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曇摩羅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92—361 【介紹】: 東晉比丘尼。彭城人,俗姓種,名令儀,早寡家貧,常為貴游子弟教授琴書。晉憫帝建興中,遇沙門法始,感悟出家。與同志者二十四人共立竹林寺。蓄徒養(yǎng)眾,清雅有則。晉土之有比丘尼,自檢始。
比丘尼傳·卷第一
凈檢。
本姓仲。
名令儀。
彭城人也。
父誕武威太守。
檢少好學(xué)早寡家貧。
常為貴游子女教授琴書。
聞法信樂莫由咨稟。
后遇沙門法始經(jīng)道通達。
晉建興中于宮城西門立寺。
檢乃造之。
始為說法。
檢因大悟。
念及強壯以求法利。
從始借經(jīng)遂達旨趣。
他日謂始曰。
經(jīng)中云。
比丘比丘尼。
愿見濟度。
始曰。
西域有男女二眾。
此土其法未具。
檢曰。
既云比丘比丘尼。
寧有異法。
始曰。
外國人云。
尼有五百戒便應(yīng)是異。
當(dāng)為問和上。
和尚云。
尼戒大同細異。
不得其法必不得授。
尼有十戒得從大僧受。
但無和上尼無所依止耳。
檢即剃落從和上受十戒。
同其志者二十四人。
于宮城西門共立竹林寺。
未有尼師。
共咨凈檢。
過于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門智山也。
住罽賓國。
寬和有智思雅習(xí)禪誦。
晉永嘉末來達中夏。
分衛(wèi)自資語必弘道。
時信淺薄莫知祈稟。
建武元年還反罽賓。
后竺佛圖澄還述其德業(yè)。
皆追恨焉。
檢蓄徒養(yǎng)眾清雅有則。
說法教化如風(fēng)靡草。
晉咸康中沙門僧建。
于月支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
升平元年二月八日。
洛陽請外國沙門曇摩羯多為立戒壇。
晉沙門釋道場以戒因緣經(jīng)為難云。
其法不成。
因浮舟于泗。
檢等四人同壇上從大僧以受具戒。
晉土有比丘尼亦檢為始也。
當(dāng)其羯磨之日。
殊香芬馥。
闔眾同聞。
莫不欣嘆加其敬仰。
善修戒行志學(xué)不休。
信施雖多隨得隨散。
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升平未。
忽復(fù)聞前香并見赤氣。
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
檢見欣然因語眾曰。
好持后事我今行矣。
執(zhí)手辭別騰空而上。
所行之路有似虹蜺。
直屬于天。
時年七十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許人。
永和間游京師。
至興寧中。
表乞陶處為瓦官寺。
寺成起塔。
初標(biāo)塔基。
夜有神人。
為東移數(shù)十步。
力即其處無復(fù)易。
寺有戴安道所制五像。
又有戴颙所治丈六金像。
始像面瘦。
自以為非面瘦。
顧肩臂肥耳。
稍去其肥。
則面稱矣。
已而果然。
又有獅子國王。
沙門曇摩抑。
所進四尺二寸玉像。
孝武帝詔以奉安于寺。
又有七尺二寸金像。
司徒王謐得之東掖門外者。
且力區(qū)區(qū)以營福為務(wù)。
而并致群瑞。
偉哉。
力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釋慧力。
未知何人。
晉永和中來游京師。
常乞食蔬苦頭陀修福。
至?xí)x興寧中啟乞陶處以為瓦官寺。
初標(biāo)塔基是今塔之西。
每夕標(biāo)輒東移十馀步。
旦取還已復(fù)隨徙。
潛共伺之。
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標(biāo)置東方。
仍于其處起塔。
今之塔處是也。
記者云。
寺立后三十年。
當(dāng)為天火所燒。
至?xí)x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
寺僧?dāng)?shù)十都無知者。
明旦見塔已成灰聚。
帝曰。
此國不祥之相也。
即敕楊法尚李緒等速令修復(fù)。
至九月帝崩。
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
昔鑄像初成。
而面首殊瘦。
諸工無如之何。
乃迎颙看之。
颙曰。
非面瘦也。
乃臂胛肥耳。
既鋁減臂胛而面相自滿。
諸工無不嘆息。
又有師子國四尺二寸玉像。
并皆在焉。
昔師子國王。
聞晉孝武精于奉法。
故遣沙門曇摩抑遠獻此佛。
在道十馀年。
至義熙中乃達晉。
司徒王謐嘗入臺見東掖門口有寺。
人擲樗戲樗所著處輒有光出。
怪令掘之得一金像。
合光趺長七尺二寸。
謐即啟聞宋高祖迎入臺供養(yǎng)。
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
今移龍光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此云法明。
罽賓國人。
少好學(xué)。
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
既長標(biāo)致特高。
該通經(jīng)律。
有異能解。
嘗習(xí)禪觀。
時以比浮頭婆馱。
孤行山澤。
往往沖虎。
每坐樹下。
嘆曰。
年已三十。
乃未得果。
何其懈哉。
至忘寢食。
以精苦悔先罪。
乃夢。
博叉天王勸以游方觀道。
不當(dāng)自善。
曰道可致。
不可求也。
然以非分強求。
雖死無所獲。
乃游諸國。
以隆安中。
至廣州白沙寺。
善誦毗婆沙律。
時號大毗婆沙。
年已八十五。
弟子八十五人。
有女子張氏字晉明。
清凈自活。
從耶舍咨授道要。
乃為說佛生緣起。
并譯出差摩經(jīng)一卷。
義熙中。
至長安。
姚興為前席。
與天竺沙門曇摩屈多友善。
秦弘始九年。
共譯舍利弗阿毗曇。
至十六年乃竟。
凡二十二卷。
后如江陵止新寺。
大弘禪要。
學(xué)者至三百馀人。
道俗初疑其慢。
及見之莫不傾伏。
往往定中多見殊祥。
人傳以為證果矣。
元嘉中辭還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語。
佐耶舍譯經(jīng)。
度天竺婆勒子也。
勒賈于廣州。
而生度于南康。
名金迦。
長而出家。
獲今名。
而不知者。
以度為南康人也。
度自其師西歸。
乃執(zhí)異見。
學(xué)小乘禁方等法。
謂無十方佛。
性禮釋迦。
食用銅缽。
不置別器。
令諸尼相從。
而行悔罪。
止伏地相向而已。
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
而諸尼多宗習(xí)之云。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上
曇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賓人。
少而好學(xué)。
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
長而氣干高爽雅有神慧。
該覽經(jīng)律明悟出群。
陶思八禪游心七覺。
時人方之浮頭婆馱。
孤行山澤不避豺虎。
獨處思念動移宵日。
嘗于樹下每自剋責(zé)。
年將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寢不食。
專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夢見博叉天王。
語之曰。
沙門當(dāng)觀方弘化曠濟為懷。
何守小節(jié)獨善而已。
道假眾緣復(fù)須時熟。
非分強求死而無證。
覺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歷名邦履踐郡國。
以晉隆安中初達廣州住白沙寺。
耶舍善誦毗婆沙律。
人咸號為大毗婆沙。
時年已八十五。
徒眾八十五人。
時有清信女張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為說佛生緣起。
并為譯出差摩經(jīng)一卷。
至義熙中來入長安。
時姚興僣號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禮異。
會有天竺沙門曇摩掘多來入關(guān)中。
同氣相求宛然若舊。
因共耶舍譯舍利弗阿毗曇。
以偽秦弘始九年初書梵書文。
至十六年翻譯方竟。
凡二十二卷。
偽太子姚泓親管理味。
沙門道標(biāo)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禪法。
其有味靖之賓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雖先無信心見皆敬悅。
自說有一師一弟子。
修業(yè)并得羅漢。
傳者失其名。
又嘗于外門閉戶坐禪。
忽有五六沙門來入其室。
又時見沙門飛來樹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雖道跡未彰。
時人咸謂已階圣果。
至宋元嘉中辭還西域。
不知所終。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漢之言常為譯語。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廣州往來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長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為耶舍弟子承受經(jīng)法。
耶舍既還外國。
度便獨執(zhí)矯異規(guī)以攝物。
乃言。
專學(xué)小乘禁讀方等。
唯禮釋迦。
無十方佛。
食用銅缽無別應(yīng)器。
又令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陽尹顏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張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今都下宣業(yè)弘光諸尼習(xí)其遺風(fēng)。
東土尼眾亦時傳其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5—433 【介紹】: 亦作曇無懺、曇摩讖。十六國時北涼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聰敏出群。年二十誦大小乘經(jīng)二百余萬言,明解咒術(shù)。東晉末,由龜茲至姑臧,北涼主沮渠蒙遜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聞其名,遣使迎請,蒙遜不放。適讖請西行取經(jīng),蒙遜疑,殺之于途。譯《涅槃經(jīng)》前后分、《大集經(jīng)》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曇無讖,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術(shù)懼誅,奔龜茲,后歸沮渠蒙遜。至宋元嘉十年,請西行,蒙遜遣刺客殺之。
神僧傳·卷第三
曇無懺。
或云曇摩懺。
中天竺國人也。
六歲遭父憂。
獨與母居。
見沙門達摩耶舍。
以懺為其弟子。
習(xí)學(xué)小乘。
后遇白頭禪師遂業(yè)大乘。
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jīng)二百馀萬言懺從兄善能調(diào)象。
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莫敢往者。
懺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懺。
懺曰。
王以法故殺之。
我以親而葬之。
并莫違大義。
何為見怒。
傍人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氣。
遂留供養(yǎng)之。
懺明解咒術(shù)所向皆驗。
西域號為大咒師。
后隨王入山。
王渴須水不能得。
懺乃密咒石出水。
因贊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鄰國聞?wù)呓試@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diào)百姓稱詠。
王悅其道術(shù)深加優(yōu)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
懺以久處致厭。
遂辭往罽賓。
欲演大乘彼國不合。
乃東適龜茲(音丘慈)頃之復(fù)進到姑臧止于傳舍慮失經(jīng)本枕之而寢。
有人牽之在地。
懺警覺。
謂是盜者。
如此三夕。
聞空中語曰。
此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懺乃慚悟別置高處。
夜有盜之者。
數(shù)過提舉竟不能動。
明旦懺持經(jīng)去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圣人。
悉來拜謝。
時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jù)涼土。
懺嘗告蒙遜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災(zāi)疫。
蒙遜不信。
欲躬見為驗。
懺即以術(shù)加蒙遜蒙遜見而駭怖。
懺曰。
宜潔誠齋戒神咒驅(qū)之乃讀咒三日。
謂蒙遜曰。
鬼已去矣。
時境首有見鬼者云。
見數(shù)百疫鬼奔驟而逝。
境內(nèi)獲安。
時魏虜拓跋燾聞懺有道術(shù)。
遣使迎之。
蒙遜既事懺日久不忍舍去。
后又慰辭以迎。
蒙遜既吝懺不遣。
又迫魏之強。
至蒙遜義和三年三月。
懺因請西行。
更尋涅槃后分。
蒙遜忿其欲去。
乃密圖害懺。
偽以資糧發(fā)遣。
厚贈寶貨。
臨發(fā)之日懺乃流涕。
告眾曰。
懺業(yè)對將至。
眾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
比發(fā)蒙遜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歲宋元嘉十年也。
遠近咸共嗟焉。
既而蒙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蒙遜。
至四月蒙遜寢疾而亡。
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中
曇無讖。
或云曇摩懺。
或云曇無懺。
蓋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歲遭父喪。
隨母傭織毾??為業(yè)。
見沙門達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豐于利養(yǎng)。
其母美之。
故以讖為其弟子。
十歲同學(xué)數(shù)人讀咒聰敏出群。
誦經(jīng)日得萬馀言。
初學(xué)小乘兼覽五明諸論。
講說精辯莫能詶抗。
后遇白頭禪師。
共讖論議。
習(xí)業(yè)既異。
交諍十旬。
讖雖攻難鋒起。
而禪師終不肯屈。
讖伏其精理。
乃謂禪師曰。
頗有經(jīng)典可得見不。
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jīng)本。
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
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
于是集眾悔過。
遂專大乘。
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jīng)二百馀萬言。
讖從兄善能調(diào)象。
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莫敢往者。
讖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讖。
讖曰。
王以法故殺之。
我以親而葬之。
并不違大義。
何為見怒。
傍人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氣。
遂留供養(yǎng)之。
讖明解咒術(shù)所向皆驗。
西域號為大咒師。
后隨王入山。
王渴須水不能得。
讖乃密咒石出水。
因贊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鄰國聞?wù)呓試@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diào)百姓歌詠。
王悅其道術(shù)深加優(yōu)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
讖以久處致厭。
乃辭往罽賓。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經(jīng)菩薩戒本等。
彼國多學(xué)小乘不信涅槃。
乃東適龜茲。
頃之復(fù)進到姑臧止于傳舍。
慮失經(jīng)本枕之而寢。
有人牽之在地。
讖驚覺謂是盜者。
如此三夕。
聞空中語曰。
此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讖乃慚悟別置高處。
夜有盜之者。
數(shù)過提舉。
竟不能勝。
明且讖將經(jīng)去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圣人。
悉來拜謝。
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jù)涼土。
自稱為王。
聞讖名呼與相見。
接待甚厚。
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請出經(jīng)本。
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
恐言舛于理不許即翻。
于是學(xué)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
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
值其宣出經(jīng)藏。
深相推重。
轉(zhuǎn)易梵文嵩公筆受。
道俗數(shù)百人疑難縱橫。
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
兼富于文藻辭制華密。
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jīng)。
次譯大集大云悲華地持優(yōu)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馀萬言。
讖以涅槃經(jīng)本品數(shù)未足。
還外國究尋。
值其母亡遂留歲馀。
后于于闐更得經(jīng)本中分。
復(fù)還姑臧譯之。
后又遣使于闐尋得后分。
于是續(xù)譯為三十三卷。
以偽玄始三年初就翻譯。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讖云。
此經(jīng)梵本本三萬五千偈。
于此方減百萬言。
今所出者止一萬馀偈。
讖嘗告蒙遜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災(zāi)疫。
遜不信。
欲躬見為驗。
讖即以術(shù)加遜。
遜見而駭怖。
讖曰。
宜潔誠齋戒神咒驅(qū)之。
乃讀咒三日。
謂遜曰。
鬼已去矣。
時境首有見鬼者云。
見數(shù)百疫鬼奔驟而逝。
境內(nèi)獲安讖之力也。
遜益加敬事。
至遜偽承玄二年。
蒙遜濟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興國為前驅(qū)。
為末軍所敗。
興國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與興國俱獲于赫連定定。
后為吐谷渾所破。
興國遂為亂兵所殺。
遜大怒謂事佛無應(yīng)。
即遣斥沙門五十已下皆令罷道。
蒙遜先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淚。
讖又格言致諫。
遜乃改心而悔焉。
時魏虜托跋燾聞讖有道術(shù)。
遣使迎請。
且告遜曰。
若不遣讖便即加兵。
遜既事讖日久未忍聽去。
后又遣偽太常高平公李順策拜蒙遜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jīng)鲋菸饔蛑T軍事太傅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
加九錫之禮。
又命遜曰。
聞彼有曇摩讖法師。
博通多識羅什之流。
秘咒神驗澄公之匹。
朕思欲講道可馳驛送之。
遜與李順宴于新樂門上。
遜謂順曰。
西蕃老臣蒙遜奉事朝廷不敢違失。
而天子信納佞言茍見蹙迫。
前遣表求留曇無讖。
而今便來徵索。
此是門師當(dāng)與之俱死實不惜殘年。
人生一死詎覺幾時。
順曰王款誠先著遣愛子入侍。
朝廷欽王忠績。
故顯加殊禮。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虧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損由來之美。
豈朝廷相待之厚。
竊為大王不取。
主上虛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遜所遣聘魏使也。
遜曰。
太??诿廊缣K秦。
恐情不副辭耳。
遜既吝讖不遣。
又迫魏之強。
至遜義和三年三月。
讖固請西行更尋涅槃后分。
遜忿其欲去。
乃密圖害讖。
偽以資糧發(fā)遣。
厚贈寶貨。
臨發(fā)之日。
讖乃流涕告眾曰。
讖業(yè)對將至。
眾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
比發(fā)遜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歲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遠近咸共惜焉。
既而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遜。
至四月遜寢疾而亡。
初讖在姑臧。
有張掖沙門道進。
欲從讖受菩薩戒。
讖云。
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詣讖求受。
讖忽大怒。
進更思惟。
但是我業(yè)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禪且懺。
進即于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夢如進所見。
進欲詣讖說之。
未及至數(shù)十步讖驚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當(dāng)更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為說戒相。
時沙門道朗振譽關(guān)西。
當(dāng)進感戒之夕。
朗亦通夢。
乃自卑戒臘求為法弟。
于是從進受者千有馀人。
傳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讖之馀則。
有別記云。
菩薩地持經(jīng)應(yīng)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
后果是讖所傳譯。
疑讖或非凡也。
蒙遜有從弟沮渠安陽侯者。
為人強志疏通涉獵書記。
因讖入河西弘闡佛法。
安陽乃閱意內(nèi)典奉持五禁。
所讀眾經(jīng)即能諷誦。
常以為務(wù)學(xué)。
多聞大士之盛業(yè)。
少時求法度流沙至于闐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馱斯那。
咨問道義。
斯那本學(xué)大乘。
天才秀發(fā)誦半億偈。
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
號為人中師子。
安陽從受禪秘要治病經(jīng)。
因其梵本。
口誦通利。
既而東歸向邑于高昌。
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jīng)各一卷。
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
轉(zhuǎn)為晉文。
及偽魏吞并西涼。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畢世。
初出彌勒。
觀音二觀經(jīng)。
丹陽尹孟顗。
見而善之。
深加賞接。
后竹園寺慧??尼。
復(fù)請出禪經(jīng)。
安陽既通習(xí)積以臨筆無滯。
旬有七日出為五卷。
頃之又于鐘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經(jīng)一卷。
安陽居絕妻拿無欲榮利。
從容法侶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終。
讖所出諸經(jīng)。
至元嘉中方傳建業(yè)。
道場慧觀法師志欲重尋涅槃后分。
乃啟宋太祖資給遣沙門道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jīng)。
至長廣郡舶破傷足因疾而卒。
普臨終嘆曰。
涅槃后分與宋地?zé)o緣矣。
普本高昌人。
經(jīng)游西域遍歷諸國。
供養(yǎng)尊影頂戴佛缽。
四塔道樹足跡形像。
無不瞻覿。
善梵書備諸國語游履異域。
別有大傳。
時高昌復(fù)有沙門法盛。
亦經(jīng)往外國立傳。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維釋僧表并經(jīng)往佛國云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中天竺人。幼孤。母傭織毾?。取資以養(yǎng)之。六歲使師達摩耶舍。十歲習(xí)小乘五明學(xué)。誦經(jīng)日萬言。莫有敢抗者。時白頭禪師號宿納。讖攻離不能屈。疑其有異書。求教焉。禪師以樹皮涅槃經(jīng)授之。讖讀而悟。乃集大眾悔過。年二十。誦二百萬言。而大乘諸經(jīng)。披玩略盡。兄以善調(diào)象。獲幸于王。佗日王之白耳象死。王誅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讖收葬之。衛(wèi)卒執(zhí)以聞。王怒趣烹讖。讖曰。王以法殺。弟以義收。此天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讖于咒尤效驗。號大咒師。嘗與王山行乏水。咒石使觱沸。諸國聞之交聘。久之奉涅槃前分。并菩薩戒本。游罽賓。罽賓皆小乘違之。之龜茲。止姑臧傳舍。疑有盜。枕經(jīng)以寢。夢人引衣語曰。此如來解脫藏也。敢忘敬乎。遂驚悟。置經(jīng)高處。盜果饒力不能舉。旦日讖負經(jīng)去。盜以為神。向之懺謝。沮渠蒙遜據(jù)涼土。然待讖尤勤至。于是請譯經(jīng)本。讖以未習(xí)華語。不即許。居三年。譯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華地持優(yōu)婆塞戒金光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馀萬言。辭制工密。文藻妍富。沙門慧嵩道朗等。深相推重。猶以涅槃品數(shù)未足。乞西還究尋之。凡四十二卷。曰。此經(jīng)本三萬五千偈。此方才百萬言耳。吾所出者。止一萬偈。讖多異跡。魏拓拔燾聞其名。遣使迎請。諭云。知遜尊寵。若不遣。顧有兵耳。遜因表留讖。魏又遣高平公李順。策拜遜侍中都督?jīng)鲋菸饔蛑T軍事。太傅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諭曰。曇摩讖道德廣大。朕思一瞻禮。可驛馳以至。遜謂順曰。臣奉事朝廷。無所負。上信邪言見逼。何耶。前表乞留讖。今遽來追。此臣師也。愿與俱死。死要不免。遲疾亦非所較也。順曰。王誠款先著。遣子入侍。朝廷欽王忠義。故顯加殊禮。今乃以一胡道人。虧損大功。失朝廷待遇之意。竊為大王不取也。遜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不副此耳。遜竟不遣。 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求涅槃后分。遜忿其去。且恐為魏得也。遣刺客中路殺之。壽四十九。聞?wù)邽榱魈?。宋元嘉十年也。初讖出關(guān)日。謂送客曰。業(yè)對至矣。雖眾圣不能救也。 方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者。從讖受菩薩戒。讖曰。當(dāng)洗心自悔七日乃來。既詣讖。讖忽怒。進曰此夙障也。進復(fù)精勤三年。夢釋迦如來為授戒法。同夕十馀人夢如進所見。進于是又詣讖。讖?fù)姶篌@曰。善哉已感戒矣。今為汝作證。沙門道朗。蓋同夢者。愿下其臘。兄事進。從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別記曰。菩薩地持經(jīng)。是伊婆勒菩薩當(dāng)傳此土。后讖果出此經(jīng)。則讖之地位可知矣。

人物簡介

簡介
陳祥士(1631—1701),字賢裔,號希聲,生于明崇禎辛未年(1631)十二月十四日,卒于康熙辛巳年(1701)十二月初十日戊時。拔貢,朝考一等,官四川慶符縣知縣。有子七人,卒葬平壩嘉禾寨。以孫陳法貴,誥贈中憲大夫。著有《玉螺山詩鈔》。
玉螺山詩鈔·序
希聲和尚者,平邑之鄉(xiāng)先生陳子賢裔也。
家本舊族,生而穎慧,長好讀書,后以明經(jīng)入仕,授蜀慶符令,以能聲著。
繼而請養(yǎng)歸,事兩尊人盡孝,耕田供職之外,無他事也。
年三十六,遂喜方外游,于色空心佛之旨自證自悟,了無疑義,從此閉關(guān)靜坐,斷飲除葷,宛然在家頭陀也。
嘗語予曰:“惟待高堂事盡、兒女債畢,即薙發(fā)入山矣。
”居無何,公被征從軍,既佐理于冬官,又分曹于司馬,才優(yōu)肆應(yīng),隨其所任,無不咄嗟克辦。
如是者數(shù)年,解組而還。
公曰:“黃粱再夢矣,滄桑再閱矣。
吾顧吾,吾亦笑吾矣。
”遂重葺向所閉關(guān)之恒庵,焚香禮佛,披典翻經(jīng),依然在家頭陀也。
人咸以為希公如是,可了曩時愿行矣。
忽一日,公過余玉山草堂,揖而辭曰:“吾將去矣。
”予曰:“汝何去?
”曰:“吾十年前之語子者,弗記憶耶?
”余恍然久之,亟起止公曰:“汝之養(yǎng)生送死,其于高堂者固盡矣,汝不猶有兩子一女,婚嫁未畢乎?
不有老妻幼妾,團圞在室乎?
汝曷去?
”公唯唯而笑。
未幾,余游普川,公跨一驢,隨一童,衲衣僧帽,非復(fù)在家頭陀狀,飄飄然訪予邸舍,云:“吾今去矣。
妻妾兒女,障礙何休?
吾直揮慧劍斷之矣。
”余不勝彷徨叱咤,孰謂希公之果能去耶!
是日,送公于蓮社堂,作詩曰:“普川市上狂歌客,蓮社堂前忽送君。
拂袖不沾兒女淚,掉頭肯顧友朋群?
曇摩路指三冬雪,支遁山開一杖云。
緊絆芒鞋追祖佛,宗風(fēng)震旦好相聞。
” 其時乃乙丑(1685)冬杪,越今十馀載。
希公覽昆華,登雞足,又眺岷峨離堆之勝,觀珠崖象浦之奇,興益佳,道益廣。
聞所至之宰官、貴人及州里信善與夫沙門支裔,凡得遇公者無不慕公悅公,朱履白氎,檀鼎香廚,傾心供奉而猶懼其褻也。
嗟乎!
為僧而感人尊信如此,是尚可忽乎哉?
邇者卓錫故山,筑其精舍,將以息游。
函詩一冊,題曰《玉螺山集》,屬序于余。
余受而展閱,喜希公之禪進,希公之詩亦進也。
蓋論詩如論禪,試取有唐一代之詩比擬于諸宗離合之間:其在神龍、開元初,則禪家之最上乘也;其在大歷、貞元中,則禪家之小乘也;其在元和、開成末,則禪家之聲聞辟支果也。
此惟妙悟者可與談禪,即可與談詩。
希公夙具妙悟,故于禪能參最上乘,自于詩不落第二義,余烏能測其所至哉!
然余序公詩而并悉公生平者,欲使世之人知公非僧,乃儒其僧也。
昔韓昌黎于浮屠文暢,思進以儒者之道,矧予于公而可沒其家世出處乎?
若然,則公雖入山頭陀乎?
不依然平邑之鄉(xiāng)先生者歟!
因為之序。
康熙丙子(1696)孟夏浴佛日,佛放居士譚瑞拜題于玉山草堂。
玉螺山詩鈔·序
十二世祖考,姓陳氏,諱祥士,字賢裔,晚年釋名徹詠,號希聲,學(xué)者稱希聲禪師。先世江南江都人,明洪武中以武功授昭信校尉,從征云南,平定普蠻,遂入籍貴州安平縣,九世襲平壩衛(wèi)左所百戶。禪師曾祖、祖父皆由茂才三世為縣令,禪師以拔貢生授四川慶符令,以能聲著。乞養(yǎng)歸里,事二親畢,被征從軍,補工部營繕?biāo)局魇拢D(zhuǎn)兵部武庫司員外郎。五十后解組歸,遂不復(fù)出。手葺玉螺山之恒庵,修心凈土,深佛海門,所作詩皆隨事說法,鉗槌后學(xué),題曰《玉螺山說集》,蓋如禪家之偈,不欲以詩名也。旋刻行于世。 嘉慶戊寅(1818),先君子令黃岡。從兄輩自安平來,因索禪師著述,乃出是集于故紙中,零星散亂,令人鈔錄成冊。久欲重刻,未果。培家高、曾祖考皆由甲科入仕,各有著作,曾祖定齋公尤為理學(xué)名臣,海內(nèi)稱重。先君子手刻家集甚多,此集未經(jīng)付梓,以為抱憾。培以微官來宣城,獲交學(xué)博無錫顧南厓,屬為考訂精審,授之梓人,以承先君子未竟之志而永此書之傳焉。道光甲辰(1844)九月下浣,五世孫男培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