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58,分164頁顯示  上一頁  119  120  121  122  123  125  126  127  12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衡義整(義整 )
僧義湘( 樸 )
王弘義(世稱 白兔御史 )
僧義凈(文明 別稱 凈義、張文明 張 )
薛懷義(別稱 馮小寶 梁國公、鄂國公 )
僧義福( 號大智禪師、大師號 )
孔元義
李重俊( 義興郡王、衛(wèi)王 節(jié)憫 )
史德義(逸人 )
實叉難陀(別稱 實義難陀、施乞叉難陀 學喜 )
裴思義( 晉城縣男 )
李撝(成義 恒王、衡陽郡王 撝 )
翁義?。?span id="uv2o7xg" class='charType'>字 敬玄 )
宜城公主( 義安郡主 )
賈正義
衡義整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 【介紹】: 唐齊州全節(jié)人,字義整。初官右勛衛(wèi),改蔣王府兵曹參軍。歷夏州寧朔、瀛州清苑二縣令,遷普州長史,累改西州都督府長史,官至伊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時新羅僧。新羅國羅林府人。俗姓樸。出家后,聞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總章二年抵登州。尋入長安終南山,從智儼習《華嚴經》,與法藏為同學。居數年,學滿歸國,于駒麗、百濟間建寺授徒,從者甚眾。卒。后新羅國尊為華嚴初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新羅國雞林府人也。年弱冠。稔聞中國教法之盛。乃與同志元曉法師。負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蘆葦彌望。行無所歸。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視古墓也。骸骨髐然。顧之不能無懼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嘯撼終夕。曉公嘆曰。疇昔之安為吾無所見也。見則懼而致不若焉。豈非經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歟。且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即謝湘而歸。總章三年湘獨抵登州。分衛(wèi)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壯色麗。欲諧匹偶。湘堅拒弗答。善妙因復矢言曰。生生世世獲為檀越。供給和尚。又為弟子。習學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研究華嚴。未幾遂返本。國揚化。道經善妙家。將附商舶。即解纜。而善妙悉出諸衣服什器。素所備物。追餞之。而身造海岸。則船已遠矣。于是善妙復矢曰。如我實有供養(yǎng)心者。則此篋笥。當躍入船中。有頃風飄浪擊。盡輸載無少遺馀。善妙乃復矢之曰。我愿此身化為大龍。挾持和尚。傳度彼國。因自投身濤波中。俄頭角崢嶸。鱗甲晃耀。云霧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覺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矯。時或見之。既濟仍遍相攸處。然脫有可者。久為異宗所據。湘獨念以為大華嚴教。誠宜于有福地興之。舍爾其奚之耶。時善妙龍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虛空中現巨石。縱廣一里。正覆于異宗所居之上。勢且隕者。群僧懼其壓。奔駭不敢留。湘即居之。郁為大叢社。并辭國王所施莊田奴仆等。湘弘導勤懇。脩練精苦。弟子智通表訓道身梵體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義例。海東號湘華嚴初祖。竟終于本國。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義湘。俗姓樸。雞林府人也。生且英奇。長而出離。逍遙入道性分天然。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游。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于中涂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所以避飄濕焉。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骨旁也。天猶霢霂地且泥涂。尺寸難前逗留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曉公嘆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鄉(xiāng)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卻攜囊返國。湘乃只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二年附商船達登州岸。分衛(wèi)到一信士家。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服靚妝。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可轉也。女調不見答。頓發(fā)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學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華嚴經。時康藏國師為同學也。所謂知微知章有倫有要。德瓶云滿。藏海嬉游。乃議回程傳法開誘。復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稔供施。便慕商船逡巡解纜。其女善妙。預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篋笥。運臨海岸湘船已遠。其女咒之曰。我本實心供養(yǎng)法師。愿是衣篋跳入前船。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疾風吹之若鴻毛耳。遙望徑跳入船矣。其女復誓之。我愿是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傳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將知愿力難屈至誠感神。果然伸形。夭矯或躍。蜿蜒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后遍歷山川。于駒塵百濟風馬牛不相及地。曰此中地靈山秀真轉法輪之所。無何權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龍恒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大神變于虛空中。化成巨石。縱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作將墮不墮之狀。群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矣。國王欽重以田莊奴仆施之。湘言于王曰。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貴賤同揆。涅槃經八不凈財。何莊田之有。何奴仆之為。貧道以法界為家。以盂耕待稔。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湘講樹開花談叢結果。登堂睹奧者。則智通表訓梵體道身等數人。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湘貴如說行。講宣之外精勤修練。莊嚴剎海靡憚暄涼。又常行義凈洗穢法。不用巾帨。立期乾燥而止。持三法衣瓶缽之馀。曾無他物。凡弟子請益不敢造次。伺其怡寂而后啟發(fā)。湘乃隨疑解滯必無滓核。自是已來云游不定稱可我心卓錫而居。學侶蜂屯?;驁?zhí)筆書紳懷鉛札葉。抄如結集錄似載言。如是義門隨弟子為目。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處為名如云錐穴問答等。數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義例也。湘終于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樸。雞林府人。生且英奇。長而出離。逍遙入道。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游。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以避飄濕。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骨旁也。天猶霢霖。地且泥涂。尺寸難前。逗留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曉公嘆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鄉(xiāng)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卻??囊返國。湘乃只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二年。附商??達登州分衛(wèi)。到一信士家。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服艷妝。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可轉也。女調不見答。頓發(fā)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學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華嚴經。時康藏國師為同學也。乃議回程。傳法開誘。復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稔供施。便募商??。逡巡解纜。其女善妙。預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捎D笥。運臨海岸。湘??已遠。其女咒之曰。我本實心供養(yǎng)法師。愿是衣篋。跳入前??。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疾風吹之。遙望徑跳入??矣。其女復誓之。我愿自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傳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矯?;蜍S蜿蜒。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后。遍歷山川。于駒麗百濟。地靈山秀。真轉法輪之所。無何權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龍。恒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大神變。于虛空中?;删奘???v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作將墮不墮之狀。群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國王欽重。講樹開花。談叢結果。登堂睹奧者。則智通表訓梵體道身等數人。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凡弟子請益。隨疑解滯。必無滓核。自是已來。云游不定。卓錫而居。學似蜂屯。執(zhí)筆懷鉛。抄如結集錄。載言如是義門。隨弟子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蛞蕴帪槊H缭棋F穴問答等數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義例也。湘終于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王弘義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4 【介紹】: 唐冀州衡水人。歷官左臺侍御史。與來俊臣競為慘刻。每移檄州縣,所至震懾。武周延載初,俊臣貶,弘義亦流瓊州。自矯詔追還,事覺,為侍御史胡元禮杖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713 【介紹】: 或作凈義。唐僧。齊州人,一說幽州范陽人。俗姓張,名文明。幼即遍詢名師,廣探群籍,內外閑習,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經二十五年,歷三十余國,武周證圣元年還至洛陽,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武則天親迎于上東門外。后在長安、洛陽主持譯事,自武周久視至睿宗景云中,計譯成經、律、論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凈義,誤。俗姓張,名文明,齊州(今山東濟南)人,一說范陽(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廣學經論。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廣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參佛教圣跡,在那爛陀寺從寶師子等著名大德學習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攜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回國后,即在洛陽、長安專主譯事,共譯出經律論凡61部。其譯文偏于直譯,精切謹嚴,然稍欠順暢。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其中“標心之梵宇”一首系誤收玄逵之詩,另卷七八六無名氏詩卷存其《題取經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義凈字文明。俗姓張氏。范陽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經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國。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經還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字文明。范陽張氏子也。髫齔謝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勵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結友數十人。將登舶。皆退散無復與俱。凈因孤邁。閱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經律論梵夾。僅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像一鋪。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東門外。迎勞備至。諸剎飭幡蓋華香擁導。詔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記寺。仍就翻譯。初偕。實叉難陀出華嚴經。久視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長安西明寺。乃專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祝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后為親制圣教序。中宗神龍元年。駐蹕洛陽。詔居內道場。及大福先寺。又出經祝四部。上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門。以新譯宣示諸官。二年詔置翻經館于京師大薦福寺。凈從駕歸。遂居之。三年詔入內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嘗禱藥師。詔譯本愿經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筆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經。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土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土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土李釋迦度梵語。沙門文綱?;壅?。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土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脩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潤文。左仆射韋鉅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景云二年。復于大薦福寺。出積贊如來功德神祝等經。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凈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總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部中。犍度跋渠之類。約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訓徒無少倦。漉囊滌穢異常。學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壽七十九。法臘五十九。塔京洛龍門北之高岡。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之一
釋義凈。字文明。姓張氏。范陽人也。髫齔之時辭親落發(fā)。遍詢名匠廣探群籍。內外閑習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愈堅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發(fā)足。初至番禺得同志數十人。及將登舶馀皆退罷。凈奮勵孤行備歷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長俱加禮重。鷲峰雞足咸遂周游。鹿苑祇林并皆瞻矚。諸有圣跡畢得追尋。經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前導。敕于佛授記寺安置焉。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久視之后乃自專譯。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jiān)護??槍戇M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標經首。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于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經。又于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門勝莊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正字。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楊慎交監(jiān)護。帝深崇釋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翻之經。二年凈隨駕歸雍京。置翻經院于大薦福寺居之。三年詔入內。與同翻經沙門九旬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因命法徒更重傳譯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藥師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睿宗永隆元年庚戌。于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語梵本。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次文潤色。左仆射韋巨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景云二年辛亥。復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凈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異常倫。學侶傳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傳度經律與奘師抗衡。比其著述凈多文。性傳密咒最盡其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今塔在洛京龍門北之高岡焉。 系曰。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為枳。枳橘之呼雖殊。而辛芳??葉無異。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自漢至今皇宋。翻譯之人多矣。晉魏之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譯之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后東僧往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兩土方言一時洞了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傳譯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回者。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奘師法師為得其實。此二師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凈之才智??芍^釋門之象胥也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5 【介紹】: 唐京兆鄠縣人,本姓馮,名小寶。初為洛陽商人,偉岸有力,因千金公主得幸于武則天。則天度之為僧,又改其姓為薛,使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命紹以季父事之。垂拱中懷義為白馬寺主,又拆乾元殿造為明堂,充督作。堂成,拜左威衛(wèi)大將軍,封梁國公。永昌中,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擊突厥默啜,實不出京。旋加輔國大將軍,進右衛(wèi)大將軍,改封鄂國公、柱國。懷義偽造《大云經》,陳符命諷則天代唐。后因恩寵漸衰,遂恨怒而焚明堂,則天乃密詔太平公主使人縛而縊殺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也。幼慕空門黍累世務。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后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以二十年卒。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禪門之杰。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傳教二十馀載。人皆仰之。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造焉。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昃當為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福忽謂房曰。與張公游有年矣。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言訖而終。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皆終福之言矣。又釋行思。姓劉氏。廬陵人也。濡潤厥躬貞諒其性。出塵之后納戒已還。破觚求圓斲雕為樸。厥志天然也。往韶陽見大鑒禪師。一言蔽斷猶擊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還復吉州闡化。四方禪客繁擁其堂。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敕。謚大師號。曰洪濟。塔曰歸真。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孔元義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二百七
元義。垂拱初為成均助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7 【介紹】: 唐中宗第三子。初封義興郡王,又封衛(wèi)王。神龍二年立為皇太子。性明果,然少法度。武三思圖逆,重俊忿,率羽林軍殺三思及黨羽。因士兵倒戈,被殺。睿宗立,謚節(jié)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昆山人。隱居虎丘山,以琴書自適,或騎牛帶瓢,出入廛野,號為逸人。高宗聞其名,召赴洛陽,尋稱疾歸。武周天授初,周興薦之,復召赴都,擢朝散大夫。興死,免官歸,素譽頓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2—710 【介紹】: 唐僧。于闐人。善大小乘,旁通異學。武則天時征至京,譯《文殊授記》等經。以母老歸國。中宗景龍中再征至京,未遑翻譯,遘疾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實義難陀。于闐國人。武后證圣元年至長安。住大遍空寺。四年歸于闐。景龍二年重入中國。景云元年卒于大薦福寺。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一云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蔥嶺北于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武后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發(fā)使于闐。訪求梵本。并請譯人。而叉與梵夾俱至。證圣元年乙未。詔南印土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凈同譯于東都大遍空寺。后沙門復禮法藏等。從佛授記寺。圣歷二年。成八十卷。后躬制序文。以冠其首。久視間。出大乘入楞伽經。又出文殊授記經于京師清禪。及東都佛授記寺。前后總出經十九部。長安四年。上書祈歸省母。詔御史霍嗣光送景龍二年中。宗詔至京。上親迎于開遠門外居大薦福寺。會疾卒。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詔依外國葬禮。焚于開遠門外。古然燈臺。其舌不俱燼。詔哥舒道元送歸其國。而所焚之地。猶起塔。號華嚴三藏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篇第一之二
釋實叉難陀。一云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蔥嶺北于闐人也。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fā)使求訪并請譯人。叉與經夾同臻帝闕。以證圣元年乙未。于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天后親臨法座煥發(fā)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凈同宣梵本。后付沙門復禮法藏等。于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圣歷二年功畢。至久視庚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乘入楞伽經。天后復制序焉。又于京師清禪寺及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后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崙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恒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監(jiān)護。長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表書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暨和帝龍興有敕再徵。景龍二年達于京輦。帝屈萬乘之尊。親迎于開遠門外。傾都緇侶備幡幢導引。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敕于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春秋五十九歲。有詔聽依外國法葬。十一月十二日于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馀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起塔供養(yǎng)。后人復于茶毗之所起七層塔。土俗號為華嚴三藏塔焉。
裴思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東聞喜人。武則天時,歷侍御史、司封員外郎,遷司勛、左司、吏部三曹郎中。后累官至戶、吏二部侍郎,河東郡太守,封晉城縣男。
李撝 朝代:盛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4 【介紹】: 唐宗室。睿宗第二子。本名成義。始封恒王,尋改封衡陽郡王。開元間累官司徒兼幽州刺史,改名撝,并歷鄧、虢、絳三州刺史。性弘裕。卒贈惠莊太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見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杭州鹽官人,字敬玄。中宗神龍元年,為沂州刺史。釋市丞葉貞冤獄,貞造七級浮圖以報德。官至比部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中宗女。始封義安郡主。嫁裴巽。巽有嬖姝,公主恚,刖耳劓鼻,且斷巽發(fā)。中宗怒,斥為縣主。久之,復故封。神龍時,與長寧等七公主皆開府置官屬。
賈正義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三
正義。開元二年朝議郎。行偃師縣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