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詩僧
性不檢。好詩酒。居不離京師。雖晚歲喜與少年輩游??狒髋?。嘲花弄草。以自放也。 常過布川。留詩贊石彌勒云。金色巍巍丈六身。青山獨立幾經(jīng)春。我來稽首無何語。曩劫同修是故人。后廋壯元碩。以中道按廉。過此見之。代彌勒戲書云。腰上僧形不俗身。長安桃李眼迷春。莫言曩劫同修善。吾黨曾無破戒人。空空聞之。作解嘲詩。上相國崔公云。昔過布川院。閑留一首詩。多談彌勒在。戲答使人疑。公絕倒(補閑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伯同。萬歷五年進士。官刑部三載,即辭歸。家居四十余年,治學專宗朱熹,踐履敦篤。學者稱鴻洲先生。有《庸齋日記》、《鴻洲雜著》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伯同,松江華亭人。萬歷丁丑進士,除刑部主事有天真齋草
維基
徐三重,字伯同,學者稱鴻洲先生。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晚明學者、政治人物。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進士,官刑部主事,謝病歸鄉(xiāng),家居四十馀年。卒年78歲。

人物簡介

維基
王三重,號坦齋,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聯(lián)捷癸丑科進士,四十三年以進士知龍門縣,性明察,無奸不燭。有民告人盜牛,以皮置人池中,一索得之,三重曰:此詐也,皮在池中,汝何從知。其發(fā)摘類如此。后以才調(diào)番禺縣,丁內(nèi)艱,服闋,補潮陽縣,所至以廉明著。擢吏部主事,忤魏珰去。崇禎初,起文選司,疏陳銓司賄徇之弊,上嘉之。溫體仁以戚屬托,使得善地,弗聽,且以年老擯斥之,體仁怒,有迎合當國者,遂誣三重以贓私,文成罪案,謫戍贛之信豐縣,當告訐時,搜其邸,囊止六金,朝士憤然曰:有如此犯贓吏部耶!數(shù)年體仁敗,臺諫交章白其冤,特召用,未行而卒。妻張氏,事姑孝,姑病,刲股療之,遂愈,事聞,旌曰純孝之門。
《國語辭典》:三重門(三重門)  拼音:sān chóng mén
衙門。舊時官衙有三道門,故稱衙門為「三重門」。元。李直夫《虎頭碑》第三折:「這三重門里,是你婦人家管的?」
《國語辭典》:三重埔  拼音:sān chóng pǔ
三重的舊稱。參見「三重」條。
分類:三重舊稱
《國語辭典》:三緘其口(三緘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言語謹慎或不說話?!犊鬃蛹艺Z。卷三。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弧顾?。尤袤《全唐詩話。卷一。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div>
三重三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與三重等持同。
三重法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宗所立三種之觀門也。一、理法界,觀一切諸法,盡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義也。二、理事無礙法界,觀諸法即真如,真如即諸法。故界具分與性之二義。事者分之義,理者性之義。三、事事無礙法界,觀諸法既具性,則諸法一一復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義,如第二。華嚴法界玄鏡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歷別難陳。」注法界觀門曰:「法界統(tǒng)唯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礙故。(中略)觀門有三種,除事法界也,事不獨立也。」
三重等持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三重解脫,三重三昧。(參見: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無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磺腥甾D(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雇唬骸改鶚劤怯腥T,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三重都壇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胎藏界之曼陀羅。以大日為中胎,其外圍有三重之壇,而都收諸尊,謂之三重都壇。(參見:現(xiàn)圖曼陀羅)
三重曼陀羅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言自胎藏界之曼陀羅中胎流出三重也。(參見:現(xiàn)圖曼陀羅)
陀羅尼三重配釋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守護經(jīng)一有回向陀羅尼,據(jù)密教之深義,以此陀羅尼三字,配于三世之佛,三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三神,而回向供養(yǎng)也。一陀為過去之佛,羅為現(xiàn)在之佛,尼為未來之佛。。其義陀羅尼者,梵字也。者法界之義,界者性也,過去者,法謝而性在,故配于過去之諸佛。又者塵垢之義,現(xiàn)在者諸法現(xiàn)起,是塵垢之義也。故配于現(xiàn)在之佛。又者諍論之義,未來者萬法未現(xiàn)起,其相不分明,是諍論之義也,故配于未來之佛。二陀配于過去之父母,羅配于現(xiàn)在之父母,尼配于未來之父母。其義如上。三陀配于地,羅配于空,尼配于天。陀配于地者,是回向國王之意。地為阿字不生之理,為法界之體,故以字配于法界也。空者,是回向于人之意,以人居天地之中間故也。者塵垢之義,虛空之中,眾生世間,器世間等之諸法亂起,是即塵垢之義,故以配之。天者,回向諸天鬼神之意,天為諸法混一而不分明,故配于諍論之字。是據(jù)隨求陀羅尼儀軌所謂:「陀者過去佛等」也。見秘藏記末,同鈔十。
三重圓壇與四重圓壇
【佛學大辭典】
(雜語)現(xiàn)圖曼陀羅與經(jīng)疏所說異。依現(xiàn)圖則上下四重,左右三重,故約于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遍智院、金剛手院、觀音院、持明院之四院為第一重,次釋迦,虛空藏之二院為第二重,次文殊,除蓋障,地藏,蘇悉地之四院為第三重,此外金剛部眾圍繞四周為第四重??傊笥胰?,上下四重也。因此稱為四重圓壇。然據(jù)經(jīng)疏有三重四重之兩說。三重之說依疏六則如左圖。此亦除中胎,以遍智、金剛手、觀音、持明之四院為第一重,又云第一院,是為三德秘藏之內(nèi)眷屬。又云如來法身之智德。次以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藏之四院為第二重,又云第二院。是為如來之大眷屬,如來悲智之二德也。次于釋迦院中攝一切之二乘八部而為第三重,又云第三院。是為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應身等流身,又云如來外用悲德。是即三重圓壇也。大日經(jīng)疏五曰:「從大日如來臍已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臍已上至咽所出光明,為第二重位,自咽已上乃至于頂相之光,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廬遮那自心八葉華也?!褂衷唬骸复松徣A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其馀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雇唬骸溉芈绷_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為佛。」同七曰:「更作深秘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廬遮那秘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已上,三重之明文也。然疏一云:「畫作諸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雇逶疲骸溉缜八f,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羅?!蛊湎噙`如何?三重者,中院是法界自性之體,故除之,就其流出上而立四重,又四重者,于三重加中院能所合論故也。而中院為第一重者,疏七云:「謂中胎藏毗盧遮那,第二院觀音金剛手云云?!故羌纫杂^音金剛手(三重中之第一重)為第二院,則以中胎八葉為第一重可知也。又同二十云:「此八葉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顯密三重配立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世間出世間。守護經(jīng)曰:「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愿慈悲為我說之?!梗〒焓刈o經(jīng)不見此文)。顯教究意之如來已,自稱凡夫,故顯教諸宗,皆是世間,密教獨為出世間。二,大小二乘。謂不空三藏五秘密經(jīng)表制集等之意,以諸顯教攝屬小乘聲聞之道果,真言密教為菩薩大士之灌頂法門。三,三乘一乘,善無畏三藏大日經(jīng)疏之意,顯教為通達三乘,真言為唯一佛乘。見二教論杲寶鈔二。案是為日本東密一宗之言,他宗不許也。
三重障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瑜伽大教王經(jīng)云三重障:
一、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   三、貪欲重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