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羅繼從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慧旵禪師者。
楚人也。
出王氏。
字虛白。
七歲。
知誦佛陀名號。
寤寐不息。
又七歲。
禮妙覺寺湛然祝發(fā)。
祝發(fā)之頃。
忽祥光四際。
皆成五色。
湛驚喜曰。
此沙彌。
他日定南針子也。
遂以慧旵名之。
師為人。
奇?zhèn)シ秸?div id="x4ai4n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5_0_17_comment'>
親先敬后。
猶如饑渴。
然性剛不解軟語。
聞耳出口。
若持券。
人共稱之曰楚直。
至有難發(fā)之舉。
必激師發(fā)之。
發(fā)俱中節(jié)。
湛然每召師曰。
浩浩光陰。
切莫錯過。
對曰。
不錯過。
湛每視而休去。
一日湛問曰。
今日作甚么。
師曰。
切蘿卜。
曰。
你只會切蘿卜。
師曰。
也會殺人。
湛驀引頸。
師曰。
降將不斬。
湛吐舌而起。
湛遷疏山。
師別參松隱于云間。
因睹孤松。
了然自許。
遍歷戶庭。
不受控勒。
之平江。
見果林。
果林擲下蒲團曰。
試說看。
對曰。
只者消息。
本無言說。
破蒲團上。
地迸天裂。
林愛其神駿。
指往鄧尉。
拽杖門送。
撫師背曰。
登泰華之巔。
始知宇宙之大。
投五犗之餌。
可語滄溟之深。
子往矣。
毋遲。
師敬諾。
是時。
寶藏持禪師。
繼席鄧尉。
進者雖云涌。
而去者亦川流。
蓋其慎也。
師謁之。
持公問曰。
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你云何會。
師進步叉手而立。
公大呵之。
師乃憤疑參堂。
株立不寐。
至二夜洞徹臨濟宗旨。
遂師資道合矣。
持公遷化。
師關隱安溪。
三十載如一日。
永樂年間。
道風大播。
名都會邑。
重幣交至。
師俱卻之。
其節(jié)概嚴冷。
一振風穴之風。
姚斯道。
以顯望鳴當世。
欲為師撰序。
師亦卻之。
斯道嘆曰。
嗟乎。
倒岳傾湫之際。
卓立當陽。
揮召不得者。
若公也。
至于跛鱉之行。
飛龍之說。
豈足恃哉。
識者。
皆多姚公之知人焉。
海舟永慈。
自出峽。
負其知見。
盛氣加人。
不肯掛搭諸方。
靈谷堂頭。
強慈首眾。
有禪者。
盛贊師之機略迥別。
慈無可意。
洎終期。
即通謁于師。
師攃其寶惜。
絕其蓋纏。
慈乃歸心。
竟代師任持公之道。
正統(tǒng)五年。
師無病示化。
先有遺囑偈曰。
字付慈海舟。
訪我我無酬。
明年之明日。
西風笑點頭。
更以衣缽。
遣白庵明長老。
送至東山。
時。
海舟慈。
開化東山三載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四
釋常松,字閔緣。
姓陳氏,金壇人也。
性厭繁囂,頗耽幽僻。
幼入塾學,宛自成人。
塾師異之,謂宜養(yǎng)其靜志,儕之士林。
然家世農耕,務勤稼穡。
松雅甘苦辛,不慕浮榮。
年及弱冠,懇請離麈,父母許之。
遂造九華甘露庵,從因實剃度。
聞華山見月,中興毗尼,即登寶華受具足戒。
立德辨道,心樹益高。
松隱老人欲深窺法器,試以鉗錘,乃愈自磨礪。
歷掌維那,一堂之內,分別三根。
上者喻以純旨,深思自得。
中材導以正途,循序而進。
又其次者,曲垂教言,引之漸入。
三者不同,成功則一。
故化有程式,人無棄材。
新舊學子,榮出其門。
松隱謝世,命傳祖衣。
康熙五十二年春,值圣祖萬壽,上京祝釐。
駕幸道場,獎其儀范。
日賜御饌,并錫紫依玉器數(shù)事,奉之還山。
時浙督赫公、將軍鄂公,皆相引重,敬禮有加。
九華田產亦為之勒石警眾,用垂久遠。
寂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月九日,春秋五十有五,僧臘二十有三,坐夏二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