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
《漢武帝內傳》曰: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于漢宮,王母自設天廚,精妙非常。酒觴數遍,王母命諸侍玉女作樂,命法嬰歌《玄靈之曲》。乃遣侍女招上元夫人。夫人至,自彈云琳之琴,歌《步玄之曲》,曰:
大象雖寥廓⑴,我把天地戶⑵。
披云沉靈輿⑶,倏忽適下土。
空洞成玄音,至精不容冶。
太真噓中唱⑷,始知風塵苦⑸。
頤神三田中,納精六闕下⑹。
遂乘萬龍楯,馳騁眄九野⑺。
⑴ 寥廓,《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云寥”。
⑵ 天地,《無上秘要》卷二○作“九天”。
⑶ 沉,《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汎”。沉靈輿,《無上秘要》卷二○作“汎八景”。
⑷ 太,《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泰”。噓,《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靈”。噓中唱,《無上秘要》卷二○作“唱扶宮”。
⑸ 始知,《無上秘要》卷二○作“何悟”。
⑹ 納,《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約”。
⑺ (眄,《古詩紀外集》卷一作“盻”)。(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二一引葛洪撰《漢武帝內傳》、《太平御覽》卷五七二、《古詩紀外集》卷一、《無上秘要》卷二○)
玄圃遏北臺,五城煥嵯峨。
啟彼無涯津,泛此織女河。
仰止升絳庭⑴,下游月窟阿⑵。
顧盻八落外(盻,《漢武帝內傳》作“眄”。
),指招九云遐⑶。
忽已不覺勞⑷,豈悟少與多⑸。
撫璈命眾女⑹,詠歌發(fā)中和⑺。
妙暢自然樂,為此玄云歌。
韶盡至韻存,真音辭無邪⑻。
⑴ 止,《漢武帝內傳》、《太平御覽》卷五六作“上”,據《古詩紀外集》卷一改。
⑵ 月,《太平御覽》卷五六作“日”。
⑶ 指招、云,《太平御覽》卷五六作“遠指、空”。
⑷ 此句,《古詩紀外集》卷一作“忽不覺心榮”。
⑸ 悟,《古詩紀外集》卷一作“吾”。
⑹ 撫,《漢武帝內傳》作“無”,據《古詩紀外集》卷一改。
⑺ 歌發(fā),《漢武帝內傳》作“發(fā)感”,據《古詩紀外集》卷一改。
⑻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二一引葛洪撰《漢武帝內傳》、《太平御覽》卷五六、《古詩紀外集》卷一
《漢武帝內傳》曰:上元夫人自彈云林之璈,鳴弦駭調,清音靈朗,玄鳳四發(fā),乃歌《步玄》之曲,辭曰:
昔涉玄真道⑴,騰步登太霞⑵。
負笈造天關,借問太上家。
忽過紫微垣⑶,真人列如麻。
淥景清飆起⑷,云蓋映朱葩。
蘭宮敞琳闕⑸,碧空起璚沙⑹。
丹臺結空構(構,《諸真歌頌》作“棣”。
),煒煒生光華⑺。
飛鳳踶甍峙,燭龍倚委蛇。
玉胎來絳芝,九色紛相挐。
挹景練仙骸,萬劫方童牙。
誰言壽有終⑻,扶桑不為查⑼。
⑴ 昔,《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黃”。
⑵ 太,《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天”。
⑶ 垣,《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圃”。
⑷ 淥,《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流”。
⑸ 宮敞,《藝文類聚》卷四三、《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房辟”。琳,《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林”,《古詩紀外集》卷一作“朱”。琳闕,《諸真歌頌》作“珠扇”。
⑹ 空起,《藝文類聚》卷四三、《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室啟”。起,《漢武帝內傳》作“落”。
⑺ 煒煒,《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曄曄”,《云笈七簽》卷九六、《諸真歌頌》、《古詩紀外集》卷一作“煒曄”。
⑻ 誰,《古詩紀外集》卷一作“唯”。壽,《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終”。言壽有,《諸真歌頌》作“有壽前”。
⑼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二一引葛洪撰《漢武帝內傳》、《藝文類聚》卷四三、《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云笈七簽》卷九六、《諸真歌頌》、《古詩紀外集》卷一
《漢武帝內傳》曰:王母又命侍女四非(四非,《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田四非”,《云笈七簽》等作“田四妃”。
)答歌曰:
晨登太霞宮,挹此八王蘭⑴。
夕入玄元闕⑵,采蕊掇瑯玕⑶。
濯足匏瓜河⑷,織女立津盤。
吐納挹景云⑸,味之當一餐。
紫微何濟濟,璚輪復朱丹⑹。
朝發(fā)汗漫府,暮宿勾陳垣⑺。
去去道不同⑻,且各體所安。
二儀設猶存⑼,奚疑億萬椿。
莫與世人說,行尸言此難⑽。
⑴ 此八,《諸真歌頌》作“枇杷”。八王,《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玉水”。
⑵ 元,《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圃”。
⑶ 掇,《云笈七簽》卷九六作“撥”。
⑷ 匏,《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瓠”。
⑸ 挹,《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抱”。
⑹ 復,《云笈七簽》卷九六作“服”。
⑺ 勾,《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作“鉤”。
⑻ 去去,《云笈七簽》卷九六作“去之”。
⑼ 設,《云笈七簽》卷九六、《諸真歌頌》作“復”。
⑽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二一引葛洪撰《漢武帝內傳》、《太平御覽》卷五七二、《云笈七簽》卷九六、《諸真歌頌》、《古詩紀外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