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xiàng)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yùn)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yùn)十世孫,實(shí)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dá)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yùn)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吳興長城人。姓謝氏??禈泛铎`運(yùn)十世孫也。幼負(fù)異材。不為世俗所羈絆。遂削染。登具于靈隱戒壇。復(fù)依守真律師。究毗尼學(xué)。儒編老什。靡弗臻其極。尤工著述。辭章俊麗。吟詠尤造微賾。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故時諺曰。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霅之晝能清秀。中年遍訪禪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參扣。貞元初。居?xùn)|溪草堂。嘆曰。使雖有仲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自撓性真。豈若孤松片云。蒲團(tuán)相對。無言而意得。至靜而神諧者哉。于是作文謝遣筆硯。遁居杼峰。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守吳興。一見語合。請益宗乘大略。異日汎論及詩。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且言近日廢置之故。洪驚曰。向嘗讀沈約品藻?;坌莺擦帧b仔旁婓?。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輟。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舊居京之興國寺。軍吏沈釗德清人。暮乘馬抵駱駝橋。月色如練。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釗問其故。曰項(xiàng)王祠東興國寺皎公。脩齋召我耳。長城赳卒錢沛。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百人。持食負(fù)帛。笑語而過。問之則曰。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dá)陸羽。其制作。則有號呶子十卷。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儒釋交游傳。外有韻海二十卷。蓋相國于公頔。魯公顏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禈泛钍缹O也。幼負(fù)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后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并進(jìn)。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jì)。因顧筆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腥羯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風(fēng)。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shí)不忝江南謝之遠(yuǎn)裔矣。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惰色。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到此。曰項(xiàng)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fù)束帛怡然語笑而過。問其故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天下榮之。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或簪組?;虿家?。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時貴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yuǎn)來過舊草堂。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姓元氏。荊州人也。父為襄陽判司。素崇釋氏。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早知割愛。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后至黃陂剪茅營舍。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琳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xiàn)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晝大伏其鑒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yuǎn)。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jī)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yuǎn),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jī)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yuǎn)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共535,分27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五言律詩
畫得青溪樣,宜于紫府觀(晝)。
日明煙靄薄,風(fēng)落水容寬(萬)
畫野高低接,商工井邑?cái)€(述)。
疏川因稼穡,出使問艱難(晝)。

幾年無此會,今日喜相從(述)。
后夏仍多病,前書達(dá)幾封(晝)
水華迎暮雨,松吹引疏鐘(晝)。
出谷隨初月,尋僧說五峰(述)

酬秦山人系題贈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出齋步杉影,手自開禪扉。
花滿不污地,云多從觸衣。
思山石蘚凈,款客露葵肥。
果得宗居士,論心到極微。

茲亭跡素淺,勝事并隨公。
法界飄香雨,禪窗灑竹風(fēng)。
浮煙披夕景,高鶴下秋空。
冥寂四山久,寧期此會同。

州西柳家寺,禪舍隱人間。
證性輕觀水,棲心不買山。
履聲知客貴,云影悟身閑。
彥會前賢事,方今可得攀。

夜涼喜無訟,霽色搖閑情
暑退不因雨,陶家風(fēng)自清。
凝弦停片景,發(fā)詠靜秋聲。
何事禪中隱,詩題忽記名。

尋醫(yī)初疾理,忽憶故山云。
遠(yuǎn)訪桑公子,還依柳使君。
周旋承惠愛,佩服比蘭薰。
從事因高唱,秋風(fēng)起處聞。

何處好攀躋,新亭俯舊溪。
坐中千里近,檐下四山低。
小浦依林曲,回塘繞郭西。
桃花春滿地,歸路莫相迷。

送盧仲舒移家海陵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世故多離散,東西不可嗟。
小秦非本國,楚塞復(fù)移家。
海島無鄰里,鹽居少物華。
山中吟夜月,相送在天涯。

萬里汀洲上,東樓欲別難。
春風(fēng)潮水漫,正月柳條寒。
旅逸逢漁浦,清高愛鳥冠。
云山寧不起,今日向長安。

退食高樓上,湖山向晚晴。
桐花落萬井,月影出重城。
水竹涼風(fēng)起,簾幃暑氣清。
蕭蕭獨(dú)無事,因見涖人情。

送秘上人游京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共君方異路,山伴與誰同。
日冷行人少,時清古鎮(zhèn)空。
煖瓶和雪水,鳴錫帶江風(fēng)。
撩亂終南色,遙應(yīng)入夢中。

賦得啼猿送客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① 一本此下有巴峽二字
萬里巴江外(一作水),三聲月(一作出)峽深。
何年有此路,幾客共沾襟。
斷壁(一作臂)分垂(一作連,一作重)影,流泉入苦吟。
悽涼離別后(一作凄凄別離處),聞此更傷心。

南樓望月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夜月家家望,亭亭愛此樓。
纖云溪上斷,疏柳影中秋。
漸映千峰出,遙分萬派流。
關(guān)山誰(一作時)復(fù)見,應(yīng)獨(dú)起邊愁。

尋陸鴻漸不遇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移家雖(一作唯)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一作出),歸時每日斜(一作歸來日每斜)。
評注(點(diǎn)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宿吳匡山破寺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雙峰百戰(zhàn)后,真界滿塵埃。
蔓草緣空壁,悲風(fēng)起故臺。
野花寒更發(fā),山月暝還來。
何事池中水,東流獨(dú)不回。

九月十日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墮淚峴山
愛殺柴桑隱,名溪近訟庭。
掃沙開野步,搖舸出閑汀。
宿簡邀詩伴,馀花在酒瓶。
悠然南望意,自有峴山情。

酬崔侍御見贈 唐 · 皎然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柏署
買得東山后,逢君小隱時。
五湖游不厭(一作未足)柏署跡如遺。
市隱(一作儒服)何妨道,禪棲(一作心)不廢詩。
與君為此說(一作居士說),長破小乘疑(一本無前四句)。

春意賞不足,承夕步東園。
事表精慮遠(yuǎn),月中華木繁。
開襟寄清景,遐想屬空門。
安得纚芳屣,看君幽徑萱。

桐江秋信早,憶在故山時。
靜夜風(fēng)鳴磬,無人竹掃墀。
猿來觸凈水,鳥下啄寒梨。
可即(一作何暇)關(guān)吾事,歸(一作關(guān))心自有期。


共535,分27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