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先鐵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通問,字箬庵,姓俞氏,吳江人。
世居荊溪,父安期,博學著書,有名于時,就佛寺禱而生。
通幼失怙,弱冠偶過僧舍,閱《首楞嚴經(jīng)》至“此身及心,外泊虛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因疑不釋。
聞天隱居磬山,乃往謁之。
示以父母未生前語,無入處。
天隱嘗與客論《金剛經(jīng)》,通適至前,因言“《金剛經(jīng)》洵妙,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天隱忽顧通曰:“如何是其心?
”通爽然自失,遂矢志參決。
潛去武林,投南澗理安寺佛石落發(fā),復往金山參密云,自言:“久看未生前,不得入處。
”密曰:“但看到未生前,便是入處。
”通方作禮,密迎頭一踏。
歸堂一夜不昧,遲明復入,擬進問,又被擊出。
得此淬厲,孤危絕倚,乃復上磬山。
一日聞風聲,豁然開朗,呈偈曰:“千玄萬妙隔重重,個里無私總不容。
一種沒弦琴上曲,寒巖吹落五更風。
”磬山為之印可,以偈屬通,有“他年起我臨濟宗,殺活縱橫開天目”之句。
乙亥,天隱寂,縳茅山后,榜曰死心,期畢心喪。
丙子秋,佛石遷化,眾心注通,群請繼席。
一住十年,家風嚴冷,條令森然。
同居衲子,戒抑狂見,唯尚實行真參。
稍忤鞭斥,不稍假借。
晚歲移金山,江水環(huán)流,真性澄徹,隨境遇合,無所希求,自號旅泊老人。
嘗應七眾請,建水陸大會,升座,僧問:“踏翻滄海,大地塵飛,喝散白云,虛空粉碎,即今拔濟水陸幽冥,向何處安身立命?
”通迎機應荅,辨論不窮,謂:“竭此心力,仿依舊制,晝夜于中,無一佛事不與身俱,無一纖塵或離本座。
一香、一花、一鐙、一供、一歌詠、一贊唄、一經(jīng)、一佛、一字、一句,如帝網(wǎng)光,如摩尼色,交光相羅,互融周攝。
到此不可說不可說微塵世界中,或幽或顯,或暗或明,一切沈溺苦處眾生,何啻如日并照,如風普吹,達性本空,一真獨見,如是所說,足資證明,故通于十界互具之義,推闡至切。
今日畜生,明日如來,本自無窮,宗教一源,何分門戶?
”庚寅春,復洵禾人之請,住西河古漏澤寺。
申酉之變,兵燹連年。
漏澤居郡東偏,殿宇俱燼,唯鐵佛一軀,巍然瓦礫中,群心惻然。
雨點斑痕,遠視之,若有淚從佛眼出,三學禪德同志,圖復先鐵佛殿,久之未竟,舉以屬通。
既至,畚剔荒穢,營構(gòu)堂廡,半載拮據(jù),郁成叢席。
甲午,走南澗,自卜地于理安左,營建窣堵,茍完即還磬山。
順治十二年,寓吳江天應寺卒。
著有《續(xù)燈存稿》及《諸會語錄》十二卷,《磬室后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