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庚白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柳詒徵(1880-1956) 字翼謀,一字希非,晚號劬堂。
鎮(zhèn)江人。
歷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及圖書館學家。
早年任南京江楚編譯局編輯,曾任江南高等學堂教習、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史地學部教員、東南大學國文史地學部教員,后主持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1948年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學期間更主編《學衡》、《史地學報》、《史學雜志》等學術刊物。
在二、三十年代中國史壇,與北方陳垣、陳寅恪并稱"南柳北陳"。
有《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姚鹓雛(1892-1954) 名雄伯。松江人。入南社。晚年任松江縣副縣長。有《恬養(yǎng)怡詩》、《蒼雪詞》、《沈家園傳奇》等。
蒼雪詞
1892-1954,原名錫鈞,字雄伯,筆名龍公。
松江縣人,家住西門外祭江亭西。
近代文學家。
幼時遲鈍,讀書常不熟。
至十三、四歲開竅,下筆千言立就;應童子試,得第一名。
入松江府中學堂,博聞強記,好學不倦。
畢業(yè)時,松江府知府戚揚親臨監(jiān)考,于國文試場見其再取試卷,問其故,答以文章未完,須續(xù)寫。
戚揚閱其卷,大為稱賞。
畢業(yè)后,擬投考京師大學堂,其父不許,要他習商。
戚揚就以“父母在,不遠游”為題以試。
鹓雛援筆即成,卻于題外“游必有方”加以發(fā)揮。
戚揚認為才氣橫溢,宜予深造,力助其行。
在京師大學堂學習,師事林紓(琴南),為文婉約風華。
又善詩詞,與同學林庚白齊名,曾刊有《太學二子集》。
好雜覽,常向圖書館借書。
生活放達不拘。
辛亥革命后,學堂解散,南歸。
加入南社,為該社“四才子”之一,詩詞譽滿東南。
曾與社友陳匪石組織“七襄社”,編《七襄》刊物;還與高吹萬、姚石子等發(fā)起創(chuàng)建“國學商兌會”參加編輯《國學叢選》,該刊物被稱為松江派刊物。
后得陳陶遺介紹,任上?!短窖髨蟆肪庉?。
后又改任《民國日報》編輯。
民國7年(1918年)春,應聘赴新加坡《國民日報》館任職。
半年后,因縱酒得失眠癥轉劇,乃回國。
此后,歷任上?!渡陥蟆芳啊督瓥|》、《春聲》等雜志編輯,經常發(fā)表小說、詩、詞,蜚聲當時。
才思敏捷,能日寫數千言,各體無不工妙,被稱為“松江才子”。
兼工書法,常乘興揮毫,得者寶之。
民國14年,任江蘇省長陳陶遺秘書。
嗣后,歷任江蘇省教育廳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江蘇省政府秘書等職,雖入官場,但不同流合污。
從政之余,先后在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學院、南京美專、江蘇醫(yī)政學院等校兼課,主講國文。
抗戰(zhàn)爆發(fā),挈眷內遷入蜀,任監(jiān)察院主任秘書。
抗戰(zhàn)勝利,遞補為監(jiān)察委員。
解放后,受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
旋由松江專區(qū)領導推薦,出任松江縣副縣長,為桑梓服務,推心置腹,襄贊擘劃,多所建樹。
1954年,患胃潰瘍,誤斷為胃癌,妄施手術;繼又罹膽石癥,不愿再開刀而卒。
著述甚多,有《榆眉室文存》(5卷)、《鹓雛雜著》、《止觀室詩話》、《桐花蘿月館隨筆》、《檐曝余聞錄》、《大乘起信論參注》、《春奩艷影》、《燕蹴箏弦錄》、《沈家園傳奇》、《鴻雪影》、《龍?zhí)兹苏Z》(即《江左十年目睹記》)、《恬養(yǎng)簃詩》(5卷)、《蒼雪詞》(3卷)等。
又與邑人朱鴛雛合著《二雛余墨》行世。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號懺庵,江西新建人。
早歲入京師大學堂預科。
1912年赴美國留學,入加利福尼亞大學。
1915年與留美同學發(fā)起組織中國科學社。
1916年畢業(yè)回國,任江西廬山森林局副局長、東南大學農科植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2年與吳宓、梅光迪等創(chuàng)辦《學衡》雜志,提倡古文。
后再度赴美留學,入哈佛大學攻讀植物分類學。
1925年獲科學博士學位。
回國后歷任南京高等師范、東南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教授。
1928年在北平創(chuàng)辦靜生生物調查所,任所長。
1934年創(chuàng)辦廬山森林植物園。
1937年任云南農林植物研究所所長。
1940年任江西泰和中正大學校長。
后任中國植物學會會長、北京博學會會長、中央研究院評議員。
1944年在湖北利川縣磨刀溪發(fā)現學界公認絕種的水杉。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早年加人南社,論詩宗宋,與柳亞子意見不合。
著有《懺庵詩稿》、《中國松杉植物之分布》、《經濟植物學》等。
盧弼評其詩云:“君周覽名區(qū),造詣深邃,又復苞孕近世之學海思潮。
蘊蓄者宏,吸納者富,往往擅臨川,東坡之勝,而又兼有昌黎之蒼莽、摩詰之雋永,山谷之奇突,合眾長于一爐而冶之,宜乎其睥睨一時也。
”陳三立論其詩云:“本學識以抒胸臆,高掌遠蹠,磊坷不群。
其紀游諸作,牢寵萬象,奧邃蒼堅,尤近杜陵”。
錢鐘書極推崇其所作貫通古今,堂宇恢弘,其《胡丈步曾遠函論詩卻寄》詩云:“汲古斟今妙寡雙,袖攜西海激西江。
中州無外皆同壤,舊命維新豈陋邦。
烽火遠書金可抵,丹鉛退筆鼎難扛。
不干捫有談詩舌,掛壁年來氣亦降。
”又評其詩稿云:“抱弓力大,琢玉功深。
登臨游覽之作,發(fā)山水之清音,寄風云之壯志,尤擅一時之勝場?!?div id="z9d35cm" class='inline' id='people_75077_0_28_comment'>
詞學圖錄
胡先骕(1894-1968) 字步曾,號懺庵。江西新建人。兩度留學美國,獲植物學碩士、博士學位。曾任中國植物學會首任會長、東南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大學植物學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員。南社社員。有《經濟植物學》、《懺庵詩稿》等。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邵祖平(1898-1969) 字潭秋,別號鐘陵老隱、培風老人,室名無盡藏齋、培風樓。南昌人。章太炎高足。執(zhí)教東南、之江、浙江、四川、金陵女子、華西、西北、重慶等大學、四川教育學院。建國后,歷任四川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青海民族學院教授。有《文字學概論》、《國學導讀》、《詞心箋評》、《樂府詩選》、《七絕詩論七絕詩話合編》、《培風樓詩存》、《峨眉游草》、《關中游草》。
人物簡介
邵祖平 1898-1969.2.5。
字潭秋,別號鐘陵老隱、培風老人,室名無盡藏齋、培風樓,江西南昌人。
早年肄業(yè)于江西高等學堂,為章太炎高足。
1922年后歷任《學衡》雜志編輯,東南、之江、浙江大學教授,章氏國學會講席,鐵道部次長曾養(yǎng)甫秘書,朝陽法學院、四川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華西大學、西北大學、西南美術??茖W校、重慶大學、四川教育學院教授。
有重輯本《培風樓詩》行世。
培風樓詩·江東云史楊圻序
余避亂天南半載矣。山居歲晚,幽寂寡歡。邵子潭秋投書見枉,錄詩示我,越數日輒相過談詩文,所見契合若符節(jié),于是益相得。潭秋嘗盡讀《全唐詩》,輯《全唐詩選》。又以絕句實先于律詩,其體直接樂府,曾著《絕句通論》二卷,分類辨體,論析精微,以餉學者,而后知潭秋詩學之閎且精也。記曰「不學詩,無以言」,則學詩尚矣。雖然,詩有正軌焉,有化境焉,有至情焉,執(zhí)此以求其工,蓋亦難言矣。夫清真麗則,準古開今,正軌也。文必己出,言無不宜,化境也。誠中形外,啼笑皆真,至情也。循正軌,臻化境,秉至情,而后其人之志氣事業(yè),行藏窮達,與夫時代隆污,家國治亂,莫不見于其詩,后之人亦于詩求而得之。故曰詩以言志,故曰誦其詩而后論其世。準是以論,蓋代不數人也。潭秋具湛深博通之學,抱雄俊特達之才,于詩神而明之,致力甚深。無唐宋門戶之見,博覽而精守。于李、杜、韓愈、少伯、長卿五家,尤所寢饋。故所為詩,閎肆健舉而氣骨清峻,不染時尚后山、遺山之病。七古剛健渾厚,五古高秀,近體清真而婉約。其尤足多者,氣厚而骨實,剛中健外,言皆有物。蓋所蓄者富,而所發(fā)者茂也。雖然,此言潭秋今日之詩,而非潭秋之至也。蓋潭秋今方壯歲,功業(yè)未就,經歷未老,他日所成就,其必與時進益,隨境變化。使其由是而之也,十年,我不知其所至也,二十年,我莫測其所止也。是可得而推之者也。我于是乎厚望潭秋矣。且我既誦潭秋之詩,潭秋亦盡觀余詩,雖阿譽在口,而能匡我所短,檢我之失。曰某篇宜刪,某注宜削,曰某章招盡言之過,某句非寡尤之道。其于我葆身淑子孫者,蓋再三致意焉。余則憬然懼,翻然喜,盡從其言而刪削之,是潭秋真知我且真愛我者矣。嗟乎!今天下譽我者亦夥矣,而能規(guī)我箴我者,未之聞也。有之,其惟潭秋。是潭秋不獨我之詩友,抑亦我之諍友。我性喜聞己過,其欣感為何如哉!潭秋今將入川,且刊其詩。告曰:請為序之。我交潭秋至暫,而獲益良多。乃論其續(xù)存之今詩,及其論我之詩,書之以識邂逅,而勉潭秋異日之成就,且以為券。己卯元旦江東云史楊圻序于九龍之山樓。
培風樓詩·羅浮汪兆鏞序
南昌邵君潭秋,曩游廣州,出示詩卷,余深嘆為當代翹秀,低回者久之。續(xù)稿三百,潛氣內轉,真力外腓,戛戛獨造,不墜凡響,其精到處,有振衣千刃之概。年光荏苒,潭秋縱浪江海,其詩益工,時賢將無與抗手矣。散原老人為潭秋鄉(xiāng)先生,稱其艱崛奧衍,意斂力橫,將張西江派之幟,猶未及見潭秋今日所存之續(xù)稿也。潭秋之詩,豈可以西江一派限之哉?世人標尚西江派者,類以山谷為宗,推衍于后山、簡齋。道光以來,詩學靡滑之習,誠非此不足以箴膏肓而起廢疾。然竊謂猶未盡也。淵明,尋陽柴桑人,其詩匪特為山谷、后山、簡齋之鼻祖,直足以籠罩少陵、昌黎,寓沈摯于閑澹之中,振奇崛于淵邃之內,其詣未易猝測也。西江派之昆崙、星宿海,終當推之,非僅僅以鄉(xiāng)土地方論定也。潭秋年富劬學,喜為深湛窈眇之思。續(xù)稿中如書懷詩,于淵明之為人,頗有所窺。今游湘桂,飽覽佳山水,又將入蜀,異時淬精擷英,由奇峍奧衍而歸于淵穆靜邃,其究極詩境,寧可以涯涘測哉?仆老矣,遭際亙古未有之劫,竄身窮海,未知尚須受幾許折磨以死,潭秋賢者,深明擇木之義,惟望其善自愛而已。己卯初春羅浮病夫汪兆鏞書于澳門。
培風樓詩·自序一
余幼多疾病,志學之年,不獲以群籍自策,日惟取唐宋以來詩人之作諷詠而已。誦之期年,精神啟沃,體中轉佳,中間志氣之抗墜,性情之通滯,幾前后相徑庭。每自驚喜而嘆曰:夫詩之所以為詩者,效蓋至是乎!年二十,始稍稍出里闬,理行役。尋陽出入路所由,而匡廬在焉??飶],天下之雄秀處也,其崖巒所磅礴,云物之郁滃,長松飛瀑,朝夕異態(tài),嘗攀臨不能有所發(fā),然致思所得,固已私之篋中矣。自是歷歲有作,篇什稍夥。游學金陵,吟詠尤密。竊維詩者,窮達所交倚,哀樂之節(jié)文,若裘葛之于冬夏,俾人以不至大苦者也。祁寒酷暑,人鮮不病,然而御裘葛者,雖病或加輕矣。極貴至賤,窮哀過樂,生死旦暮之所環(huán)伺,其危殆至不可口諭。使真知詩者過之,吾知其或免矣。且人之生也,游不能侶鹿豕,居不能友木石。以感焉,以觸焉,能無戚戚于中,惘惘于外乎?戚戚者無以聲之,惘惘者無以狀之,此天之僇人,人類之大苦也,烏足責之?紃察往昔,溫厚若三百,蘊藉若漢魏,奇放若太白,雄驁若東野,昌黎之莽蒼,次山之樸拙,玉溪之工麗,圣俞之平婉,山谷、后山之精嚴,香山、放翁之爽塏,其受才雖不同,其于聲,其窮達哀樂之情,則一也。知其意者,旦暮遇之。故一人之詞,眾賢皆備而不為泰,眾賢同去而不為約。不知其意,雖旦摹其體,夕肖其聲,無益也。魯男子曰:我將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莊子曰: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斯二語盡之矣。余受性梼昧,游惰成習,至于心知古人之意,自顧不后人,年已三十過一,未有寸成,而忽遘先君子之喪,萬緒悲涼,生人之苦,未有逾是。舊日所嗜唐宋諸家詩,舉莫予解,而三十以前所為詩四百馀首,隨予南北行者僅七八年,盡刊之則多疵累,去之又良不忍,遂取而痛刪之,得二百十馀首,都為一集。嗟乎,余方富于春秋,固當亟究群書,通世變,以蘄益人益己而免于棄物。志諸總總,日不暇給,又何為有刻詩之舉?其亦存志念之起伏,備行役之蹤跡,因而防極貴至賤、窮哀過樂之或至而求倖免乎?則余亦不能自知矣。詩存寫定后,抵書陳散原先生求序,不十日而序來,感其言微有不類余者,因自敘其學詩原委于此,且以質散原云爾。民國辛未邵祖平自識于杭州國立浙江大學。
培風樓詩·自序二
論詩于變風變雅之后,陶淵明、杜子美其嗣響矣。阮嗣宗、劉越石、謝康樂、陳子昂始各以其神理氣骨,才情風格,陵跨一時,然猶古之詩也。至中唐以韻味勝,晚唐以組練勝,宋人以意趣勝,詩始極其變態(tài)。時至元祐,詩之流派已盡,勉力拓之,僅得一元遺山而止。元遺山以后,可謂無詩,此詩視時代為隆污之說也。顧詩之所以為詩者,系乎人心,人心之邈忽遠闊,至不一律也。追怪物,出宇宙,超泰山,析毫芒,高翥遠游,退藏于密,豈可盡量?則如屈原之《離騷》,孔明之《梁甫吟》,元次山之《水樂》,家康節(jié)之《擊壤》,心聲沛布,似詩非詩,又豈可隨時代為升降乎?覈而論之,太白之七言歌行,王、孟之五律,東野之五古,昌黎之琴操,玉川之雜言,樂天之新樂府,魯望之吳體詩,東坡之議論詩,文山之《指南錄》,皋羽之《晞發(fā)吟》,林林總總,將為異中之同,又復為同中之異,似天壤間不可無此等文字者。則豪杰之士,不受時代約束,雖欲為之畫野,不能也?,F代之詩,有學于泰西,歸而為白話自由詩者,既無所成,而同光諸人為宋詩者,又復凋零殆盡。近十年來,有某報附刊某錄,以采風為名,號稱薈萃天下吟篇,而從未登載民生疾苦、匍匐告哀之詠。脩禊登高,視為常課,揖讓周旋,惟在冠帶,予心竊異之。四年前,曾刊布《詩厄篇》一文于《制言》雜志,痛陳二厄十二異之說。(全文附見本序之后。)嘵音瘠口,不蒙人察,反以賈怨召鬧。盧溝橋變起,天崩地坼,國步再移,寇氛匝地,衍淫江海。所謂某錄之詩人,有從賊伏誅者,有身膺偽職者,有坐沐鷹犬之豢養(yǎng)者,有遠丐雁鶩之殘粒者,蒲稗因依,菉薋繚結,狼貪奴拜,相習從風,詩教不幸,罹此膻辱。嗟我詩人,平日引商刻羽,嚼宮含徵,自許吐納騷雅,激揚清濁者,今乃穢賤卑屈,曾匹夫匹婦齊民之不如。吾固為吾《詩厄篇》不幸言中而悲,然幾亦疑心聲之詩,真不可恃,而頌詩知人之義,殆果不可通于今日矣。蓋嘗推論之,古之所謂詩人者,心期存于道術,憂愉周乎天人,不以窮達異節(jié),不因治亂改操。后世則有在野登進之殊,遺逸阨窮之怨,貌似閑澹,內實躁狹,言皆碩美,中乃螫毒。自潘岳、王融、宋之問、儲光羲、鄭虔、王維,以至曾覿、舒亶、趙孟頫、方回、危素、嚴嵩、阮大鋮諸人,所歷世愈紛亂,而所為詩愈整暇,開卷繹之,幾不省其為何代人。彼輩上者固有托二氏以自掩,假山水以自澤者,下者則公然殉利啖名,沈湎爵祿,媕然媚當涂而晞世,庸詎知詩之所以為詩乎?心精銷亡,百事舛謬,老佛為之逋逃,山林受其污嬻,猿鶴既慚,且羞卉木。雖曰其才足以登諸壇坫,其聲足以被之管弦,吾獨哀斯輩之不幸而識字讀書,曾不若負耒灌園引車賣漿者之尚足葆其素白也。祖平不敏,早年泛覽古者圣哲書傳,中歲敬受名師良友檠括,自世之亟變,恒驚立身一虧,負師友而辱先人。值茲大浸稽天,人欲橫流之際,要當競慎于取與辭讓出處動靜之微,冀可作一遭亂尚堪讀書之人。偶然作詩,奚當廁乎今之作者之林哉?顧受性善感,不能無作無存,十年前有《培風樓詩存》一冊,謬與世相見,今后續(xù)存其稿四百馀篇,紀歲月,述行旅,憫戰(zhàn)亂,悼窮黎,頗有峭拔沈厲之姿,無與溫柔敦厚之選。既不足為遺山之遺,更不足擬古哲遭亂所賦之變風變雅,然自審其心,尚非浮侈蕩佚忘所歸者,差足郵傳當今大人君子之前,歸而焚諸先人之墓,庶幾無所愧而已。稿既寫定,謬當付鋟,爰牽連書述近十年來詩學之蕃變,以及一己于詩之仞識于此。民國辛巳邵祖平自識于成都。
培風樓詩·自序三
予自民國辛酉習為詩歌,甲子始稍稍存稿,辛未間實刊《培風樓詩》,存于杭州。當時自擬每歷十稔,輒刻一稿以自娛。至辛巳年,果續(xù)刻《培風樓續(xù)存》于成都茹古書局,凡二冊。合初存詩,逾七百首矣。東倭禍作,予挈室隨國步西移,崎嶇巴蜀間,憂世念亂,感慨萬端。近詩又盈三百,固將續(xù)續(xù)為之,如骨鯁在喉之求吐,寒疾嬰體之求汗也。然吾孔圣有言,良農善稼,不必善穡。劉協(xié)《文心雕龍》亦云,才覈者善刪。則吾詩雖滿千,其亦有泛應率作,呺然漮虛,徒為貌存者乎?壬午春,旅渝州,都講大庠,有馀隙,因取而芟薙之,斂諸篋衍,得六百首,不分卷,將授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以貽同好。蓋平居之所觀感,遭亂之所發(fā)憤,亦庶足存其真于萬一矣。來渝后,溢其興為詩馀,得七十五闋,亦附卷后。至于自序所以為詩之旨,已分見辛未、辛巳兩自序中,仍廁列卷端,不復贅陳。世之知言者,庶并匡教之焉。民國壬午三月邵祖平自序其詩于重慶國立中央大學第六教授宿舍。
培風樓詩·自序四
《記》曰:「溫柔敦厚,詩教也?!埂对姶笮颉吩唬骸敢髟伹樾砸燥L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拐撛娭?,千古盡此數語。后世說詩不得其道,則有支離疑誤漫衍而無所歸心者矣。宋人詩話云,詩有別才,非關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此支離之說也。夫詩以理性情,性情者,人人所具,圣凡所齊同也。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為五常之一,惻隱之心,猶言惻隱之情也。人能擴而充之,則惻隱之情,可合于五常之仁。舜得八元八愷以為相,虞書不言其才,所可知者,元為善之長,愷悌君子見于詩,必有仁德者也。鄭子產之當國,民不能欺,列國不敢加兵于鄭,其才可知。而傳稱為古之遺愛,亦可謂為仁之一族。是才者,未嘗不在仁之中,而亦未嘗出于性情之外者也。千古圣賢,教人為仁者也。今之后生,學圣人為仁者也。溫柔敦厚,詩之教,亦仁之教也。今曰詩有別才非關學,則是先王之澤可忽,禮義之懿德不可好乎?且孔子明言:「小子何莫學乎詩矣,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蓋本有粲然之理矣。至過武城而笑弦歌,與點而同乎風雩浴沂,此圣人天趣之洋溢,非不衷于理也??鬃咏倘艘耘d觀群怨之詩理,而亦同情于弦歌風浴之趣致,是趣者,未嘗不在理之中,而同歸于詩教者也。而必曰詩有別趣非關理,是支離之說也。宋自慶歷以后,天下治韻語者皆宗杜甫,而有為之頌說者,曰老杜詩外,大有事在。夫言事者,如志慮忠純,殷憂黎元,奔走不忘行在,是可貴也。而必曰在于詩外,是以詩與事為二本也。周公,千古之詩人也。尹吉甫,亦千古之詩人也。有其詩發(fā)于中,自亦可有其事業(yè)驗于外,特事業(yè)之見與不見,則有幸有不幸耳。蓋古之所謂詩人者,溫柔敦厚,達于權變,根柢情性,感召人群,止乎禮義,懷其舊俗,豈有不能辦天下之大事者乎?今人見稷契無詩傳于后,以為以民饑溺為懷者,決不當作詩,遂謂杜甫自比稷契為妄,而為之寬假者則曰老杜詩外大有事在,疑誤后學,莫此為甚。不知詩根于道而不根于藝,稷契不害其無詩,周公、尹吉甫不害其有詩,杜甫不害其自比稷契。今必分事于詩外,是其志亦不廣矣。宋儒朱熹嘗有「荒于詩」之戒,而惑者味道之深,遂曰,口中之詩不必有,胸中之詩不可無。黠者張之,以為吾道矣,吾胸中有詩矣,三百首皆如吾詩之存于天壤間,阮陶李杜,特文人不知道而徒為詩者爾。則予圣自居,以矇瞽之獻箴誦詩者待人,溫柔敦厚之道何存?嗚呼!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則其人殆亦縱橫詭辯之不入道者耳,其言亦漫衍而無所歸心矣。予治詩已二十馀年,詩無所進。原知詩之所以為詩,自謂賢于昔者。挽近說詩,更有援泰西詩篇以繩吾華韻語者。故喻其體,必曰以舊瓶貯新酒,自序所詣,則但丁、莎士比亞、彌兒敦之名字滿紙,其惑與上述之事正同。蓋中國自有中國之國民性,衷乎才性,發(fā)乎情理,自可發(fā)皇光大中國之國詩。烏在學步邯鄲,失其國能,斷鶴續(xù)鳧,自取其悲憂乎?民國癸未十二月,商務印書館初刊予《培風樓詩》,今夏復當重版,因益以近二年之作二百四十馀首埤附其后,屬當自序其原委,因成詩說一首以代自序,庶海內知言之君子,共諟正其失焉。民國乙酉年五月邵祖平自識于成都國立四川大學。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繆鉞(1904-1995) 字彥威。江蘇溧陽人。生于河北省遷安縣。北京大學文科肄業(yè)。曾任河南大學、浙江大學、華西大學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有《元遺山年譜匯纂》、《詩詞散論》、《杜牧年譜》、《冰繭庵叢稿》、《冰繭庵剩稿》、《冰繭庵詩詞稿》等,與葉嘉瑩合著《靈溪詞說》、《詞學古今談》。
冰繭庵集外詩詞稿·繆元朗
繆鉞先生(1904—1995),字彥威。
江蘇溧陽人。
1924年肄業(yè)于北京大學文預科。
歷任省立保定中學和私立培德中學國文教員、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廣州學海書院教授兼編纂、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華西協(xié)合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1952年后,專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繆鉞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古典文學、歷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生前出版有《元遺山年譜匯纂》、《中國史上之民族詞人》《詩詞散論》、《杜牧詩選》、《杜甫》、《三國志選》、《讀史存稿》、《杜牧傳》、《杜牧年譜》、《三國志選注》(主編)、《冰繭盦叢稿》、《靈溪詞說》(合著)、《三國志導讀》(主編)、《冰繭盦序跋輯存》、《冰繭盦剩稿》、《詞學古今談》(合著)等專著,發(fā)表論文120馀篇,多數收入上述各論文集。
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首批博士生導師。
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中國唐史學會、中國唐代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等學術機構和學術團體的顧問。
先生性嗜古典,喜詩詞。
在中學時,就練習寫作古文、詩、詞,與同學共結詩社。
18歲高中畢業(yè)后,即以詩詞作品就教于籍忠寅、張爾田等前輩。
上世紀40年代,還曾加入由章士釗、沈尹默、喬大壯、江庸等先生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飲河詩社”。
先生曾在《自傳》中敘述自己詩詞創(chuàng)作的特點:“我從小就喜歡作詩詞,后來治史之馀,不廢吟詠。
我作詩詞,都是抒寫真情實感,不為敷衍酬應之篇、無病呻吟之作。
至于藝術風格,則是在承繼古人之基礎上以求創(chuàng)新。
我熟讀《詩經》、《楚辭》以及漢魏至明清諸名家詩集之后,擬取阮籍、陶淵明之寄興深微,李商隱之情韻綿邈,黃庭堅、陳與義之筆致峭折,而熔于一爐,自創(chuàng)新境,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至于作詞,則因才性之所近,小令取法秦觀、晏幾道,慢詞取法周邦彥、姜夔,亦兼采他家之長,蘄向于深美閎約。
” 先生生前只在報刊上發(fā)表過部分詩詞作品,但手訂了三卷《冰繭盦詩詞稿》。
1990年10月5日,繆鉞先生收到程千帆先生寄來的先生致劉永濟先生的書信復印件,其后給程先生的回信說到:“鉞致友人書札,多未存稿。
此次重讀諸復制件,恍如隔世。
其中詩詞,亦有未存稿者,可以補入也。
”秉承先生之意,筆者開始留心收集先生手訂《冰繭盦詩詞稿》以外的作品,漸有收穫。
近年來,筆者因為撰寫《繆鉞年譜》和編選《冰繭盦論學書札》(暫名),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從報刊書籍(如《學衡》、《國風》、《四川大學??贰ⅰ度嗣翊ù蟆?、《文獻》、《吳宓日記續(xù)編》、《茅于美詞集》、《方豪六十自定稿》等)和先生致友人(如劉永濟先生、陳槃先生、張志岳先生等)的書信中,又陸續(xù)讀到較多先生手訂《詩詞稿》以外的作品,于是就編成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份《冰繭盦集外詩詞》。
此處的“集外”,是在《繆鉞全集》版《冰繭盦詩詞稿》之外的意思。
2011年5月10日于晴軒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李汝倫(1930—2010),吉林扶馀人。
字懷仙,號種瓜得豆廬主人、得其所齋齋長。
詩人、雜文家。
1953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1957年后長期被逐鄉(xiāng)間勞動。
曾任廣東作協(xié)刊物《作品》編輯、副主編,《當代詩詞》主編,《中華詩詞》編委。
從事古典文學研究、新詩、散文、雜文、評論、隨筆寫作。
出版著作有古典文學研究《杜詩論稿》;評論集《種瓜得豆集》;詩詞集《性靈草》、《紫玉簫集》(獲廣東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紫玉簫二集》;雜文集《和三個小猢猻對話》(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李汝倫雜文選粹》、《李汝倫作品選粹》、《舊瓶 新酒 辯護詞——當代詩詞研究論文集》及散文、雜文合集《蜂蝶無緣》等。
1981年創(chuàng)辦并主編解放后第一家專門詩詞刊物《當代詩詞》,以品質高、選稿嚴、堅持法眼、公心、鐵面而享譽,刊物發(fā)行國內外,頗有影響。
其成就得文藝界前輩周谷城、程千帆等人的高度評價。
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作協(xié)理事,曾任廣東作協(xié)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室副主任、雜文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
為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
撥亂反正后,吾國第一份詩詞專業(yè)刊物《當代詩詞》即由李老創(chuàng)辦。
李老評詩,主公心、法眼、鐵面,又主持“李杜杯詩詞大獎賽”,獎掖后進,不遺馀力,可謂當代詩壇廣大教化主。
自八十年代起,二十馀載,致力于當代詩詞理論之建樹,有《為詩詞形式一辯》、《詩詞格律的四大美人》、《八十載沈冤案要翻——關于“學衡派”》等具重大影響力的論文行世。
近日萃成《犁破荒原》一著,這是他沖破歷史的重重藩籬,從事振興詩詞活動和發(fā)展的詩詞寫作的近三十年的記錄。
書中有他一系列開拓性的文章和講話,他以振聾發(fā)聵的聲音開始了他開拓性的詩詞活動歷程;有理論辯難,深刻有力且寓文采和諷刺的筆墨,批判和擊潰了數十年否定詩詞的各種有害觀點。
今日青年咸知傳統(tǒng)詩體之粹美,李老為詩詞正名之功,實不可沒。
李老詩以識見為主,而參以老杜悲憫之筆,成《紫玉簫集》、《紫玉簫二集》二種,早成當代詩壇經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