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梁祚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6 【介紹】: 南朝梁僧。趙郡陽平人,本姓廉。八歲從沙門惠通出家,廣采經(jīng)部,外聽諸大德講座,能研習(xí)其深義。又善俳諧,工草隸,并能占相。梁武帝時為僧正。相傳嘗聚徒講菩提心義,大力善神咸來受法。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其先趙郡陽平人。避難于鐘離之朝歌。遂占籍焉。八歲依臨菑縣建安寺慧通出家。通顓樸無業(yè)術(shù)。超祇順罔怠。尤勤聽學(xué)。雖風(fēng)雨泥淖弗辭。嘗有胡僧。見之嗟異曰。不為五眾師。則為八州牧。后南游住南澗寺。僧宗授涅槃等經(jīng)。自是宿德名匠。多所閱歷。而偏以無量壽命家。吏部謝籥稱之曰。君子哉若人也。梁初詔授僧正。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儀仗等。以褒寵之。且謂波若之義。真諦所宗。偏令化導(dǎo)。故咨質(zhì)鋒起。辨若懸河。先嘗聚徒。講菩提心義于都治。夜見大力善神。形甚都麗。謂當異日率集同緣來聽。至是倏然滿座容貌瑰異。竟席便散。莫有識者。其感應(yīng)如此。然性好山水。凡所至人覺。翼從彌數(shù)里。及見則超獨杖屨而已。獵者因為止息。天監(jiān)中。詔受菩薩戒。又請于慧輪殿講凈名經(jīng)。上躬聽覽。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遷神于寺房。壽臘史不載。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慧超。
姓廉氏。
趙郡陽平人。
中原喪亂。
避難于鐘離之朝哥縣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歲出家。
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
通素?zé)o業(yè)術(shù)立行專樸。
超直心祇順奉敬無怠。
而外聽諸講勤精學(xué)業(yè)。
時遇風(fēng)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為辭。
嘗寓坐有胡僧。
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
斯人若不為五眾之杰。
則為八州刺史。
兼敘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廣采經(jīng)部及以數(shù)論。
并盡其深義。
朗若貫珠。
名僧勝集稠人廣坐。
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為皂白挹其高軌。
后南游江左住南澗寺。
僧宗見而善之。
受略槃等經(jīng)。
開柘條緒略通幽致。
歷閱眾師多所參涉。
偏以無量壽命家。
吏部謝籥每稱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諧。
尤能草隸兼習(xí)朱許。
又工占相。
齊歷告終。
梁祚伊始。
超現(xiàn)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間聲馳日下。
尋有別敕乃授僧正。
戒德內(nèi)修威儀外潔。
凡在緇侶咸稟成訓(xùn)。
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聲教所被。
五部憲章咸稟風(fēng)則。
帝以般若之義真諦所宗。
偏令化導(dǎo)故。
咨質(zhì)鋒起懸辯若流。
又經(jīng)聚徒都治講菩提心義。
論談之暇夜分未寢。
忽見大力善神形甚都麗。
既而言曰。
當率集同緣。
共來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辭。
及就講之辰倏然滿坐。
容貌瑰異莫有識者。
竟席便散。
其感跡徵異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尋。
而翼從之聲聞于數(shù)里。
山人怪視唯見超身。
射獵之徒莫不自息。
天監(jiān)年中帝請為家僧。
禮問殊積。
初戒典東流。
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zhí)。
妙法猶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經(jīng)。
圓壇更造文義斯搆。
事類因果于此載明。
有詔令超受菩薩戒。
恭惟頂禮如法勤修。
上復(fù)齋居宣室。
夢其勤行戒品。
面申贊悅。
時共延美。
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篤學(xué)。
從之游處未覿慍喜之儀。
加以形過八尺腰帶十圍。
雍容高步當時譽顯。
帝又請于惠輪殿講凈名經(jīng)。
上臨聽覽。
未啟莊嚴寺。
園接連南澗。
因搆起重房。
若鱗相及。
飛閣穹隆高籠云霧。
通碧池以養(yǎng)魚蓮。
構(gòu)青山。
以棲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陰。
木禽石獸交橫入出。
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
剖決眾情。
一時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遷世相難恃。
因自解免閉房養(yǎng)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遷神于寺房。
行路殞涕學(xué)徒奔赴。
凡厥喪事出皆天府。
門人追思德澤乃為立碑。
湘東王繹。
陳郡謝幾卿。
各為制文俱鐫墓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89 【介紹】: 南朝陳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尋住甘露鼓寺。受具后,從師受十誦律,又習(xí)《成實論》。南朝梁末避亂至南徐。南朝陳武帝永定間住白馬寺,講授經(jīng)論,學(xué)徒云集。陳文帝天嘉中,請講于湘宮寺。陳后主為太子時,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轉(zhuǎn)京邑大僧正。陳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為義興陽羨人。
祖韶。
齊殿中將軍。
父覆。
梁長水校尉。
暅幼通六經(jīng)大義。
年十八。
乃喟然嘆曰。
服膺周孔。
以仁義為先。
歸心黃老。
以虛無為貴。
然而往來生死。
出入塵勞。
乃域內(nèi)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夢塔五層。
華麗峻特。
禮拜祈愿。
升陟其巔。
俄坐相輪上。
不勝其樂。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詡法師出家。
受十戒。
尋屆都。
住甘露鼓寺。
進具。
受靜眾峰師十誦律。
學(xué)龍光綽師成實論。
自綽師遷化。
更采毗曇八犍度于馀師。
蓋欲悉餐雋永。
盡掇菁華也。
又研覃成實于龍光大僧正舒法師。
及舒歿。
以統(tǒng)緒見托。
而受其遺囑焉。
梁祚告終。
京寺殘蕩。
陳祖歷試朱方。
乃杖錫南旋。
尤承欽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虛心歸命。
禮莫尚焉。
永定三年。
復(fù)出都。
止白馬寺。
涅槃成實。
經(jīng)論迭講。
學(xué)者重跰。
不憚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門寶持等。
二百七十人。
請于湘宮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詔徙東安。
后主在東宮。
屢命義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極。
簡注斯甚。
至德元年。
詔為京邑大僧都。
四年升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歸開導(dǎo)朱方。
開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壽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鐘山。
方陳氏之盛。
每歲夏中廟祀。
必詔暅于樂游苑。
發(fā)涅槃大品。
以嚴冥福。
而鳳節(jié)龍旂。
翠旌孔蓋。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輒夢。
朱衣人謂之曰。
法師好起矣。
領(lǐng)軍將軍任忠。
性好獵。
一日庖饔發(fā)光。
忠憂懼。
夜夢人曰。
子無憂懼。
但可請東安講也。
弟子智瑜等。
樹碑墓上。
菩薩戒弟子。
著作郎瑯耶王胄制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慧暅。姓周氏。其先家本汝南。漢末分崩避地江左。小震是宅多歷年世。今為義興陽羨人也。祖韶齊殿中將軍。父覆梁長水校尉。并偃仰衡門不求聞達。優(yōu)游卒歲易農(nóng)而仕。暅穎悟冥來挺操童幼。鉆求六經(jīng)略通大義蓋家教之常習(xí)非其好也。年十八乃喟然嘆曰。服膺周孔。以仁義為先。歸心黃老。以虛無為貴。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乃域中之累業(yè)非出世之要道也。既發(fā)希有之志。仍感非常之應(yīng)。夢見一塔累級五層。畫釆莊嚴迢然峻峙。因而禮拜愿升此塔。少選之頃俄上相輪。當時身心快樂未曾有也。于是將游京邑。途次朱方。遇竹林寺詡法師。雅相嗟賞。乃依止出家為十戒和上。尋出都住甘露鼓寺。進具已后從靜眾峰師受十誦律。又聽龍光綽師成實。自綽化往更采眾師。屬意毗曇并八揵度。將欲并游秘奧盡掇菁華。還從龍光學(xué)士大僧都舒法師研精成論。及舒物故親受遺囑。值梁室版蕩京寺荒殘。乃裂裳杖錫來止南徐。寔報地恩兼修法事。陳武在田朱方歷試。夙承高譽雅相欽重。司空侯公次牧此州。虛心頂戴。永定三年侯公入輔。乃請出都。于白馬寺講涅槃經(jīng)及成實論。學(xué)徒云結(jié)不遠千里。揮汗鼓袂風(fēng)雨生焉。法筵之盛莫或斯擬。天嘉二年學(xué)士寶持等二百七十人。請講于湘宮寺。太建四年。宣帝敕請徙講東安。后主昔在春坊。亟經(jīng)義集曾屬。才辯雄遠特所溢心及嗣寶位深惟敬仰。至德元年。下詔為京邑大僧都。四年轉(zhuǎn)大僧正。及天下混一來止徐方。緣會敷弘無替時序。以開皇九年七月十日遷于中寺。春秋七十有五。其月二十八日。窆于鐘山之巖。惟暅行業(yè)清高靈祇向應(yīng)。神通感召不可思也。昔在陳朝。每年夏中常請于樂游苑。為陳氏七祖及楊都六廟諸神。發(fā)涅槃大品經(jīng)。并延神坐俱在講筵。所以翠旌孔蓋羽服霓裳。交亂人物驚神眩目。而往來迎送必降云雨。冥期無爽十有馀載。常于食后講前假寐偃息。及講時將至。輒見朱衣人。喚曰。法師好起也。陳領(lǐng)軍將軍任忠。少為將帥。雅好畋游。然宿植勝因。善機將發(fā)。庖廚饔餼悉放奇光。睹而怪之。竊懷憂懼。夜夢異人來謂己曰。如請東安講。則所見必當無憂。既而覺悟。歡喜踴躍。罝罦矰繳一時焚燼。仍屈兩夏。于府講說。因此懺悔承持二經(jīng)受不殺戒。故靈跡寔繁未陳萬一。凡講成實玄義六十三遍。論文十五遍。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五十許年法事相接。自馀眾部略而不載。菩薩戒弟子司空吳明徹等。公侯將相貴游朝士數(shù)千馀人。難以勝記。弟子智瑜等。以音儀永謝馀論將空非彼豐碑無陳聲實。乃勒銘于寺中。菩薩戒弟子著作郎瑯琊王胄制文。

人物簡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亡名,俗姓宋,南郡人。本名闕殆,事梁元帝,官爵未詳,梁亡出家,為夏州三藏。宇文護迎還咸陽,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宋氏。
本名闕殆。
世為南郡衣冠望族。
弱齡絕意婚。
娶任懷游適。
每慕阮嗣宗之為人。
長事梁元帝。
尤見禮待。
有制作。
帝必稱述。
從容御筵。
賜問優(yōu)渥。
梁祚云替。
潛跡玄門。
逃避塵累。
遠客汶蜀。
始事兌禪師。
兌定學(xué)澄明。
聲流關(guān)鄴。
而名以辨慧發(fā)之。
是宜其志于道者所趨也。
會周少保蜀國公宇文俊。
出鎮(zhèn)井絡(luò)。
供養(yǎng)殊倫。
及齊王繼政。
敬仰彌隆。
邀與謁帝。
詔為夏州三藏。
然以名文翰可觀。
宜從徵拔。
任以臺省。
而名雅亮卓然。
終無磷涅。
天和二年五月。
大冢宰宇文護。
遺以書。
名答以鄉(xiāng)國殄瘁。
宗戚喪亡。
誠得收跡嚴中。
攝心塵外。
支養(yǎng)殘命。
敦脩凈業(yè)。
此本志也。
寄骸精舍。
乞食王城。
任力行道。
隨緣化物。
斯次愿也。
不爾安能憒憒。
久于塵埃間乎。
護得書。
知其難動。
乃遣書迎之。
名達咸陽貴游。
奉謁盛筵。
厚味日至。
名益愧焉。
乃擬周廟之制。
作文以銘金人之膺。
其序曰。
余十五而尚文。
三十而負譽望。
值京都喪亂。
冠冕淪沒。
海內(nèi)知識。
零落殆盡。
嗚呼夫其以回天倒日之力。
一旦彫謝。
泰山磐石之固。
忽焉燼滅。
定知世相無常。
浮生虛偽。
譬如朝露。
其停幾何。
子是以棄其簪弁。
剃其須發(fā)。
衣衲杖錫。
誓欲枯木其形。
死灰其慮。
棄捐識業(yè)。
以求虛寂。
庶幾以法界如意之寶。
九緘于身。
其亦愈于三緘其口者矣。
其辭曰。
古之攝心人也。
誡之哉。
誡之哉。
無多慮。
無多知。
多知多事。
不如息意。
多慮多失。
不如守一。
慮多志散。
知多心亂。
心亂生惱。
志散妨道。
勿謂何傷。
其苦悠長。
勿言何畏。
其禍鼎沸。
滴水不停。
四海將盈纖塵不拂。
五岳將成。
防末在本。
雖小不輕。
關(guān)爾七竅。
閉爾六情。
莫視于色。
莫聽于聲。
聞聲者聾。
見色者盲。
一文一藝。
空中小蚋。
一伎一能。
日下孤燈。
英賢才藝是為愚蔽。
舍棄淳樸。
耽溺淫麗。
識馬易奔。
心猿難制。
神既勞役。
形必損斃。
邪徑終迷。
脩途永泥。
莫貴才能。
是曰昏懵。
惡拙羨巧。
其德不弘。
名厚行薄。
其高速崩。
徒舒翰卷。
其用不恒。
內(nèi)懷憍伐。
外致怨憎。
或談于口。
或書于手。
邀人令譽。
亦孔之丑。
凡謂之吉。
圣謂之咎。
賞悅暫時。
悲憂長久。
畏影畏跡。
愈走愈劇。
端坐樹陰。
跡滅影沈。
厭生患老。
隨思隨造。
心想若滅。
生死長絕。
不死不生。
無相無名。
一道虛寂。
萬物齊平。
何勝何重。
何劣何輕。
何賤何辱。
何貴何榮。
澄天愧凈。
皎日慚明。
安如岱嶺。
固比金城。
敬貽賢哲。
斯道利貞。
又著至道論。
淳德論。
遣執(zhí)論。
去是非論。
影喻論。
脩空論。
不殺論等。
有集十卷。
盛重于世。
不知所終。
有弟子僧琨。
性沈?qū)彙?div id="s24yf5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0240_1_177_comment'>
善音調(diào)。
為隋二十五眾讀經(jīng)法主。
后于曲池。
造靜覺寺。
每臨水映竹。
體物賦詩。
頗有篇什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亡名。俗姓宋氏。南郡人。本名闕殆。世襲衣冠稱為望族。弱齡遁世永絕妻孥。吟嘯丘壑任懷游處。凡所憑準必映美阮嗣宗之為人也。長富才華鄉(xiāng)人馳舉。事梁元帝深見禮待。有制新文帝多稱述。而恭慎慈敬謙靜為心。每從容御筵賜問優(yōu)異。及梁歷不緒。潛志玄門遠寄汶蜀脫落塵累。初投兌禪師。兌亦定慧澄明聲流關(guān)鄴。名乃三業(yè)依憑四儀恭仰。彫純假于禪誦興慮著于篇什。預(yù)有學(xué)徒問道無倦。會周氏跨有井絡(luò)。少保蜀國公宇文俊鎮(zhèn)之。往愛賢才重其德素。禮供殊倫聲聞臺省。后齊王續(xù)部伏敬日增。任滿還雍遂勒歸謁。帝勞遺既深。處為夏州三藏。朝省以名文翰可觀元非玄侶而冥德沒世。將徵拔之。測其器宇有經(jīng)國之量。朝省總議。或以威恩加之。或以情異轉(zhuǎn)之。然名雅亮卓然曾無易節(jié)。天和二年五月。大蒙宰宇文護遺書曰。言念欽屬未敘企積。道體休豫無虧慮耶。蓋能仁處世志存匡救。非先輪回獨尚茲善。既道亞生知才高七步。豈虛緇染沈流當涂。但靈廓妙理三業(yè)同臻。冀思莫二。皂白非感耳。怖解偏執(zhí)贊我時朝。匪惟真俗俱抽。亦是彼我一貫。故令往白。念報雅懷。名答云。辱告深具懷抱。寒暑異域苦樂殊心。輒略常談且陳事實。貧道稟質(zhì)丑陋。恒嬰疾惱因傴成恭。惟道是務(wù)不曾棲息。五十二年。自舍俗緣十有五載。萬人歸國皆停都邑。羸病一僧獨流荒裔。無罪可罰無能可使。百慮九思是所未喻。文多不載。又列六不可十嘆息。援據(jù)事敘綸貫始終。書略。結(jié)云。沙門持戒心口相應(yīng)。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蒼天厭之。死則鐵鉗拔之。洋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闇室況乃明世。且鄉(xiāng)國殄喪宗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跡巖中攝心塵外支養(yǎng)殘命敦修慧業(yè)。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任力行道隨緣化物。斯次愿也。如其不爾獨處丘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護得書體其難拔。乃與書迎還云。法師秉心彌固棲游世表。玄圭啟運。不屈伯夷之節(jié)。蒼精得歷。豈捐嘉遁之志。今遣往迎名達咸陽。貴游奉謁。隆禮厚味彌增常限。以稱謂廣流藏景難伏。誓當棲玄后德。便閑放無累。乃著寶人銘曰。余十五而尚屬文。三十而重勢位。值京都喪亂冠冕淪沒海內(nèi)知識零落殆盡。乃喟然嘆曰。夫以回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修禪足以養(yǎng)志。讀經(jīng)足以自娛。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其簪弁剃其須發(fā)。衣納杖錫聽講談玄。戰(zhàn)國未寧安身無地。自厭形骸甚于桎梏。思絕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經(jīng)曰。如說行者乃名是圣。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至于顏回好學(xué)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懼聞后語。功勞智擾役神傷命。為道日損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虛寂。乃作絕學(xué)箴文。名息心贊。擬夫周廟。其銘曰。法界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無多知。多智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岳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guān)爾七竅閉爾六情。莫視于色莫聽于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為愚弊。舍棄淳樸耽溺淫麗。識馬易奔心猿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斃。邪經(jīng)終迷修涂永泥。莫貴才能是曰惛懵。洿拙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隆舒污卷其用不恒。內(nèi)懷憍伐外致怨憎?;蛘動诳诨驎谑?。邀人令譽亦孔之丑。凡謂之吉圣以之咎。賞悅暫時悲憂長久。畏影畏跡逾走逾劇。端坐樹陰跡滅影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何勝何劣何重何輕。何賤何辱何貴何榮。澄天愧凈皦日慚明。安夫岱嶺固彼金城。敬詒賢哲斯道利貞。又著至道論淳德論遣執(zhí)論去是非論影喻論修空論不殺論等。并文多清素語恒勸善。存質(zhì)去華不存粉墨。有集十卷盛重于世。不知所終。有弟子僧琨性沈?qū)徤埔粽{(diào)。為隋二十五眾讀經(jīng)法主搜括群籍采摭賢圣。所撰諸論集為一部。稱曰論場。有三十卷。披帙一閱俱覽百家。亦新學(xué)之宗匠者矣。后于曲池。造靜覺寺。每臨水映竹。體物賦詩。有篇什云。
釋慧隆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丹陽句容何氏子。
祖剪梁武陵王長史。
父嶷梁散騎常侍。
隆年十一。
事宣武寺僧都沙門慧舒出家。
恭謙恪慎。
備盡師資。
年十三。
聽法云寺確法師成實論。
悉究深隱。
登具之后。
復(fù)采毗尼。
覈其精要。
未幾。
梁祚告終。
遂避世彭城寺。
仍思開導(dǎo)。
陳纂宸服。
僧正暅公啟筵茲寺。
玄徒輻輳。
隆入其室。
繼令敷述。
及暅將化。
而委寄斯在矣。
隋御海寓。
奄有九區(qū)。
詔天下元德。
咸會京師。
隆志存棲晦。
以老疾固辭。
仁壽元年十一月十六日終。
講成論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他不具敘。
先是隆方息慈之際。
忽有人以法華一部遺之。
自稱姓蔣。
尤以佛法見托。
噫異哉。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慧隆。俗姓何氏。丹陽句容人也。祖剪梁武陵王長史。父嶷梁散騎常侍。隆十一出家。師于宣武寺僧都沙門慧舒。舒道業(yè)遐暢風(fēng)標清舉。學(xué)堪物軌德允人師。烏回當職秉持攸寄。隆恭撝恪慎備盡師資。年屆十三志存聽學(xué)。才欲聞道即感靈瑞。有人自稱姓蔣名規(guī)。授法華一部便曰。將來佛法寔用相寄。發(fā)言適竟莫知所之。以義推之。若非四依齊位九師均德。豈能當斯負荷剋感圣言。遂聽法云寺礭法師成論。一遍未周已究深隱。習(xí)業(yè)數(shù)載獨稱標拔。及登具戒更采毗尼。故得五氎一河殊制異飲。備皆斷覈洞盡銓衡。及梁運蕩覆避世順時。雖屬彫荒學(xué)功靡棄。彭城寺內(nèi)引化如流。陳氏御歷重闡玄蹤。僧正暅公道門德望。于茲寺內(nèi)結(jié)肆開筵。義侶玄徒四方云萃。隆當入室獨冠群英。既解慧超挺。命令敷述。及暅將化遺旨在斯。法筵是繼誠當嘉旨。然其識用淹華言辯清富。每至商搉玄理。頓徙遲疑。雖復(fù)談柄屢撝言鋒時礪。而碩難自撤簡綽澄遠。隋氏馭宇九有同朝。上德高人咸紆延請。隆志存棲晦。以老疾致辭。居舊敷弘。仍以卒歲。仁壽元年十一月十六日臥疾。二十日遷化。爾時冬至告節(jié)氣序祁寒。云布彌天雪飛遍野。及中宵之泥曰也。天色開霽星漢澄明。豈非神靈哀罔天龍感悼之明瑞矣。然隆慈濟成性不尚華飾。柔順知足無貪為寶。凡講成論三十遍。涅槃大品各十馀遍。馀則有差故不具敘。未終前領(lǐng)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頂聚土筑壇語曰。我若舍形不煩棺槨。可于此處以施禽蟲。壇竟便遷。誠哉知命。后依遺命。仍樹高碑寺。沙門法宣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