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9詞典 4分類詞匯 95
《國語辭典》:伏辯(伏辯)  拼音:fú biàn
悔過書?!段拿餍∈贰返谌兀骸覆灰獋悦灰兴麑憦埛q與我們?!挂沧鳌阜q」。
《漢語大詞典》:上方劍(上方劍)
(1).即尚方劍。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寶劍。古代天子派大臣處理重大案件時,常賜以上方劍,表示授予全權(quán),可以先斬后奏。 宋 陸游 《書志》詩:“鑄為上方劍,釁以佞臣血?!?明 無名氏 《飛丸記·公館言情》:“新授上方劍,么魔誰敢縱!”明史·蔣欽傳:“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灕,仗枕獄中,終難自默,愿借上方劍斬之?!?br />(2).現(xiàn)多稱“上方寶劍”。用以比喻來自上級的口頭指示或書面文件。 達(dá)理 《路障》六:“ 秦越 終于拿到一把上方寶劍了。他指示市委印刷廠印了幾千份,分發(fā)給各有關(guān)單位?!?/div>
《漢語大詞典》:記下
用書面形式記錄下來。例如:記下他的錯誤。
《國語辭典》:供詞(供詞)  拼音:gōng cí
被告與原告在案件審理中所說的言詞。如:「被告的供詞前后矛盾,疑點頗多?!埂度龂萘x》第一○七回:「懿取了張當(dāng)供詞,卻捉何晏等勘問明白,皆稱三月間欲反?!?/div>
《國語辭典》:筆試(筆試)  拼音:bǐ shì
用文字書寫答案的考試。相對于口試而言。如:「他正在準(zhǔn)備明天的筆試。」
《國語辭典》:伏狀(伏狀)  拼音:fú zhuàng
承認(rèn)罪狀的供詞。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畫了伏狀?!埂端疂G傳》第二七回:「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也作「招伏」、「招狀」。
《漢語大詞典》:符教
書面的教令;批示。梁書·始興忠武王憺傳:“民辭訟者,皆立前待符教,決於俄頃。曹無留事,下無滯獄?!?/div>
《國語辭典》:通牒  拼音:tōng dié
兩國交換意見或由一國通知對方,要求對方答覆的外交文書。如:「最后通牒」。也稱為「照會」、「外交照會」。
《漢語大詞典》:縮自
指明一個書面詞的或短語的縮短形式的來源,用以代替的整體。例如:U.S.A.縮自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漢語大詞典》:筆文(筆文)
書面文辭。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昔 魏 史稱 朱異 有口才, 摯虞 有筆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辭本異。而近世作者,撰彼口語,同諸筆文?!?/div>
分類:書面文辭
《漢語大詞典》:陳條(陳條)
猶條陳,向上級分條陳述意見的書面材料。 王西彥 《夜宴》六:“ 大容 ,你這次到陪都去,務(wù)必向你那位親戚上個陳條。”
《漢語大詞典》:言筆(言筆)
口頭之辭與書面之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楊明照 校注:“‘言’謂口頭陳辭,‘筆’謂書翰?!?/div>
《漢語大詞典》:著令(著令)
(1).下令;責(zé)成。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暉?!?唐 元稹 《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公乃悉出所餘,命糾掾已下均取之。著令曰:自是加俸貯於尅府,賞信易取也?!?br />(2).謂得到許可的命令。 宋 王禹偁 《野興亭記》:“緑野之色亂入,四時之景互見。至若假寧著令,休沐得告,絳騶騑騑,言適於野。”
命令;責(zé)成。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暉。”紅樓夢第八三回:“ 賈 府省親的太太奶奶們,著令入宮探問?!?span id="mvia8bg" class="book">《人民文學(xué)》1982年第2期:“區(qū)委 范書記 自然不免把他狠狠教訓(xùn)一通,然后,叫大隊來人將 朱二升 領(lǐng)回,著令大隊今后對 朱二升 好好加強(qiáng)監(jiān)督教育。”
《國語辭典》:表格  拼音:biǎo gé
分格、分類以填記事物,俾便閱覽或統(tǒng)計的一種格式。
《國語辭典》:筆答(筆答)  拼音:bǐ dá
以文字作答。如:「本科目的考試采用筆答。」晉。張隱《文士傳。成公》:「成公綏,口不能談,而有劇問,以筆答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