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019,分68頁顯示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陣圖
雄師
師長
國軍
校官
義旗
昆陽
結(jié)集
調(diào)兵
眼目
國師
義兵
徵兵
全軍
全師
《國語辭典》:陣圖(陣圖)  拼音:zhèn tú
作戰(zhàn)時擺列軍陣的圖?!端问贰>砣?。岳飛傳》:「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zhàn),非萬全計?!灰蚴谝躁噲D?!埂度龂萘x》第四六回:「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div>
《國語辭典》:雄師(雄師)  拼音:xióng shī
兵力強大的軍隊。如:「我軍方有百萬雄師,絕不怕敵軍來襲。」后用以比喻實力堅強的隊伍。如:「棒球雄師」。也作「雄兵」。
《國語辭典》:師長(師長)  拼音:shī zhǎng
1.眾官之長。《書經(jīng)。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zhí)事之人,尚皆隱哉!」《舊唐書。卷一四○。盧群傳》:「但得百僚師長肝膽,不用三軍羅綺金銀。」
2.對老師的尊稱。《周禮。地官。師氏》:「三曰順行,以事師長。」《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xiāng)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br />3.現(xiàn)行軍制,統(tǒng)率陸軍一師的軍官稱為「師長」。
《國語辭典》:國軍(國軍)  拼音:guó jūn
國家的軍隊。《北史。卷一九。魏獻文六王列傳。彭城王協(xié)》:「昔聞國軍獲勝,每逢云雨。今破新野、南陽,及摧此賊,果降時潤,誠哉斯言?!?/div>
《國語辭典》:校官  拼音:xiào guān
1.職官名。舊時掌管學(xué)校的官員?!稘h書。卷七六。韓延壽傳》:「延壽于是令文學(xué)校官諸生皮弁執(zhí)俎豆,為吏民行喪嫁娶禮?!?br />2.陸海空軍官制,在將官之下,尉官之上,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漢語大詞典》:校事
三國 時 魏 、 吳 所置掌偵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執(zhí)政的耳目。 吳 也稱校官。三國志·魏志·程曉傳:“ 曉 嘉平 中為黃門侍郎。時校事放橫, 曉 上疏……於是遂罷校事官。”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夫校事,吏民之仇也?!?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吳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衛(wèi)?!?/div>
《國語辭典》:義旗(義旗)  拼音:yì qí
本指起義軍隊的旗幟,后泛指起義的軍隊。唐。駱賓王 代徐敬業(yè)討武氏檄:「順宇內(nèi)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挂沧鳌噶x軍」。
《國語辭典》:昆陽(昆陽)  拼音:kūn yáng
地名。漢時設(shè)縣,在今河南省葉縣。漢光武帝曾于此大破王莽軍隊,是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zhàn)。
《國語辭典》:結(jié)集(結(jié)集)  拼音:jié jí
匯集、聚集。如:「結(jié)集成冊」、「結(jié)集兵力」。
《國語辭典》:調(diào)兵(調(diào)兵)  拼音:diào bīng
調(diào)遣軍隊。如:「調(diào)兵作戰(zhàn)」。
《國語辭典》:眼目  拼音:yǎn mù
1.眼睛。《北史。卷九。周太祖文帝本紀(jì)》:「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兒眼目異?!粚⒘糁!?br />2.比喻事物主要之處。元。劉塤《隱居通議。卷一八。文章》:「蓋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樞紐,有脈絡(luò),有眼目?!?br />3.替人偵探監(jiān)察的人。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三折:「臣教樊噲去山尖頂上磨旗作軍中眼目,看陣勢調(diào)遣軍人?!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三一:「貴衛(wèi)有一班女樂小侑兒,不若送去與賽兒做謝禮,就做我們里應(yīng)外合的眼目?!?/div>
《國語辭典》:國師(國師)  拼音:guó shī
1.國家的軍隊。《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br />2.一國的師表?!逗鬂h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趙典》:「公卿復(fù)表典篤學(xué)博聞,宜備國師。」
3.王莽時設(shè)立的官名。《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為國師,嘉新公。」
4.六朝時稱國子監(jiān)祭酒為「國師」。《梁書。卷四一。列傳。王承》:「三世為國師,前代未之有也,當(dāng)世以為榮。」
5.古代帝王對學(xué)德兼?zhèn)涞母呱o予的尊稱?!毒暗聜鳠翡洝>砦?。西京光宅寺慧忠禪師》:「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三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
《漢語大詞典》:四輔(四輔)
(1).官名。相傳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輔佐。書·洛誥有“四輔”之稱。《益稷》有四鄰,史記·夏本紀(jì)作“四輔”。至尚書大傳、 賈誼 新書始有疑、承、輔、弼(新書作道、弼、輔、承)為“四輔”之說,皆出于 秦 漢 間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輔以配三公,又為其子置師疑、傅承、阿輔、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輔”。參閱 清 全祖望 《經(jīng)史問答·三禮問目答全藻問》。
(2).國都附近的州郡。 唐 開元 中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即 同 、 華 、 岐 、 蒲 四州。見 宋 王應(yīng)麟 小學(xué)紺珠·地理類·四輔。 宋 崇寧 間所置四輔郡,以 潁昌府 為南輔, 襄邑縣 為東輔, 鄭州 為西輔, 澶州 為北輔。見宋史·徽宗紀(jì)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記·天官書:“犯四輔,輔臣誅?!?司馬貞 索隱:“四輔,房四星也。房以輔心,故曰四輔?!?br />(4).星名。指東蕃四星。晉書·天文志上:“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亦曰四輔也。”
(5).星名。指極星旁的四星,亦稱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cè),是曰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去極星各四度?!?/div>
《國語辭典》:義兵(義兵)  拼音:yì bīng
1.仗義興起,除暴救民的兵?!妒酚洝>砹?。秦始皇本紀(jì)》:「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埂度龂萘x》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挂沧鳌噶x軍」。
2.泛稱自備器械,不支領(lǐng)官俸,團結(jié)自衛(wèi)的義務(wù)兵。南宋初最盛?!端问?。卷一九○。兵志四》:「河北東、陜西有義勇,麟州有義兵。」
《漢語大詞典》:徵兵
1.征調(diào)軍隊。史記·項羽本紀(jì):“徵兵 九江王 布 , 布 稱疾不往,遣將將數(shù)千人行?!?隋 薛道衡 《出塞》詩之二:“邊庭烽火驚,插羽夜徵兵?!?span id="cctkbne"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九年》:“ 金 行樞密院、知 河南府 事 完顏哈達 以徵兵失律,坐誅?!?清 陳夢雷 《贈黃西津總?cè)趾3巍?/span>詩:“將軍飛鞚摧鋒出,間道徵兵望 賀蘭 。”
2.謂征集百姓服兵役。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徵兵滿萬,不如召募數(shù)千?!?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無何 天寶 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毛澤東 《三個月總結(jié)》:“國民黨恢復(fù)征兵征實,引起人民不滿?!?br />3.指被征入役的兵士。《天討·楚元王〈諭立憲黨〉》:“各國的征兵,沒有一個人不尊貴; 中國 的征兵,天天被打,同奴隸一樣?!?/div>
《國語辭典》:全軍(全軍)  拼音:quán jūn
1.保全軍隊的實力,在戰(zhàn)場上不失一卒?!秾O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埂赌鲜?。卷一五。檀道濟傳》:「道濟雖不剋定河南,全軍而反,雄民大振?!?br />2.整支軍隊。唐。賈島 贈李金州詩:「溯流隨大旆,登岸見全軍?!?/div>
《漢語大詞典》:全師(全師)
謂保全軍隊,使無損傷。后漢書·董卓傳:“時眾軍敗退,唯 卓 全師而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