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8詞典 1分類詞匯 17
《國語辭典》:潰爛(潰爛)  拼音:kuì làn
身體外表的皮膚,或胃腸道、內(nèi)臟的上皮等,因細菌侵入、化學物質(zhì)的腐蝕,或機械性的磨擦,導致組織細胞的壞死、腐爛而出膿的病狀。
《國語辭典》:白濁(白濁)  拼音:bái zhuó
醫(yī)學上指尿液中出現(xiàn)白色混濁物甚至血液。為腎炎或膀胱炎的癥狀,急性的會有發(fā)熱、小便困難等現(xiàn)象,慢性的則癥狀較輕,但不易痊瘉。
《國語辭典》:口臭  拼音:kǒu chòu
從口中散發(fā)出來的難聞氣味。由齲齒、齒槽化膿、慢性口炎、消化不良等所引起。
《國語辭典》:瘭疽  拼音:biāo jū
一種疔瘡。多生于手指、足趾之端,初起紅點,漸變黑,劇痛,久則腐爛筋骨。也稱為「蝦眼」。
《漢語大詞典》:外癰(外癰)
指發(fā)于體表肉眼可見到的各種化膿性感染。
《漢語大詞典》:跳膿(跳膿)
指潰爛化膿。 柳青 《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二二章:“在 拴拴 的腳跳膿的那些痛苦的黑夜,在山外,正是 姚士杰 在 蛤蟆灘 四合院東廂房,和 拴拴 的媳婦 素芳 睡覺的時候?!?鮑昌 《庚子風云》第一部第十九章:“他想象著未來的艱辛日子,如同心肌上長了一個毒癤子,引起跳膿一樣的心痛?!?/div>
分類:潰爛化膿
《國語辭典》:皮膚肌炎(皮膚肌炎)  拼音:pí fū jī yán
非化膿性的肌肉炎癥。初期輕微發(fā)燒、咳嗽,雙腳明顯消瘦,走路形狀怪異,甚或淋巴腺腫脹,肝脾腫大,此病例較常發(fā)生在男孩身上。
《國語辭典》:敗血膿毒癥(敗血膿毒癥)  拼音:bài xiě nóng dú zhèng
病名。血液或淋巴系統(tǒng)遭受細菌感染引發(fā)全身菌毒各臟器化膿的疾病。主要癥狀為忽冷忽熱、食欲不振、頭重及頭痛等。衰弱甚者則呼吸促迫,非常危險。
《國語辭典》:膿毒病(膿毒?。 ?span id="ouk7izz" class='label'>拼音:nóng dú bìng
病名。一種遷徙性膿腫,是由化膿組織侵入血液的細菌,或裂為小栓的膿性血栓,隨著血流將毒素帶到全身的器官及組織中,而使身體多處發(fā)生膿腫。
《國語辭典》:膿皰病(膿皰?。 ?span id="s79f8wt" class='label'>拼音:nóng pào bìng
泛指化膿性皮膚病。如「膿痂疹」。
《國語辭典》:灌膿(灌膿)  拼音:guàn nóng
皮膚或黏膜出現(xiàn)成叢的小泡,其中的液體轉(zhuǎn)變成膿。多見于天花或接種的牛痘。
《國語辭典》:膿包(膿包)  拼音:nóng bāo
1.譏罵軟弱無能的人。《西游記》第四回:「膿包!膿包!我已饒了你,你快去報信!快去報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五回:「誰知他是個膿包,這一點他就擔不起了?!挂沧鳌高?、「膿團」。
2.當身體的局部組織遭到細菌或黴菌感染,白血球乃群集患部,以消滅入侵的病菌。如此壞死的細胞、白血球、病菌等混在一起形成膿。由膿液積聚而成的凸出物,稱為「膿包」。
《漢語大詞典》:膿瘡
一種化膿性皮膚病,病原體是鏈球菌或葡萄球菌,癥狀是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很快變成水皰或膿皰,多發(fā)生于臉、頸、四肢等部位,患者多為兒童。通稱為“黃水瘡”
《國語辭典》:膿胸(膿胸)  拼音:nóng xiōng
病名。一種胸膜腔內(nèi)積膿的病癥,多與肺炎并發(fā)。癥狀包括發(fā)燒、呼吸急促、胸部疼痛等。
《漢語大詞典》:漂疽
即瘭疽。膿瘡之類。漂,通“ 瘭 ”。莊子·則陽:“漂疽疥癕,內(nèi)熱溲膏是也?!?成玄英 疏:“漂疽,熱毒腫也。癕,亦疽之類也?!币徽f為瘡疽化膿。 陸德明 釋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謂病瘡膿出也。”
分類:化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