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有敢諫,君當(dāng)體仁。
爰修飾于折檻,以表旌于直臣。
收電回霜,已寬斧鉞之戮;
葺隳因闕,更瞻軒陛之新。
惟漢朱云,希風(fēng)汲黯。
偶賜楓宸之對,因致龍鱗之犯。
指陳奸佞,愿借尚方之刀;
退就誅夷,遂折便朝之檻。
辱師傅之貴,雖曰敢言;
干雷霆之威,自應(yīng)可斬。
而天子能恕,將軍敢爭。
因免冠而致悟,乃飾檻以為旌。
寬以納忠,豈獨垂萬世之訓(xùn);
闕而當(dāng)寧,更以致三墀之榮。
易令名以愧賢,詎能比跡;
藏斷罟以志諗,庶可同聲。
原此狂生,素稱義烈。
雅有意于漢室,故屢陳于主闕。
命駕徑去,不為薛宣而少留;
趣和藥來,更助蕭公之引決。
惟直情而徑行,故太剛而必折。
成帝淵默,臨朝靚深。
謂陳善閉邪者小臣之難事,而尊賢從義者大君之用心。
難甘切直之言,雖加譴怒;
終懋矜容之德,曲示承欽。
然而所求者名,不務(wù)其實;
文雖足觀,質(zhì)焉可述。
寵昭儀而絕皇嗣,大斁天倫;
恩元舅而殺王章,遂傾帝室。
雖存折檻,足為后世之規(guī);
實廢嘉言,詎救當(dāng)時之失。
豈不以篡漢室者必王氏,佞王氏者惟張侯。
以師臣而取信,乃保身而自謀。
堤防禍機,實為國之至要;
拔去奸本,期厥德之允修。
能充葺檻之心,何施不可;
深味借刀之旨,豈謂無由。
凡曰司聰,皆有言職。
欲致國家之治,必盡箴規(guī)之益。
魏公獻疏,乃切論而危言;
賈生上書,亦流涕而太息。
遇文帝、太宗之君,必能褒崇于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