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皇甫謐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1 【介紹】: 西晉京兆長安人,字仲洽。
少事皇甫謐。
才學通博,著述不倦。
舉賢良,拜中郎,累官至衛(wèi)尉卿。
惠帝永興元年,從帝至長安。
旋流離鄠杜間,入南山。
還洛,官至太常卿。
懷帝永嘉中,洛陽荒亂,人饑相食,以餒卒。
著述甚多,有《文章志》、《文章流別集》等。
明人輯有《晉摯太常集》。
全晉文·卷七十六
虞字仲治,京兆長安人。泰始中舉賢良,拜中郎,擢太子舍人,除聞喜令,召補尚書郎。元唐中遷吳王友,后歷秘書監(jiān)、衛(wèi)尉卿、光祿勛太常卿,遭亂餓死。有《三輔決錄注》七卷,《文章流別志論》二卷,集十卷。
任氏 朝代:西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晉人。
皇甫謐叔母。
為叔父后嗣,年二十,游蕩無度,不好學。
任氏泣涕感嘆,教當修身篤學。
遂感激向?qū)W,因以成名。
皇甫方回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安定朝那人。
皇甫謐子。
有文才。
晉懷帝永嘉初,以博士征,不起。
避亂荊州,隱居不仕。
刺史陶侃禮遇甚厚。
后王敦左遷陶侃,以從弟王廙代侃,大行誅戮,以方回為侃所敬,責其不來詣己,收而斬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安定朝那人。
皇甫謐六世孫。
安帝元興二年,桓玄專政,將廢帝自立,以歷代咸有隱士,而己世獨無。
遂征希之為著作,給其資用,并令讓而不受,號曰高士。
時人名為充隱。
釋道溫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道溫俗姓皇甫,安定朝那人,師事遠公,入宋,至大始初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皇甫氏。
玄晏先生之后也。
事廬山遠公長安什公。
住襄陽檀溪寺。
善大乘諸經(jīng)。
樊沔間。
師宗之。
吳國張邵填襄陽。
子敷嘗聽溫講還。
邵問溫何如。
敷曰。
義解足以析微。
道心莫之能測。
邵躬往候之。
后從容謂曰。
法師如不棄。
當處以別駕。
溫即日引去。
曰彼且桎桔我矣。
邵嘆恨。
孝武建初中。
自江陵詔至京師。
止中興寺。
大明中。
詔為都邑僧主。
四年皇太后。
造普賢像成。
就寺齋房慶贊。
感應真之瑞。
賜錢五十萬。
詔辟齋房。
為天安寺。
太始中歿。
壽六十五 有沙門僧慶。
善三論。
惠定善涅槃毗曇。
僧嵩者亦以能講授聞。
但莫年邪執(zhí)。
死時舌本先爛云。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道溫。姓皇甫。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后也。少好琴書事親以孝聞。年十六入廬山依遠公受學。后游長安復師童壽。元嘉中還止襄陽檀溪寺。善大乘經(jīng)兼明數(shù)論。樊鄧學徒并師之。時吳國張邵鎮(zhèn)襄陽。子敷隨之。敷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邵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后從容謂曰。法師儻能還俗當以別駕相處。溫曰。檀越乃以桎梏誘人。即日辭往江陵。邵追之不及嘆恨。孝建初被敕下都止中興寺。大明中敕為都邑僧主。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賢像成。于中興禪房設齋。所請凡二百僧。列名同集。人數(shù)已定。于時寺既新構嚴衛(wèi)甚肅。忽有一僧。晚來就座風容都雅。舉堂囑目。與齋主共語百馀許言。忽不復見。檢問防門。咸言不見出入。眾乃悟其神人。溫時既為僧主。乃列言秣陵白。皇太后睿鑒沖明圣符幽洽。滌思凈場研衿至境。固以聲藻宸內(nèi)事虛梵表。乃創(chuàng)思镕斲棲寫神華。摸造普賢來儀盛像。寶傾宙珍妙盡天飾。所設齋講訖今月八日。?會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數(shù)無盈減。轉(zhuǎn)經(jīng)明半景及昆吾。忽睹異僧預于座內(nèi)。容止端嚴氣貌秀發(fā)。舉眾驚嗟莫有識者。齋主問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住何寺。答云來自天安。言對之間倏然不見。闔席悚愧。遍筵肅慮。以為明祥所賁幽應攸闡。紫山可覿華臺不遠。蓋聞至誠所感還景移緯。澄心所殉發(fā)石開泉。況帝德涵運皇功懋洽。仁洞乾遐理暢冥外。故上王盛士。剋表大明之朝。勸發(fā)妙身。躬見龍飛之室。適若因陛下慧燭海隅明華日月。故以慧明為人名。繼天興祚。式垂無疆。故以天安為寺稱。神基彌遠道政方凝。九服咸太萬寓齊悅。謹列言屬縣以顯天休。縣即言郡。時京兆尹孔靈符以事表聞。詔仍改禪房為天安寺。以旌瑞焉。溫后累當講任。稟味之賓填委相屬。精勤導物數(shù)感神異。帝悅之。賜錢五十萬。時人為之語曰。帝主傾財溫公率則。上天懷感神靈降德。宋太始初卒。春秋六十有九。時中興寺復有僧慶慧定僧嵩。并以義學顯譽。慶善三論為時學所宗。定善涅槃及毗曇。亦數(shù)當元匠。嵩亦兼明數(shù)論。末年僻執(zhí)謂佛不應常住。臨終之日舌本先爛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64 【介紹】: 南朝陳僧。會稽山陰人,俗姓謝。少小出家,從龍光寺綽法師受業(yè)。晝讀經(jīng)論,夜習詩書,神悟絕倫。善詩,又善草隸書,故時人稱其貌、義、詩、書為四絕。梁簡文帝愛其才,欲令還俗,引為學士,不聽。陳文帝天嘉中講經(jīng)于宣武寺。撰有《成實論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會稽山陰謝氏。祖茂恭。隱居弗仕。父藏。梁衡陽王僚友。偃弱齡出家。風神穎秀。習內(nèi)外典籍。有譽州里。及長。游京邑。遍聽數(shù)論。卒受業(yè)于龍光寺綽法師。閱三四載。能盡造其幽奧。眾歸之。盛弘成實。爰及諸部。披解無前。時宿齒方底滯。舊章莫之疏發(fā)。偃獨揚清激濁。靡所挹讓。由是來學以其矯訐而疏焉。遂養(yǎng)志閒房。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東朝。愛其俊秀。欲致其還俗。為學士。偃固恬退自守。會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講演。偃年臘最少。坐席尤遠。然抗論入神。帝加賞識。俄以戎羯之難。饑饉相仍。因徙縉云。樂其泉石。未幾。逃避山寇。罔或安堵。梁長沙王韶填。郢。邀之渚宮施。而渚宮傾覆。上流阻亂。便爾東歸。若耶云門乃遍游歷。嘗登吳升平亭。賦詩以紀其興。語見別集。陳天嘉初。聚徒設筵于武宣寺。每講隙。必游鐘山之開善定林。以息心宴坐。所賦詩不錄。詔館伴北齊聘使崔子武。稱指。凡賜賚皆固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以疾終于宣武寺。壽六十有一。以其月二十九日。奉全身。尸陀于開善之東岡。從治命也。文集二十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洪偃。
俗姓謝氏。
會稽山陰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綜經(jīng)史善屬文藻。
梁衡陽王聞而器之。
引為僚友。
偃風神穎秀弱齡悟道。
晝讀經(jīng)論夜諷詩書。
良辰華景未嘗廢學。
自爾幼而聰敏。
州里稱焉。
及長游聽京邑遍聞數(shù)論。
后值龍光寺綽法師。
便委心受業(yè)。
特加賞接。
以為絕倫。
由是學侶改觀轉(zhuǎn)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盡幽奧。
乃開筵聚眾闡揚成實。
舉厝閑雅詞吐抑揚。
后學舊齒稽疑了義。
橫經(jīng)荷笈虛往實歸。
由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
勇氣無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舊章。
偃屬思云霄曾無接對。
見忤前達不能降情。
自是來學有隔。
聽者疏焉。
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
間以尋緗閱史。
廣求多見。
秋水春臺清文迥出。
壯思云飛英詞錦爛。
又善草隸見稱時俗。
纖過芝葉媚極銀鉤。
故貌義詩書號為四絕。
當時英杰皆推賞之。
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
欲令還俗引為學士。
偃執(zhí)志不回故弗能致。
會武帝發(fā)講重云。
延德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
抗言高論精理入神。
帝賞嘆久之。
莫不矚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僉服其高亮也。
及引進后堂。
加優(yōu)其禮。
屬戎羯陵踐兵饑相繼。
因避地于縉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侶。
遂越嶺逃難。
落泊馳滯曾無安堵。
梁長沙王韶鎮(zhèn)郢。
聞風敘造俄而渚宮陷覆。
上流阻亂。
便事東歸。
因懷自靜有顧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門精舍。
歷覽山水。
美其遷遲。
登吳升平亭賦詩曰。
蕭蕭物候晚。
肅肅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蕩客情。
川源多舊跡。
墟里或新名。
宿煙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獨游乏徒侶。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賞心何易并。
遂汎浪巖峰。
有終焉之志。
葺修寺宇結眾礪業(yè)。
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輔舊僧累相延請。
乃顧山眾曰。
吾勤苦積學五十馀年。
事故流離未遑敷說。
今時來不遂。
何謂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講于宣武寺。
學徒又聚莫不肅焉。
雖樂說不疲。
而幽心恒結。
每因講隙游鐘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
時又引筆賦詩曰。
杖策步前嶺。
褰裳出外扉。
輕蘿轉(zhuǎn)蒙密。
幽徑復紆威。
樹高枝影細。
山晝鳥聲希。
石苔時滑屣。
蟲網(wǎng)乍粘衣。
澗旁紫芝曄。
巖上白云霏。
松子排煙去。
常生寂不歸。
窮谷無還往。
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議其瞻對。
眾莫能舉。
世祖文皇。
以偃內(nèi)外優(yōu)敏可與杭言。
敕令統(tǒng)接賓禮。
樞機溫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詞宏逸辯論旁馳。
潤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頂受誥命銜佩北蕃。
帝嗟賞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還公。
一無所納。
是歲舊疾連發(fā)。
聽者復疏。
止于小室許有咨問。
懷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論疏數(shù)十卷。
剖發(fā)精理構思深劇。
疾轉(zhuǎn)沈篤功不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漸。
神氣不昧。
命弟子曰。
眾生為貪心之所暗也。
貪我則惜落一毛。
貪他則永無厭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墳重其郭。
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笑。
皇甫謐楊王孫。
微得我意。
雖知會歸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臘鄙形。
布施上飛下走一切眾生。
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
如無相對則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畢合掌。
終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與不知咸懷惻愴。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鐘山開善寺之東崗焉。
然偃始離俗迄于遷化。
唯學是務。
儉節(jié)掃衣弗事華廣。
每緣情觸興輒敘其致。
而文彩灑落罕有嗣者。
綴述篇章隨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亂零失猶存八軸。
陳太建年。
學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635 【介紹】: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濱。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門寺,二十二歲受具足戒。隋文帝時,于長安大禪定道場講律。唐貞觀八年,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長安,智首為上座。有《五部區(qū)分鈔》、《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晉玄晏先生裔孫也。
后徙漳濱。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門寺稠公上足智旻禪師出家。
旻以為戒誠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習。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儀。
尼眾推重。
然首雖割愛。
尚爾鐘情。
欲其夙與法流。
盛沾道味。
乃啟于旻。
授以具足。
首尋周訪師表。
寔難其人。
如是三載。
始遂素心。
時則年二十有二矣。
雖嘗冥感所證。
終未易知。
又祈禱于古佛塔前。
佛現(xiàn)摩頂。
而后益信不疑。
自爾教成行備。
會貫部文道洪之席。
同侶七百。
鋒穎如林。
至于研辭覈義。
亢厥宗猷。
則首無與讓。
故未至立年。
頻升高座。
靈裕法師。
釋門之雄伯也。
提攜緇屬。
親預末筵。
學者榮之。
隋興文皇為文穆后造大禪定道場于京師。
以薦冥福。
詔起旻師等。
而首侍入關。
止禪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眾經(jīng)辭指。
著五部區(qū)分鈔三十一卷。
況秦中專奉僧祇。
洪遵律師。
創(chuàng)開四分。
茲則標宗控會。
渙然大通。
負笈之賓。
日填堂宇。
遵亦贊相。
以成其美。
大業(yè)初。
詔住大禪定道場。
俄而抽撤馀資。
樹雙塔于云門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貞觀初。
天竺三藏主翻譯事。
詔證律義。
八年詔充弘福寺上座。
蓋高宗在東宮。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茲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嚴其紀綱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劇而卒。
壽六十九。
訃聞。
皇上哀悼。
詔喪事所須。
有司務令周備。
仍賜葬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
仆射房玄齡。
詹事杜正倫。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許敬宗撰文。
首終始開講。
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園素居物表。
隨官流寓徙宅漳濱。
而幼抱貞亮夙標雄杰。
髫年離俗馳譽鄉(xiāng)邦。
初投相州云門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禪府龍驤心學翹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歲居學稚且略禁科。
權示五門擁其三業(yè)。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覽屬遺教戒為師本。
定慧眾善自此而繁。
義理相符敢違先誥。
所以每值律徒潛聲咨問。
隨聞弘范如說修行。
由是五眾分騼。
莫不就而請謁。
俄而母氏辭世。
復入道門。
名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儀。
志欲預有。
制門誓愿奉而承則。
然尼眾在道。
染附情深戒約是投。
率多輕毀。
而施割愛從道履正棲心。
威服尼流聲高魏土。
自玄化東被未有斯蹤。
以首膝下相親素鐘華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啟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許也。
便內(nèi)惟正檢外訊儕章。
恭附遵修緝諧倫伍。
旻察其儀軌默而識之。
知其風骨堅深乃許其受戒。
首以緣成之法事假明賢。
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器。
乃周訪鄭衛(wèi)盛德勝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訃。
時過三載方遂素懷。
二十有二方稟大戒。
雖從師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請祈顯證。
蒙降佛摩頂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實。
自爾旦夕咨訪挺出恒標。
雖教所未聞。
而行儀先備。
及尋律部多會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義乖滯者。
皆汰澮相融冥逾合契。
后聽道洪律席。
同侶七百鋒穎如林。
至于尋文比義。
自言迥拔。
及玄思勵勇通冠群宗。
剛正嚴明風飆遺緒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頻開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靈裕法師道振雄伯范超倫等。
親管緇屬預在下筵。
時共美之重增榮觀。
會隋高造寺遠召禪宗。
將欲廣振律詮流暉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學無歸。
遂隨師入關止于禪定。
解既冥通聲光三輔。
初達天邑具覽篇章便更博觀。
新解潤以前聞。
有識悟其玄規(guī)。
更開講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處眾敷弘。
馀時卻掃尋閱。
于是三藏眾經(jīng)四年考定。
其有詞旨與律相關者。
并對疏條會其前失。
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
傳度歸戒多迷體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見紛其交雜。
海內(nèi)受戒。
并誦法正之文。
至于行護。
隨相多委師資相襲。
緩急任其去取。
輕重互而裁斷。
首乃銜慨披栝往往發(fā)蒙。
商略古今具陳人世。
著五部區(qū)分鈔二十一卷。
所謂高墉崇映天網(wǎng)遐張。
再敞殊文統(tǒng)疏異術。
群律見翻四百馀卷因循講解。
由來一亂。
今并括其同異。
定其廢立。
本疏云師所撰。
今纘兩倍過之。
故得諸部方駕于唐衢。
七眾周睇于貞觀者。
首之力矣。
但關中專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師創(chuàng)開四分。
而兼經(jīng)通誨。
道俗奔隨。
至于傳文律儀蓋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對開兩設。
沈文伏義。
亙通古而未弘。
碩難巨疑。
抑眾師之不解。
皆標宗控會。
釋然大觀。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統(tǒng)詳決矣。
使夫持律之賓日填堂宇。
遵亦親于法座命眾師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贊之功靡替。
遂得知歸秦土。
莫不宗猷法鏡。
始于隨文末紀。
終于大漸之前。
三十馀載獨步京輦無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見跡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復每升法宇規(guī)誡學徒。
微涉濫非者為停講坐。
或有墮學者皆召而誨喻。
聞者垂泣無不懲革。
大業(yè)之始。
又追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供事轉(zhuǎn)厚彌所遺削。
顧以道穆帝里化移關表舊土凋喪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門故墟。
今名光嚴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雙建兩塔。
鎣以珠寶飾以丹青。
為列代之儀表。
亦行學之資據(jù)。
各銘景行樹于塔右。
貞觀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擬譯唐文。
乃詔所司搜揚英達。
僉議所及遂處翻傳。
其有義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喪遠感難陳雖化滿天下而罔極之情未展。
奉為太穆皇后。
于宮城之西造弘福寺。
廣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僥倖時譽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嚴正不濫邀延。
百辟上聞。
召為弘福上座即總綱任采擢僧倫。
其有預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眾侶云會等嗅如蘭不肅成規(guī)流芳不絕。
自爰初開講誓窮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終至渭濱。
隨方陶誘恰窮本愿。
慶本所念未幾而終。
詳諸物議可為知命以貞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給。
喪事所須務令周備。
自隋至唐。
僧無國葬。
創(chuàng)開摸揩。
時共重之。
仆射房玄齡。
詹事杜正倫。
并諸公卿。
并親盡哀訴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裝辦方具。
時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眾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諸寺門學競引素幢充諸街巷。
官給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
縣夫三百筑土墳之。
種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義門學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門。
許敬宗為文。
初律師弘化終始有聞。
博見之舉通古罕例。
自講士交競救習昔傳。
讎勘群宗多乖名實。
非夫積因往世。
故得情啟天乘。
數(shù)百年來收宗始定。
兼勤于聽說重于行事。
隨務造儀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說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飾鎣發(fā)堂中。
預在聽徒合掌跪坐一眾兢竦。
終于前事說欲陳凈偏所誡期。
每講出罪濯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參焉。
自終世后此事便絕。
余嘗處末座向經(jīng)十載具觀盛化。
不覺謂之。
生常初未之欽遇也。
乃發(fā)憤關表具覿異徒。
溢目者希將還京輔。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當時有逾天岸。
嗚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7—1546 【介紹】: 明蘇州長洲人,字子安,號少玄?;矢︿洿巫?。嘉靖十一年進士,初授工部主事,改禮部,官至浙江按察僉事。好學工詩,與兄皇甫沖、弟皇甫汸、皇甫濂稱皇甫四杰。自負才俊,多忤物。有《皇甫少玄集》。
滄海遺珠
皇甫涍(1497-1546)字子安,號少玄,江南長洲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除工部主事,官至浙江按察使僉事。好學工詩,頗負才名,著有《皇甫少玄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安,沖弟。嘉靖壬辰進士,自禮部郎中補右春坊司直兼翰林檢討調(diào)廣平通判歷刑部員外升浙江按察僉事有少玄集
明詩紀事·戊簽·卷五
涍字子安,沖弟。
嘉靖壬辰進士,除工部主事。
改禮部,歷員外、郎中,遷春坊司直,謫廣平通判。
進南刑部主事,歷員外,出為浙江僉事。
有《少玄集》二十六卷、《外集》十卷。
《四庫總目》:涍詩憲章漢、魏,取材六朝。
婉麗之詞,綿邈之神,以驂駕昌谷、蘇門,固無愧色。
甫田集》:子安雅性間靖,慕玄晏先生所為,自號少玄子。
詩沈蔚偉麗。
早歲規(guī)彷初唐,旋入魏、晉。
晚益玄造,鑄詞命意,直欲窺曹、劉之奧而及之,惜乎未見其止。
皇甫沖《華陽集》:仲氏子安謂馀曰:「今之為文者,王、宋稱一代之宗,李、何為中興之冠;然王、宋反元習之靡,而不能不病于聲;李、何矯一時之弊,而不能不泥其跡。
故于詩獨取迪功。
」子安刻勵二十馀年,其性敦靜簡默,又能致其深沈之思。
其于詩,鑄詞精而為旨遠,體骨奇俊,辭彩英發(fā)。
吾宗之有子安,則衣裳之冠冕,居室之棟梁矣。
《司動集》:司直兄學臻博極,思覃深湛。
馀分則友于,義同師授,每有述造,輒相詔視,商榷砥獎,可得而言。
方其家食含章,與徐生、二黃定交筆劄。
篤嗜工部,既何、李篇出,病其溪徑,專意建安。
至解巾登仕,與蔡、王二行人廣插六代之時,披味耽玩,稍回舊好。
雅許昌轂,又與王文部、李司封、唐、陳二編修,劇談開元、天寶之盛。
乃曰:「詩雖《選》體,亦無使盡唐風也。
」故其詩特工五言,而七言近體薄不經(jīng)想。
蓋錯綜魏、晉,托宿唐英。
幽玄以通思,春容以禦氣,婉麗以陳詞,和易以達理,憤懣以抒情,綿暢以該事,雋永以歸趣。
其始構也,只字不愜于心,片言無艷于目,蹋壁穹思,擁衾寤索,曾不少休。
今稿中或兩字未鼠,或二語并存,致蓋密矣。
《藝苑危言》:子安之《東覽》,古《選》頗勝;子循之《禪棲》,近體為佳。
子安卒,蔡子木以詩哭之云:「五字沈吟詩品絕,一官憔悴世途難。
」可謂實祿。
又云:子安詩如玉盤露屑,清雅絕人;惜輕縑短幅,不堪裁剪。
《續(xù)吳先賢贊》:皇甫兄弟自相師友。
涍對策高第為郎,尤為昆季所推。
貴溪相任宗伯時所上章奏,皆草之。
或有故,使他郎代,即無以嘗其意。
改太子司直,坐法謫。
又移按察浙。
其在越詩曰《東覽》,最盛以五言名。
馮時可《元成選集》:皇甫涍《九日》詩:「鶤弦入怨柱,蟲響切離裯。
楓落他鄉(xiāng)早,尊寒故國秋。
」又:「河虛平夕霧,閣掩澹秋塵。
素霞升逾靜,高云斂更新。
」又《新月》詩:「微暉不照綺,清漢欲生塵。
」《雁山》詩:「遙靄引疏磬,群峰寒暮天。
」四杰之概也。
公負才傲睨,曾為春坊司直,卒以讒廢。
然郡中稱其人甚介,謂皇甫白眉。
《明詩選》:陳臥子曰:「少玄凝思《選》調(diào),意求雅則,惟取境不廣,無縱橫宕逸之致。
」 《靜志居詩話》:子安逸藻風飛,清文綺合。
視子循工力悉敵,銖兩未分。
宜子浚之難為兄而子約之雞為弟也。
《明詩別裁》:子安枕藉《選》體,故五言自高;然得風格而遺精理,未云詣極也。
田按:子安刻意摹擬,詞俊而格超,可謂鏤冰雕瓊,心手雙絕。
維基
皇甫涍(1497年—1556年),字子安,號少玄,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明代詩人、政治人物?;矢哂蓢由惺郊尉钙吣辏?528年)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會試第十一名,廷試二甲五十七名進士,刑部觀政,初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改任禮部精膳司,再改儀制司,進員外郎,升主客司郎中,十八年(1539年)被選為東宮官僚,為右春坊右司直兼檢討,不久世宗南巡承天府,以事謫廣平府通判,踰年召為南京刑部主事,未任,丁父憂歸。服闋還朝,服除原職,進員外郎,二十三年(1544年)三月官至浙江按察僉事,分守寧紹臺,以考察黜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73—1769 【介紹】: 清江蘇長洲人,字確士,號歸愚。乾隆元年,以廩生試博學鴻詞。四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內(nèi)閣學士,官至禮部侍郎。十四年,以原品休致。高宗賜詩極多。卒謚文愨。論詩專主格律,所作平正通達,然實乏才氣。有選本《唐詩別裁》、《明詩別裁》、《國朝詩別裁》、《古詩源》,著有《竹嘯軒詩鈔》、《歸愚詩文鈔》、《說詩晬語》。四十三年,徐述夔案起,以曾為徐氏《一柱樓詩》作序,奪謚,并毀墓碑。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六
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人。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己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加尚書、太子太傅。贈太子太師,謚文愨。有《竹嘯軒詩鈔》、《歸愚詩鈔》。
詞學圖錄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早貧,以授徒教館為生40余年,科舉試十七次始中,年已六十七,備享乾隆榮寵,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早年師從葉燮學詩。有《說詩晬語》、《沈歸愚詩文全集》、《歸愚文鈔》、《歸愚詩鈔》、《歸愚詩鈔馀集》、《竹嘯軒詩鈔》、《矢音集》、《黃山游草》、南巡詩》等,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國朝詩別裁集》(后名《清詩別裁集》)等。
黃鶴樓志·人物篇
沈德潛(1673~1769) 清代學者、詩人。字確士,號歸愚。長洲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尚書銜,贈太子太師,卒謚文愨。工詩,主張格調(diào),提倡詩教,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著述多種,影響頗廣。于《唐詩別裁》中高度評價崔顥《黃鶴樓》:“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庇衅呗伞饵S鶴樓》。
歸愚詩鈔·序
沈德潛將鋟其《歸愚集》,前稽首而請序,且曰:「人臣私集,自古無御序例,第受特達之知,敢恃寵以請,不即望序,或訓示數(shù)語可乎?」德潛老矣,憐其晚達而受知者,惟是詩。余雖不欲以詩鳴,然于詩也好之習之,悅性情以寄之,與德潛相商榷者有年矣。茲觀其集,故樂俞所請而序之。 夫德潛之詩,遠陶鑄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矣,乃獨取義于昌黎「歸愚」之云者,則所謂去華就實,君子之道也。夫子之訓小子曰:「何莫學夫詩?」使如后世雕龍祭獺之為者,圣人將斥而禁之,顧反疏其源而導其流乎?亦惟是名教之樂,必有言之不足而長言之者,舍是其何以哉!昌黎因文見道,始有是語,固不必執(zhí)風骨體裁,與李、杜較甲乙。而歸愚叟乃能深契于此,識夷守約,斂藻就澹,于向日所為壯浪渾涵,崚嶒矯變,人驚以為莫及者,自視若不足,且有悔心焉。是則李、杜、高、王所未及言,而有合于夫子教人學詩之義也。夫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遇,德潛受非常之知,而其詩亦今世之非常者,故以非常之例序之。異日者江國行春,靈巖駐蹕,思欲清問民艱,暇咨新什,將訪歸愚叟于愚公溪谷之間矣。 詩古文書窗所夙嗜,踐祚以來,萬機鮮暇,雖時寄興吟詠,而古文不數(shù)數(shù)為之,是序構思染翰,至四刻始就,非復有曩日弓燥手柔之樂,況能津逮古人耶?歸愚叟于近代詩家,視青邱、漁洋殆有過之無不及者,故樂為之序,不復計其工拙遲速。書卷以賜。歲云暮矣,封事稍稀,更償文債,亦足為藝林增一勝事也。乾隆辛未小除夜書于坤寧宮之東閣。
歸愚詩鈔馀集·跋
吾師《歸愚詩鈔》二十卷行世既久,海外爭購之,同于雞林賈人之得白傅詩矣。茲又成馀集若干卷,薰沐誦之,其長篇大幅,包絡宇宙,滅沒變化,出奇無窮,老杜之「欲掣鯨魚碧海中」也;其近體律絕,工整開闔,渾成一氣,語近情遙,老杜之「老去漸于詩律細」也。而其中忠愛圣主,寢寐縈懷,比于老杜之「每飯不忘君」「終身荷圣情」,若同一軌。 且吾師之詩,又有不可及者。古今詩人年華既暮,風旨不失,鋒刃盡銷,評者擬諸掃殘毫穎;師則與年并高,進而不已。人推大年,詩歸大雅,烏可得而涯量之耶?謹成跋語,用志仰瞻。 乾隆丙戌秋七月,會稽門生梁國治拜題。
一一齋詩·序
人但知作詩本性情,不知作詩全在眼界。眼界不能別是非,審雅俗,出入于源流正變而得其宗,雖有成就,烏足以言詩?確士向刻《留飯草》,此確士于今人中辟門仞處;今刻《一一齋詩》,此確士于古人中辟門仞處。昔歐公六一齋,以齋中五物并己為六;今確士之齋,一物都無,惟具只眼,屋一人一,故云「一一齋詩」,讀之可以得確士人與詩之概矣。橫山葉燮題。
一一齋詩·序
余交確士垂二十年,中間每一相聚,或縱談古今,或分題角藝,流連文酒,外無事也。余于確士為舊交,為同道,故知之最深。確士長于古歌詩,每一篇就,呈橫山先生,先生輒曰:「工夫到,才力大?!瓜壬豢掀堄型圃S,而傾倒如是,則確士之詩可知矣。先生嘗以及門詩稿數(shù)種郵寄新城尚書,后新城復書,余及永夫弟辱承獎許,而于確士首嘆其烹煉之功已至,何與橫山先生言若合符節(jié)也!確士偕余論詩,謂詩無問工拙,要得古風人之比興之義,自人雕刻曼辭,視為嘲風雪、弄花草之具,而詩漸亡,甚者淫哇雜響,艷詞側(cè)出,而六義盡刓無馀矣。 吾于唐人中首取陳正字、杜拾遺。陳如《感遇》三十章,杜如「三吏」「三別」、《奉先詠懷》《北征》等章,足以泄道人情,補察時弊,政其上也;又如白傅諷喻,風格少頹,然才麗之中,實含美刺,即其次也。吾所取法,必詩外有事在者。今讀確士《一一齋詩》,雖宗不一家,家不一格,而于比興為工,中有《擬古》《寒夜述懷》諸作,尤為魁壘杰出,因信工夫果在詩外,而非尋常拈髭弄墨者比也。由是益涵養(yǎng)性情,浸淫學術,不違于眾論,不牽于毀譽,其所造更有超群軼倫者,又何以量吾確士耶? 余與確士交最久,知最深,故能言其生平所得力與作詩大旨如此。若夫伐材之富,遣言之工,及源流升降之故,識者能喻之,且論確士詩已為第二義,故不復序次云。同學弟張景崧頓首撰。
竹嘯軒詩鈔·序
稱詩于近代,言人人殊。
尚規(guī)格者祖構雷同,主靈異者鑿空無朕。
二者交譏,大約取其辭,不惟其情;考諸聲,不衷諸道。
古人所謂言志永言之義,闕焉無聞,辟玉卮無當,雖美,何觀矣?
吳門沈子碻士,物疏道親,獨工綴述。
其于詩也若車然,扶輪而遠也;若川然,卬浦而大也。
然猶悔其少作,卷帙所存,率皆立年以后,或正辭諷諭,或主文譎諫,比興則虬龍云霓之意也,物色則秋蘭紫莖之遺也。
追述在昔,宗經(jīng)正緯,雕玉以作器也;羌無故實,非傍詩史,匠心以運斤也。
雖準之前古,不無離合,然窮其吐納,會其委源,敦厚統(tǒng)夫關鍵,辭華管夫樞機,意窺象先,韻流文外,亦彬彬爾雅者已。
顧予往來吳中,吳人稱碻士詩者未既其寔,甚或弦絕調(diào)高,受嗤拙目,猶見橐駝言馬腫背,山中人不信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木大如魚,從古然也。
且夫左思《三都》,價增士安;劉協(xié)《雕龍》,聲騰家令。
求之今日,罕遇其人。
西施雖美,能見重于鬻薪之日哉?
雖然,良玉之貴,詎由荊廷;良驥之貴,詎由千金?
非必國門為傳,而名山為湮也。
悠悠無窮,有知子云者。
寧都魏世微序。
矢音集·序
古來君臣遇合,庶績凝而萬邦乂,相與形諸永言,以彰一德之治,若帝庸作歌而皋陶賡歌,成王游卷阿作歌而召公遂歌,其最盛也。后如漢武之柏梁,宋孝武之曲水,唐太宗之望海喜雪,玄宗之花萼樓,宋仁宗之賞花釣魚,明宣宗之憫農(nóng)減租,史冊艷稱。然皆君有詠歌,臣工偶和,又皆臣依君韻,罕聞君和臣詩;臣下復從而賡和之,且積成卷帙者,有之,自少宗伯沈歸愚先生始。先生為諸生時,姓名已聞九重,迨入翰林應制,命和御制《消夏詩》,深愜宸衷。召對時,惜先生博通晚達,嘉先生風格老成,遂同魚水契合。五年之內(nèi),晉秩列卿,敕和殆無虛日。中間用先生韻,而先生仍和御制者十居三四,此歐陽氏所云圣賢相遭,萬世一遇者也。辛未冬,先生?;侍笕f壽赴京,陛辭時,皇上制詩序以賜先生,因取全稿釐定重刊,而以敕和詩別為一集,起《消夏十詠》后,及巡行嵩洛,省方吳會之作,題曰「矢音」,屬予序之。 昔穆脩稱韓愈《元和圣德詩》《平淮西碑》、柳宗元《雅章》《鐃歌》制作如經(jīng),聳唐德于盛漢之表。竊謂韓柳之詩,誠足鏗鏘金石,鼓吹軒陛;而先生隨所攄寫,皆寓古大臣忠愛之忱,和《詠柳絮》而念萬姓之無衣,和《駿骨圖》而慮權奇之隱伏,和《觀打魚》則思物命之宜留,和《各省告豐》則恐文具之無實,和《擘藍御筆》而陳山左鴻哀,和《豆班集》而籌金堤蟻穴,如此之流,未易枚數(shù)。先生因事納規(guī),皇上虛衷善受,賜詩云:「笑予結習多難遣,嘉汝臨文不忘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此又韓柳當日未聞膺茲隆盛者也。前予《西湖志纂》就,附先生名進呈,蒙皇上賜詩代序,兼文綺之錫;今又掛名簡末,何其幸歟!退老田間,玉堂天上,想望主臣一德,亙古殊榮,不啻神往于虞廷成周之世矣,猗與盛哉!乾隆癸酉冬月,玉笥傅王露題。
黃山游草臺山游草·序
黃山、天臺,天下之奇境也。五岳外,與匡廬、羅浮、武夷、峨嵋并峙。毋論遠方人士,徒托之夢想,即生其地者,或牽于紛擾,性情不屬,往往未能至焉。吾友歸愚沈先生于歲之正月,獨裹糧策杖,往游黃山。秋九月,復縱覽天臺之勝。其兩山峰之峭削,水之清激,云物之澄鮮,松石之瑰異,丹臺仙館,霞城石梁,一一踐履其境。且于天都見云海之奇詭,于華頂見日月之合度,造化亦若默為相之者。宜其見之于詩,寫難狀之景,宣未泄之蘊,镕鑄古人而自開生面也。先生自記,久擬往游,苦無休暇,今以寬閒無事之身,得踐宿約而歌詠之。昔歐陽公位登兩輔,境遇不為不??;然讀其《思潁》之詩、《歸田》之錄,若未能恬然于進退之間。而先生值明盛,予告賜閑,因得以望八之年游名山而窮險奧。計其遭逢,有視歐公為較優(yōu)者矣。唐皇甫持正序顧逋翁著作,謂翕輕清以為性,喣鮮華以為詞,許其脫塵坱而超微妙也。以之移贈作者,庶可無愧斯言。五峰山樵李果序。
黃山游草·跋
黃山,天下奇絕境也,欲游者久,苦無暇。己巳夏,蒙恩歸里。明年春正,由浙西詣歙洲,攜筇屐,裹糗糒,凡明秀荒詭之處,約略俱到。識黃山面目,并識黃山性靈。既以嘆造化之秘于此盡泄,而又感君恩之賜閑,得以允踐而歌詠之也。同游者周子迂村。得詩三十四篇,游會稽詩九篇亦附于后,均屬迂村點定。德潛識。
臺山游草·跋
庚午秋九月十九日,為臺岳之游,匝一月。有敕賡和御制,于郵遞聞之,旋歸,未盡山之名勝。然譬諸于人,眉目并見;譬諸于衣,裘領已挈也。臺岳高厚深渾,甲于兩浙,猶黃山奇秀詭幻,甲于江南。予一歲兩游其地,并以詩紀之,在造化為傷惠,在予為傷廉矣。詩二十九章,點定者亦周子迂村。德潛識。
歸愚詩馀·序
詞者詩之馀。詩所難言,假閨房兒女子之語,通之于《離騷》、變雅之義,其辭益微,其旨益遠。肇自開元、天寶以及五代十國,作者眾多,元老若韓、范、司馬,理學若朱仲晦、真希元諸公,亦皆為之。其始多芊綿綺麗,繼變?yōu)榧ぐ嚎犊僮優(yōu)闀缫莞叱?,不著色相,愈進而愈工矣。國朝擅場推梅村、迦陵、竹垞三先生,然而狀山川之險峻,闡忠義之幽微,一事一物,動關理道,或亦未之及焉。宮傅沈公素不填詞,今夏忽為倚聲,用以滌暑。半月成四十馀闋,大約激昂慷慨、曠逸高超之作居多。其賦黃山、盤山諸闋,峰巒森秀,奇詭奧深;題武穆、忠肅兩墓,嘆長城之壞,究周內(nèi)之冤;詠落花而念榮謝之無常,過邯鄲而嘆盛衰之一夢,逢七夕而信智巧之徒勞。撫時見道,無不中律呂,分清濁,氣足力全。至其風神駘蕩,搖曳多姿,欲與周、柳爭衡,孰知為望百歲老人筆哉! 憶在髫年,見竹垞先生與趙秋谷贊善填「我」字韻詞,相戒必用成語,竹垞先生有句云:「數(shù)天下英雄,使君與我?!官澤埔蚨w筆。公之詞出,而海內(nèi)詞家并當棄殳卻走,退避三舍也已。乾隆丁亥七月望日,小侄顧詒祿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