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義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
義即義理,即一法中或一句中之一義也。
二義──契經二義
【三藏法數】
(出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契者,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者法也,常也。如來所說契經,有此結集、刊定之二義也。
〔一、結集義〕,謂如來契經,攝持眾義,冠有情心,令無忘失,猶結華鬘冠眾生首,久無遺散也。
〔二、刊定義〕,謂如來契經,裁斷眾義,了別是非,去惡留善,猶匠繩墨,治彼眾材,斲邪歸正,去曲留直也。
二義──金剛二義
【三藏法數】
(出金剛經助顯錄)
金剛者,金中最剛,故云金剛。而小品般若以金剛立題者,具有堅、利二義焉。(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一、堅義〕,堅義者,謂金剛之堅,萬物不能碎壞。以喻般若之體,真常清凈,不變不遷,煩惱不能亂,邪魔不能動,此即實相般若也。
〔二、利義〕,利義者,謂金剛之利,能碎壞萬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斷惑著,照五蘊空,度諸苦厄,此即觀照般若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義──阿賴耶二義
【三藏法數】
(出宗鏡錄)
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謂第八識能含藏諸法種故。
〔一、能攝一切法〕,攝謂攝持,即含藏之義。蓋此識攝持一切善惡之法,猶如庫藏,含藏寶貝而不遺失也。
〔二、能生一切法〕,生即發(fā)生也。謂此識既含藏善惡種子,則一切善惡諸法,從此出生,猶如大地,能發(fā)生草木萬物也。
二義──空有各具二義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真空二義〕,一謂真空能滅幻有,若幻有不滅,即非真空。二謂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礙,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義。(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虛假不實,故名幻有。)
〔二、幻有二義〕,一謂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現,真空則隱;二謂幻有不礙真空,真空若顯,幻有自滅,是名幻有二義。
二決定義
【三藏法數】
(出楞嚴經)
決定者,斷然不易之謂。如來令阿難甄別真妄,一以審因心果覺之異同,一以審煩惱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種決定義也。
〔一、審因心果覺〕,佛語阿難: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fā)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者。蓋為阿難不知眾生本具之因心,即如來所證之果覺,如來所證之果覺,即眾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諦審觀察,決定知因心果覺本來不異也。若能即此不異之心,而為立行進修之本,則無上菩提,決定成就矣。(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審煩惱根本〕,佛令阿難審詳煩惱根本,發(fā)業(yè)潤生,誰作誰受者。蓋為阿難不知煩惱根本,隨所作業(yè),妄受生死,無解脫時;是故令其審觀詳察,決定知煩惱體性及所作之業(yè),所受之報,本來虛幻不實也。若能窮此顛倒之源,則正行成立,而無上涅槃決定可證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無明二義
【三藏法數】
(出起信論疏)
〔一、無體即空義〕,謂無明之惑,皆依眾生妄心,違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體本不有;故云無體即空義。
〔二、有用成事義〕,謂無明雖無自體,而能成辦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yè);故云有用成事義。
二果二義
【三藏法數】
(出析玄記)
二果,即斯陀含,華言一往來,而有二義焉。
〔一、一往天上〕,謂第二果人,猶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潤一往來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則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二、一往人間〕,謂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則一往人間,一來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間。
二義──初果二義
【三藏法數】
(出析玄記)
初果即須陀洹,華言預流,又云逆流,故有二義焉。
〔一、預流〕,預,入也;流,即流類。謂此圣人,得證初果,是入圣之流類,故名預流。
〔二、逆流〕,謂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類,故名逆流。
二義──客塵二義
【三藏法數】
(出楞嚴經)
〔一、客義〕,謂見、思等惑,皆由眾生不了外塵之境,種種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觀察,惑體本空,則法性理顯,惑亦何有?經云:不住名客,是名客義。
〔二、塵義〕,謂微細之惑,而能染污清凈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諸塵相現,亦能亂于虛空之性。若智慧發(fā)明,了惑本無,則空理現前,塵亦何有?經云:澄寂名空,搖動名塵,是名塵義。
二義──束蘆二義
【三藏法數】
(出宗鏡錄)
〔一、互相依〕,謂如束蘆互相依倚。以譬六根六塵,更相由藉而成染惑也。以由根依塵故,而發(fā)妄知,塵依根故,而有幻相,是名互相依。(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取中空〕,謂取蘆葦中本空虛,自性不實,以譬根塵中間各無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
二種無義語報
【三藏法數】
(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即是虛妄,故感今生雖有言說,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說,而亦不明了也。
二義──世界二義
【三藏法數】
(出楞嚴經)
〔一、世遷流義〕,世遷流者,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遷流也。只如昨日是過去,今日是現在,明日是未來,如此遷移流動,無有間歇也。
〔二、界方位義〕,界方位者,謂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亂也。
三義歡喜
【三藏法數】
(出觀經妙宗鈔)
觀無量壽佛經疏,因釋:阿難及天龍等聞法,歡喜作禮而去,故以三義釋之。(梵語阿難,華言慶喜。)
〔一、遇人歡喜〕,人即佛也。謂佛具足四無礙智,說觀彼佛之法離于錯謬,今遇此人,寧不歡喜,是名遇人歡喜。(四無礙智者,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也。彼佛即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聞法歡喜〕,謂所說觀佛之法一十六門,曲盡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聞如是法,豈不歡喜,是名聞法歡喜。(一十六觀門者,日觀、水觀、地觀、寶樹觀、八功德水觀、總觀、華座觀、像觀、佛真身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想觀、雜想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
〔三、得果歡喜〕,果即修觀剋獲之果也。謂韋提希等,聞說觀佛之法,依此修之,得分真果;侍女諸天,得相似果。得如是果,豈不歡喜,是名得果歡喜。(梵語韋提希,華言思惟。分真者,即證一分中道也。相似者,近于分真也。)
三義──阿羅漢三義
【三藏法數】
(出翻譯名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謂三界生死已盡,是為無生;無法可學,是為無學?;蜓圆环?,名含三義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阿羅漢能斷三界見、思之惑,故名殺賊。
〔二、不生〕,不生,即無生也。謂阿羅漢既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應供〕,謂阿羅漢智斷功德既已具足,應受人天供養(yǎng),故名應供。(智,謂得漏盡智;斷,謂斷三界見、思惑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