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剛惠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進(jìn)士及第。能詩,曾向后晉宰相和凝行卷,又授詩訣于詩僧贊寧。其詩陸游曾稱引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時進(jìn)士。
曾向和凝行卷,又授詩訣于贊寧。
又曾南游荊州。
事跡散見《類說》本《紀(jì)異記》、《小畜集》卷二〇《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
能詩,陸游曾稱引之。
有集1卷,《宋史·藝文志七》收錄,已佚。
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詩淵》等存詩8首,斷句2,《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1001 【介紹】: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龍興寺,受業(yè)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時稱“律虎”。兼通六經(jīng)史書莊老百氏之學(xué)。吳越王錢镠署為兩浙僧統(tǒng)。隨錢俶入朝,太宗召對于滋福殿,賜號通慧大師。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卒謚圓明。奉詔撰有《宋高僧傳》,另有《物類相感志》、《荀譜》、《內(nèi)典集》、《外學(xué)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屬浙江)人。
后唐明宗天成間,于杭州祥符寺出家。
習(xí)《南山律》,時稱為“律虎”。
詩文俊捷,又稱為“文虎”。
任兩浙僧統(tǒng)數(shù)十年,賜號明義宗文。
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對,改號通惠大師
不久奉詔撰《宋高僧傳》30卷。
晚年住汴京天壽寺。
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著有《宋高僧傳》,記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間六百多位僧人事跡。
另著《大宋僧史略》、《筍譜》、《傳載》等書。
《宋高僧詩選》、《吳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輟耕錄》、《吟窗雜錄》等書存詩7首,斷句8,《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宋詩
釋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臺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錄通慧大師文集序》)。通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吳越中,置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入宋,改賜通慧大師。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咸淳臨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釋氏疑年錄》卷六)。一說咸平二年卒(《釋氏稽古略》卷四)?;兆诔鐚幩哪辏ㄒ灰弧鹞澹又u圓明。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段骱呱侣浴返扔袀鳌=皲浽姲耸?。
全唐詩補(bǔ)逸
贊寧,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龍興寺,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詩二首。(《全唐詩》無贊寧詩)
全宋文·卷四○
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縣(今浙江德清)。
吳越寶正中,舍身杭州靈隱寺為僧,已而入天臺山。
精于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
太宗嘗召對,賜號「通慧大師」,命充史館編修。
后住東京天壽寺,知西京教門事,充東京右街僧錄,尋遷左街。
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
謚圓明大師,葬龍井。
所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等。
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師文集序》,《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十國春秋》卷八九本傳,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贊寧。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師生于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出家杭之祥符。習(xí)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人謂之律虎。文學(xué)日茂。聲望日隆。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興國三年。太宗聞其名。詔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改賜通慧。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咸平初加右街僧錄。師又著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內(nèi)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極其贊美。及有書稱其文辭。末云。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復(fù)何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崇寧四年加謚圓明。 贊曰。 學(xué)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贊寧,姓高氏,德清人。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棲靈隱,習(xí)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稱“律虎”。錢武肅王欽其聲望,署為兩浙僧統(tǒng)。宋太祖徵入京錫,號“通慧”,兼賜紫衣。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寧博物強(qiáng)記,辯語縱橫。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興國三年,太守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號“通慧”。七年敕修《高僧傳》,與新譯經(jīng)同入藏。端拱元年,書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傳》,令弟子顯忠拜表進(jìn)納,有敕嘉許。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門。代有奇人,迭恢圣教。若無纂述,何以顯揚(yáng)??垹栒媪鳎瑮姆ㄔ罚善澗幖?,頗效辛勤。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其所進(jìn)《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lǐng)也,故茲獎諭,想宜知之。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事。咸平中加右街僧錄。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后二年示寂,塔龍井塢。所著更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內(nèi)翰王禹偁為之序,極其贊許。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yuǎn)過。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jìn),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寧答曰: “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以腐糟,隨毀者是也。”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獸骨。上脛可長五尺,膝面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以腐糟漚之,遂爛焉。徐諤嘗畫牛一輻,晝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持以獻(xiàn)后主煜,煜獻(xiàn)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倭人拾方,諸蚌臘中有馀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沃焦山或風(fēng)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棄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試法華經(jīng)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經(jīng)。
名滿三河。
學(xué)者追崇之。
時昭禪師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觀焉。
投誠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頭來明頭合。
暗頭來暗頭合。
若道得。
天下橫行。
道不得。
且合卻。
僧問。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真實事請師舉。
芝曰。
兩叚不同。
向下文長。
又問。
滿身是眼。
口在什么處。
芝曰。
三跳。
進(jìn)曰。
不會。
芝曰。
章底詞秋罷。
歌韻向春生。
大眾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楊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盤空里走。
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藏身北斗中。
應(yīng)須合掌南辰后。
要會么。
一偈播諸方。
塞斷衲僧口。
又曰。
魯祖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尋常向師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會取。
尚不得一個半個。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會得。
打折你腰。
密諫李公守南昌。
請住西山翠巖。
開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輪常轉(zhuǎn)。
且道法輪如何轉(zhuǎn)。
會么。
須彌頂上笑翻身。
卻來堂中疊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飯籮里坐卻受餓。
和泥合水。
且與么過。
上士聞之熙熙。
下士聞之肯可。
思量卻成口過。
要會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開。
黃昏后日出。
芝譏呵學(xué)者。
寡聞得少為足。
曰。
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
鍛佛祖鉗錘。
今時禪者。
姿質(zhì)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問。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師言。
夫說法者。
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緇素不分。
不能與人為眼目。
決斷是非。
如鳥飛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斷弦。
弦斷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飛。
弦壯翼牢。
空的俱徹。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點出。
一同一質(zhì)。
二同大事。
三總同參。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殺。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師又曰。
與什么人同得入。
與誰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殺。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個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總同參。
那個同大事。
何物同一質(zhì)。
有點得出底么。
點得出者。
不吝慈悲。
點不出者。
未有參學(xué)眼在。
切須辯取。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芝曰。
先師曰。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學(xué)。
刺頭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
遍歷門風(fēng)。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
道已了辦。
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
先師有十五家宗風(fēng)歌。
號曰廣智。
其詞曰。
大道不說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離微。
大海吞流同增減。
妙峰高聳總擎持。
萬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后。
二三四七普聞知。
信衣息。
廣開機(jī)。
諸方老宿任施為。
識心是本從頭說。
迷心逐物卻生疑。
芝曰。
此敘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綱出后機(jī)。
旨趣分明明似鏡。
盲無慧目不能窺。
明眼士。
見精微。
不言勝負(fù)墜愚癡。
物物會同流智水。
門風(fēng)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歷世明明無別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猶是機(jī)權(quán)出。
芝曰。
此敘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設(shè)隨根巧回互。
不觸當(dāng)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無佛祖。
芝曰。
此敘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圓無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賢豪明漸次。
芝曰。
此敘石霜宗派也。
有時敲。
有時唱。
隨根問答談諦當(dāng)。
應(yīng)接何曾失禮儀。
淺解之流卻生謗。
或雙明。
或單說。
只要當(dāng)鋒利禪悅。
開權(quán)不為斗聰明。
舒光只要辯賢哲。
有圓相。
有默論。
千里持來目視瞬。
萬般巧妙一圓空。
爍迦羅眼通的信。
芝曰。
此敘溈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萬象森羅實不共。
青山不礙白云飛。
隱隱當(dāng)臺透金鳳。
芝曰。
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
象骨鏡。
地藏月。
玄沙崇壽照無闕。
因公致問指歸源。
旨趣來人明皎潔。
芝曰。
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稱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長擊發(fā)。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還同楔出楔。
或抬薦。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開口。
不識先人出大悲。
管燭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敘云門宗派也。
德山棒。
臨濟(jì)喝。
獨出乾坤解橫抺。
從頭誰管亂區(qū)分。
多口阿師不能說。
臨機(jī)縱。
臨機(jī)奪。
迅速機(jī)鋒如電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靈腦劈裂。
或賓主。
或料揀。
大展禪宗辯正眼。
三玄三要用當(dāng)機(jī)。
四句百非一齊鏟。
勸同袍。
莫強(qiáng)會。
少俊依前或窒礙。
不知宗脈莫漫汗。
永劫長沈生死海。
難逢難遇又難聞。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敘德山臨濟(jì)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號稱明眼悅。
聞芝之風(fēng)。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輒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點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轉(zhuǎn)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
瞎卻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稱講金剛經(jīng)。
問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時有狗臥繩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問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贊曰。
大愚翠巖皆余故園。
少時往來兩山之間。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無恙時事曰。
眾未嘗登三十輩。
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
過者疑將壓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傳舍。
粥飯亦有不繼時。
追繹其高韻。
作偈曰。
廬山殿閣如生成。
食堂處處禪床折。
我此三門如冷灰。
盡日長廊卷風(fēng)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棄家。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名滿三河。時汾陽禪望大振。竊疑之往觀焉。同參者。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服誠陽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xué)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fēng)。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上堂大眾集定乃曰?,F(xiàn)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聞師之風(fēng)。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師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師俯取履。善輒踏倒。師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師旋轉(zhuǎn)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會中有僧。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師令侍者喚至。問曰。聞汝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師曰。汝曾究經(jīng)意否。汝但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遂以白師。師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無語。師便打出。作偈曰。砂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稱者謂。師作偈絕精峭。此蓋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悅公。師之真子。別有傳。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中立。
鄞之陳氏子。
母夢日輪入懷。
遂有娠。
夜不三浴。
則啼號不止。
九歲出家。
受經(jīng)一誦。
永憶不忘。
治平中試經(jīng)開封得度。
依神智于南湖渡。
神智開幃。
設(shè)問答者二百人。
無出師右。
及神智謝事。
乃俾師為繼。
元祐初。
高麗僧統(tǒng)。
問道中國。
甫濟(jì)岸。
遇師升堂。
嘆曰。
果有人焉。
遂以師禮見。
師令門徒介然。
始作十六觀室。
以延凈業(yè)之士。
已而辭去。
曰。
吾年六十。
當(dāng)再來。
即退處東湖之隱。
學(xué)數(shù)年。
郡太守王公。
勉主寶云。
一新棟宇。
于伽藍(lán)神腹。
得愿文。
云后百年。
當(dāng)有肉身菩薩。
重興此地。
聞?wù)弋愔?div id="ezkkklv"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18_0_41_comment'>
后退隱白云庵。
日宣止觀。
至不思議。
嘆曰。
吾道至此極矣。
有不思議境。
則有不思議心。
乃作不思議辯正
又作止觀裂網(wǎng)指歸釋疑文。
慧正師亡。
郡請再主延慶。
果符六十再來之言。
嘗升座說法。
慈霔無盡。
下座問侍者曰。
吾適道何語。
侍者。
答以所聞。
師曰。
吾覺身心同太虛空。
殊不知語之所出也。
政和五年四月。
示寂。
師講三大部凈名光明數(shù)十過。
誦法華踰萬部。
與人除病卻鬼救災(zāi)旱。
不能畢記其驗。
于孔老之書。
無不遍讀。
其對儒士講說。
則反質(zhì)之曰。
此道在孔圣如何。
在詩書如何。
儒士不知對。
則援引委辯之。
曰。
無乃若是乎。
聞?wù)咝姆?div id="r3hisb8"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18_0_79_comment'>
師在永嘉扶宗。
謂曰。
吾嘗見摩利支韋馱于夢中。
求護(hù)法。
他日幸于南湖懺堂。
置其位及師主席。
乃立像自師始。
陳瑩中。
嘗贊師曰。
嚴(yán)奉木叉。
堅持凈慮。
以身為舌。
說百億事。
師謚號明智。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中立,姓陳氏,鄞人也。髫齡出家于棲心,受諸經(jīng)卷,過目不忘。治平中試經(jīng)得度,初依廣智學(xué)教觀,及神智繼主南湖,復(fù)依之。座下二百人,無出其右者。神智謝事,立繼其席,常以凈業(yè)誘人,命其徒介然,創(chuàng)十六觀堂,以延凈士。已而謝去。未幾,重興寶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觀法門,著述頗眾。后重主南湖,升席說法,開牖無盡,前后誦《法華》逾萬部,為人祈禱輒驗。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謂門人曰:“聞異香否?”即集眾,含笑言曰:“吾往生?!逼谥?,西向而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9 【介紹】: 宋池州石埭人,字文伯,號涎溪。丁泰亨子。孝宗淳熙年間進(jìn)士。寶慶初年官成都制置使,為政寬大,蜀人德之。嘉熙三年元兵趨成都,黼率兵夜出城南迎戰(zhàn),至石筍街力戰(zhàn)死。謚恭憫。
全宋詩
丁黼(一一六七~一二三六)(《鶴林集》卷三四《褒忠廟記》),字文伯,號延溪,石埭(今安徽石臺縣)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進(jìn)士。歷崇德縣尉、秀州錄事參軍。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信州(《西山文集》卷一二《薦知信州丁黼等狀》),遷夔州路安撫使兼知夔州。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為軍器監(jiān)(《鶴山集》卷八一《贈奉直大夫丁公墓志銘》),因言事被逐。紹定四年(一二三一)起為廣西制置副使兼知靜江府(《鶴山集》卷四四《夔州臥龍山記》)。六年,改四川安撫副使兼知成都府(《鶴山集》卷一二《制置丁少卿生日》)。端平三年,蒙古軍入成都,力戰(zhàn)殉難,謚忠憫。有《延溪集》五十卷,已佚。事見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七、《宋元學(xué)案》卷六一,《宋史》卷四五四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七三二七
丁黼(?
——一二三九),字文伯,號延溪,故徐州人,遷居池州石埭(今安徽青陽南)。
泰亨之子。
從徐誼學(xué),為真德秀、魏了翁稱重。
嘉定七年干辦諸司審計司,九年任太府寺簿。
寶慶元年累官軍器監(jiān)。
知信州、吉州,皆有治績。
真德秀薦之,詔遷江西提刑。
尋除夔州路安撫使兼知夔州,移廣西制置副使、知靜江府,復(fù)以四川制置副使守成都。
為政寬大,蜀人戴之。
嘉熙三年,元兵侵成都,黼率兵夜出城南,力戰(zhàn)死之,賜謚節(jié)憫(或作恭憫)。
著有《延溪集》、《六經(jīng)辯正疑問》等。
見《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八、選舉二一之一四,《宋史》卷四五四本傳,嘉靖《池州府志》卷七,《宋史翼》卷一七。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善學(xué)(1307—1370),元末明初江蘇吳縣龜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馬,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十七歲出家,受《華嚴(yán)經(jīng)》于林屋清公,精研賢首疏鈔。學(xué)問精深,融貫諸家,是極負(fù)盛名的元明兩代華嚴(yán)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輸賦違期而流徙江西贛州,行至安徽池陽馬當(dāng)山時病逝。歸葬光福寺,大學(xué)士宋濂為之作塔銘。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自號古庭,生吳郡馬氏。初出家大覺寺,主昆山薦福,后居光福。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善學(xué)。
自號古庭。
生儒家馬氏。
傳華嚴(yán)之教于寶覺法師簡公。
凡清涼大疏鈔。
及圓覺楞嚴(yán)起信諸部。
皆能融會甚深微妙之旨。
遐邇嗜學(xué)之子。
斂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獲一見為快。
雖老師宿學(xué)。
亦推之為人望。
別傳教公。
無言宣公。
前后主報恩之席。
皆欲攝受師為弟子。
師笑曰。
吾得法于寶覺。
忍背之乎。
力拒不聽。
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
尋還東林隱居。
掌教者尊師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強(qiáng)主陽山之大慈。
師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專家。
以殊戶異軌。
為高理之所在。
輒翻然從之。
每升堂示眾曰。
吾宗法界還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
乃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華。
雖累入法華三昧。
然長水璿問道于瑯琊覺。
又從靈光敏。
傳賢首教。
露光天臺之人也。
古人為法乃爾。
吾徒可專守一門乎。
君子美其至公無我。
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龍興。
師將大弘賢首之教。
以續(xù)物慧命。
雖當(dāng)儉歲。
躬分衛(wèi)以食眾。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賦違期。
當(dāng)徙虔州。
有司知師專任講道。
欲與辯析之。
師曰。
吾為主僧。
法當(dāng)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請行。
或讓師為迂。
師曰。
宿業(yè)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陽馬當(dāng)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師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勝衣。
戒檢精嚴(yán)。
護(hù)持三業(yè)。
唯恐有所染污。
獨居屋漏。
法衣不離體。
三藏諸文。
未嘗釋手。
雖盎無斗儲。
處之裕如。
謙恭自牧。
豎子來見。
亦無墯容。
勤于誘掖。
有不領(lǐng)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數(shù)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罷云。
見諸著述者。
咸有可觀。
法華問答若干篇。
法華隨品贊三十篇。
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
及詩文。
并行于世。
宋文憲公曰。
濂于諸宗之文。
頗嘗習(xí)讀。
每病臺衡賢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會而融貫之。
恨鮮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復(fù)有師乎。
于是。
發(fā)不及見之嘆。
其為賢者追慕。
如此。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善學(xué),字古庭,姓馬氏,吳人也。
自幼離俗,往大覺院,初習(xí)《華嚴(yán)經(jīng)》,能知大義。
亭亭物表,如青蓮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為大僧,投華嚴(yán)諸師而窮其說,久之未有所入。
時寶覺講經(jīng)曹溪,亟往從之,慧解浚發(fā),領(lǐng)悟敏捷,聞響心通,勢如析竹,迎刃而解。
寶覺譽(yù)之不置,自是名稱勃然興起,老師宿德,推為時望。
別傳教在報恩,聘之出典賓客。
久之,滸溪之光福偶乏首懺者,古田滋命學(xué)司之。
又久之,無言宣繼席報恩,復(fù)延之上座,分筵說經(jīng),聲采一時,震動江南。
行宣政院請開法昆山薦福寺,宣欲攝受為弟子,學(xué)芺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
”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
越二年即棄去,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yè),謂同志曰:“吾始習(xí)晉水源華嚴(yán)懺法,行之已久,及觀天竺慈云式凈土懺儀明白簡要,五晦諸文皆出《華嚴(yán)》,吾欲籍是以祈生安養(yǎng)耳。
”掌教者崇其道譽(yù),不容自逸,強(qiáng)主陽山大慈,先聲所被,天人具欽,杖錫初臨,山川改色。
明室龍興,庶政改革,滸溪人士,戀慕尤篤。
爰具疏幣,雜以香華,請學(xué)居之,學(xué)亦欲大弘賢首之教,續(xù)佛慧命。
雖當(dāng)儉歲,節(jié)省衣資,以供眾飯。
會天復(fù)旱,院有觀世音像,素著靈異,郡守率僚屬迎致府廨,乞?qū)W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歲復(fù)大稔,士民知精誠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來茲,而院僧以官賦違期,當(dāng)徙虔州,有司知學(xué)專任講席,不親財?,欲為辯釋,學(xué)乃自承曰:“吾為主僧,法當(dāng)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請行。
或哂其迂,學(xué)謝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陽馬當(dāng)山,示疾而化,時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學(xué)形貌尪瘠,退然若不勝衣,戒檢精嚴(yán),護(hù)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
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恭謹(jǐn)自牧。
豎子請見,亦無惰容,勤于誘掖。
有不領(lǐng)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數(shù)四,俟其開悟始罷。
初傳華嚴(yán)于寶覺,簡時,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yán)》、《起信》諸部,雖妙義深微,皆能融會。
遐邇學(xué)子,斂?溯瞻,冀獲聽睹為快。
學(xué)因造《十玄門賦》以示圓宗大旨,叢林傳誦,謂能發(fā)越賢首諸祖之意。
或有好為立異,以應(yīng)觀法界性為十界差別事,惟心造為真如之理者,學(xué)聞之嘆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于此,是可為大息也。
”其于匡衛(wèi)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嚴(yán)。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幡然從之。
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邪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靈光,天臺人也。
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見諸著述,不落偏卑。
”又嘗與同學(xué)原澄以一乘同別之義,更質(zhì)疊難,為《法華問答》若干篇。
復(fù)因主修法華期懺,撰《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
弟子處仁法慧,請于九皋聲、啟宗佑為造行業(yè)記,而乞宋文憲公濂銘其塔,其詞曰:“賢守之學(xué),《雜華》為尊,建立六相,條分十門,固自以為瑣瑣而不可易。
至若天臺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嘗不引之而示人。
況脩門之注釋,乃止觀熏習(xí)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諸祖,皆契經(jīng)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鑒于群昏。
或謂無斷伏分齊,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紛紜。
卓哉學(xué)師,所見絕倫,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談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緣因。
庶幾森萬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觀會通于大府,辟局隘之專門。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養(yǎng)之生固知可以無憾,但學(xué)子之亡師,譬猶渡江河而失筏,遵廣陸而折轅。
企瞻弗及,郁悒難伸。
評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貞珉?!?div id="5juukfg"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34_3_48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1—1378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縣人,俗姓顧,字以中,號廣慧。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凈慈、徑山等寺。洪武初詔碩僧集天界寺,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海云寺,卒。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以中,吳縣顧氏子。幼入海云院,歷主兩浙大剎。洪武初,詔高僧十人,集大天界寺。智及居首。尋賜還山。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及。
字以中。
蘇之吳縣顧氏子。
入海云院祝發(fā)。
受具戒。
聞賢首家講法界觀。
往聽之。
未及終章。
莞爾笑曰。
一真法界。
圓同太虛。
但涉言辭。
即成剩法。
遂走建業(yè)。
謁廣智于龍翔。
微露文彩。
廣智賞異之。
尤為閩國王清獻(xiàn)公所敬。
有同袍嶼上人者。
訶之曰。
子才俊爽若此。
不思荷負(fù)大法。
甘作詩騷奴仆乎。
無盡燈偈所謂。
黃葉飄飄者。
不知作何見解。
師舌禁不能答。
即歸海云。
胸中如礙巨石。
踰月。
忽見秋葉吹墜于庭。
豁然有省。
喜不自勝。
乃走徑山。
見元叟。
叟勘辯之。
師應(yīng)對無滯。
遂命執(zhí)侍。
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
行院舉師。
出世昌國隆教。
轉(zhuǎn)普慈。
未幾。
行省達(dá)識公。
延主凈慈。
兵燹之馀。
艱窘危厲。
人所不能堪。
師運(yùn)量有方。
軌范峻整。
綽有承平遺風(fēng)。
遷主雙徑。
皇明龍興。
詔。
有道碩僧集天界。
師居首焉。
以病不及召對。
賜還穹窿山。
即海云也。
戊午八月。
忽示微疾。
至九月四日。
書偈而逝。
其徒。
以遺骨藏山之陰。
分爪發(fā)歸徑山。
于無等才公塔左瘞焉。
閱世六十八。
臘五十一。
師長深山立。
昂然如孤松在壑。
威令嚴(yán)肅。
其下無敢方命。
故所至百廢具興。
然處事達(dá)變。
接引后進(jìn)。
又如春風(fēng)時雨之及物。
使人不自知。
元帝師。
以為賢。
錫師六字師號。
曰明辯正宗廣慧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愚庵禪師者。
名智及。
吳人也。
年十七為僧。
亦得法于元叟端。
住后四遷名剎。
元帝師錫號明辯正宗廣慧禪師。
及公長身山立昂然。
如孤松在壑。
法令嚴(yán)肅。
其下無敢方命。
所至百廢俱興。
然能俯順時宜。
又如春風(fēng)時雨之及物。
使人不知。
以其提唱語句達(dá)九重。
撐大元叟家聲。
復(fù)喜納言。
見三尺童。
理長則就之。
雖工剩藝。
自視若不逮。
至于料除積弊。
不出詞色。
力絕其原。
故學(xué)士宋濂譽(yù)曰。
元帝師以徽號。
加愚庵及公。
不虛也。
暮年不得已。
再赴明高帝詔抵京。
抵京未幾。
會楚石遷化。
由此得辭還穹窿山。
時年六十八。
亦書偈趨寂焉。
火浴有香氣襲人。
如沉水香。
所用數(shù)珠循環(huán)不壞。
其遺骨紺澤。
類青琉璃。
設(shè)利羅積有光。
復(fù)有夢堂噩禪師。
與及齊名。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及,字以中,別號西麓,自題所居曰“愚庵”,姓顧氏,吳人也。謁廣智于龍翔,微露文彩,廣智大驚。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fù)荷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鐙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智及噤不能答,即歸海云,胸中如礙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豁然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zhí),乃走見徑山,山勘之,智及應(yīng)機(jī)不滯,遂命執(zhí)侍。久之,乃掌藏室。元至正壬午,行院欽其道譽(yù),推主昌國隆教,轉(zhuǎn)普慈。未幾,行省左丞相達(dá)識公延主凈慈,復(fù)請遷徑山。一日,達(dá)識帖睦爾翩然來游,直趨方丈便問:“凈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凈慈丈室容多少?”智及云:“一塵不立?!必┫嘣疲骸芭c么覿體相違。”智及揭簾云:“請丞相鑒?!蹦诵χx曰:“作家宗師,不勞再勘。”明洪武癸丑,詔有道碩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袖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對,賜還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氣襲人如沈香,遺骨紺澤類青琉璃色,設(shè)利羅交輟于其上。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陰,又分爪發(fā)歸徑山瘞焉。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讀徹,字蒼雪,呈貢人,本姓趙。長洲中峰僧。有《南來堂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蒼雪,呈貢人。居蘇州楞伽中峰有南來堂槁
人物簡介
蒼雪(一五八九—一六五七),名讀徹,初字見曉,后更名蒼雪,號南來。云南呈貢人,童年隨父祝發(fā)于昆明妙湛寺,曾主持虞山中峰寺,與錢謙益、吳偉業(yè)等交往。有《南來草堂詩集》。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讀徹,字蒼雪,初字見曉。
姓趙氏,云南呈貢人。
生性敏捷,慧悟天成。
童年隨父,舍身昆明妙湛,復(fù)游雞足,為寂光水月侍者,講誦之馀,研窮義諦,文詞泉涌,辯者莫當(dāng)。
年二十五,發(fā)志行腳,一笠飄然,遍覽名勝,遂達(dá)吳門,嗣法一雨。
會明季喪亂,天下多故,不遑寧處,徹獨晏然。
更啟法會,欲以慈祥化彼殺機(jī),及居中峰,繼主講席,道風(fēng)郁鬯,聲聞南北。
復(fù)興支公道場,海內(nèi)宗之。
又以禪暇,與眉叟、玄宰、牧齋、梅村諸公往復(fù)酬唱,詩名藉甚。
生平著述頗富,筆跡尤珍。
晚歲講《楞嚴(yán)》于寶華山,手編未終,踞坐而逝。
書有《遺誡十章詞》曰:“無端講席應(yīng)寶華,老病人扶上小車。
南國遠(yuǎn)鐘蕭帝寺,東陽古井志公家。
蒼茫不盡江邊葦,狼藉空馀臺畔花。
一自云光登說后,獨憐沽酒送煙霞。
”“南朝帝業(yè)幾經(jīng)衰,碧眼無人辨劫灰。
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標(biāo)金地大僧來。
針鋒一撥山河轉(zhuǎn),棗葉重移殿閣開。
衣缽相仍誰繼武,法筵龍象見宏才。
”“閉門莫怪老山僧,打睡從來接上乘。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講席病猶登。
鼓將風(fēng)力聲難轉(zhuǎn),散入煙霞?xì)獠粍佟?div id="de7jcbk" class='inline' id='people_52857_3_21_comment'>
如是我聞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
”“最初方便請開經(jīng),末后圓通擇性靈。
我自無心聊為說,誰人有耳不能聽。
蘸乾海墨收佳句,縮小江山入凈瓶。
珍重莫教蓮社冷,天涯諸子各飄零。
”“到岸乘風(fēng)實快哉,親迎遺像幾還回。
香花夾道群情肅,幡蓋摩空宿雨開。
人化雙虹天上去,泉飛百道樹頭來。
儼然未散靈山會,想望荊溪入五臺。
”“慶喜慣啼拋止葉,飲光解笑示拈花。
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辯正邪。
試問此槌曾白否,可憐雙眼果青耶。
剎竿倒卻門前久,大廈將傾賴木叉。
”“囊蟲漉水細(xì)微事,粒米同餐展缽巾。
雞足傳衣猶在定,鵝頭開戒遍分身。
鄉(xiāng)音莫辨難兄弟,老景無多惜主賓。
博取大千憑手掌,陶家游戲轉(zhuǎn)雙輪。
”“多聞?wù)`墮示兒曹,作飯蒸砂事枉勞。
欲漏未除習(xí)漏重,愛根不斷命根牢。
無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兒早放刀。
道眼滄桑何足問,云霄萬里一鴻毛。
”“晝長無暑夜無蚊,帷幔虛牽擲扇巾。
好與時人談笑語,任留知已訴辛勤。
難辭鎩羽投林鳥,強(qiáng)作無心出岫云。
一自金經(jīng)讀破久,奈何泄漏盡東君。
”“毛端五色障開經(jīng),勞久狂花凈眼停。
刁斗更聲催??歷,明量煙火散熒熒。
交光攝入川源影,綱相盤回樓閣形。
何物無情頭解點,也須說與眾山聽。
”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別幾于消息斷,重逢猶記道途間。
兩山相憶秋同老,一夜剛隨雨到山。
故舊何人堪共話,林巒有主暫投閒。
亂流落葉聲兼下,聽盡寒巖水抱關(guān)。
”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觀樓》云:“海上危樓壯大觀,煙波無盡此憑欄。
江南一水橫衣帶,天外三山落彈丸。
潮色不來風(fēng)勢緊,客心欲渡浪聲寒。
高明勝會知何日,回首斜陽幾度看。
”又《解制送恒生還山》云:“滿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賒。
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覺我無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風(fēng)吹蘆荻花。
最是不堪回首處,夕陽江影片帆斜。
”又《鐵橋》云:“自墮黃塵每慨然,故鄉(xiāng)卿相我無緣。
眼前見畫思雞足,夢里尋家渡鐵蓮。
苗庶尚潛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
料應(yīng)難得今生見,先過此橋五十年。
”又《送唐大來還滇》云:“小艇難禁五兩風(fēng),雞山有路幾時通。
殷勤為我傳鄉(xiāng)信,結(jié)個茅團(tuán)在雪中。
”《送元白之燕》云:“一帶燕山色,常時入夢間。
平生未到處,今日逢君還。
客路無時盡,秋心不自閒。
塞鴻牽別思,早已出江關(guān)。
”《掛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許由。
一瓢還似累,何物更須留。
澗響懸孤影,風(fēng)翻入夜秋。
幾時從空出,猶見在枝頭。
”《送朗癯入匡山》云:“獨向匡廬去,安禪弟幾重。
九江黃葉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蒼兕,飛泉掛玉龍。
到時應(yīng)為我,致意虎溪松。
”《別吳中諸子》云:“相看了無意,臨歧還黯然。
回看吳苑樹,獨上秣陵船。
春老還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鷗頗怪我,聚散緣波前。
”其所著書,有《法華珠髻》,并同麗府木公參補(bǔ)《華嚴(yán)海印懺儀》四十二卷在藏。
聞所傳詩文,散佚頗多,有《南來堂集》刋入《云南叢書》中。
王漁洋評“當(dāng)代釋子詩,以蒼雪為第一”。
卒葬中峰,牧齊為撰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