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子頊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0 【介紹】: 南朝宋吳郡吳人。張暢弟。歷侍中、南郡太守。宋前廢帝永光元年,晉安王劉子勛(孝武帝子)起兵,自稱為帝,召拜為吏部尚書,與鄧琬共輔政。事敗,悅殺琬歸降。復為太子中庶子。后為雍州刺史。明帝泰始六年,領巴郡太守,未拜,卒。
全宋文·卷四十九
悅。
(一作「說」。
)暢弟,歷中書吏部郎侍中臨海王子頊前將軍長史、南郡太守。
晉安王子勛以為司馬,加征虜將軍。
及建號,拜領軍將軍、吏部尚書,事敗歸降,復為太子中庶子,除巴陵王休若衛(wèi)軍長史襄陽太守,尋代休若為雍州刺史寧遠將軍,復為休若征西長史南郡太守。
泰始六年為三巴校尉,加持節(jié)輔師將軍,領巴郡太守,未拜卒,有集十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14—466 【介紹】: 名或作昭。
南朝宋東海人,字明遠。
少有才情,文辭贍逸。
獻詩臨川王劉義慶,義慶奇之,擢為國侍郎,遷秣陵令。
宋孝武帝時為中書舍人。
帝好為文章,自謂人莫及。
照悟其旨,為文故多鄙言累句。
后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
明帝泰始二年,子頊起兵應晉安王劉子勛反,兵敗,照為亂兵所殺。
長于樂府,尤善七言歌行,詩風俊逸遒麗。
有《鮑參軍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鮑照(約414—466) 南朝宋文學家。
字明遠。
東海(今山東郯城一帶,江蘇漣水縣北)人。
歷官太學博士、秣陵令、中書舍人。
臨海王劉子頊鎮(zhèn)荊州,鮑照為前軍參軍,故稱鮑參軍,有《鮑參軍集》。
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七月,隨劉子項赴任荊州途經黃鵠山下,作五言古《登黃鵠磯》,既感旅途之遙,又懷傷別之情,這是迄今所見的最早詠黃鵠磯的詩。
全宋文·卷四十六
照字明遠,本上黨人,居東海,元嘉中,臨川王義慶以為國侍郎,又為始興王浚侍郎。
孝武即位,除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轉永嘉令,除臨海王子頊前軍參軍。
泰始二年,子頊敗,為亂兵所殺,有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5—473 【介紹】: 南朝宋陳郡長平人,字敬珉。殷孝祖族子。寡嗜欲,熟諳前世掌故。少為文帝所知,見遇與瑯邪王景文相埒。前廢帝永光元年,累遷黃門侍郎,出為山陰王劉休祐右軍長史,南梁郡太守。晉安王劉子勛反,以琰為豫州刺史。明帝知琰受制于杜叔寶等,本無反心,宥罪勸降。子勛敗,琰乃降。終官少府,加給事中。
全宋文·卷四十九
琰字敬珉,陳郡長平人。
元嘉中,為江夏王義恭征北參軍始興王浚后軍主簿,出為鄱陽晉熙太守,豫州治中從事史。
孝武時,臨海王子頊以為冠軍錄事參軍,行吳興郡事,復為豫州別駕,太宰戶曹屬、丹楊丞、尚書左丞少府、尋陽王子房冠軍司馬、行南豫州事。
隨府轉右軍司馬。
又徙巴陵王休若左軍司馬。
永光初除黃門侍郎,出為山陽王休祐右車長史南梁郡太守。
泰始初為建武將軍豫州刺史,舉兵應晉安王子勛。
子勛以為輔國將軍梁郡太守,加豫州,假節(jié),后歸國,為王景文鎮(zhèn)南咨議參軍兼少府。
泰豫初除少府,加給事中,元徽初卒,有集七卷。
(案,《隋志》作「太子中庶子」,與《本傳》不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9—472 【介紹】: 即宋明帝。
字休炳。
小字榮期。
南朝宋文帝十一子。
初封淮陽王,改封湘東王,后出為南豫州刺史。
前廢帝被殺,即位。
晉安王劉子勛起兵反,臨海王劉子頊、尋陽王劉子房相繼響應。
乃發(fā)兵攻殺子勛、子頊,繼而盡殺孝武帝其余諸子,又殺諸弟劉休祐、劉休仁等,皇室內亂更劇,劉宋統(tǒng)治日趨衰落,淮水以北地多淪于北魏。
在位八年,謚明,廟號太宗。
全宋文·卷七
帝諱彧,字休炳,小字榮期,文帝第十一子。元嘉二十五年封淮陽王,二十九年改封湘東王,景和元年十二月即位。改元二:泰始、泰豫。在位八年,謚曰明皇帝,廟號太守。有集三十三卷。(案,《宋書·明帝紀》有改元大赦詔,據《南史·謝莊傳》,編入《謝莊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4—505 【介紹】: 南朝梁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zhèn)江集村)人,字文通。少孤貧好學。起家宋南徐州從事。嘗坐罪入獄,上書力辯得釋。尋舉秀才,對策上第。蕭道成(齊高帝)輔政,聞其才,召為尚書駕部郎。入齊,官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貴。累遷秘書監(jiān)、侍中、衛(wèi)尉卿。后附蕭衍(梁武帝)。入梁,封醴陵侯,累官金紫光祿大夫。少以文章顯。作詩善擬古。晚節(jié)才思微退,相傳夢一丈夫向之索還五色筆,時稱“江郎才盡”。傳世名篇有《恨賦》、《別賦》,今存《江文通集》輯本。另撰《齊史》十志,已佚。
全梁文·卷三十三
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
宋泰始中,為南徐州從事,轉奉朝請,舉秀才,對策上第,轉巴陵王國左常侍。
元徽中,為建平王南徐州參軍,領南東海郡丞,左遷建安吳興令。
升明初,入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
齊臺建,補記室參軍。
建元初,為建安王記室,帶東武令,遷中書侍郎。
永明中,遷驍騎將軍,出為建武將軍、廬陵內史,還為驍騎將軍兼尚書左丞,領國子博士。
少帝初,兼御史中丞。
建武初,為車騎臨海王長史,除廷尉卿,加給事中。
遷冠軍長史,加輔國將軍。
出為宣城太守,還為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進秘書監(jiān)。
東昏末兼衛(wèi)尉。
武帝舉義,以為冠軍將軍兼司徒左長史。
中興建,遷吏部尚書,轉相國右長史,梁受禪,為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封臨沮縣伯。
引疾,遷金紫光祿大夫,改封醴陵侯。
天監(jiān)四年卒,謚曰憲。
有《齊史》十二卷,《集》二十卷,《后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7—497 【介紹】: 南朝齊廬江灊人,字儼望。何佟之子。少清靖,獨立不群,所交皆當世名士。初仕宋為州主簿,遷司徒行參軍、尚書儀曹郎。入齊,歷官吏部尚書。昌宇為人通和泛愛,歷郡皆以清白稱。官至侍中。謚簡。
全齊文·卷十九
昌宇字儼望,廬江灊人,宋司空尚之弟子。
泰始中,建安王休仁辟為揚州主簿,遷司徒參軍、太傅五官、司徒東閣祭酒、尚書儀曹郎,又為建平王景素征北南徐府主簿,出為湘東太守,尋為高帝驃騎功曹,轉記室,遷司徒左西屬。
齊受禪,為中書郎。
武帝即位,為王儉衛(wèi)軍長史、竟陵王文學,轉揚州別駕,遷太子中庶子,出為臨川內史。
復為太子中庶子,領屯騎校尉。
遷吏部郎,轉侍中、臨海王西中郎長史、輔國將軍、南郡太守,行荊州事,明帝入為侍中、領長水校尉,轉吏部尚書,復為侍中,領驍騎將軍,建武四年卒,贈太常,謚曰簡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湖廣長沙人,俗姓羅,號象先。生而聰穎,年十五中秀才。尋遭家難,乃投南岳出家,依寶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駐錫天臺。日勤五悔,持《梵綱·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有間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從之學者甚眾。萬歷間以道高,賜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黃為之撰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清。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也。生而穎異脩干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史數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時內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張?zhí)筚n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數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艷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師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ヒ岳銍绤⒕俊GG山嘆曰。某所講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千日之期。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師方展拜。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蓋師日勤五悔。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萬歷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艱。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時臺郡王理邢某親登云嶠而設供焉。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師之室。??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芙蓉之席見招。辭不赴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領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所。竊思  朝廷千數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棹嘉禾龍淵。欻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有勉服藥石者。師謝曰。生死藥能拒乎。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此人間世固不久矣。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期于二十九日告終。每日雖米漿不入于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眾請曰。和尚往生凈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眾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軟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點。煙焰起時異香充塞。內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疴殴怯腥I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師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生而穎異。修干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史數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數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ヒ岳銍绤⒕?。荊山嘆曰。某所講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千日之期。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掉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卒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清,字象先,湘潭羅氏子。
生而穎異,修干玉成,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史數千言,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護。
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時內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張?zhí)螅n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
”數日不聞聲息,清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神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以清為唱臨濟宗旨,率眾叩其室,清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
”清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州留結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交而去。
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戶外之履常滿。
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方展拜間,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蓋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
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
”萬歷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喪,乞清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
時臺郡邢主理親登云嶠而設供焉。
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室。
槜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芺蓉之席見招,辭不赴。
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
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領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
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之所。
竊思朝廷千數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
”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
有勉服藥石者,清謝曰:“生死,藥能拒乎?
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此人間世固不久矣。
”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終。
每日雖米漿不入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
”眾請曰:“此去往生凈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眾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蠕,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點,煙燄起時,異香充塞,內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
清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
釋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