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呂碧城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閨秀詞鈔
字端寧,號髻儒,華亭(今屬上海)人,婁縣貢生周宗炘室。有《山舟紉蘭集附詞》。
名媛詩話
端寧輯《古今名媛考略》,裒然成帙,未竟業(yè)而卒。
《游山寺示侍兒》云“輝煌金碧寶蓮臺,每占溪山勝處開。
儂自耽幽為泉石,上山原不拜如來。
”余性不佞佛,讀此覺有同情。
呂湘 朝代: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呂湘,女,字惠如。
安徽旌德人。
呂碧城姊。
與妹碧城、美蓀稱"呂氏三姊妹",又有"淮南三呂"之目,皆從事教育,曾任南京兩江師范校長。
詩豐神秀韻,佳句甚多。
詞清婉秀雅,比之呂碧城,亦不多讓。
有《呂氏三姊妹集》、《惠如長短句》。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悟先,字省一。
姓高氏,江都人。
世為農(nóng)家,故省一生而誠愨,不染浮習。
年十二,執(zhí)母親哀毀不已,念母死何歸,人言佛法可冀超登,因有出世志。
以父在,當力養(yǎng),不果。
行及父沒,始投天峰寺薙染,復受具于揚州天寧。
嘗謂“出家祈登上果,今求修持之門,乃無知者。
”久之,始聞凈土之學于焦山僧,輒自立課程,專志持名不輟。
又數(shù)年,復有告以刻期求證念佛三昧者,省一聞之喜曰:“必如此乃稱圓頓,不然郁郁畢世奚為也。
”遂發(fā)愿閉關(guān)念佛,百二十日,期現(xiàn)證三昧,已入關(guān),妄念紛乘,波譎瀾翻,屢澄不止,期已滿,無所得,乃大憾。
規(guī)再入誓,必得乃已。
又數(shù)年復掩關(guān)于揚州,初念時,雜鶩如故,至五十日猶未已,復大戚彌加,懇摯如是者二十馀日,返觀心境,覺情識破壞,妄心漸息。
又久之,覺妄念之擾,日不過三五至,即見阿彌陀佛卓立空際,金容炳然,莊嚴微妙,不可名狀,歡忻禮拜,私自付度:“佛已在前,涕唾欠伸皆不敬,奈何?
”已而灑然曰:“父母于子,猶不以污穢為嫌,況佛乎?
”由是猛勇精進,持誦益虔。
又久之,心境廓然,皎如皓月凌空,善惡胥蠲,細微盡泯,萬念激清,纖塵不染,動靜如一,心口之際,惟有佛名,至是神氣倍充,不復臥寐,亦忘饑渴,食至則食,略無所苦,所居之室,墻壁皆虛,一望直達,光明洞徹。
諸佛菩薩,充滿大空,金地蓮池,七實行樹,宮室樓臺,多不勝數(shù),所行坐處,境界如一。
不別晝夜,暉麗無間,其超勝博富多凈土經(jīng)所未及。
一日方持誦間,見前有寶蓮花二,花上天人貌與諸菩薩同,而神似其父母,才一注視,其人已綏步至前,諦視之,果母也。
輾然語之曰:“汝以我故,發(fā)心出家。
汝今證道,我與汝父,亦以汝故,得生凈土。
今奉佛飭,特來慰汝。
”省一方起立,母止之曰:“佛正在前,不以我故,擾汝定力,汝志已慰,他日凈土,好相見也。
”言已遂隱,再視寶蓮,即大地眾華,披拂相似,迷不知處矣。
自證三昧后,心中凈境,不變不退,直至出關(guān),心境寂然,渾忘久暫。
雖逾百日,視若兼旬。
年才三十,證道如斯。
然終日誦佛,至老不倦,故眉發(fā)俱自,而顏色溫潤,狀貌嶷然。
有參謁者,惟語以入道緣起,及所證境界,或以禪教為問,則謝不知,其誠實如此。
嘗主天寧法席,未幾辭去。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寂于丹徒竹林寺,塔于夾山青龍麓,世壽七十有四,法臘五十有五。
釋機溥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機溥,字志西,號月呆。
姓劉氏,樂清人也。
母盧氏,感白衣種授子,于懷而孕,既舉,常默默如入定僧。
才及齜齡隨母禮佛,見僧即拜。
年十二,游龍門寺,聞鄰舍僧誦《彌陀經(jīng)》,能默記終篇,不遺一字,心有感發(fā),屢欲軼俗。
年二十,始從式公薙度,受具戒于大邑明因寺永智,習演教乘,漸得省解。
彥恢勝者,永智弟子也。
見溥誠篤,付以法衣,及歸適龍門山寺。
妙能法師方開蓮杜,因與斯會,專修凈業(yè),道風益著。
緇素皈衣,不勝指數(shù)。
光緒紀元創(chuàng)建凈濟寺,于郭路雙獅山麓。
蓮會再啟,魚梵之聲,六時不絕。
內(nèi)外肅然,不減林東規(guī)度。
十一年春,延大海法師入寺,崇專講席,提倡凈土宗旨。
丁亥三月,應太邑紳耆之請,主明因丈席,頻歲宏戒傳經(jīng),聲德遠施。
莘莘衲子,望風而至。
溥性簡質(zhì),貌度沖和,言語率真,誠心愛物,生平戒律精嚴,功行超卓。
雖事繁形疲,必晚息早起,禪誦不輟,午則隨眾作苦,載笠荷鋤從事蔬圃。
有棲賢、百丈遺風。
晚歲體氣康強,頂骨隆起,色如渥赭,狀類肉髻。
蓋年已七十矣,童顏鶴鬢,目光炯炯,能睹小字藏經(jīng)。
居恒持誦《大悲神咒》甚虔,靈應甚著,凡有祈禱,俱獲痊安。
宣統(tǒng)二年,壽已八十,為弘戒法,得尸羅弟子,百廿三人,洽符遠公蓮社之數(shù),故卐蓮有“一百廿三人入社,往生都在藕花中”之句。
蓋由往昔倡導,兩寺蓮社,功深果熟,故致此兆。
溥后五年,果有往生凈土之徵,寂前一夕,自謂定中見白衣大士,滿身瓔珞,乘百寶船大如山,凌空來迎,遂得西向念佛而去。
塔于寺左,鳳岡之陽。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蔡元培(1868-1940) 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紹興山陰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學術(shù)"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shù)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shù)研究的主張。
維基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蔡元培)敱,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隺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中國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人物、翻譯家,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
他曾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亦被普遍認為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qū)。
蔡元培25歲成進士,被點翰林院庶吉士,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shù)」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shù)體制改革。
他也是中國國民黨監(jiān)察委員,四一二事件時領(lǐng)銜發(fā)表《護黨救國之通電》,要求清黨。
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shù)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后的思潮。
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
手定教育方針,創(chuàng)立現(xiàn)代教育制度。
把北京大學學術(shù)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chǔ)。
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
倡導自由思想、民權(quán)與女權(quán),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875-1925,原名湘,行名賢鐘,字惠如(作蕙如),又字云英。
安徽省旌德縣人,生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她三歲時,父親呂鳳岐乃于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后歷任國史館協(xié)修、玉牒纂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3萬卷。
書香之家的熏陶,使得呂氏四姐妹聰穎而早慧。
清末時期,除小妹呂坤秀年齡尚小之外,呂惠如和她的妹妹呂美蓀、呂碧城都以詩文聞名于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div id="plvnh9l" class='inline' id='people_74411_0_3_comment'>
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惠如女史,旌德呂佩芬太史長女。
太史女三,次美蓀,次碧城,與惠如并以文藝知名海內(nèi)。
惠如工書畫,山詩詞,尤長雅學。
為人婉昵淑慎,在江南主持姆教有年,舊家名門慕其風,爭遣子女來學,一時稱盛。
憶共事女學時,暇輒相與考證名物,予每取新說以訂古箋,偶進一解,必為首肯。
嘗為予作采菊圖,題句云:天下奇才三徑遠,人間冷眼萬花空。
可以覘其襟抱矣。
其詞長調(diào)雅近玉田,小令頗得易安神味,造境絕高。
如踏莎行云:冰壺休涴九秋心,天寒珍重姮娥寡。
洞仙歌詠菊云:端不負初心,寂寞東籬,總未向、春風低首。
祝英臺近云:似聞鶴語空山,忍寒餐雪,總不向、紅塵飛到。
憶舊游云:平生不愿枯寂,冷處亦清華。
高陽臺云:梅花懶續(xù)東風夢,抱幽香、自老青天。
諸語均非尋常閨閫所能道。
身后遺稿散佚,所為詞或不止此卷,疇昔所得,僅此而已。
榆生詞長徵求海內(nèi)遺著,特為錄寄,并略識其生平如此。
上猶蔡嵩云附識。

人物簡介

撈月集
谷海鷹,一九六八年生于天津,業(yè)醫(yī)信佛,歸心凈土。素耽詩詞,二零零二年師從沽上半夢廬王蟄堪先生,師賜齋號喚云樓。近一心向佛,疏于吟詠,自改齋號為非非小筑。雜采眾長,厭矯飾而尚清醇,忌叫囂而求含蘊,雖未能至,而心向往之。有《撈月集》(詩詞集)、《碎花一掬》(隨筆)等。
撈月集·序
《撈月集序》  作者:熊盛元 津沽谷君海鷹,習醫(yī)信佛,性耽吟詠。
觀其所作,立意遣辭,皆戛戛獨造,鮮有抗手。
其詩清曠,其詞綿邈,得司空表圣“超詣”之境,所謂“少有道氣,終與俗違”、“誦之思之,其聲愈?!笔且病?div id="jrvvddz" class='inline' id='people_75541_1_2_comment'>
其所以將詩詞集命名為“撈月”者,蓋其戊申降世,生肖屬猴也。
夫“猴子撈月”,雖為動畫電影之名,而其典實出《法苑珠林·愚戇·雜癡部》,略謂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
有五百獼猴游行林中,至一樹下。
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xiàn)。
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
”諸獼猴議言:“云何能出?
”獼猴主曰:“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輾轉(zhuǎn)相連,乃可出之。
”諸獼猴即如主語,輾轉(zhuǎn)相捉。
未幾,樹枝斷折,一切獼猴皆墮井中。
海鷹君以此名集,實蘊佛家動念輒妄、認有皆空之理,轉(zhuǎn)覺山谷道人《沁園春》所嘆“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湯義仍《還魂記·冥誓》所謂“是人非人心不別,是幻非幻如何說。
雖則似空里拈花,卻不是水中撈月”,皆似未達一間。
何則?
以其情執(zhí)太重,一如樹神譏諷獼猴之偈所云“坐自生苦惱,何能救世月”也。
由此可知,“撈月”一名,不惟已悟物象皆如幻影,起念盡為虛妄,亦隱含釋氏三生因果之旨也。
《撈月集》中,時有宣說佛理之作,而所拈之境,則極煙水迷離之致。
如 “明波蛻影碧參差,又是春光欲盡時。
柳尚沈迷甘墮絮,花方徹悟拚離枝。
耽禪孤閣餐霞早,愛月連宵入夢遲。
廿載情絲今已竭,冰心只付片云知”(《暮春雜詠》)、“碧藕漙珠露,紅蕉綰客襟。
一年萍跡枉追尋,風擷輞川清韻,高柳付蟬吟。
欲借觀花眼,來修逝水心。
劫塵狂處叩青禽。
幾度魂迷,幾度怨痕深。
幾度夢醒回首,天外響瑤琴”(《喝火令·乙酉生辰》)、“絕世瓊姿難自處,隱向深宵,怕見蛾眉妒。
卜得塵緣嘆一縷,空勞星月題朱戶。
天意何由慳會遇,譜倦殘更,仙韻無人顧。
玉骨支離眠瀣露,為誰癡守香如故”(《蝶戀花·曇花》)、“臘尾欣逢二度春,誰憐新歲守空塵?
從知天道酬人道,一種炎涼共喜嗔”(《丙戌歲末立春 》)、“漫聽寒蟬斷續(xù)吟,些微幽思透商音。
丁寧客羽還留夢,檢點青痕莫染金。
云有態(tài),水無心,水光云影兩交侵。
高天幾許清涼意,卻向紅塵細細尋”(《鷓鴣天·早秋》)、“乞得冰輪作玉梭,鬘天織就忘情羅。
恩經(jīng)怨緯千千結(jié),了卻三生夢幾多”(《無題十首》之九)……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云:“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然詩語、禪理,畢竟是二非一,未可等同。
錢默存先生《談藝錄》闡之曰:“滄浪別開生面,如驪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獨覺,在學詩時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詩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韻自廣;不僅以學詩之事,比諸學禪之事,并以詩成有神,言盡而味無窮之妙,比于禪理之超絕語言文字。
他人不過較詩于禪,滄浪遂欲通禪于詩。
胡元瑞《詩藪·雜編》卷五比為‘達摩西來’者,端在乎此”,妙哉此語。
細品海鷹君詩詞,似對此頗有妙悟也。
茲舉其五律《雪》詩,試作箋釋:
點罷羅浮靨,遙聞郢客歌。
光潛心鑒月,香冷夢凝柯。
一色齊三界,千身證六和。
從風隨意住,天地起沈疴。
首句典出《龍城錄·趙師雄醉憩梅花下》: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仆車于松林間,酒肆旁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師雄。
與語,但覺芳香襲人。
至酒家共飲,有綠衣童子,笑歌戲舞。
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
“羅浮靨”,代指梅花,暗逗“雪”字。
高啟《梅花九首》:“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亦此境也。
次句則用宋玉《對楚王問》之典:“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亦點“雪”字。
兩句蓋謂己以梅點額,與時下俗艷迥異,一如陽春白雪之曲和者寥寥也。
第三句孤迥高寒,化用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韋處厚《葫蘆沼》 “疏鑿徒為巧,園洼自可澄。
倒花紛錯繡,鑒月靜涵冰”、連文鳳《題濕洞》“洞門深鎖碧泉寒,控寒玉壺冰雪貯”等句無痕。
“光潛”,指雪內(nèi)外瑩潔,而又韜光晦跡;“心鑒月”之“月”,非惟中天之月,亦隱喻真理、真善美及自性等……此句境界略似李商隱《無題》“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可見襟懷高潔。
“香冷夢凝柯”,語極輕靈,謂夢隨雪花凝于梅柯冷香之中,似從高駢《對雪》“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與林逋《梅花》三首“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技”化出。
此聯(lián)仍扣住“雪”,不即不離,且曲曲傳出冷懷幽抱。
第五句中 “一色”者,雪之本色,一白茫茫也,亦即孔子所謂“素以為絢”(《論語·八佾》)。
“三界”者,就俗世而言,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就解脫而論,乃指斷界、離界、滅界;而就無差別境界觀之,則法界、心界、眾生界也。
句中著一“齊”字,最見妙悟,蓋謂但得心地如雪,不染塵滓,便可證得如如,而入一真法界也。
此句雖側(cè)重說理,而仍不離“雪”字。
第六句就扣題論,“千身”乃從陸游《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而來;而就闡理看,則蘊《大寶積經(jīng)》“我常舍千身,支分及頭目。
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之意。
“六和”者,儒家謂以滑、甘調(diào)制酸、苦、辛、咸四種滋味。
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zhì)也。
”鄭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謂六和。
”李九齡《寒梅詞》云:“霜梅先拆嶺頭枝,萬卉千花凍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以此扣“雪”,又藉以闡明佛理,蓋佛家“六和”,乃身和(共?。⒖诤停o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也。
此聯(lián)由一己轉(zhuǎn)寫眾生,自度度人,立意高遠正大,最見菩薩心腸。
第七句“從風”,隨風也,亦即“因風”,典出《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王凝之妻,即謝道韞。
此又暗扣“雪”字,章法細密。
“隨意”,語出《三國志·魏志·程曉傳》:“官無局業(yè),職無分限,隨意任情,唯心所適。
”雪本無蹤,隨風飄灑,“隨意任情,唯心所適”四字,恰可狀之。
末句承前,謂末法時代,天地皆病,況蕓蕓眾生耶?
但能“隨意任情,唯心所適”,祛妄去執(zhí),證取“六和”,則“沉疴”自起矣。
海鷹本以醫(yī)為業(yè),又耽佛法儒道,故以“起沉疴”煞尾也。
前七句皆詠雪,惟于卒章顯志,彌見其發(fā)心之大,濟世之殷也。
元遺山云:“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此之謂也。
海鷹于詩詞一道,別有會心。
嘗函告我曰:“十幾年前的多愁善感并未完全泯滅,只是因閱歷與見解的豐富能隨時化解。
從前如洶涌澎湃、連綿不絕的潮水般的情緒波動,而今只如一陣拂面的輕風。
所以也不能說那些感情豐富的詩詞所反映的不是現(xiàn)在的我,確切地說,應為我現(xiàn)在的一些瞬間。
瞬間過后,另一個我取而代之。
”此雖其一己體會,而可藉以窺探曠古詩心,誠可謂片言盡釋千年惑者也。
其于杜詩,頗賞“兩個黃鸝鳴翠柳”,謂“我就喜歡那樣的置身世外的風格”,而最賞“王維的輞川諸詩”,以其“空靈超脫”也。
故欲明其詩詞旨意,當從“置身世外”、“空靈超脫”八字著眼,方能體會個中真趣也。
其詞則守律甚嚴,所填慢詞,一字不茍,于四聲吃緊處把握尤準。
如《三姝媚》:“虛欞晨霧掩。
望茫茫華都,夢沈神黯。
萬木蕭疏,任日烘星琢,雪皴霜點。
綠萼重來,香暗度、空庭塵檻。
解事風輕,閒曳瓊枝,恍聞魚梵。
多劫情絲難懺。
甚散落天花,逗襟成魘?
慧業(yè)蘭因,竟托根萍絮,影消痕淡。
譜澀朱弦,慚未有、禪心如劍。
記取笙歌酣處,波深浪險。
”自注云:“此調(diào)二句領(lǐng)字后連用四平聲,末二字去上聲,木、萼、落、業(yè)、澀等處需入聲,連仄處盡量分上去、入去。
”蓋參照梅溪、夢窗同調(diào)詞定律也。
其實海鷹倚聲非僅側(cè)重聲律,更追求立意高遠。
即如此詞,上片寫清晨夢醒,推窗望遠,大霧迷漫。
在萬木蕭疏中,綠萼梅卻送來暗香,繚繞于空庭曲檻。
梅本與禪有不解之緣,故依稀聽到木魚梵唄之聲也。
下片意脈不斷,以“多劫情絲”過度到懺情。
天花沾襟,結(jié)習未消也;絮果蘭因,業(yè)緣太重也。
此自嘆亦慨世人結(jié)習太重、剛強難化也。
所可憾者,無犀利禪劍斷其塵根,只能漫拂瑤琴,冀其覺悟耳。
一結(jié)自警并告誡世人:萬勿沉溺塵海之中,否則必涉“波深浪險”,而萬劫不復也。
全詞寄寓禪理而不枯窘,誠非易易。
老杜詩云:“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戲為六絕句》)。
縱觀海鷹《撈月》一集,題材似不寬闊,古風亦付闕如。
所作雖美如蘭苕翡翠,而終乏掣鯨碧海氣象,蓋其每孤窗自守,不好出游,故筆路眼界,猶未臻恢弘之境也。
蘇子由云:“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上樞密韓太尉書》)。
海鷹君春秋尚富,倘能于博覽萬卷之馀,更行萬里之路,則他日之造詣,未可限量也。
海鷹君勉乎哉!
二00九年十二月廿八日,歲次己丑暢月,劍邑熊盛元草于洪州
撈月集·跋
此書從資料收集、整理、校稿,乃至請人題簽,全仗晦窗先生。較之他的熱心,散淡的我反如局外人。 我因常歷傳奇事件,故深耽內(nèi)典,懶于世事,雖愛詩詞,亦不過隨緣而已。自知塵緣已淡(一九九八年一道行高深之比丘尼曾提及我的過去生,點化我,并預言我的未來,經(jīng)十馀年驗證,其言真實不虛),文字之緣亦將盡矣,權(quán)將此書作為今生對詩詞的紀念,水月空花,付之一笑。 感謝吟壇諸師友,特別是晦窗先生,并謝吳利環(huán)老人為此書題簽! 阿彌陀佛! 己丑臘尾谷海鷹于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