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少舉“三禮”,善《》學。后漢乾祐中,官至國子《禮記》博士,曾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國學。后周顯德中,累遷國子司業(yè)兼太常博士。太祖建隆三年,上其所考正之《三禮圖》,帝命尹拙、竇儀訂正后頒行。
全宋詩
聶崇義,洛陽(今屬河南)人。仕后漢、后周,累遷國子司業(yè)兼太常博士。宋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為學官,上《三禮圖》。未幾,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一有傅。
全宋文·卷四二
聶崇義,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舉三《》,通經(jīng)旨。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校定《春秋公羊傳》。周顯德中遷國子司業(yè)兼太常博士,奉旨摹畫郊廟祭器。建隆三年四月考正《三禮圖》,表上之?!?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一有傳。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五
崇義。河南洛陽人。少舉三禮。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周顯德中累遷國子司業(yè)太常博士。入宋終學官。
李懷忠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8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初名懷義。從太祖于后周時,累遷殿前都指揮使。開寶間從征晉陽,時盛暑,身中流矢而戰(zhàn)愈奮。還,終授日騎左右?guī)贾笓]使。嘗諫阻太祖留都西京。太宗立,遷侍衛(wèi)步軍都虞候、大同軍節(jié)度。后改步軍都指揮使。
楊信 朝代:北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8 【介紹】: 宋瀛州人,初名義。后周時隸趙匡胤麾下為裨校。宋初,歷權內(nèi)外馬步軍副都軍頭,累遷殿前都指揮使,領建武軍節(jié)度。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改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善部分士卒,動有紀律。以瘍疾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87 【介紹】: 名或作義寂。宋僧。溫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開元伽藍,后往天臺山研尋止觀。時天臺宗智者大師教跡,經(jīng)安史之亂、會昌法難,焚毀殆盡。寂囑人從日本國購取教典。由是博聞多識,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經(jīng)。許王錢氏在浙時累請開演,賜號凈光大師并紫方袍。后興螺溪道場,四方僧侶云集學法。天臺智者一脈,六代傳法湛然之后,二百余歲,賴其中興,后人尊為天臺宗十五祖。有《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溫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頓厭葷血。及娩。蒙紫胞。墮蓐不呱泣。成童竟辭俗。為開元寺息慈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能暗誦。耆宿嘆美之。既登具戒。復往讀南山律于會稽。乃造天臺。研究止觀。先是智者遺文。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教跡幾熄。寂嘗于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因復有意于鳩集。以全其舊。時通玄韶公以禪學為兩浙忠懿王錢氏俶師。一日偶閱永嘉真覺集。有曰。同居四住。此處為齊。忠懿問。此何等語。韶答以為教家語。吾禪者不知也。且使召寂問其義。寂至。因得以前意。請于忠懿而為遣使。弊于海國。以致其書焉。天臺一宗至于今賴之。 太平興國五年。詔天下僧尼。試經(jīng)業(yè)。寂引弟子。自螺溪趨州治試。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樓上。樓迫大山。夜夢剎柱陷入地。獨心惡之。且雨甚亟。遷處西偏。而山頹樓壓矣。海門靈石。昔智者冬居道場也。地屬黃巖。眾請寂乘舟泛海。講金光明流水長者品。放生。以為常法。寺像為一新。上聞詔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為所在官僚授菩薩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縣之光明寺。會尊像隳弛。偶于腹中。獲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所發(fā)愿辭。觀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臨??N云永嘉東陽諸邑請。九月至自縉云。十月寢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誡囑后事。奄爾而化。壽六十九。臘五十。初寂嘗寓四明之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莊嚴幢座在焉。題曰。文殊臺。前限拒馬不可入。俄而觀音菩薩。手卻拒馬。從中出接。頓覺己與菩薩身合。自是勝氣日增。而進于才辯矣。講法華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止觀金錍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玄義禪源詮永嘉集等。各數(shù)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各數(shù)卷。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葷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幼啟二親堅求去俗。旋入開元伽藍。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而徹。寺之耆老稱嘆希有。受具已往會稽學南山鈔。既通律義。乃造天臺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跡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甚學。寂思鳩集也。適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而已。后款告韶禪師。囑人泛舟于日本國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宗學者幾握半珠為家寶歟。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訓。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演。私署凈光大師并紫方袍。辭讓不卻受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侶霧擁云屯。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伍經(jīng)業(yè)。寂從山入州治寺。寺東樓安置。樓近大山。夜夢剎柱陷沒于地。意頗惡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樓圮。人咸謂寂先見同修報得之眼焉。因受黃巖邑人請。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靈石。是智者冬居道場也。勸人修寺塑像。入緣者繁沓。今上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諸官同命受菩薩戒。雍熙初永安縣請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獲發(fā)愿辭。即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勸七鄉(xiāng)人裝塑尊像。愿舍報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傳法利樂眾生云。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臨??N云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寢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祭奠應緣俗禮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臘五十矣。四方傳法弟子見星而舍者數(shù)百人。寂平素講法華經(jīng)并玄義共二十許座。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止觀金[鏍-糸+拱]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shù)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數(shù)卷。自智者捐世。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后。二百馀齡寂受遺寄。最克負荷。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之沾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每一談?chuàng)P則摐金玉應召羽商和。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又嘗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有寶莊嚴幢座。題曰文殊臺。設枑梐闌隔。求入無由。俄睹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攘卻行馬低迂相接。斯須覺已與觀音身泯合不分。因而驚寤。自是之來樂說無盡矣?;蛟弧H肫臻T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覺證無上故。下合眾生凡同體故。開則群靈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歟。是以講談也。施戒也。自甌越之鄉(xiāng)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也咸食椹革音。說法之功所謂善建。由是堂室間可見者。曰澄彧。曰寶翔。曰義通。及乎臺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來州治開元寺祭饗。皆縞素哀泣。天為之變慘。其慈攝之所感。知州鄭公元龜為詩悲悼焉。 論曰。玄默垂文圣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圖書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為經(jīng)緯。本六十馀字。訓第表明號洪范。以開章得彝倫而逌敘帝王之法粲然可觀。祖述之家翕爾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傳若龜馬之文乍辯。聲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揚。及其講訓相資簽箋互出。因分異轍各競顓門。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懸合。宜乎。得正信者必開正眼。見正道者必事正修。倒本前因則以決擇為主。原夫能詮之教喻圖書也。所詮之理喻訓第也。經(jīng)容緯入。緯變經(jīng)存。令表顯之名言從體義之相雜。唯識僉推于護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于馀師說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見皆未極成。正不正之說恢張。玄又玄之談崛起。大抵無名相法作名相說。非如色法影質(zhì)易尋。名色交加喜生迷競。又以言存一意義止一途。隨情取舍之時未為允當。隨轉(zhuǎn)理門之處蓋涉無文。加復教有弛張意關詳略。討尋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領者非行位而那知。在人亡書以教為折中。故論中以四種徵理。理則難隱。一觀待。二作用。三法爾。四證成。用斯道理義豈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去。有二三子相問曰。彼去者誰耶。一云乙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識人云甲也。回面視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識遂有多名。識者一呼應聲而至。親得自體不涉異緣。故曰精義無二也。因義生解解必虛通。除其執(zhí)情令生正解斷其迷執(zhí)。執(zhí)情斷故所執(zhí)便遣。既能生解則斷障。二重斷染。依他清凈。依他圓成。故得二勝果焉。不然者認相似法墮惡取空。曳曲木于稠林。泛膠舟于苦海。又不可勝道也。瑜伽論中契經(jīng)體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已翻。所詮之理難悟。茍非宿慧安喻經(jīng)心。宿慧當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經(jīng)心乃大雄之意。豈易尋求。諺所謂老見事長。佛已三祇之揚歷。多言或中。法從諸圣之同宣。豈得以夏蟲共論其凌澌。井魚互談其渤澥。此誠不可也。必須近佛菩薩。善慧法師四無礙居游戲之中。八辯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親大士。將世尊之一言。中道圓宗成諸法之五位。如龍帶涓滴而起為雨望苗稼而施。又同命包作緯于春秋鑿度為資于大易。此皆善其通變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鈍根。以正見而誘邪見。都稱為摩訶般特伽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為裘。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成裘則易。以日見而留心。免水則難以傳來而隔手。昔以講人論法造疏尋宗。用成實法數(shù)之名。補大乘闕員之義。其有解法名目隨人見知。未融六釋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和合怖數(shù)之徒。聞熏滅不滅等。百有馀科。并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鈐鍵。先賢之所不決。令哲之所共疑。但謂闕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師西復梵本東傳。富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摩訶衍足殺三摩明。名數(shù)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深山大澤必生龍蛇。有大乘基為其高足。不緣宿習多見生知。謂之義天。則明星有爛。謂之理窟。則善閉無關。堂堂合周髀之儀。軋軋應昆崙之軸。有經(jīng)皆講。無疏不成。權奇百本之名??貕核娜酥ァ痛喂庖矊氁矞y乎沼乎。章句之學頗長。釋簽之理何富。世茂珠林邁編圖紀璟附量度于鯨海。尚綴文榮于玉華。究三論極乎瑗康。窮方等歸乎楷景。觀公撰集華嚴命章。解相入之連環(huán)。且無難色。通絕行之斷閣。故立易功。法藏從性海而游。智升自名流而出。偉歟。一行所作通神。實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薩。忠氤琳甫賁秀詵真。俱參譯判經(jīng)。盡開荒辟土。于爍宗密。美乎湛然。悟達全才徹公令范。可以副人之求備哉。馀諸上士擅美殊方。落落英翹互有長短。矧以佛之說經(jīng)。申經(jīng)者論。經(jīng)由論顯。論待疏通。疏總義章。義從師述。況以隔羅縠者見猶未盡。大遍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疏。診脈之求難中。若非親證親說得自體之分明。載驅(qū)戴馳妄他求之晻曖。如攝異門。分差別之相難知。故智論中。吾滅度后所有撰集者皆為論藏攝也俱作導師指迷人之歸路。悉銜明燭照暗室之績工。動戒足以行之入定門而安矣。蓋纏克斷智慧成功。咸從。生死之河盡度涅槃之岸。此始可與言從聞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圓寂者。過此以往未知執(zhí)名滯義。問欲何為。故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則舍筌蹄而直造佛地。此則深于其道者也。
石重義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37 【介紹】: 五代時后晉高祖石敬瑭第三子。字弘理。好儒書,通兵法。敬瑭即位,拜左驍衛(wèi)大將軍。敬瑭幸浚郊,權東都留守。張從賓反,見殺于河南府。追封壽王。
釋義楚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
義楚,俗姓裴氏,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后居齊州。七歲出家,以其諸父脩進為師。勤學不懈,潛心著述,曾擬白居易《六帖》,纂輯佛書為《釋氏六帖》,于后周顯德初上之。周世宗敕付史館,賜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宋開寶中卒,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見《宋高僧傳》卷七,《冊府元龜》卷五二。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裴氏。相之安陽人。其季父二。皆出家。以行業(yè)致名位。曰修進。則嘗于法華經(jīng)一字一拜矣。而猶日課觀音普門支品。今方為歷下臨壇大德。曰省倫。嘗誦大悲楞嚴咒各一億遍。今方主青丘香嚴院。楚始七歲。以親命來省二父。而進因以薙染焉。既登具勤學罔懈。俱舍一宗造微臻極。遂以圓暉疏傳。講十許遍。后以教門諸文。而世之昧者用之。多致舛謬。乃悉類粹而區(qū)分之。使一藏義理事實昭著效白。而士之執(zhí)筆鼓舌者。無所疑惑。則于天下誠。便起晉開運二年。至周顯德元年。成書??偽迨?。列四百四十門。名釋氏六怗。蓋擬唐之白氏云。進呈。詔賜紫伽梨明教大師號。仍以其書付史館。開寶中。卒于龍興伽藍。壽七十四。臘五十四。楚晚年自以瞽。懺悔過曰。吾之述作又豈免于芟夷。佛意。破碎法章哉。既而復明。議者。以其至誠所感。其書則樞密相國王公樸。敘其端云。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義楚。俗姓裴氏。祖相州安陽人也。楚七歲來省歷下臨壇大德修進。因為出家?guī)熞病_M乃楚之諸父也。季父省倫居香嚴院。進也誦觀音普門支經(jīng)向十萬遍。立禮法華經(jīng)。字字各拜拜且徹部焉。倫則青丘主宰。禪居誦大悲佛頂俱一億遍。楚執(zhí)柯伐木。熏習相資。登此近圓。勤學不懈。敏慧夙成。俱舍一宗造微臻極。遂傳講圓暉疏十許遍。后該覽大藏三遍。乃慨儒家為佛教之文而多謬解解既謬歟事多誤用。擬白樂天六帖。纂釋氏義理文章。庶事群品以類相從。建其門目總括大綱。計五十部。隨事別列四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部。其間物類檢括周旋。令供筆之時必無告乏矣。一十年中孜孜罔倦。起晉開運二年至顯德元年畢進呈。世宗敕付史館。賜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以開寶中終于龍興伽藍。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楚始謀此作。隨得便書。裒多益寡。日居月諸郁成編錄。忽因本院門古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分明。睹此靈符乃知宿定。搜今斡古筆不停綴。時樞密相國王公樸。為楚作序冠于編首。今行于寰海矣。初楚著述心亦勞止。而雙目喪明。醫(yī)工莫療。遂冥心懺過。慮刪碎教文裁量差脫。如是虔虔更無間息。再歲還明。人謂其徵感焉。
王廷義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3—969 【介紹】: 宋萊州人。王景子。宋初為內(nèi)外馬步軍副都軍頭。太祖乾德四年,率師護治滑州靈河新堤。六年,督治京城。開寶二年加領橫州團練使,從征太原,矢中腦而卒。好夸誕,每言“我當代王景之子”,時人目為“王當代”。
王堯 朝代:五代十國

人物簡介

簡介
字義天,生于開京,是高麗太祖王建第三子,母為神明太后劉氏。945年通過政變繼位,949年病重并傳位于胞弟王昭,旋薨。廟號定宗,謚號文明,葬于安陵。
祁廷訓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4—981 【介紹】: 宋河南洛陽人,本名廷義,避太宗舊名而改。善書計、騎射。初隸后周世宗帳下。世宗即位,從征淮南,賜以明光細甲,令董舟師巡江界。破吳兵建功,仕嵐州防御使。宋初,為安遠軍節(jié)度留后,改河陽、彰德軍,旋權知鄧州。太祖征太原,任北面副都部署。因無才略,遇事多規(guī)避,人稱“祁橐駝”。官終左領軍衛(wèi)上將軍。
僧義楚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安陽人。俗姓裴。七歲至歷下,后該覽《大藏》。擬白樂天《六帖》,纂《釋氏庶事群品》,以類相從,建其門目,凡四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獅子獸類部,物類檢括。后周世宗顯德初進呈,世宗敕付史館,加號“明教大師”。宋太祖開寶中卒,年七十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7—988 【介紹】: 宋僧。高麗國人,字惟遠。俗姓尹。后晉時來中國,初學《華嚴經(jīng)》,后至天臺,謁螺溪羲寂,受一心三觀之教。學成,將欲回國,四明郡守錢惟治等固留之,遂不歸。宋初,主寶云寺,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受業(yè)者不可勝紀。后世尊為天臺宗十六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9—987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原名光義。少隸郭威帳下。以從周世宗征淮南功領雷州刺史,歷禁軍將校。宋初領龍捷右?guī)瑥恼骼铙?,改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領寧江軍節(jié)度。平蜀后又從征太原,為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入為右驍騎上將軍。太宗雍熙間出為瀛州兵馬都部署,為契丹敗,改知雄州,以擅離屯所被黜,配隸商州,道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杭州臨安人,字惠達。吳越國君錢元瓘第八子。明吏術,能為詩。年十八出為湖州刺史,有妖巫登衙門大樹,恣為鬼神語,州人驚畏。弘偡曰:妖由人興,命注弩而射,巫果乞命,因扶之百,投于境外,一州大服。后累遷太尉、宣德軍節(jié)度使,封吳興郡王。宋太祖建隆初,敕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以飲酒過度卒,年三十八。謚恭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29—966 字惠達,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八子。開運三年(946)為湖州刺史。顯德六年(959)為宣德軍節(jié)度使,封吳興郡王。后因飲酒過度而卒。謚恭義?!?a target='_blank'>十國春秋》卷八三有傳?!遁浀丶o勝》卷四存其詩2句?!度圃娡饩帯窊?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遺
弘偡,字惠達,元瓘第八子。明吏術,能為詩。官湖州刺史(《湖州府志》九,開運三年任吳興太守),有妖巫登大樹,恣為鬼神語,州人驚畏。弘偡嚴治之,州人咸服。累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吳興郡王。卒謚恭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陳州西華人。殷文圭子。博學善屬文。仕南唐,官學士、樞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自淮上用兵,凡書檄教誥,皆出其手。后周世宗器其文。南唐亡入宋,避諱易姓名為湯悅。宋太祖開寶間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有《江南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本名殷崇義,后避宋宣祖廟諱改。字德川,其先陳州西華(今河南西華)人,后為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人。仕南唐,中主時為學士,歷樞密使、右仆射。中主遷南都,留守金陵,輔太子。后主時,為禮部侍郎,進門下侍郎平章事。宋開寶二年(969),罷為潤州節(jié)度使,仍同平章事。復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南唐亡,事宋。奉宋太宗命與修《江南錄》、《太平御覽》。生平見馬令《南唐書》卷五及卷二三、《十國春秋》本傳。悅能詩善文,尤富史才,《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著錄其與徐鉉合撰《江南錄》10卷。《全唐詩》存詩5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七
崇義。文圭子。事南唐嗣主。官至學士。歷樞密使。嗣主遷南都。輔太子留守金陵。進右仆射同平章事。開寶二年罷為潤州節(jié)度使。仍同平章事。及貶制度。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入宋。避宣祖廟諱。易姓曰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9—997 【介紹】: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jù)政權繼續(xù)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于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nèi)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收節(jié)度使所領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zhèn)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黃鶴樓志·人物篇
趙光義(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弟。執(zhí)政21年,勵精圖治,重視文化,史家稱其為一代明君。趙光義好讀書、喜詞賦、善書法,《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書作品《登黃鶴樓》詩碑帖,論者評為“草法嫻熟,筆勢婉轉(zhuǎn),疾徐緩沖,提按頓挫,恰到好處,尤其是氣壯力強,寬博圓融,有帝王之氣概”。
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輔太祖創(chuàng)業(yè)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尋領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李重進,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封晉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紹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陳洪進納土,錢俶入朝。未幾,滅北漢。乘勝攻遼,欲取幽冀地,敗歸。雍熙三年再攻,又敗。此后行守內(nèi)虛外之策。罷節(jié)鎮(zhèn)領支郡以強化朝廷之權,置審刑院以統(tǒng)司法之權,設考課院、審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場積弊、增科舉名額以廣取士,建崇文院、敕編《太平御覽》諸書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紀元五: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遙詠》十一卷、《御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緣識》五卷(均存)。詳《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