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季札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毛詩正義·序
夫《》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xùn),雖無為而自發(fā),乃有益于生靈。六情靜于中,百物蕩于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于朝野,時當(dāng)慘黷,亦怨剌形于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發(fā)諸情性,諧于律呂,故曰“感天地,動鬼神,莫近于《》”。此乃《》之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樂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理之先,同夫開辟,《》跡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zhì),故諷諭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謳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初,犧、軒莫測其始。于后時經(jīng)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沒而頌聲寢,陳靈興而變風(fēng)息。先君宣父,釐正遺文,緝其精華,褫其煩重,上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閒,六詩備矣。卜商闡其業(yè),雅頌與金石同和;秦正燎其書,簡牘與煙塵共盡。漢氏之初,《》分為四:申公騰芳于鄢郢,毛氏光價于河閒,貫長卿傳之于前,鄭康成箋之于后。晉、宋、二蕭之世,其道大行;齊、魏兩河之閒,茲風(fēng)不墜。 其近代為義疏者,有全緩、何胤、舒瑗、劉軌思、劉丑、劉焯、劉炫等。然焯、炫并聰穎特達(dá),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時,騁絕轡于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之無雙,于其所作疏內(nèi)特為殊絕。今奉敕刪定,故據(jù)以為本。然焯、炫等負(fù)恃才氣,輕鄙先達(dá),同其所異,異其所同,或應(yīng)略而反詳,或宜詳而更略,準(zhǔn)其繩墨,差忒未免,勘其會同,時有顛躓。今則削其所煩,增其所簡,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愛憎。謹(jǐn)與朝散大夫行太學(xué)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門博士臣齊威等對共討論,辨詳?shù)檬?。至十六年,又奉敕與前脩疏人及給事郎守太學(xué)助教云騎尉臣趙乾葉、登仕郎守四門助教云騎尉臣賈普曜等,對敕使趙弘智覆更詳正,凡為四十卷,庶以對揚圣范,垂訓(xùn)幼蒙,故序其所見,載之于卷首云爾。
詩經(jīng)通論·論旨
詩有賦、比、興之說,由來舊矣,此不可去也。
蓋有關(guān)于解詩之義,以便學(xué)者閱之即得其解也。
賦義甚明,不必言。
惟是興、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
然在學(xué)者亦實無以細(xì)為區(qū)別,使其鑿然歸一也。
第今世習(xí)讀者一本集傳,集傳之言曰:「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語鄰鶻突,未為定論。
故郝仲輿駁之,謂「先言他物」與「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別?
是也。
愚意當(dāng)云:「興者,但借物以起興,不必與正意相關(guān)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是,則興、比之義差足分明。
然又有未全為比,而借物起興與正意相關(guān)者,此類甚多,將何以處之?
嚴(yán)坦叔得之矣。
其言曰:「凡曰『興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則曰『興之不兼比者也』。
」然辭義之間,未免有痕。
今愚用其意,分興為二:一曰「興而比也」,一曰「興也」。
其興而比也者,如關(guān)雎是也。
其云「關(guān)關(guān)雎鳩」,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則又似興矣。
其興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興起下義,不必與雷相關(guān)也。
如是,使比非全比,興非全興,興或類比,比或類興者,增其一途焉,則興、比可以無浠亂矣。
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純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誤。
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賦也」。
如是,則興、比之義瞭然,而學(xué)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
若郝氏直謂興、比、賦非判然三體,每詩皆有之,混三者而為一,邪說也。
興、比、賦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驗其人之說詩也。
古今說詩者多不同,人各一義,則各為其興、比、賦。
就愚著以觀,如卷耳舊皆以為賦,愚本左傳解之,則為比。
野有死麇,舊皆以為興,無故以死麇為興,必?zé)o此理,則詳求三體,正是釋詩之要。
愚以贄禮解之,則為賦。
如是之類,詩旨失傳,既無一定之解,則興、比、賦亦為活物,安可不標(biāo)之使人詳求說詩之是非乎!
詩序者,后漢書云,「衛(wèi)宏從謝曼卿受學(xué),作毛詩序。
」是東漢衛(wèi)宏作也。
舊傳為子夏作,宋初歐陽永叔、蘇子由輩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說之。
其后朱仲晦作為辨說,極意詆毀,使序幾無生活處。
馬貴與忽吹已冷之燼,又復(fù)尊崇,至謂有詩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
以有序者存之,無者刪之,凡數(shù)千言;無識妄談,不顧世駭。
其末云:「或曰:『諸小序之說固有舛馳鄙薄而不可解者,可盡信之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
或曰出于國史之采錄,或出于講師之傳授,如渭陽之首尾異說,絲衣之兩義并存,其舛馳固有之;擇善而從之可耳。
至于辭語鄙薄,則序所以釋經(jīng),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辭語。
祖其意可矣。
』」按貴與尊序若此,而猶為是遁辭,蓋自有所不能掩也。
愚欲駁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駁之,則學(xué)者可以思過半矣。
詩序庸謬者多,而其謬之大及顯露弊竇者,無過大雅抑詩、周頌潛詩兩篇,并詳本文下。
抑詩前后諸詩,皆為刺厲王,又以國語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說,故不敢置舍,于是兩存之曰「刺厲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兩端,周章無主,可見矣。
潛詩則全襲月令,故知其為漢人。
夫既為漢人,則其言三百篇時事定無可信矣。
觀此兩篇,猶必尊信其說,可乎!
毛傳不釋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
毛萇,文帝時人;衛(wèi)宏,后漢人,距毛公甚遠(yuǎn)。
大抵序之首一語為衛(wèi)宏講師傳授,即謝曼卿之屬。
而其下則宏所自為也。
毛公不見序,從來人罕言者,何也?
則以有鄭氏之說。
鄭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自有此說,人方以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見之有乎!
嗟乎,世人讀書鹵莽,未嘗細(xì)心審究,故甘為古人所愚耳。
茲摘一篇言之。
鄭風(fēng)出其東門,小序謂:「閔亂,思保其室家」;毛傳:「『縞衣』,男服;『綦巾』,女服。
愿為室家相樂。
」此絕不同。
馀可類推。
今而知詩序既與子夏無干,亦與毛公不涉矣。
鄭又曰,「詩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諸篇之首。
」其言并無稽。
詩序來歷,其詳見于古今偽書考,茲不更述。
鄭氏于序「關(guān)雎,后妃之德」下曰:「舊云起此,至『用之邦國焉』,名關(guān)雎序,謂之小序;自『風(fēng),風(fēng)也』訖末,名為大序。
」然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為大序,大序為小序,不可曉。
又或謂關(guān)雎序為大序,馀為小序,尤非。
今小、大之名相傳既無一定,愚著中仍從舊說,以上一句為小序,下數(shù)句為大序云。
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
愚著于小序必辨論其是非;大序頗為蛇足,不多置辨。
宋人不信序,以序?qū)嵍嗖粷M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說者著為集傳,自此人多宗之。
是人之遵集傳者,以序驅(qū)之也。
集傳思與序異,目鄭、衛(wèi)為淫詩,不知已犯大不韙,于是近人之不滿集傳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
則人之遵序者,又以集傳驅(qū)之也。
此總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從違靡定。
茍取二書而深思熟審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見矣。
集傳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無過淫詩一節(jié)。
其謂淫詩,今亦無事多辨。
夫子曰「鄭聲淫」,聲者,音調(diào)之謂,詩者,篇章之謂;迥不相合。
世多發(fā)明之,意夫人知之矣。
且春秋諸大夫燕享,賦詩贈答,多集傳所目為淫詩者,受者善之,不聞不樂,豈其甘居于淫佚也!
季札觀樂,于鄭、衛(wèi)皆曰「美哉」,無一淫字。
此皆足證人亦盡知。
然予謂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如謂淫詩,則思之邪甚矣,曷為以此一言蔽之耶?
蓋其時間有淫風(fēng),詩人舉其事與其言以為刺,此正「思無邪」之確證。
何也?
淫者,邪也;惡而刺之,思無邪矣。
今尚以為淫詩,得無大背圣人之訓(xùn)乎!
乃其作論語集注,因是而妄為之解,則其罪更大矣。
見論語通論。
集傳每于序之實者虛之,貞者淫之。
實者虛之,猶可也;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書,于是自作一書,必其義勝于彼乃得。
集傳于其不為淫者而悉以為淫,義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則為計亦左矣。
況其從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從而陰合之者,又有意實不然之而終不能出其范圍者,十之二三。
故愚謂「遵序者莫若集傳」,蓋深刺其隱也。
且其所從者偏取其非,而所違者偏遺其是,更不可解。
要而論之,集傳只是反序中諸詩為淫詩一著耳,其他更無勝序處。
夫兩書角立,互有得失,則可并存;今如此,則詩序固當(dāng)存,集傳直可廢也。
集傳主淫詩之外,其謬戾處更自不少。
愚于其所關(guān)義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則從略焉。
總以其書為世所共習(xí),寧可獲罪前人,不欲遺誤后人,此素志也。
天地鬼神庶鑒之耳!
毛傳依爾雅作詩詁訓(xùn),不論詩旨,此最近古。
其中雖不無舛,然自為三百篇不可少之書。
第漢人于詩加以其姓者,所以別齊、魯、韓。
齊、魯、韓原本無此「齊魯韓」三字,疑脫,今補。
詩既皆不傳。
俗猶沿稱毛詩,非是。
人謂鄭康成長于禮,詩非其所長,多以三禮釋詩,故不得詩之意。
予謂康成詩固非長,禮亦何長之有!
茍使真長于禮,必不以禮釋詩矣。
況其以禮釋詩,又皆謬解之理也。
夫以禮釋詩且不可,況謬解之理乎!
今世既不用鄭箋,窮經(jīng)之士亦往往知其謬,故悉不辨論,其間有駁者,以集傳用其說故也。
歐陽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鄭之非,其詆鄭尤甚;在當(dāng)時可謂有識,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牽墨守。
人之識見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
其自作本義,頗未能善,時有與鄭在伯仲之間者,又足哂也。
蘇子由詩傳大概一本于序、傳、箋,其闡發(fā)處甚少;與子瞻易、書二傳亦相似。
才人解經(jīng),固非其所長也。
呂伯公詩記,纂輯舊說,最為平庸。
嚴(yán)坦叔詩緝,其才長于詩,故其運辭宛轉(zhuǎn)曲折,能肖詩人之意;亦能時出別解。
第總囿于詩序,間有齟齬而已。
惜其識小而未及遠(yuǎn)大;然自為宋人說詩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詩解,約十馀種,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輿九經(jīng)解,其中莫善于儀禮,莫不善于詩。
蓋彼于詩恪遵序說,寸尺不移,雖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遷就以為之辭,所謂專己守殘者。
其書令人一覽可擲,何也?
觀序足矣,何必其書耶!
其遵序之意全在敵朱。
予謂集傳驅(qū)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
大抵遵集傳以敵序,固不可;遵序以敵集傳,亦終不得。
子貢詩傳、申培詩說,皆豐道生一人之所偽作也。
名為二書,實則陰相表里,彼此互證,無大同異。
又暗襲集傳甚多;又襲序為朱之所不辨者,見識卑陋,于斯已極,何苦作偽以欺世?
既而思之,有學(xué)問識見人豈肯作偽,作偽者正若輩耳!
二書忽出于嘉靖中,稱香山黃佐所得;當(dāng)時人翕然惑之,幾于一鬨之市。
張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寧刻之白下,凌濛初為詩傳適冢,鄒忠徹為詩傳闡,姚允恭為傳說合參皆盛行于世。
道生又自為魯詩世學(xué),專宗說而間及于傳,意以說之本傳也。
又多引黃泰泉說,泰泉即佐,乃道生座師,著詩經(jīng)通解者,故二書多襲之。
因謂出于佐家,又以見佐有此二書,故通解中襲之也。
其用意狡獪如此,今世此二書已灰冷,然終在世,故詳之,無俾后人更惑焉。
其尤可惡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亂圣經(jīng),又啟夫何玄子以為之先聲焉,豐氏魯詩世學(xué)極罵季本。
按季明德詩學(xué)解頤亦頗平庸,與豐氏在伯仲間,何為罵之?
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儀詩故,亦平淺,間有一二可采。
鄒肇敏詩傳闡,文辭斐然;惜其入偽書之魔而不悟耳。
何玄子詩經(jīng)世本古義,其法紊亂詩之原編,妄以臆見定為時代,始于公劉,終于下泉,分列某詩為某王之世,蓋祖述偽傳、說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
不知其親見某詩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
茍其未然,將何以取信于人也?
即此亦見其愚矣。
其意執(zhí)孟子「知人論世」之說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
其罪尤大者,在于滅詩之風(fēng)、雅、頌。
夫子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
」又曰:「雅、頌各得其所」。
季札論樂,與今詩編次無不符合。
而乃紊亂大圣人所手定,變更三千載之成經(jīng),國風(fēng)不分,雅、頌失所,罪可勝誅耶!
其釋詩旨,漁獵古傳,摭拾僻書,共其采擇,用志不可謂不過勤,用意不可謂不過巧;然而一往鑿空,喜新好異,武斷自為,又復(fù)過于冗繁,多填無用之說,可以芟其大半。
予嘗論之,固執(zhí)之士不可以為詩;聰明之士亦不可以為詩。
固執(zhí)之弊,人所知也;聰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
如明之豐坊、何楷是矣。
抑予謂解詩,漢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鑿,亦為此也。
鑿亦兼妄,未有鑿而不妄者也,故歷敘古今說詩諸家。
于有明豐、何二氏诪張為幻,眩目搖心,不能無三嘆焉,何氏書刻于崇禎末年;刻成,旋遭變亂,玄子官閩朝、為鄭氏所害時,逃去,或云鄭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
印行無多,板亦燬失。
杭城惟葉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購得之。
問之閩人,云彼閩中亦未見有也。
大抵此書詩學(xué)固所必黜,而亦時可備觀,以其能廣收博覽。
凡涉古今詩說及他說之有關(guān)于詩者靡不兼收并錄;復(fù)以經(jīng)、傳、子、詩所引詩辭之不同者,句櫛字比,一一詳注于下;如此之類,故云可備觀爾。
有志詩學(xué)者于此書不可惑之,又不可棄之也。
然將來此書日就澌滅,世不可見,重刻亦須千金,恐無此好事者矣。
以上論列自漢至明諸詩解,皆能論其大概如此。
若夫眾說紛紜,其解獨確,則不問何書,必有取焉。
詩韻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歸,予謂亦莫不善于宋人矣。
吳才老始為葉音之說,而集傳奉為準(zhǔn)繩焉,葉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葉他字之音也。
蓋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韻變音,強以求葉而讀之,此古韻所以亡也。
如「天」、「人」本同韻,乃于「天」字為「鐵因反」,以葉「人」字;「將」、「明」本同韻,乃于「明」字為「謨郎反」,以葉「將」字。
此不知古韻之本同而妄為其說也。
夫同為一韻,奚葉之有!
且世無呼「天地」為「訂地」,「明德」為「盲德」者。
又既曰葉,此葉彼,彼亦宜葉此。
今試以「天」字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葉之,以「明」字為主而改「將」字之音以葉之,不知「人」、「將」二字又當(dāng)作何音耶?
不可通矣。
古人用韻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無邦土殊音之說,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為其說者。
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從喉、腭、舌、齒、唇分別得之。
如今韻之東、冬、江、陽、庚、青、蒸,屬喉;真、文、元、寒、刪、先,屬腭;魚、虞、歌、麻、尤、蕭、肴、豪,屬舌;支、微、齊、佳、灰,屬齒;其魚、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齒,故與支、微亦共為一韻;侵、覃、咸、鹽,屬唇。
如此之類,凡直呼其音則自然相葉,不必改音紐捏以為葉音也。
若夫葉音,必其韻之本不通者,始可加以葉名。
愚今分為三:一曰「本韻」,見上。
一曰「通韻」,此以韻之自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聲與無入聲自為通,見后。
一曰「葉韻」,此則其本不相通者也。
大抵詩中為本韻者十之九而有馀,為通韻者十之一而不足,為葉韻者尤寥寥無幾。
此或古之字音原與今別,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謂之葉韻。
葉韻者,不相通者也。
古人決不以不相通之韻為韻。
自此而三百篇之韻可以一意貫通,暢然無疑,使古韻昌明于世;其馀紛紛之說可盡廢矣。
詳見后詩韻譜。
詩何以必加圈評,得無類月峰、竟陵之見乎?
曰:非也,予亦以明詩旨也。
知其辭之妙而其義可知;知其義之妙而其旨亦可知。
學(xué)者于此可以思過半矣。
且詩之為用與天地而無窮,三百篇固始祖也,茍能別出心眼,無妨標(biāo)舉。
忍使千古佳文遂爾埋沒乎!
爰是嘆賞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評,抑亦好學(xué)深思之一助爾。
孔子曰:「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予謂人多錯解圣言。
圣人第教人識其名耳;茍因是必欲為之多方穿鑿以求其解,則失矣。
如「雎鳩」,識其為鳥名可也,乃解者為之說曰「摯而有別」,以附會于「淑女」、「君子」之義。
如「喬木」,識其為高木可也,乃解者為之說曰「上疏無枝」,以附會于「不可休息」之義。
各詳本文下。
如此之類,陳言習(xí)語,鑿論妄談,吾覽而輒厭之鄙之。
是欲識鳥、獸、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鳥、獸、草、木之實者有之;且或因而誤及詩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為,亦不敢為也。
故編中悉從所略,并志于此。
作是編訖,侄炳以所作詩識名解來就正,其中有關(guān)詩旨者,間采數(shù)條,足輔予所不逮;則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論也;深喜家學(xué)之未墜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徐國國君。
吳季札過徐,愛季札劍而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返途過徐,徐君已死,解劍掛于其墓而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48 【介紹】: 春秋時吳國國君,名遏。
壽夢長子。
壽夢欲立四子季札,壽夢卒,諸樊立,已除喪,讓位于季札季札辭。
諸樊十三年,吳攻楚,以報舟師之役,門于巢,巢牛臣隱于短墻以射,諸樊被射殺。
在位十三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15 【介紹】: 春秋時吳國國君,名僚,一名州于。
吳王馀眜之子。
馀眜卒,按吳王壽夢遺命,兄終弟及,當(dāng)立弟季札。
季札讓,逃去。
乃立子僚。
時馀眜長兄諸樊之子公子光(一說馀眜子)不服,乘吳伐楚失利,使專諸于宴享時藏劍于魚以進,刺殺之。
在位十三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即蘧伯玉。
春秋時衛(wèi)國人,字伯玉。
靈公時大夫。
外寬而內(nèi)直,直己而不直人。
相傳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勤于改過。
吳季札過衛(wèi)贊許為君子。
孔子稱其行,至衛(wèi),寄居于其家。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二
釋智明。
新羅人。
神解超悟。
行止合度。
內(nèi)蘊密行。
贊揚他德挽回向己。
舍直與人。
颙颙卬卬。
動有可觀。
自竺教宣通于海東。
權(quán)輿之際未曾大集。
英俊間生。
奮臂而作。
或自悟以逞能。
或遠(yuǎn)求而命駕。
新醫(yī)[袖-由+弇]于舊醫(yī)。
邪正始分。
舊尹告于新尹。
師資相授。
于是西入中國。
飽參而來。
繼踵而起。
師以命世之才。
當(dāng)真平王之七年秋七月。
問津利往。
入陳求法。
云游海陸。
梗轉(zhuǎn)西東。
茍有道而有名。
悉爰咨而爰詣。
如木從繩。
如金成器飄然一去。
忽爾十霜。
學(xué)既得髓。
心切傳燈。
以真平王二十四年九月。
隨入朝使還國。
王欽風(fēng)景仰。
推重戒律。
褒為大德。
以勸方來。
師岳立嵩[荔/十]。
量含滄溟。
炤之以慧月。
振之以德風(fēng)。
緇素之徒。
是彝是訓(xùn)。
后加大大德。
蔚居峻秩。
不知所卒。
初師入陳后五年。
圓光法師入陳八年。
曇育入隋七年。
隨入朝使惠文俱還。
師與智明。
并以高德顯名。
當(dāng)代之才之美。
固不相上下者也。
贊曰。
季札觀樂于周室。
仲尼問禮于老聃。
非始學(xué)也。
亦有宗矣。
德等往還上國。
訪道而返。
斯亦異類而同歸者歟。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吳湖帆(1884-1968) 名燕翼,字東莊,號倩庵。江蘇吳縣人。南社社員,名畫家、詞人。上海美協(xié)副主席、上海文史館員。有《吳湖帆畫集》、《佞宋詞痕》。
佞宋詞痕
1894-1968,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澄之孫。初名翼燕,后更多萬,又名倩、倩庵,字遹駿,東莊,別署丑簃,書畫署名湖帆。江蘇蘇州人。擅長中國畫。歷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美術(shù)學(xué)校、上海美術(shù)專科學(xué)校、浙江美術(shù)學(xué)院國畫教師,上海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二十世紀(jì)中國畫壇一位重要的畫家。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后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作為鑒定家,他與收藏大家錢鏡塘同稱“鑒定雙璧”。
佞宋詞痕·序
吾方聞之,士于金石文字多跋尾,研求點畫,分別肥瘦,及其所出之土,時代先后,與夫流傳之緒,咸著于錄,以詒來哲。
至翁覃溪乃一發(fā)之于詩,而或者譏之以為學(xué)人之詩,非詩人之詩也。
則彼未嘗讀鳳翔八觀于石鼓詛楚文,皆韻語也。
昌黎臨川精于訓(xùn)詁,故其所作若干將莫邪,光氣不可逼視,又若赤刀大訓(xùn),天球河圖,森然羅列于左右之間,此固非枵腹寒儉夢境之所能造。
然則覃溪豈非豪杰之士,毅然自為者哉。
吳君湖帆之于詞,其亦詩家之覃溪矣。
湖帆為恪齋先生之孫,又娶于潘,吳潘兩家收藏甲海內(nèi),自其兒時日寢饋于金石書畫,其作畫并世無與為匹。
而尤嗜詞,尋聲探律,規(guī)模周吳,所次周吳韻者最多。
上自子野、屯田、六一、東坡、淮海、方回,以迄彥高、稼軒、白石、梅溪、玉田、草窗、碧山,不名一家,小山尤多,別成外篇一卷,顏其耑曰佞宋詞痕,志微尚也。
夫文章小技也,詞于文章,技之小而尤小者也。
工于此者不過閨襜之言,恩怨?fàn)柸?,甚者至流于淫蕩,其稍異趣則或呵天斫地,以發(fā)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
自常州學(xué)者標(biāo)舉比興,以為上接騷辨而詞體始尊,然猶未能拓其境域也。
湖帆博雅嗜古,耳目聞見既有異乎單門,集中所題金石文字若齊侯壺、邾鐘、吳季子劍、孫吳大泉以至漢沙南侯獲碑、魏石門銘、梁蕭敷敬太妃雙志、隋常丑奴墓志、董美人墓志、懷素圣母帖、王居士磚塔銘、蘇書大江東去詞、蜀先主廟碑、七姬權(quán)厝志,太半宋金元明舊拓,改跋尾為倚聲,幾使明誠金石錄與漱玉詞合而為一,此真能為詞家日辟百里者。
其他題宋以來法書名畫及所藏宋槧梅花喜神譜尚不與焉。
曾子固所謂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殆即此也。
湖帆元妃潘靜淑亦能詞,其綠遍池塘草句頗傳誦。
庚寅八月,七十八叟如皋冒廣生撰。
佞宋詞痕·序
湖帆嘗集宋人詞為聯(lián)珠集,余先序之矣。今復(fù)收讀所謂佞宋詞痕若干卷,且屬加刪剟。湖帆用力于詞殆三十年,而欿然不自滿,若此何其難也。夫倚聲之體,導(dǎo)源花間,而極于兩宋,詞必宗宋,猶詩必宗唐,故以佞宋名集,已可識其指歸。觀言情諸作,高者規(guī)模吳賀,次亦旁皇花外、白云之間。而寧拙毋巧,堂廡益宏闊矣。湖帆既工書畫,精于鑒識,為人題碑帖圖卷,遂亦以詞為之。嘆詠而外,兼涉考據(jù),此即如翁覃溪詩,別創(chuàng)規(guī)格,雖有佳者,疑不足以示范,故承屬所芟,以此類為稍多云。 癸巳二月,汪東。
佞宋詞痕·跋
倩庵兄出視所著佞宋詞痕,拜讀既竟,承命綴數(shù)語于后,固辭不獲,聊抒管見,以上覆雅令。中西哲人均有文如其人之喻,詞人之工者,必其人襟抱絕俗,情感深摯,體物精微,遣詞鑄句不同凡響。集中悼亡感舊諸作,自寫悲懷,動人心脾,非情有所鐘者,寧能道其支字耶。倩庵博疋多聞,于學(xué)無所不窺,承令祖恪齋先生家學(xué)而發(fā)揚光大之,故懷古題啚,詠物考訂之作尤出色當(dāng)行。外篇和小山詞悱惻纏綿,骎骎欲奪叔原之席矣。平生以畫師馳名中外四十余年,其所為詞多闡畫理,而自成其為倩庵之詞。佞宋云云,殆示其祈向所在耳。倩庵詞之獨到處,在詞中有我,迥非晚近摹聲擬句者所能望其項背也。吾于倩庵之為人,知之特深,爰攄所見如此。 一九五四年一月弟冒效魯讀后謹(jǐn)跋。
佞宋詞痕·題詞
奉題湖帆兄佞宋詞痕 花下填詞號斷腸。夢梁一錄也尋常。周姜樂府有情淚,董巨云山無盡藏。墨雨遍灑特健藥,天風(fēng)自搖劬突當(dāng)。余懷灌灌坐掩卷,鉛槧何功顏發(fā)蒼。 癸巳小除,龍喜瞿宣穎。 水龍吟 小樓高矗蒼茫,望中香雪參差。墜羅浮舊夢,廣寒仙侶,三生夙契。草綠池塘,花明書屋,詞痕如水。任尋檐索笑,遙吟俯唱,商樂律,校宮徵。 三戟崔巍門第。嗣清芬、聲華環(huán)起。江山陶寫,煙云供養(yǎng),荊關(guān)高致。柳外尋腔,梅邊按譜,繼周凌史。恰江南春近,一尊相約,入花間辭。 癸巳殘臘題佞宋詞痕。雙流向迪琮。 徵招·奉題吳倩盦佞宋詞痕 承平舊日人年少。重來鬢絲俱老。雙管寫生綃,剩蘭閨殘稿。懷慵未掃。拚付與、丹青歌嘯?;春M吞铮O洲竹屋,略同襟抱。 梅萼伴閒庭,寒香里、便有簫鸞仙調(diào)。金縷逗微波,況螺鬟清妙。芝芙憐夢杳。卻贏得、知音玉貌。冶春近、斗翠籌紅,悔相逢不早。 癸巳冬日楊天驥千里寫上。 高陽臺 斑管生花,蠻箋織錦,無雙佞宋詞痕。換徵移宮,飄然俊逸清新。周情柳思渾料理,藉風(fēng)流、掃盡閒塵。有誰知、月映疏簾,露染重茵。 今生慧業(yè)前生定,憑紅牙按曲,玉笛吹云。歲月優(yōu)游,豪揮醉舞香薰。雅人深致雕櫳畔,羨多才、白雪陽春。灑芳菲、燕子呢喃,梅景繽紛。 癸巳冬日鹽官孫成拜稿。 鷓鴣天 瀟灑襟裾接宋賢。江東六法早流傳。細(xì)吹銀字調(diào)宮徵,喜滿金壺逞秘妍。 思片玉,和屯田。小窗梅萼對癯仙(梅花閒伴老來身,白石詞句也。)。新詞誦浣薔薇露,卻寄南云又惘然。 右調(diào)鷓鴣天,即應(yīng)湖帆長兄命題新刊佞宋詞痕。甲午年正月文懷沙。 石湖仙·依白石聲韻奉題 羈棲黃浦。數(shù)名手丹青,誰擬高處。春訊入簾來,引騷魂、清宵悄去。燈前凝想,恍夢見、玉人歌舞。相與對露華,感慨今古。 輕盈料曾換馬,閉娉婷、悽吟斷句。待發(fā)幽芬,捍撥徐調(diào)宮羽。識藐蘇齋,曲成金縷,巧生弦柱。懺綺語登瀛,記取秦府。 與湖帆道兄相契廿余年,垂老江湖,每以歌詞相商榷。頃湖帆寫定所為佞宋詞痕五卷,中多有關(guān)金石書畫之作,考訂絕精,其題董美人墓志羈七姬權(quán)厝志并為藝林傳誦。昔翁覃溪以五七言詩作金石題記,已詫為生面別開,試與湖帆角逐詞場,當(dāng)退避三舍矣。甲午立春后六月忍寒龍元亮附識。 洞仙歌 滄桑涕淚,記繁華塵土。彩管銀簫入新譜。認(rèn)鴻痕舊夢,景物依稀,惆悵在、還憶年時風(fēng)絮。 悲歡盈眼是,健筆詞場,文藻江南重聲譽。點綴費吟思,香屑情懷籠天水,妙裁警語。展卷又、華箋燦然脂,怛綠草池塘,佩杳芳侶。 內(nèi)侄潘承弼謹(jǐn)題。 踏莎行 鏤月裁云,彫章?lián)ぴ?。畫樓清夢憑多少。蜀箋細(xì)寫翠螺新,小山樂府東山調(diào)。 簾幕遮花,池塘生草。分茶斗韻情難了。尊前一曲按紅牙,相將萬古閑愁掃。 甲午正月門生孫祖勃拜讀謹(jǐn)題。 鷓鴣天·用叔原韻題湖帆社長和小山詞 夢向瑤臺酒一鐘。春回雙頰見微紅。小蘋歸后生明月,仙掌行來怯曉風(fēng)。 知相憶,定重逢??谥钣尚耐ER川公子悲涼意,盡在紅牙按拍中。 甲午初春忍寒龍七。 念奴嬌 高樓梅景背西風(fēng),掩映疏枝繁朵。篆縷縈回沉水細(xì),正是詞心初可。片玉仙音,小山雅韻,拍倩紅牙和。舉頭新月,入時眉樣剛妥。 其奈綠草池塘,黃昏庭院,寥落無螢火。喚起采毫留墨沈,替寫閑愁些個。六疊清平,雙聲紅豆,調(diào)入伊州破。湘簾低卷,燕巢梁上重作。 癸巳新秋,廬陵周茝校錄代和清平樂末六首,并題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