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圣法(聖法)
(1).圣人的法則。莊子·胠篋:“殫殘?zhí)煜轮シ?,民始可與論議。”后漢書·儒林傳論:“然所談?wù)呷柿x,所傳者圣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 章炳麟 《菌說》:“白人果有大同之志,博施濟眾之仁,能勝於黃人也?惟其智勇能竊圣法焉爾?!?br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時代的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圣法初興,清理疆內(nèi),外誅暴彊?!?span id="qr7vb7x" class="book">《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如令陛下覺寤,懼大禍且至身,深責(zé)臣下,繩以圣法,臣 音 當(dāng)先受誅,豈有以自解哉!”
(3).佛教對佛法之稱。《涅槃經(jīng)·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div>
《漢語大詞典》:舍筏(捨筏)
舍棄渡人的船筏。謂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無用,不可再執(zhí)著。語本《金剛經(jīng)·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捨,何況非法?!?唐 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不作解纓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歸途復(fù)何去。”后多以喻學(xué)習(xí)古人詩文要擺脫方法上的束縛,方能有所創(chuàng)造。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佛有筏喻,言捨筏則達岸矣,達岸則捨筏矣?!?明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 大復(fù) 與 空同 書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郭紹虞 《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五七:“作詩以道性情, 李夢陽 早已講過;學(xué)古重在舍筏, 何景明 便是如此。”
《國語辭典》:法水  拼音:fǎ shuǐ
1.僧道稱洗滌眾生心中塵垢的凈水。
2.術(shù)士用來治病的符水。
《漢語大詞典》:法主
佛教語。稱佛。意為佛法之主。《華嚴經(jīng)·十地品》:“圣王為大法王,具足七寶。”亦指古代僧官名。一般只管某一寺院事務(wù)。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二·釋道猷:“及 孝武 升位,尤相嘆重,乃敕住 新安 為鎮(zhèn)寺法主?!眳㈤?span id="ov1iq7t" class="book">《僧史略》卷中。
《國語辭典》:法印  拼音:fǎ yìn
道教指道士行法時,所用天真仙圣的印璽。如:「法印照處,魅邪滅亡?!?/div>
《漢語大詞典》:法雷
佛教語。謂佛法如雷,能驚覺群迷,故稱。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序》:“廣行四等,被慈雨於枯眼;大闡三明,驚法雷於羣夢?!?/div>
《漢語大詞典》:圓音(圓音)
佛教語。謂佛說法之音。圓,指佛法的完滿周密。《華嚴經(jīng)·離世間品一》:“圓音陀羅尼,解了不思議?!?章炳麟 《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jīng)〉序》:“大懼正法之衰,不在謗佛,而在昌言宗教,轉(zhuǎn)相隱蔽,障惑愈深,則圓音或幾乎息矣?!?/div>
《漢語大詞典》:無盡燈(無盡燈)
佛教語。謂以一燈點燃千百盞燈。比喻以佛法度化無數(shù)眾生。《維摩經(jīng)·菩薩品》:“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導(dǎo)百千眾生,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説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唐 張說 《游龍山靜勝寺》詩:“但傳無盡燈,可使有情悟?!?宋 陸游 《別建安》詩之一:“信緣不作癡窠窟,即是吾家無盡燈?!?/div>
《漢語大詞典》:上根
(1).佛家語。上等根器。指對佛法的領(lǐng)悟程度屬于上等。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修六度?!?宋 陳善 捫虱新話·韓文公與大顛論佛法:“今 大顛 與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發(fā),皆迥絶言議之表,所謂為上根者説大乘法因果報應(yīng),文字語言固不論也?!?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二出:“下方有個 金嬰 ,雖在塵世,卻有上根,他妻子 鐘氏 ,原是 靈山 上一個比丘尼?!?br />(2).指具有上等根器的人。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jīng)四十二問》:“就三周而論,為上根説法,授上根記,初善也?!?/div>
《漢語大詞典》:光明藏
佛教語。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禪偈:“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張約齋賞心樂事》:“昔賢有云:‘不為俗情所染,方能説法度人?!w光明藏中,孰非游戲!” 明 張煌言 《梅嶺山居詩引》:“禪悅之餘,遂成 梅嶺 新詠,騷耶?偈耶?讀之如坐光明藏矣!”
《漢語大詞典》:權(quán)教(權(quán)教)
佛法有權(quán)、實二教。權(quán)教為凡夫、小乘說法,取權(quán)宜義,如《阿含經(jīng)》是。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將欲改權(quán)教,示實道?!?/div>
《國語辭典》:法緣(法緣)  拼音:fǎ yuán
與佛結(jié)緣,即皈依三寶之意。
《漢語大詞典》:布毛
布上的絨毛。佛教禪宗語。喻佛法無所不在,不可粘著。景德傳燈錄·前杭州徑山道欽禪師法嗣:“﹝ 鳥窠道林禪師 ﹞有侍者 會通 ,忽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 會通 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xué)佛法去?!瘞熢唬骸羰欠鸱ǎ岽碎g亦有少許?!唬骸绾问呛蜕蟹鸱??’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會通 遂領(lǐng)悟玄旨?!焙笠嘤脼殚_悟的典實。 宋 王安石 《示報寧長老》詩:“新營棗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誰比丘?”
《漢語大詞典》:權(quán)道(權(quán)道)
(1).變通之道;臨時措施。 北齊 樊遜 《升中紀號對》:“投鼠忌器之説,蓋是常談;文德懷遠之言,豈識權(quán)道?”《舊唐書·魏玄同傳》:“如今選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權(quán)道?!?span id="2sn13lr" class="book">《孟子·離婁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 宋 孫奭 疏:“夫權(quán)之為道,所以濟變事也,有時乎然,有時乎不然,反經(jīng)而善,是謂權(quán)道也?!?br />(2).猶權(quán)門。 唐 劉禹錫 《高陵縣令劉君遺愛碑》:“縣內(nèi)之大夫鮮有遺愛在其去者,蓋邑居多豪,政出權(quán)道,非有卓然異績結(jié)于人心,浹于骨髓,安能久而愈思?”
(3).佛教語。原指小乘說法的權(quán)教教義,也泛指教化世間的佛法。 南朝 宋 顏延之 《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權(quán)道隱深,非圣不盡?!?南朝 梁 沈約 《究竟慈悲論》:“是故開設(shè)三凈,用伸權(quán)道及涅槃。”
《漢語大詞典》:柳翠
南宋 妓女。有色藝,好佛法,喜施與。曾于 杭州 萬松嶺 下造橋, 抱劍營 鑿井。傳說乃僧 玉通 轉(zhuǎn)世。后被僧 清了 度化。事見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南山分脈城內(nèi)勝跡。后人就其事跡演為文學(xué)作品,如 元 無名氏《度柳翠》雜劇。古今小說中亦有《月明和尚度柳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