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波頗蜜多羅三藏五教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四諦教,阿含經(jīng)也。二、無相教,般若經(jīng)也。三、觀行教,華嚴經(jīng)也。四、安樂教,涅槃經(jīng)也,謂說常樂。五、守護教,大集經(jīng)也,謂說守護正法。見華嚴玄談四。
不空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參見:不空)
不空
【佛學大辭典】
(人名)三藏法師之名。梵名阿目祛跋折羅AmoghaΛajra,此言不空金剛,略云不空。北天竺之婆羅門族,幼失父,隨叔父來住東海,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遂受五部之灌頂。及開元二十年,金剛智示寂,奉遺旨往五天并師子國,廣求密藏,天寶五年還京,入內(nèi)立壇,為帝灌頂。后祈雨止風有驗,賜號曰智藏。天寶八年許還國,至南???,有敕再留。十五年,有詔還京,使住大興善寺。自天寶至大歷六年譯出密部之經(jīng)軌,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時為最。代宗永泰元年特進試授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歷九年示疾,敕使勞問,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六月十五日寂,壽七十,贈司空,謚大辯正廣智三藏。詳見宋僧傳一,不空傳。
出三藏記集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五卷。梁僧祐撰。列記經(jīng)律論三藏之經(jīng)目及翻譯之同異序跋等。
金剛智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金剛智,名。梵名跋曰羅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稱。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姓。年甫十歲,于那爛陀寺依寂靜智出家,三十一歲往南天竺,時龍智(龍樹菩薩之弟子),年七百歲猶在,就之,七年承事供養(yǎng),受學一切密教。尋游師子國登楞伽山。聞支那佛法盛,唐玄宗開元七年達廣州,翌年至東都。敕迎于慈恩寺,尋徙薦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羅壇以度四眾。一行禪師,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陽廣福寺入寂,壽七十一,謚曰灌頂國師。師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東夏則謂之始祖。見貞元釋教錄,宋高僧傳一。
金剛菩提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金剛智三藏也。
迦葉結(jié)集三藏
【佛學大辭典】
(故事)(參見:摩訶迦葉)
迦膩色迦王結(jié)集三藏
【佛學大辭典】
(故事)王以如來涅槃后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nèi)附,機務馀暇,每習佛經(jīng),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諸師各異其說,王頗惑于去就,以問脅尊者。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師資部執(zhí),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隨自宗而結(jié)集三藏。王聽之,精選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羅漢也。后得世友菩薩以為上座,充為五百人。以迦濕彌羅國四周皆山為要害之地,物產(chǎn)豐饒,迦膩色迦王,率諸阿羅漢至此國,建立伽藍,使結(jié)集三藏。三藏各十萬頌,總為三十萬頌,稱九百六十萬言,是大毗婆沙論也。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以石函緘封,建塔而藏于其中,命藥叉神守衛(wèi)其國,不使外出,求習學者,使就中受業(yè)。見西域記三。
唐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玄奘三藏也。
【佛學常見辭匯】
唐朝的玄奘三藏。(參見:玄奘)
玄奘
【佛學大辭典】
(人名)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姓陳,偃師人,俗名袆。兄長捷,先出家,在洛陽凈土寺。師十三歲,亦入凈土寺出家,就慧景聽涅槃經(jīng),于嚴法師受攝大乘論,令名夙著。武德元年,與兄共入長安,尋赴成都,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毗曇,就震法師聽講發(fā)智論,五年受具足戒,又習律部。既而往荊州講攝論毗曇,往相州謁慧休,往趙州受成實于道深。尋入長安,就道岳學俱舍論。時有法常僧辯二大德,名冠上京,偏講攝大乘論。師又就聽之。然以諸師各異宗途,圣典亦有隱晦。不知適從。乃欲西游以明之。表請不許,師不為屈。貞觀三年八月(一說貞觀元年或貞觀三年四月),上萬里孤游之途。具嘗艱苦,經(jīng)西蕃諸國,貞觀七年至印度。中途,于屈支國,會木叉鞠多,于縛喝國納縛伽藍,禮佛齒、佛澡盆等。從礫迦國僧般若羯羅,讀毗婆沙論。于梵衍那國拜巨石像。至迦畢試國,安居沙落迦寺。與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薩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會法集。入印度境,至那揭羅曷國,拜燃燈授記之圣跡。又于佛頂骨城,禮佛頂骨及佛僧伽胝并瞿波羅龍王窟之佛影。入健馱邏國布路沙布邏城,見卑缽羅樹下過去四佛坐處,并迦膩色迦王伽藍等。赴烏仗那國,巡禮行菩薩千生施眼處,割截身體處,刺身飼五樂叉處等靈地,又于呾叉始羅等國,參拜菩薩舍千頭處投身喂處等遺跡。至迦濕彌羅國,就僧稱法師,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論等,兼與大乘學僧毗成陀僧訶等攻竅諸經(jīng)論。至磔迦國,于長年婆羅門受百論,廣百論等。于至那仆底國,就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至阇爛達羅國,從旃達羅伐摩受眾事分毗婆沙。至窣祿勤那國,就阇耶鞠多聽經(jīng)部毗婆沙。入秣底補羅國,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學辯真論,隨發(fā)智論。至劫比他國,禮佛從天降下三道寶階塔。至羯若鞠阇國,與毗離耶犀那讀佛使毗婆沙。又經(jīng)歷缽邏耶伽等國,巡拜佛生處,佛涅槃處,佛轉(zhuǎn)法輪處等諸圣跡。于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jīng)。遂至摩揭陀國。于是詣菩提樹下金剛座處,又禮耆阇崛出,竹林精舍等靈地,入那爛陀寺,以戒賢為師,學瑜伽論等。又聽講順正理顯揚對法等諸論,研鉆梵書。后赴伊爛拿缽伐多國,與怛他揭多鞠多等共讀毗婆沙等諸論。至憍薩羅國,就婆羅門受集量論。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眾部僧蘇部底等,學大眾部根本阿毗達磨及大乘諸經(jīng)論。至缽伐多國,從大德,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等。還摩揭陀國,至杖林山勝軍論師所,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莊嚴經(jīng)論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破瑜伽之義。師乃和會中觀瑜伽兩宗,述會宗論三千頌。光慚赧退去。又遇順世外道,師與之論難,亦伏之。且得烏荼國小乘論師所制之破大乘論七百頌,指摘其謬說,作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戒日王敬師甚厚,為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集于曲女城。師受請登床,專稱揚大乘之論意,無一人能致言難者。尋與戒日王同赴缽羅耶伽國,列于五年大會。遂歸國。貞觀十九年至京師。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請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薦先帝,使師居之。次年在此譯大般若經(jīng)。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jīng)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月五日寂,壽六十五。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十二等。

【佛學常見辭匯】
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后翻譯佛經(jīng)很多,人稱三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為法相宗的開祖。
真諦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西印度優(yōu)禪尼國人,梵稱波羅末陀Parama%rtha。又曰拘那羅陀Gun!arata。梁大同十二年三十馀歲來支那,受武帝好遇,會逢國難,往北齊,赴東魏,流離間,述金光明經(jīng),攝大乘論,唯識論等譯,及世親傳等著二百七十八卷。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寂。歲七十一。
密家三藏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謂大毗盧舍那金剛頂經(jīng)二百卷,蘇婆呼經(jīng)根本部等一百七十卷,菩提心摩訶衍經(jīng)等十一卷也。金剛頂經(jīng)為經(jīng)藏,蘇婆呼經(jīng)為律藏,摩訶衍經(jīng)為論藏。
勒那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勒那跋提也。
無畏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善無畏三藏之略稱。
慈恩寺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唐法相宗之開祖,玄奘三藏,住大慈恩寺,因名慈恩寺三藏。
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卷,唐慧立本,彥琮箋。玄奘三藏之傳記也。
撰三藏及雜藏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