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伏義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223 【介紹】: 三國魏武威姑臧人,字文和。東漢末察孝廉為郎。董卓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敗,為李傕、郭泛謀主。拜尚書,典選舉。傕、泛等斗長安中,詡為宣義將軍。又依將軍段煨,知煨疑忌,去依張繡,后說繡歸曹操,表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留參司空軍事。從破袁紹、韓遂、馬超等,屢為謀畫。又助曹丕鞏固太子之位。魏文帝立,擢太尉。進封魏壽鄉(xiāng)侯。卒謚肅。
全三國文·卷二十四
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靈帝末察孝廉為郎,以病去。
少帝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
獻帝初為左馮翊,拜尚書,以母喪去官。
拜光祿大夫宣義將軍,尋棄官依段煨,復(fù)依張繡。
后與繡俱歸,曹公表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侯,參司空軍事,徙太中大夫。
文帝嗣王位,進太尉,封魏壽鄉(xiāng)侯。
卒年七十七,謚曰肅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23 【介紹】: 即蜀漢昭烈帝。三國蜀皇帝,亦稱先主,涿郡涿縣人,字玄德。東漢遠支皇族,少孤,販履織席為生。東漢末起兵鎮(zhèn)壓黃巾軍。先后依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赤壁之戰(zhàn)中,聯(lián)合孫權(quán),大破曹操,據(jù)荊州。旋取益州、漢中。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自立為漢中王。曹丕代漢之次年稱帝,國號漢,建都成都。章武初,率師伐吳,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卒于白帝城。在位三年。謚昭烈。
全三國文·卷五十七
帝諱備,字玄德,涿郡涿人,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靈帝末除安喜尉,又除下密丞,后為高唐尉,遷為令。
獻帝初,公孫瓚表為別部司馬,守平原令,領(lǐng)平原相;陶謙表為豫州刺史,尋領(lǐng)徐州;曹公表為鎮(zhèn)東將軍,封宜城亭侯,尋為豫州牧,復(fù)表為左將軍。
后破曹公于赤壁,自領(lǐng)荊州牧。
又定蜀,領(lǐng)益州牧。
又定漢中,稱漢中王。
以魏黃初二年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在位三年,謚曰昭烈皇帝。
(案:先主稱尊號,諸文誥策命皆劉巴所作,今以即位已前已后諸篇編為先主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252 【介紹】: 即吳大帝。三國吳皇帝,吳郡富春人,字仲謀。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jù)有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連結(jié)劉備,大破曹操于赤壁,據(jù)有江表。又在彝陵之戰(zhàn)中,打敗劉備。曹丕稱帝,策為吳王。黃龍元年,稱帝于武昌,國號吳,旋遷都建業(yè)。在位時曾遣船航海,至夷洲(臺灣)。又在山越地區(qū)設(shè)郡縣,促進江南開發(fā)。設(shè)農(nóng)官,行屯田。但賦役繁重,用刑殘酷,人民反抗者多。在帝位二十四年,卒謚大皇帝。
黃鶴樓志·人物篇
孫權(quán)(182—252) 即(三國)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也是古代江夏城和黃鶴樓的始創(chuàng)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載:吳黃武二年(223年),孫權(quán)出于軍事戰(zhàn)略需要,“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黃鶴樓景區(qū)內(nèi)原有“磨劍池”,相傳孫權(quán)曾在此磨劍。
全三國文·卷六十三
帝諱權(quán),字仲謀,堅次子。
建安五年,曹公表為討虜將軍,領(lǐng)會稽太守。
十四年,劉先主表為車騎將軍,領(lǐng)徐州牧。
二十四年,曹公表為驃騎將軍,領(lǐng)荊州牧,封南昌侯。
魏黃初二年封吳王,改元黃武。
太和三年稱尊號,改元黃龍。
后又改元三:嘉禾、赤烏、大元。
在位二十四年。
謚曰大皇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魏陳留襄邑人,字公振。初為漢黃門侍郎。曹操表參丞相軍事,轉(zhuǎn)戶曹掾。曹丕代漢稱帝,群臣并頌魏德,臻獨明禪授之義,稱揚漢美,遷侍中吏部尚書。魏明帝時,遷右仆射。諸葛亮攻天水,臻為征蜀將軍,假節(jié)督軍事,拒亮軍。遷司空,徙司徒,封長垣侯。曹爽輔政,固乞遜位。卒謚敬。
全三國文·卷三十六
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
公表為丞相參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
文帝嗣王位,進散騎常侍。
及受禪,封安國亭侯,遷尚書,轉(zhuǎn)侍中吏部尚書,尋行中領(lǐng)軍。
明帝即位,封康鄉(xiāng)侯,轉(zhuǎn)右仆射,加侍中。
尋為征蜀將軍,加光祿大夫,遷司空,徙司徒。
齊王時進封長垣侯。
卒,贈太尉,謚曰敬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635 【介紹】: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濱。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門寺,二十二歲受具足戒。隋文帝時,于長安大禪定道場講律。唐貞觀八年,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長安,智首為上座。有《五部區(qū)分鈔》、《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晉玄晏先生裔孫也。后徙漳濱。因世居之。初依相之云門寺稠公上足智旻禪師出家。旻以為戒誠定慧之本。首方童稚。使先服習。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名法施。八敬五儀。尼眾推重。然首雖割愛。尚爾鐘情。欲其夙與法流。盛沾道味。乃啟于旻。授以具足。首尋周訪師表。寔難其人。如是三載。始遂素心。時則年二十有二矣。雖嘗冥感所證。終未易知。又祈禱于古佛塔前。佛現(xiàn)摩頂。而后益信不疑。自爾教成行備。會貫部文道洪之席。同侶七百。鋒穎如林。至于研辭覈義??贺首陂?。則首無與讓。故未至立年。頻升高座。靈裕法師。釋門之雄伯也。提攜緇屬。親預(yù)末筵。學者榮之。 隋興文皇為文穆后造大禪定道場于京師。以薦冥福。詔起旻師等。而首侍入關(guān)。止禪定。每敷弘之暇??级ㄈ乇娊?jīng)辭指。著五部區(qū)分鈔三十一卷。況秦中專奉僧祇。洪遵律師。創(chuàng)開四分。茲則標宗控會。渙然大通。負笈之賓。日填堂宇。遵亦贊相。以成其美。 大業(yè)初。詔住大禪定道場。俄而抽撤馀資。樹雙塔于云門故墟。以表出家受戒之地。貞觀初。天竺三藏主翻譯事。詔證律義。八年詔充弘福寺上座。蓋高宗在東宮。而皇后穆氏薨背。故建茲寺。以慰圣善之思。尤欲致首。以嚴其紀綱云。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宿疾加劇而卒。壽六十九。訃聞。皇上哀悼。詔喪事所須。有司務(wù)令周備。仍賜葬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仆射房玄齡。詹事杜正倫。皆受戒弟子。共勒碑以播芳烈。許敬宗撰文。首終始開講。僅百遍。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園素居物表。
隨官流寓徙宅漳濱。
而幼抱貞亮夙標雄杰。
髫年離俗馳譽鄉(xiāng)邦。
初投相州云門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禪府龍驤心學翹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歲居學稚且略禁科。
權(quán)示五門擁其三業(yè)。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覽屬遺教戒為師本。
定慧眾善自此而繁。
義理相符敢違先誥。
所以每值律徒潛聲咨問。
隨聞弘范如說修行。
由是五眾分騼。
莫不就而請謁。
俄而母氏辭世。
復(fù)入道門。
名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儀。
志欲預(yù)有。
制門誓愿奉而承則。
然尼眾在道。
染附情深戒約是投。
率多輕毀。
而施割愛從道履正棲心。
威服尼流聲高魏土。
自玄化東被未有斯蹤。
以首膝下相親素鐘華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啟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許也。
便內(nèi)惟正檢外訊儕章。
恭附遵修緝諧倫伍。
旻察其儀軌默而識之。
知其風骨堅深乃許其受戒。
首以緣成之法事假明賢。
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器。
乃周訪鄭衛(wèi)盛德勝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訃。
時過三載方遂素懷。
二十有二方稟大戒。
雖從師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請祈顯證。
蒙降佛摩頂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實。
自爾旦夕咨訪挺出恒標。
雖教所未聞。
而行儀先備。
及尋律部多會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義乖滯者。
皆汰澮相融冥逾合契。
后聽道洪律席。
同侶七百鋒穎如林。
至于尋文比義。
自言迥拔。
及玄思勵勇通冠群宗。
剛正嚴明風飆遺緒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頻開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靈裕法師道振雄伯范超倫等。
親管緇屬預(yù)在下筵。
時共美之重增榮觀。
會隋高造寺遠召禪宗。
將欲廣振律詮流暉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學無歸。
遂隨師入關(guān)止于禪定。
解既冥通聲光三輔。
初達天邑具覽篇章便更博觀。
新解潤以前聞。
有識悟其玄規(guī)。
更開講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處眾敷弘。
馀時卻掃尋閱。
于是三藏眾經(jīng)四年考定。
其有詞旨與律相關(guān)者。
并對疏條會其前失。
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
傳度歸戒多迷體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見紛其交雜。
海內(nèi)受戒。
并誦法正之文。
至于行護。
隨相多委師資相襲。
緩急任其去取。
輕重互而裁斷。
首乃銜慨披栝往往發(fā)蒙。
商略古今具陳人世。
著五部區(qū)分鈔二十一卷。
所謂高墉崇映天網(wǎng)遐張。
再敞殊文統(tǒng)疏異術(shù)。
群律見翻四百馀卷因循講解。
由來一亂。
今并括其同異。
定其廢立。
本疏云師所撰。
今纘兩倍過之。
故得諸部方駕于唐衢。
七眾周睇于貞觀者。
首之力矣。
但關(guān)中專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師創(chuàng)開四分。
而兼經(jīng)通誨。
道俗奔隨。
至于傳文律儀蓋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對開兩設(shè)。
沈文伏義
亙通古而未弘。
碩難巨疑。
抑眾師之不解。
皆標宗控會。
釋然大觀。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統(tǒng)詳決矣。
使夫持律之賓日填堂宇。
遵亦親于法座命眾師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贊之功靡替。
遂得知歸秦土。
莫不宗猷法鏡。
始于隨文末紀。
終于大漸之前。
三十馀載獨步京輦無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見跡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復(fù)每升法宇規(guī)誡學徒。
微涉濫非者為停講坐。
或有墮學者皆召而誨喻。
聞?wù)叽蛊鼰o不懲革。
大業(yè)之始。
又追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供事轉(zhuǎn)厚彌所遺削。
顧以道穆帝里化移關(guān)表舊土凋喪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門故墟。
今名光嚴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雙建兩塔。
鎣以珠寶飾以丹青。
為列代之儀表。
亦行學之資據(jù)。
各銘景行樹于塔右。
貞觀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擬譯唐文。
乃詔所司搜揚英達。
僉議所及遂處翻傳。
其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喪遠感難陳雖化滿天下而罔極之情未展。
奉為太穆皇后。
于宮城之西造弘福寺。
廣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僥倖時譽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嚴正不濫邀延。
百辟上聞。
召為弘福上座即總綱任采擢僧倫。
其有預(yù)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眾侶云會等嗅如蘭不肅成規(guī)流芳不絕。
自爰初開講誓窮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終至渭濱。
隨方陶誘恰窮本愿。
慶本所念未幾而終。
詳諸物議可為知命以貞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給。
喪事所須務(wù)令周備。
自隋至唐。
僧無國葬。
創(chuàng)開摸揩。
時共重之。
仆射房玄齡。
詹事杜正倫。
并諸公卿。
并親盡哀訴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裝辦方具。
時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眾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諸寺門學競引素幢充諸街巷。
官給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
縣夫三百筑土墳之。
種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義門學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門。
許敬宗為文。
初律師弘化終始有聞。
博見之舉通古罕例。
自講士交競救習昔傳。
讎勘群宗多乖名實。
非夫積因往世。
故得情啟天乘。
數(shù)百年來收宗始定。
兼勤于聽說重于行事。
隨務(wù)造儀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說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飾鎣發(fā)堂中。
預(yù)在聽徒合掌跪坐一眾兢竦。
終于前事說欲陳凈偏所誡期。
每講出罪濯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參焉。
自終世后此事便絕。
余嘗處末座向經(jīng)十載具觀盛化。
不覺謂之。
生常初未之欽遇也。
乃發(fā)憤關(guān)表具覿異徒。
溢目者希將還京輔。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當時有逾天岸。
嗚呼可悲之深矣。
僧照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9—948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幽州范陽人,俗姓張。年十四,投憫忠寺出家。受戒后,誦習經(jīng)典逾六大部,復(fù)參尋經(jīng)論十余年,通解奧義。唐哀帝天祐中,南下住中山法華寺,賜紫,署至真大師。后住洛陽法林院,與宰臣馬胤孫過從尤密。開堂講經(jīng),門生頗多。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范陽張氏子也。年十四。以秀偉聰寤之姿。為沙彌。于憫忠寺。再歷歲。即能暗誦最勝王大悲維摩法華等經(jīng)。其深文奧義。甫十數(shù)年。亦已淹貫。天祐中。杖錫南屆。中山元帥王處直邀住法華寺。至易定。太傅隴西李公表薦。詔賜紫方袍。至真大師號。扶風馬公請為僧正。非其志。抵洛陽。或命于法林寺。開法華經(jīng)席。都闕浩穰。象龍輻輳。其服膺稛載者多矣。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滅。春秋七十。夏臘五十四。時太傅李公方以侍中守洛。躬飭喪禮。四月三日。茶維于城南。獲舍利明潤。通守濟陽丁公為樹塔。葬之廣化寺南岡。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僧照。
姓張氏。
范陽人也。
年十四出家投憫忠寺。
聰晤絕儔神儀偉秀初受經(jīng)偈日誦數(shù)千百言。
目所覽者過于宿習。
吐論知見有老成之風。
遂度為沙彌。
受具已來歷于再閏。
暗誦經(jīng)典已踰六大部矣。
即最勝王大悲維摩法華等經(jīng)。
傍加聽尋經(jīng)論十數(shù)年間。
深文伏義藍出青矣天祐中游方南下。
爰屆中山。
元戎王處直請住法華寺。
相次易帥請之。
太傅隴西公連表薦賜紫方袍加至真大師。
次則扶風馬公。
請為僧正。
非所好也。
及抵洛陽有命開法華經(jīng)講止法林院。
況乎都闕浩穰象龍輻湊。
及照之唱導翕如于下風伏膺矣。
以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滅于講院。
春秋七十。
僧臘五十。
四眾號慕。
侍中李公傾易定。
曾為外護復(fù)守洛宅。
飾終喪禮悉以資奉。
粵四月三日遷神于城南行茶毗法。
收舍利紅潤可數(shù)百粒。
濟陽丁公為保釐之簉職。
為樹塔于廣化之寺南岡。
照平昔講凡七十馀座。
勤勤為法門生頗多。
宰臣馬公孫最所欽重。
前后贈詩僅數(shù)十首。
洛中為美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