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58,分164頁顯示  上一頁  128  129  130  131  132  134  135  136  13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朱由義(宜之 )
釋曇義
釋義懷( 義懷 世稱 天衣懷、天衣義懷 振宗大師、振宗禪師 )
釋義緣
義甫
盧邵義
耶律義先( 富春王 )
釋希最( 妙悟 義虎 )
楊義
鄭獬(毅夫、義夫 )
釋德普( 德普 義虎 )
陳丕(繼先 義山 )
釋思義(和甫 凈慧 凌 )
陳汝義
鄧御夫(從義 )
朱由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宜之。朱晞顏從子。以蔭授官。累遷至福州都監(jiān),所至以善政稱。工詩。有《秀軒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曇義,大中祥符間僧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懷(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陳,世稱天衣懷。溫州(今屬浙江)人。為青原下十一世,雪竇顯禪師法嗣。落發(fā)于汴京景德寺。仁宗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剎。晚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迎住臨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徽宗崇寧中賜謚振宗大師。事見《寶晉英光集》卷七《天衣懷禪師碑》、《禪林僧寶傳》卷一一及《五燈會元》卷一六。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義懷(九八九——一○六○),永嘉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姓陳氏,世以漁為業(yè)。長入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東游姑蘇翠峰寺,謁雪竇重顯,汲水擔柴,辛苦修煉。后出世于鐵佛寺,倡言法要,重顯激賞,以為類己。尋住越州天衣寺,五遷法席,興荒廢,振法道,大興云門宗風,世稱天衣義懷。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崇寧中謚振宗大師。有《天衣義懷禪師語要》一卷。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八等。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義懷。生陳氏。溫州樂清人也。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殞于屋除。而光照戶。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坐父船尾。漁得魚付懷。懷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詬。甘甜之。不以介意。長游京師。依景德寺。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懷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時有言法華者。不測人也。行市井。拊懷背曰。臨濟德山去。懷初未喻。問耆宿。曰。汝其當宏禪宗乎。行矣。勿滯于此。懷初謁荊州金鑾善禪師。不契。后謁葉縣省禪師。又不契。東游至翠峰。眾盛。懷當營炊。自汲澗。折擔悟旨。顯公印可。以為奇。辭去久無耗。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顯使誦提倡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己。先使慰撫之。懷乃敢通門人之禮。然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歸養(yǎng)侍劑藥。才如姑蘇未還。懷促其歸。至門而懷已別眾。才問。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懷豎拳示之。遂倒臥。推枕而化。閱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寧中。 敕謚振宗大師。贊曰。予觀雪竇天衣。父子提唱之語。其指示心法。廣大分曉。如云廓天布。而后之學者。失其旨的。爭以識情數(shù)量。義學品目。緇穢之。譬如燧人氏鉆火。將以烹飪饗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書。豈不誤哉。然余聞。菩薩宏法。為內(nèi)外護。皆本愿力故。曾集賢之知雪竇。言法華之識天衣。疑非茍然者耶。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義懷。溫州樂清陳氏子。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隕屋除。其光照戶。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父命坐船尾串魚。師不忍投魚江中。父怒笞詬。甘受之。長游京師。依景德寺。試經(jīng)得度。師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言法華遇師市中。拊師背曰。臨濟德山去。初謁金鑾善。次謁葉縣省。皆不契。謁明覺于翠峰。師當營炊。因汲澗折擔悟旨。覺印可之。辭去久無耗。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峰使誦提唱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覺激賞。以為類己。先使慰撫之。乃敢通門人之禮。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凡五遷法席。所至必幻出樓觀說法??v橫馳騁。人難遘仰。廬山舜老夫。疑之。后聞其語嘆云。真善知識也。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山。仰歸養(yǎng)侍劑藥。才如姑蘇未還。師促歸至門。師已別眾。才問。卵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師舉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閱世七十二。坐夏四十六。塔全身佛日山。崇寧中。賜謚振宗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義懷,姓陳氏,樂清人。游汴京,投景德寺,為行童。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依明覺禪師。于翠峰,偶汲水折擔,忽大悟,作偈呈覺,覺稱善。其后五坐道場,化導甚廣。懷既了悟法原,密修凈行。嘗問學者云:“若言舍穢取凈,厭此欣彼,則取舍之情,乃是眾生妄想。若言無凈土,則又違佛語。畢竟如何?”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晚以疾居池陽松山庵。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迎歸奉養(yǎng)。才往蘇州,懷促之歸,別眾而逝,年七十二。
釋義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六
義緣,仁宗時僧人。
義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仁宗慶歷間為高平尹。進階中散大夫。以勤敏惠愛稱。
盧邵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惠州博羅人。結廬大屏山下,讀書其中。躬耕以養(yǎng)母,鄉(xiāng)人稱其孝。仁宗皇祐中,以特科授都官員外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52 【介紹】: 遼皇族。耶律仁先弟。興宗時,初補祗候郎君班詳穩(wěn),從帝西征,戰(zhàn)功最,改南院宣徽使。奏請統(tǒng)軍司錢營息,以贍貧民。拜惕隱,封富春王。
釋希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希最(一○一五——一○九○),俗姓施,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四歲出家,十五受教于錢塘名師慧才。治平中敷講于秀州青龍鎮(zhèn)隆平之塔院,后徙居勝果寺。元祐五年秋坐化,壽七十六。賜號妙悟。見呂益梁《勝果寺妙悟大師碑銘》(《至元嘉禾志》卷二一),《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希最。霅川施氏子。四歲出家。十五傳教觀于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始敷講于嘉禾隆平。繼徙居勝果。有空室祟所棲。師咒土擲之。得片紙書。今被法遣。法力沒。當復來。數(shù)日擊物飏火。變怪百出。師訶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乎。乃為廣說輪轉因緣。眾僧聲咒為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沈光。今知悔過謝罪。且云。蒙師法力。當往生它化天矣。自此遂絕。師因凈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凈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凈覺在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師不甘。乃作評謗。以極辯之。其略有云。近睹雪謗盛制。所謂救生法二身。雪增減二謗者也。然此書一往可觀。再言有失。解謗雖已煥然。雪謗猶自冰執(zhí)。今據(jù)吾祖之格。以評阇黎之謬解。凈覺見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坐化。阇維得舍利數(shù)百。 系曰。慈辯雖教人。每與禪衲游。嘗問道于大通。通寄以書。發(fā)緘睹黑白二圓相?;腥挥形颉4鹳试弧:谙喟紫?。擔枷過狀。了不了兮。無風起浪。若問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慈辯眼光。出涯涘矣。由是。而知得臺宗之真者。不在言說間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希最,姓施氏,霅川人。四歲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傳教觀于雷峰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敷講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棲,希咒土擲之,得片紙書云:“今被法來遣,若法力沒,當復來此?!睌?shù)日,擊物揚火,變怪百出。希呵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乃為廣說輪轉因緣,眾僧聲咒,助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沈光?!贝舐躁惢谶^之詞,且云:“蒙師說法之力,當生他化天?!弊源私^跡。希因凈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凈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凈覺在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希聞之,乃作《評謗》以辨。凈覺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眾書偈坐化,阇維,舍利數(shù)百,賜號“妙悟”。
楊義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嘉祐四年(1059)任建昌軍知軍。嘉祐五年(1060)10月14日免追官,與監(jiān)當差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2—1072 【介紹】: 宋安州安陸人,字毅夫,一作義夫。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第一。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英宗治平朝,判三班院。神宗初,拜翰林學士,權發(fā)遣開封府。不以新法治獄,忤王安石,出知杭州,未幾徙青州。時方散青苗錢,以不忍使民無罪而陷法網(wǎng),引疾提舉鴻慶宮。有《鄖溪集》。
全宋詩
鄭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義夫,紓子。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四)。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英宗治平中出知荊南,還判三班院。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學士(《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三四),權知開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乾道臨安志》卷三)。因反對青苗法,乞宮祠,提舉鴻慶宮。五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鄖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及《宋文鑒》、《兩宋名賢小集》中輯為二十八卷,其中詩六卷。《東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傳?!∴嶁吃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民國盧靖輯《湖北先正遺書》所收《鄖溪集》(蒲圻張國淦據(jù)京師圖書館所鈔庫本刊刻,簡稱張本,張本所附??庇浄Q張本校)、《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詩稿》等。又自《輿地紀勝》、《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七卷。
全宋文·卷一四五七
鄭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義夫,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北)人?;实v五年進士第一,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英宗朝出知荊南,還判三班院。神宗即位,拜翰林學士,權發(fā)遣開封府。因不肯以新法按獄,為王安石所惡,出知杭州,徙青州。時方散青苗錢,獬以「但見其害,不忍民無罪而陷憲網(wǎng)」,引疾乞閑,提舉鴻慶宮。熙寧五年卒,年五十一。著有《鄖溪集》五十卷、《觥記注》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釋德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德普。綿州蒲氏子。少尚氣節(jié)。博觀有卓識。見富樂山靜禪。師合爪作禮曰。此吾師也。靜與語奇之。攜歸山中。陰察之。其作止類老頭陀。靜曰。此子賦性豪縱。不受控御。而能折節(jié)。杵臼炊爨間。以事眾為務。是為希有。年十八得度受具。秀出講席。解唯識起信論。兩川無敢難詰者。號義虎。罪圭峰疏義多臆識。擿其失處。誡學者不可信。老師皆數(shù)之。曰。圭峰清涼國師所印可。汝敢雌黃。蚍蜉撼樹之論。汝今是矣。普嘆曰。學者以名位惑久矣。清涼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奈何甘自退屈乎。佛法其微矣。此其兆也。時惟勝禪師還自江西。呂大防微仲。由龍圖閣直學士。出鎮(zhèn)成都。執(zhí)弟子禮。日夕造謁(或室)。普衣禪者衣。竊聽其議終日。一不能曉。歸臥看屋梁。曰。勝昔嘗業(yè)講有聲。呂公世所謂賢者。相與詶酢。敬信如此。而吾乃不信。可乎。然所疑未解。坐寡聞也。乃出蜀。至荊州金鑾。夜與一衲。偶忘其名。衲見了山情庵主。普聞其飽參。問之曰。經(jīng)論何負禪宗。而長老多譏呵之耶。衲曰。以其是識情義理。思想邊量。非能發(fā)圣得道。脫有得道發(fā)圣者。皆藉之以為緣耳。儻不因自悟。唯經(jīng)論是仗。則能讀能知。能見解者。皆證圣成道去矣。寧尚與仆輩。俯仰耶。唯以死語是所知障。故祖師西來也(一本云。故明祖師西來之意也)。如經(jīng)言。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汝信之乎。對曰。世尊之語。豈敢不信。衲曰。既信矣。則尚何區(qū)區(qū)遠來乎。對曰。吾聞禪宗有別傳法。故來耳。衲笑曰。是則未信。非能信也。普曰。其病安在。衲曰。積翠南禪師出世久。子見之。不宜后。見則當使汝疾有廖矣。普即日遂行。以熙寧元年至黃龍。問。阿難問迦葉。世尊付金襕外。傳何法。迦葉呼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意旨如何。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曰曾到。又問曾掛搭否。曰。一夕便發(fā)。南公曰。智者道場。關將軍打供。與結緣幾時。何妨。普默然良久。理前問。南公俛首。普趨出大驚曰。兩川義虎。不消此老一唾。八年秋。游螺川。待制劉公沆。請住慧云禪院七年。遷住禾山十有二年。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謂左右曰。諸方尊宿死。叢林必祭。吾以為徒虛設。吾若死。汝曹當先祭。乃令從今辦祭。眾以其老。又好戲語。復曰。和尚幾時遷化。曰。汝輩祭絕即行。于是幃寢堂。坐普其中。置祭讀文。跪揖上食。普飲餐自如。自門弟子。下及莊力。日次為之。至明年元日祭絕。曰。明日雪晴乃行。至時晴忽雪。雪止普安坐。焚香而化。閱世六十有七。坐四十九夏。全身塔于寺之左。 贊曰。初云庵自九峰至廬山。諸方禪者畢集門下。雜還多英俊。而云庵嘗斂眉曰。法道乃今而后。未可知也。有問其意。曰。先師在黃檗。眾不滿百。而明眼輩幾半。今雖三倍當時。然才一兩人耳。余時年少。心非其論。觀元普兩禪師。皆南公晚子也。而其行已卓絕。且如此。則云庵之言。如百衲帔。天寒歲晚。乃見效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丕,字繼先,號義山,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為黃巖縣令(《嘉定赤城志》卷一一)。曾官秘閣修撰。事見《甬上宋元詩略》卷二。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思義。字和甫。與海月同出明智之門。難兄弟也。智嘗開幃出十問。師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眾送入室。既散。師猶侍立。智曰。爾適何見。答曰。見大眾拜而退。智曰。來吾語汝。汝行當住此山。紹隆大教。后亦來居此室也。未幾。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閑草堂。皆如智記。熙寧四年。賜紫服。號凈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別眾。安坐而逝。大眾誦念久之。忽復語云。侍觀音大士行。見一沙門。金色長身垂臂。謂我曰。報緣未盡。過七日當遣迎。至二十五日。復跏趺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思義,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試《法華經(jīng)》第一,得度。悟解過人,攝齋講席,風發(fā)泉涌,泠然動聽。顧以苦行,自勵勤修三昧。嘗生肉癭,累累項下,如是行持,夜夢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寧四年,賜紫衣,錫號“凈慧”。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別眾而寂。久之,忽蘇曰:“適隨大士,行見金甲神,長身垂臂,謂我曰:‘汝報緣未盡,過七日當來迎。’”至期后坐化。瘞龕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導狀,向西而沒。
陳汝義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治平三年(1066)任開封府界提點刑獄公事。治平四年(1067)任判三司都磨勘司。熙寧四年(1071)任南康軍知軍,3月知南康軍。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二二
鄧御夫(一○三二——一一○七),字從義,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幼辛苦讀書,嘗試太學異等。后結茅北郭水濱,作《老子注》,又作《農(nóng)歷》一百二十卷,有詩三百篇。大觀元年卒,年七十六。見晁補之《鄧先生墓表》(《雞肋集》卷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