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牟汗紇升蓋可汗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閭大肥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時柔然族人。
道武帝時率宗族附魏,尚華陽公主,爵期思子。
明元帝即位,為內(nèi)都大官,進爵為侯。
從宜城王奚斤攻武牢。
太武帝復(fù)與奚斤討大檀,從討赫連昌,以功授滎陽公。
又以軍功將封王,遇疾卒。
大檀 朝代:南北朝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29 【介紹】: 南北朝時人。
姓郁久閭氏,號牟汗紇升蓋可汗。
在位時,蠕蠕勢盛。
與宋、魏、北燕通聘互市,屢擾魏北邊。
魏太武帝時,多次統(tǒng)大軍出擊,皆收效甚微。
神麚二年,太武帝用崔浩計,大舉出擊。
大檀失利,西走,部眾散亡,發(fā)病死。
蠕蠕從此稍衰。
長孫翰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0 【介紹】: 北魏代人。
長孫肥子。
少有父風,道武帝時以善騎射為獵郎。
天賜末,與元磨渾等潛謀奉迎拓拔嗣歸,即位,是為明元帝。
遷散騎常侍,與磨渾等拾遺左右。
以功累遷平南將軍,率眾鎮(zhèn)北境,拒擊柔然,威名甚著。
太武帝即位,封平陽王。
屢敗柔然大檀之入擾,連破赫連昌軍。
卒謚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人。
太武帝時為白道守將,柔然大檀來攻,被圍,力屈被俘,抗聲大罵,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3 【介紹】: 北魏代人。
尉諾子。
明元帝時為大官令。
侍臣受斤亡入柔然,眷追之,擒受斤于柔然大檀之庭,由是以驍烈聞。
太武帝時,從征柔然、赫連昌、吐谷渾諸部,累積戰(zhàn)功,封漁陽公。
歷鎮(zhèn)四蕃,威名并著。
文成帝時,為侍中、太尉,進爵為王。
以元老,賜杖履上殿。
閭豆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時人,柔然主大檀之親屬。
后賜名莊。
聞毗子。
孝文帝太和中為定戶籍大使,官至七兵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6—542 【介紹】: 亦作曇?guī)n。北魏僧。雁門人。少于五臺山出家,通內(nèi)外經(jīng)籍。后從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jīng)》,宏揚凈土。魏主重之,號為神鸞。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講經(jīng),后人稱其處為鸞公巖。為中國凈土宗祖師。有《禮凈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為鸞。史失載姓氏。世居五臺。靈蹤圣跡。習于見聞。年未志學。即出家。陶冶內(nèi)外典籍。研究四論佛性之指。嘗以大集經(jīng)。詞義深密。欲為注解。所作將半。而遽感氣疾。周行求醫(yī)。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東門城。仰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fù)。由是疾愈。將就前業(yè)。念以為人命幾何。佛法無盡。乃聞江南陶隱居。治長生久視之方。茍得之。以遂厥志。誠未晚也。大通中。南謁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詔有司。引巒從千迷道入。時帝服僧伽黎。著納帽屏坐繩床殿隅。巒至殿遙見。意其必帝也。然四顧略無幾席。獨其中設(shè)一高座。巒竟升而坐之。豎佛性義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禮。巒因顧之曰。佛性義深。今略標序。有疑賜問。帝即脫帽。稍加質(zhì)難。且曰今日向晚。明當相見。巒下座出。所歷詰曲。馀二十門。無少差謬。帝嘆訝以為此道雖老侍從。數(shù)往來者。猶或誤。而其人才至。便爾。豈易欺哉。 翌日詔入太極殿帝降接聽造隱居勾曲山中。獲仙方十卷。遂東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濤之險。傳者以有鮑郎子神。靈甚。禱之可濟。巒許為奏帝起祠宇。神復(fù)現(xiàn)形謝。及辭帝北歸。果如所許云。時菩提流支方闡化魏境。巒悉出所獲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勝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觀經(jīng)。且謂茍依以脩治。當證無生。況長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覽。巒并舉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蚓弁浇樯?。蓋今所謂巒公巖者是也。興和四年終于平遙山寺。壽六十有七。終之日。人咸見幡華幢蓋。香氣樂音遍布。其著述。有調(diào)氣論。禮凈土偈。安樂集等。行世。自號玄簡大士。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曇鸞。
或為巒。
未詳其氏。
雁門人。
家近五臺山。
神跡靈怪逸于民聽。
時未志學。
便往尋焉備覿遺蹤。
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內(nèi)外經(jīng)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讀大集經(jīng)。
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
因而注解。
文言過半便感氣疾。
權(quán)停筆功周行醫(yī)療。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東門上望青宵。
忽見天門洞開。
六欲階位上下重復(fù)歷然齊睹。
由斯疾瘉。
欲繼前作。
顧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諸經(jīng)具明正治。
長年神仙往往間出。
心愿所指修習斯法。
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shù)所歸。
廣博弘贍海內(nèi)宗重。
遂往從之。
既達梁朝。
時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
時所司疑為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
以事奏聞。
帝曰斯非覘國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從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
衣以袈裟覆以納帽。
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
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
徑往升之豎佛性義。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義深。
略已標敘。
有疑賜問。
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guān)往復(fù)。
因曰。
今日向晚明須相見。
鸞從座下仍前直出。
詰曲重沓二十馀門。
一無錯誤。
帝極嘆訝曰。
此千迷道。
從來舊侍往還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無迷。
明旦引入太極殿。
帝降階禮接。
問所由來。
鸞曰。
欲學佛法限年命促減。
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shù)。
帝曰。
此傲世遁隱者。
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
鸞尋致書通問。
陶乃答曰。
去月耳聞音聲。
茲辰眼受文字。
將由頂禮歲積。
故使應(yīng)真來儀。
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
端襟斂思佇耹警錫也。
及屆山所接對欣然。
便以仙經(jīng)十卷。
用酬遠意。
還至浙江。
有鮑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無由得度。
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請當為起廟。
須臾神即見形。
狀如二十。
來告鸞曰。
若欲度者明旦當?shù)谩?div id="jnvbraq" class='inline' id='people_9474_2_90_comment'>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濤猶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靜。
依期達帝具述由緣。
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
因即辭還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
鸞往啟曰。
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歟。
非相比也。
此方何處有長生法。
縱得長年少時不死。
終更輪回三有耳。
即以觀經(jīng)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馈?div id="tr35eun" class='inline' id='people_9474_2_110_comment'>
鸞尋頂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廣。
魏主重之號為神鸞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復(fù)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時往介山之陰。
聚徒蒸業(yè)。
今號鸞公巖是也。
以魏興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臨至終日。
幡花幢蓋高映院宇。
香氣??勃音聲繁鬧。
預(yù)登寺者并同矚之。
以事上聞。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營建?塔并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
言晤不思動與事會。
調(diào)心練氣對病識緣。
名滿魏都。
用為方軌。
因出調(diào)氣論。
又著作王邵。
隨文注之。
又撰禮凈土十二偈。
續(xù)龍樹偈后。
又撰安樂集兩卷等。
廣流于世。
仍自號為有魏玄簡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門人。
家近五臺山。
神跡靈怪。
時未志學。
便往尋焉。
備覿遺蹤。
心神歡悅。
便即出家。
讀大乘經(jīng)。
恨其詞義深密。
難以開悟。
因而注解。
文言過半。
便感氣疾。
停筆醫(yī)療。
行至汾州。
秦陵故墟。
入城東門。
上望青霄。
忽見天門洞開。
六欲階位。
上下重復(fù)。
歷然齊睹。
由斯疾愈。
前作尅眼。
方崇佛教。
承江南陶隱居者。
方術(shù)所歸。
廣博弘贍。
海內(nèi)宗重。
遂往從之。
既達梁朝。
時大通中。
通名云北國番僧曇鸞奉謁。
時所司疑為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
以事奏聞。
帝曰斯非覘國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從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
卻坐繩床。
衣以袈裟。
覆以納帽。
鸞至殿前。
顧望無承對者。
見有施張高座。
上安幾拂。
正在殿中。
傍無馀座。
徑往升之。
豎佛性義。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義深。
略已標敘。
有疑賜問。
帝卻納帽。
便以數(shù)關(guān)往復(fù)。
因曰今日向晚。
明須相見。
鸞從座下仍前直出。
詰曲重沓。
二十馀門。
一無錯誤。
帝極嘆訝。
曰此千迷道。
從來舊時往還疑阻。
如何一度。
遂乃無迷。
明旦引入太極殿。
帝降階禮接。
問所由來。
鸞曰。
欲學佛法。
恨年命促減。
故來遠造陶隱居。
求諸仙術(shù)。
帝曰此傲世遁隱者。
比屢徵不就。
任往造之。
鸞尋致書通問。
及屆山所。
接對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遠意。
還至浙江。
有鮑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
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
無由得渡。
鸞便往廟所。
以情祈告。
必如所請。
當為起廟。
須臾神即見形。
告鸞曰。
若欲渡者。
明旦當?shù)谩?div id="8qgp2nw" class='inline' id='people_9474_3_99_comment'>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
濤猶鼓怒。
才入船里。
帖然安靜。
依期達帝。
具述由緣。
有敕為江神。
更起靈廟。
因即辭還魏境。
欲往名山。
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
鸞往啟曰。
佛法中。
頗有長生不死法。
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歟。
非相比也。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長年。
少時不死。
終更輪回三有耳。
即以觀經(jīng)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當?shù)媒饷撋酪病?div id="sofc8g0" class='inline' id='people_9474_3_128_comment'>
鸞尋頂受。
所赍仙方。
并火燒之。
自行化他郡。
流靡弘廣。
魏主重之。
號神鸞。
興和四年。
因疾。
卒于平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