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源清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6—1022 【介紹】: 宋僧。錢塘人,俗姓徐,字無外,自號中庸子。居孤山瑪瑙院,杜門獨處。與林逋友善,以詩文自娛。有《閑居編》。
全宋詩
釋智圓(九七六~一○二二),字無外,自號中庸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
年八歲,受具于龍興寺。
二十一歲,傳天臺三觀于源清法師(吳遵路《閑居編》序)。
居杭州孤山瑪瑙院,與處士林逋為友(《咸淳臨安志》卷七○)。
真宗乾興元年卒,年四十七。
謚號法慧(《武林高僧事略》)。
有雜著,閑居編》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圓詩,存于《閑居編》卷三七至五一。
閑居編》無單本傳世,惟見《續(xù)藏經(jīng)》。
今錄詩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樓影印日本大正《續(xù)藏經(jīng)》本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圓(九七六——一○二二),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錢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
八歲受具于杭州龍興寺。
二十一歲,從奉先寺源清法師學天臺三觀。
凡三年而師卒,遂孜孜研探經(jīng)論,撰著講訓,為天臺宗「山外」派義學名僧。
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瑪瑙院,世稱孤山法師。
乾興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
徽宗崇寧三年賜謚法惠大師。
智圓兼宗儒教,旁涉《莊》、《老》,喜為詩文。
平生著述宏富,其經(jīng)論疏鈔科注等洎諸外學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經(jīng)疏》、《請觀音經(jīng)疏闡義鈔》等七八種;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間雜著詩文為《閑居編》。
事跡見自撰《中庸子傳》,吳遵路《閑居編序》,《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智圓。
字無外。
錢塘徐氏。
八歲出家。
傳天臺三觀于奉先源清。
師嘗嘆荊溪沒后。
微言墜地。
于是留意撰述。
作十疏通經(jīng)。
師蚤勤儒學。
兼涉老莊。
自號中庸子。
居孤山瑪瑙院。
有高世之節(jié)。
時王文穆罷相來牧郡。
僧悉迎于關(guān)外。
慈云遣使邀師偕往。
師以疾辭。
笑謂使者曰。
為我致意慈云。
錢塘且駐卻一僧。
聞?wù)邍@服。
師少抱羸疾。
多杜門獨居。
惟與處士林逋為鄰友。
相好以詩文自娛。
雜著五十一卷。
題曰閑居編。
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辭。
越二日示寂。
門人奉遺訓。
斲院之后山。
斂以陶器。
合而瘞之。
后十五年積雨山頹。
啟陶。
睹師真身不壞。
爪發(fā)俱長。
其唇微開。
齒若珂雪。
謚號法慧。
治平二年改名寶勝院。
紹興二十一年創(chuàng)延祥觀。
有司新師所居以廣之。
移額山北并塔遷焉。
贊曰。
鴻毛貴勢  蟬蛻塵囂  羸然一榻  疊簡飛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跡則刬矣  弗夷其高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智圓。字無外。錢塘徐氏子。學語即知孝悌。稍長。嘗析木濡水。就石書字。列花卉若綿蕝。戲為講訓之狀。父母異之。令入空門受具戒。二十一。聞奉先清公傳天臺三觀之道。負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孤山。杜門樂道。自號潛夫。與林處士逋。為鄰友。雅善病。又號病夫。師嘗嘆荊溪歿后。微言墜地。曰。吾何人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經(jīng)。述諸鈔以釋疏。翼贊弘宣。其功偉矣。師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視人間之世。如纖塵。過目了不關(guān)懷。時王欽若。撫錢唐。慈云遣使邀師。同往迓之。師笑語使人曰。為我致意。慈云錢唐。且駐卻一僧。聞?wù)邍@服。于講道之外。以詩文自娛。有雜述五十卷。題曰閒居編。以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詞。越二日。示寂。年僅四十有七也。預(yù)戒門人曰。吾歿后。無厚葬以罪我。無建塔以誣我。無謁有位求銘以虛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瘞。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門人如所戒。斂以陶器。斸所居巖以藏之。不屋而壇。后十五年。積兩山頹。門人開視陶器。肉身不壞。爪發(fā)俱長。唇微開露。齒若珂玉。乃更襲新衣。屑眾香散其上。而重瘞之。崇寧三年。賜謚法慧大師。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法安。生許氏。臨川人也。幼事承天沙門慕閑。年二十。以通經(jīng)得度。游方謁雪竇顯禪師。顯歿。依天衣懷禪師。眾推其知見。又遍歷諸家。耆宿指目。為飽參。來皈臨川。見黃山如意院。敗屋破垣。無以蔽風雨。安求居之十年。大廈如化成。乃棄去。下江漢。航二浙。上天臺。溯淮汶。而還。所至接物利生。未嘗失言。亦未嘗失人。白首懷道。翩然無侶。倚杖于南昌上藍。又住武寧之延恩寺。寺以父子傳器。貧不能守易。以為十方。草屋數(shù)楹。敗床不簀。安安樂之。令尹糾豪右。謀為一新。安笑曰。檀法本以度人。今非其發(fā)心。而強之。是名作業(yè)。不名佛事也。棲止十年。而叢林成。僧至如皈。安與法云秀公昆弟。且相得。秀所居莊嚴妙天下。而說法如云雨。其威光可以為弟兄。接羽翼。而天飛也。秀以書招安云云。安讀之一笑而已。問其故。曰吾始見秀。有英氣。謂可語。乃今而后知其癡。癡人正不可與語也。問者瞬視。久之曰何哉。安曰。比丘法。當一缽行四方。秀既不能爾。又于八達衢頭。架大屋。從人乞飯。以養(yǎng)數(shù)百閑漢。非癡乎。安每謂人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元豐甲子七月。命弟子取方文文書。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八月辛未歿。閱世六十有一。坐四十有一夏。 贊曰。懷禪師五坐道場。皆衰陋處。而能使之成寶坊。安真能世其家者也。安笑秀公。架大屋養(yǎng)閑漢為癡。正當以漫晉卿墨戲并按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安。
臨川許氏子。
幼謝父母。
師事承天長老慕閑。
年二十誦經(jīng)。
通授僧服。
則無守家傳缽之心。
求師問道。
不見山川寒暑。
初依雪竇顯。
顯歿。
依天衣懷。
蒙印可。
棲法席數(shù)年。
同參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與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莊嚴佛土為己任。
初居黃山如意院。
破屋壞垣。
無蔽風雨。
師力新之。
未十年大廈崇成。
如天宮下降。
衲子歸。
遂為叢席。
乃復(fù)謝去。
至南昌某縣。
又興延恩。
始至草屋數(shù)楹。
敗床不簀。
師處之超然。
縣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為師一新之。
師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發(fā)心而強之。
是名作業(yè)。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眾之地。
冬燠而夏涼。
鐘魚而粥。
鐘魚而飯。
來者息焉。
師所歷足跡萬里。
一缽蕭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為務(wù)。
因緣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視之不堪其憂。
是時法云秀公。
有眾千百。
說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莊嚴。
可以為兄弟接羽翼而天飛也。
以書招師。
師發(fā)書一笑而已。
以元豐甲子歲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寢室。
閱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營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源清禪師。
語黃山谷曰。
我初發(fā)心。
實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勵。
如父母師友。
中心以謂。
凡住山者。
法如是爾。
及游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誨。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稱利養(yǎng)。
實不能與天下衲師爭衡。
然此自不滿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為銘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98 【介紹】: 宋僧。饒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覺老,號佛印。云門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書能詩,尤善言辯。神宗元豐中主鎮(zhèn)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均有交游。有語錄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覺老,號佛印。生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林氏。幼業(yè)儒,后盡捐舊學,白父母出家。游廬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廬山之開先、歸宗,丹陽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蘇軾久與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了元。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yè)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歲。
瑯瑯誦論語。
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jīng)。
略通大義去。
讀首楞嚴經(jīng)。
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
試法華。
受具足戒。
游廬山。
謁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其號。
海上橫行。
俯視后進。
元與問答捷給。
暹大稱賞。
以為真英靈衲子也。
時年十九。
已而又謁圓通訥禪師。
訥驚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竇。
后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璉。
方應(yīng) 詔而西。
訥以元嗣璉之職。
江州承天法席虛。
訥又以元當遷。
郡將見而少之。
訥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說法。
為開先之嗣。
時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丹陽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間。
德化緇白。
名聞幼稚。
縉紳之賢者。
多與之游。
蘇東坡謫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
詶酢妙句。
與煙云爭麗。
及其在金山。
則東坡得釋還吳中。
次丹陽。
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學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東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為獻(或作戲)曰。
趙州當日少謙光。
不出三門見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禪床。
東坡?lián)嵴品Q善。
東坡嘗訪弟子由于高安。
將至之夕。
子由與洞山真凈文禪師。
圣壽聰禪師。
連床夜語三鼓矣。
真凈忽驚覺曰。
偶夢吾等謁五祖戒禪師。
不思而夢。
何祥耶。
子由撼聰公。
聰曰。
吾方夢見戒禪師。
于是起。
品坐笑曰。
夢乃有同者乎。
俄報東坡已至奉新。
子由??兩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頃東坡至。
理夢事問。
戒公生何所。
曰陜右。
東坡曰。
軾十馀歲時。
時夢身是僧。
往來陜西。
又問。
戒狀奚若。
曰。
戒失一目。
東坡曰。
先妣方娠。
夢僧至門。
瘠而眇。
又問戒終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東坡時年四十九。
后與真凈書。
其略曰。
戒和尚不識人嫌。
強顏復(fù)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勵。
使還舊觀。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贈之。
而東坡酬以玉帶。
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
奪得云山舊衲衣。
又曰。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臺。
東坡又作詩曰。
我欲乘飛車。
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
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
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
云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
誰信平如砥。
臺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
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
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
請學長不死。
太子少保張公方平安道。
為滁州日。
游瑯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發(fā)之。
忽悟前身。
蓋知藏僧也。
寫楞伽經(jīng)。
未終而化。
安道續(xù)書殘軸。
筆跡宛然如昔。
號二生經(jīng)。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東坡曰。
此經(jīng)在他人。
猶為希世之瑞。
況于公乎。
請家藏為子孫無窮之福。
元請東坡代書之。
鏤板金山。
時士大夫。
師歐陽文忠公為古文。
公佐韓子。
詆我以原性。
性者與生俱生之論。
為銓量。
元故以是勸之。
又嘗謂眾曰。
昔云門說法如云雨。
絕不喜人記錄其語。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反記吾語。
異時裨販我去。
今室中對機錄。
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
隨所聞即書之。
后世學者。
漁獵文字語言。
正如吹網(wǎng)欲滿。
非愚即狂。
時江浙叢林。
尚以文字為禪。
謂之請益。
故元以是諷之。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航海至明州。
傳云。
義天棄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歷叢林。
問法受道。
有詔朝奉郎楊杰次公。
館伴所經(jīng)。
吳中諸剎。
皆迎餞如王臣禮。
至金山。
元床坐。
納其大展。
次公驚問故。
元曰。
義天亦異國僧耳。
僧至叢林。
規(guī)繩如是。
不可易也。
眾姓出家。
同名釋子。
自非買崔盧。
以門閥相高。
安問貴種。
次公曰。
卑之少徇時宜。
求異諸方。
亦豈覺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隨俗。
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
以元為知大體。
觀文殿學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帥西塞。
濫殺罰。
留神空宗。
祈妙語。
以藻雪之。
而元適至。
子淳請說法于上藍。
元炷香曰。
此香為殺人不眨眼上將軍。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眾嘩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禪師在眾時。
廁云居法席。
痛自韜晦。
而聲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舉以為堂中第一座。
叢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鐵面哲真如。
百丈肅。
仰山簡。
皆元所賞識也。
李公麟伯時。
為元寫照。
元曰。
必為我作笑狀。
自為贊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傳得云居道者真。
不為拈花明大事。
等閑開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風前嗅。
枯木無端雪里春。
對現(xiàn)堂堂俱不識。
太平時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聽客語有會其心者。
軒渠一笑而化。
其令??笑狀。
而贊之。
非茍然也。
閱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
臨事無凝滯。
過眼水流云散。
其為人服義疾惡。
初舉感鐵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飯。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繼嗣。
則慈感已有師。
元奇之。
又舉宣長老住甘露。
宣后賣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楊次公曰。
牽牛蹊人之田。
而奪之牛也。
元不恤。
元嘗游京師。
謁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賜磨衲。
號佛印。
東坡滑稽于翰墨。
戲為之贊。
世喜傳。
故并記之。
贊曰。
佛印種性從橫。
慧辨敏速。
如新生駒。
不受控勒。
蓋其材足以御侮。
觀其臨事。
護法之心深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胡份,字子文,縉云(今屬浙江)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清道光《縉云縣志》卷八)。徽宗政和中官國子司業(yè)。有詩集,汪藻為之序,已佚。清道光《縉云縣志》卷一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七
慶昭(九六三——一○一七),一作慶照,字子文,姓胡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十三,受具品于會稽開元寺。
后師事同郡奉先寺源清大師,學天臺義,凡十七載,頗得《法華》大旨。
源清捐代,慶昭嗣之,講道誨人,有父師之風。
梵天寺主遇明慕其德業(yè),虔請居上方講院以傳授來學,遂居梵天,凡十三年。
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五。
見釋智圓《閒居編》卷一五《故梵天寺昭阇梨行業(yè)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莊,泉南(今福建泉州)人。
弱冠游京師,肄業(yè)天清寺,試大經(jīng)得度。
游學至三衢,見南禪清雅禪師。
舍去,抵姑蘇定慧寺,從遵式禪師,通《華嚴》。
時靈源清禪師住龍舒太平寺,道鳴四方,遂前往依從。
清禪師遷住黃龍寺,守卓隨侍十載。
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鑒勤禪師請居第一座。
后主舒州甘露寺,又遷廬州能仁資福寺,終住東京天寧萬壽寺。
稱長靈守卓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清禪師法嗣。
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
有《長靈守卓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所附介諶撰《行狀》,《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守卓詩,以《語錄》中《偈頌》部分編為第一卷,散見書中者輯為第二卷。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蒙潤字玉岡。
嘉禾之海鹽人。
姓顧。
父敏隱君子也。
母孫氏實古源清法師之甥女。
母娠及誕俱感異夢。
潤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蓮。
方禮伽藍神土偶皆仆。
一眾驚異。
古源授經(jīng)輒成誦。
遂命從祥公祝發(fā)進具。
古源見其銳敏授以天臺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
即能了大意。
會古源歸寂乃事竹堂傳法師以卒其業(yè)。
因苦學嬰奇疾。
修請觀音懺七七日。
既獲靈應(yīng)疾愈。
而心倍明利。
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來蒞其席。
潤居第一座。
無何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
夏講法華。
眾嘗千指屠酤。
為之易業(yè)。
瑞應(yīng)之跡不可勝紀。
遷演福宗風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臥于龍井風篁嶺之白蓮庵。
專修念佛三昧。
依者日眾。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強起之。
寺方災(zāi)。
惟普賢殿巋然荊棘瓦礫中。
因慨然謂眾曰。
茲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則祖師之愿力有在矣。
乃為次第葺治而新之。
昕夕演說無倦率眾修法華三昧。
感普賢放光現(xiàn)諸瑞相。
居三?。
一日呼門弟子實法明策等示止觀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緣殆盡茲惟其時驟稱佛號數(shù)百聲。
泊然而化。
潤生平力修晝夜無怠。
嘗修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為期者七。
修法華金光明大悲凈土。
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數(shù)。
故其潛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淺窺之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玉岡。
嘉禾之海鹽人。
姓顧。
父敏。
隱君子也。
母孫氏。
源清法師之甥女。
娠及誕。
俱感異夢。
潤年十四。
依古源于郡之白蓮。
方禮伽藍神。
土偶皆仆。
一眾驚異。
古源命從祥公祝發(fā)進具。
源授以天臺止觀。
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
即能了大意。
會古源歸寂。
乃事竹堂傳法師。
因苦學嬰奇疾。
修請觀音懺。
七七日。
既獲靈應(yīng)。
疾愈而心倍明利。
湛堂澄公來蒞南竺。
潤居第一座。
無何出世。
主海鹽之當湖德藏。
夏講法華。
眾常千指。
屠酤為之易業(yè)。
遷演福。
宗風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臥于龍井風篁嶺之白蓮庵。
以下竺寺方災(zāi)。
惟普賢殿。
巋然荊棘瓦礫中。
因慨然謂眾曰。
茲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
則祖師之愿力有在矣。
乃為次第葺治而新之。
聽夕演說無倦。
率眾修法華三昧。
感普賢放光。
現(xiàn)諸瑞相。
居三?。
一日呼門弟子實法明策等。
示止觀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緣殆盡。
茲惟其時。
驟稱佛號數(shù)百聲。
泊然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蒙潤,字玉岡,海監(jiān)人。姓顧氏,父敏,隱君子也。母孫氏,實古源清之甥女。母娠及誕,俱感異夢。潤年十四,依古源于嘉禾白蓮,方禮伽藍神,土偶皆仆,一眾驚異。古源授經(jīng)輒成誦,遂命從祥公祝發(fā)進具。古源見其銳敏,授以《天臺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即能了大意。會古源歸寂,乃事竹堂傳以卒業(yè)。因苦學嬰奇疾,修懺七七,既獲靈應(yīng),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湛堂澄公來蒞其席,潤居首座。無何,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夏講《法華》,眾嘗千指,屠酤為之易業(yè),瑞應(yīng)之跡不可勝紀。遷演福,宗風益振,六年退院事,高臥于龍井風篁嶺之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依者日眾。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強起之,寺方災(zāi),惟普賢殿巋然荊棘瓦礫中,因慨然謂眾曰:“茲寺成于慈云,今殿尚存,則祖師之愿力有在矣。”乃為次第葺而新之。昕夕演說無倦,率眾修《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現(xiàn)諸瑞相。居三祀,一日呼門弟子實法、明策等示止觀安心之旨,已而告之曰:“吾生緣殆盡,茲惟其時。”驟稱佛號數(shù)百聲,泊然而化。潤生平力修,畫夜無怠,嘗脩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者七,修法華、金光明、大悲、凈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數(shù),故其潛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淺窺之也。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蒙潤,字玉岡。姓顧氏,海鹽人也。年十四,棄家依古源于白蓮。嘗禮護伽藍神,土偶輒仆,若答拜然,左右皆驚。源授以經(jīng),應(yīng)口成誦,命禮一祥祝發(fā)。尋進具,從源受天臺家《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會源入滅,遂師事竹堂,傳以卒其業(yè)。因苦學嬰奇疾,修《觀音懺》,既獲靈應(yīng),疾愈,而心倍明。南天竺之演福湛堂澄命居首席,凡所闡揚,詞鬯旨顯。匑匑老宿,咸推服焉。出主當湖德藏,講《法華經(jīng)》,聽者日千馀人。遷主演福,宗風益振。居六載,退歸白蓮。誓不出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眾。行宣政院強起,主下天竺。時寺新燬,惟普賢殿巋然荊棘瓦礫中,因慨然曰:“茲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則祖師愿力有在?!蹦耸准虞葜危蔚趽k諸堂舍。然不以經(jīng)度程督之勞廢教事,晝夜演說無倦色,率同志修法華三昧,感見瑞光。居三年,復(fù)遷主凈慈。以涉世將迎,乖其素志,復(fù)歸白蓮老焉。臨終之夕,呼弟子榮,示止觀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緣殆盡?!逼澪┢鋾r,驟稱阿彌陀佛數(shù)百聲,泊然而逝。至正二年十二月六日也,壽六十八,臘五十四。荼毗得舍利無數(shù),塔于風篁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