稱為「百法」?!洞蟪税俜鏖T論解。卷上》:「百法乃所詮事理,通一百法故勝?!?/div>
《國語辭典》:五位百法  拼音:wǔ wèi bǎi fǎ
佛教用語。佛教瑜伽行派將輪回和解脫的一切分成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謂之五位。心法是指能生起認識分別作用的心,共有八種;心所有法是指由認識作用而引發(fā)的心理作用,共五十一種;色法是指物質性現(xiàn)象,分成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是既不屬心也不屬于物質的有二十四種;無為法,非生滅或不再輪回的現(xiàn)象,共有六種。合計一百。
《漢語大詞典》:賴耶(賴耶)
佛教語?!鞍①囈R”的略稱。意譯為“藏識”。大乘唯識宗把內心活動分為八類,阿賴耶識是第八識。佛教認為這第八識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著一切現(xiàn)象的“種子”(即潛能)。 清 龔自珍 《最錄八識規(guī)矩頌》:“師復念言法相宗大綱在八識,大緯在四分,乃製此頌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頌眼等識,次三頌意識,次三末那,次三賴耶?!?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賴耶惟以自識見分,緣自識中一切種子以為相分。故其心不必現(xiàn)行,而其境可以常在?!眳⒁姟?八識 ”。
《國語辭典》:八識(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并起外,并能對心境起認識作用。末那識是構成執(zhí)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yè)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xiàn)一切現(xiàn)象的主體?!冻晌ㄗR論》卷二:「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div>
《漢語大詞典》:五遍行
佛教語。唯識宗指五種周遍于一切心理活動的“心所法”。即觸、作意、受、想、思。見《百法明門論》。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凡人之知,必有五徧行境,謂之觸、作意、受、想、思。五徧行者,與阿羅識相應,當其觸受,色聲香味觸,可以同時兼知也。”
《國語辭典》:五位百法  拼音:wǔ wèi bǎi fǎ
佛教用語。佛教瑜伽行派將輪回和解脫的一切分成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謂之五位。心法是指能生起認識分別作用的心,共有八種;心所有法是指由認識作用而引發(fā)的心理作用,共五十一種;色法是指物質性現(xiàn)象,分成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是既不屬心也不屬于物質的有二十四種;無為法,非生滅或不再輪回的現(xiàn)象,共有六種。合計一百。
《漢語大詞典》:阿賴耶識(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識 ”。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jù)。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xiàn),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div>
唯識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法相宗之異名,彼宗以萬法唯識之法門為主也。
【佛學常見辭匯】
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因此宗乃究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