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駢字類編》:動者(動者)
唐 白居易 玩止水 動者樂流水,靜者樂止水。
分類:動者
《國語辭典》:勞動者(勞動者)  拼音:láo dòng zhě
用勞力換取酬勞的人。
《國語辭典》:互動(互動)  拼音:hù dòng
1.相互感應。漢。李陵〈答蘇武書〉:「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br />2.社會行動者間相互影響的行為過程。如合作、競爭、沖突等。
《國語辭典》:鼓手  拼音:gǔ shǒu
樂隊中打鼓的人,通稱為「鼓手」。
《國語辭典》:惰性  拼音:duò xìng
1.某些物質(zhì)不易與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化合,這種性質(zhì)稱為「惰性」。如氦氣就是惰性物質(zhì)。
2.因生活和工作散漫懶惰而形成的習性。如:「他的惰性大家都知道,好吃懶做是出了名的?!?/div>
《國語辭典》:十字軍(十字軍)  拼音:shí zì jūn
本指十一世紀末到十三世紀末,羅馬教皇和西歐的基督徒,為奪回被土耳其伊斯蘭教徒占領的耶路撒冷,所號召組成的軍隊。因士兵皆以紅十字章著于肩上,故稱為「十字軍」。后泛指任何經(jīng)教會贊許、教宗核可,討伐異教徒的軍隊;一般也引申指打擊罪惡的團體。
《國語辭典》:馬丁路得(馬丁路得)  拼音:mǎ dīng lù dé
Martin Luther
人名。(西元1488~1546)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者,基督教路德教派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德國薩克森,因教會腐敗,極力倡導改革。西元一五一七年發(fā)表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點。之后又發(fā)表論說,強調(diào)信徒可憑信心與上帝直接交通,否定了教皇權威,并提倡在宗教儀式中用方言代替拉丁語,并將圣經(jīng)譯作日耳曼文。后被逐出天主教會,乃另組新教會,從此奠定了基督教的基礎。也譯作「馬丁路德」。
《國語辭典》:侵略主義(侵略主義)  拼音:qīn lüè zhǔ yì
以侵略他國為目的而為積極行動者,稱為「侵略主義」。分領土侵略、經(jīng)濟侵略、政治侵略等。
《國語辭典》:綠黨(綠黨)  拼音:lǜ dǎng
自西元一九八○年代起,由生態(tài)保護者、反核和平主義者、女性運動者于世界各國所組成的政黨。各國綠黨以環(huán)保、和平、社會正義為共同訴求,形成跨國串連的政治力量。臺灣亦于一九九六年成立綠黨。
《國語辭典》:主動式(主動式)  拼音:zhǔ dòng shì
動詞用于主動語氣,主動者居動詞前的句式。如「他走路上學?!辜礊橹鲃邮骄涫?。也稱為「主動句」。
《國語辭典》:習慣性(習慣性)  拼音:xí guàn xìng
1.物理學上指物體未受外力時,靜者恒靜、動者恒動的性質(zhì)。也稱為「慣性」。
2.已成習慣的。
《國語辭典》:被動式(被動式)  拼音:bèi dòng shì
語法上指動詞的一個形態(tài)。當動詞謂語所表示的行為非由語法主語發(fā)出,而為語法主語承受,動詞即用被動式。國語多以「被」詞標志。如:「小偷被抓到了。」、「他被騙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