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吐魯番(吐魯番)  拼音:tǔ lǔ fān
縣名。在迪化市東南,位于天山南麓,舊為廳。清光緒七年依中俄伊犁條約,開作商埠。也作「吐魯番縣」。
《國語辭典》:哈密瓜  拼音:hā mì guā
植物名。蔓藤植物。果實為一種甜瓜,呈圓形或橢圓形,瓜的頂端稱為「臍」,為花冠所留下的痕跡。果肉香甜,有薄皮與厚皮等多樣品種,味皆甘美。多產(chǎn)于哈密盆地、吐魯番洼地一帶,故稱為「哈密瓜」。
《漢語大詞典》:焉耆一龜茲語(焉耆一龜茲語)
古代流行在 新疆 吐魯番 、 焉耆 和 庫車 一帶的語言。分 焉耆 與 龜茲 ( 庫車 )兩種方言,差別較大。前者曾稱“吐火羅語A”,后者曾稱“吐火羅語B”。屬印歐語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羅米字母斜體。20世紀初以來,在我國 新疆 吐魯番 、 焉耆 、 庫車 等地發(fā)現(xiàn)了此語言的文獻,多屬7-8世紀,對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國語辭典》:阿拉木汗  拼音:ā lā mù hán
維吾爾族歌舞曲。流行于吐魯番地區(qū),內(nèi)容多贊美阿拉木汗姑娘的美麗,曲調為上下兩句,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表演,也可為民歌演唱。
《漢語大詞典》:柏孜克里克石窟
新疆 著名石窟之一。位于 吐魯番 城東北,共編號五十七窟。創(chuàng)建于 南北朝 末期,迄于 元 代。璧畫內(nèi)容豐富,并保存了許多漢文和回鶻文題記。是研究古代 高昌 地區(qū)佛教藝術的重要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