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25—1816 【介紹】: 清安徽當(dāng)涂人,字左君,一字左田。乾隆五十五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嘉慶間官至禮部尚書。習(xí)于掌故,工書善畫。晚年失明,自號“盲左”。卒謚勤敏。有《壹齋集》、《二十四畫品》。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
黃鉞,字左田,當(dāng)涂人。乾隆庚戌進(jìn)士,官至戶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勤敏。有《壹齋集》。
維基
黃鉞(1750年—1841年),字左田,號左君,又號盲左,安徽太平府當(dāng)涂縣人,教育家、畫家、藝術(shù)評論家,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黃鉞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與尚書和珅意見相左,回安徽與巡撫李世杰在蕪湖籌建中江書院。嘉慶四年(1799年),奉命進(jìn)京在懋勤殿行走。嘉慶九年(1804年),入直南書房。嘉慶十五年(1810年)遷侍講學(xué)士,嘉慶十八年(1813年)擢內(nèi)閣學(xué)士,嘉慶十九年(1814年)升戶部侍郎,旋調(diào)禮部侍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擢禮部尚書,加封太子少保。道光元年(1821年)在軍機(jī)大臣上行走,調(diào)戶部尚書。道光六年(1826年)乞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贈太子太保,謚勤敏?!?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五言律詩
山氣 清 · 黃鉞
五言律詩
山氣夜沈郭,蒼茫曉未收。
寒風(fēng)來絕塞,入夏尚重裘。
盤馬雪千里,射雕天盡頭。
平生極飛動,惜不壯時游。

廣武 清 · 黃鉞
五言律詩
天險扼重山,時清耕鑿間。
腥風(fēng)虎飲澗,寒月雁橫關(guān)。
畫角穿云出,驚沙點(diǎn)鬢斑。
明朝馳絕漠,誰遣大黃彎。

七言律詩
放浪閑身又一年,溪山好處日周旋。
寒猶未峭交初九,月已分明過上弦。
盧橘花繁香太冽,紅梅枝老影逾妍。
行吟卻笑天隨子,奄有吳松賦自憐。

園居漫興 清 · 黃鉞
七言律詩
池柳含煙色尚輕,園居倏已過清明。
巢成樹罅芻尼隱,水暖橋陰科斗行。
退直懶從閑客話,答書老忘后生名。
龍鐘枉被青山笑,縱有田歸不耐耕。

五言排律
臥佛寺 清 · 黃鉞
五言排律
殘月澹無影,雞鳴天欲曙。
深谷藏招提,一徑入云路。
古柏森兩行,清香發(fā)朝露。
我佛疲清梁,頗識臥中趣。
應(yīng)憐塵世勞,半為黃粱誤。
風(fēng)幡裊爐煙,散入桫欏樹。

古風(fēng)
秋風(fēng)吹明月,清光羅幽林。
泠然下寒露,不覺滋蘭襟。
堤高湖水縮,葉落溪橋深。
短籬足黃花,入門多清陰。
真?zhèn)H具茶果,趺坐同酌斟。
爐煙出云房,古壁縣素琴。
孤云何處飛,苔砌空行吟。
撫景送征雁,遙憶山水音。

庭蕉冒檐舒,棲禽團(tuán)竹聚。
秋氣集蕭齋,空濛散飛雨。
颯至衣乍涼,灑地點(diǎn)可數(shù)。
幽人居比鄰,修夜杖頻拄。
樺燭代涼蟾,山茶敵醇醹。
孤賞寡所歡,長言易為苦。
露葵實已繁,寒瓜藤欲?。
候蟲不為秋,空階何獨(dú)語。

我生才五年,先君即棄世。
十齡慈母亡,嫂亦相隨逝。
寄生于外家,六載若瘤贅。
憶初母在堂,我年八九歲。
能作方丈書,顧我獎且勵。
謂可讀父書,往往顏為霽。
夜窗針黹余,課我兄及弟。
一去四十年,此境永潛翳。
覽圖觸我悲,曩事何若契。
君才班馬儔,君孝曾閔繼。
機(jī)聲鐙影中,一憶一流涕。
圖之至再三,魚菽以時祭。
伊予本孤陋,附君得登第。
自慚還自撾,親骨猶未瘞。
行當(dāng)歸焚黃,已作終焉計。
薄耕即無田,敢負(fù)墓前誓。
江水寒未波,江梅香尚細(xì)。
我歸君儻來,相思定應(yīng)嚏。

韋郎避漏眠于車,王生屋里頻移家。
我居墻壞仆幾壓,舉室奔竄如驚麚。
有庵巷北舊棲息,踏鼓兩度趨朝衙。
急移書簏召橘朮,不憚行步為欹斜。
眼明階前兩椿樹,在昔屋后當(dāng)梅花。
芟夷敗葉聽好鳥,掃除四壁供涂鴉。
詰朝七夕納二客,庵門月好須當(dāng)撾。
仰天一笑席衣瓦,補(bǔ)漏奚必?zé)┗蕥z。

都門涼宇多歸僧,與僧結(jié)夏夫誰能。
久思古寺暫逃暑,恰來嘉約歡然興。
山門綠暗樹如幄,竹院紅濕花交塍。
頓遣平頭罷搖扇,儼離裸壤思垂繒。
自從五月苦炎熱,如坐深甑遭炊烝。
有時入夜大雷電,疾風(fēng)猛雨相憑陵。
朝來蘊(yùn)隆略如昨,目極禪閣無由登。
何期四子有同契,合并令我煩懷澄。
惟余知舉留憾事,獨(dú)遺表圣慚王凝。
牡丹作花事已往,楸葉又落情難勝。
浮生小聚類萍梗,流光過眼如風(fēng)鐙。
夏涼寒燠眾所愿,造物伊誰云愛僧。
浮瓜折藕且取適,褦襶觸熱宜為懲。
試披畫卷問樸老,幾人來此招涼曾。

聯(lián)
調(diào)羹定識威姑性;灑翰應(yīng)增呂子書。

謝恩孫代趨朝杖;上壽兒歸聽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