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錫金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人稱「謝四」。
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
至其父謝樹棠習(xí)岐黃之術(shù),以醫(yī)藥活人。
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文人謝錫朋受書,后入廣東寓臺文人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
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xué);光緒十六年(1890)在自宅設(shè)「養(yǎng)閒軒」,傅錫祺、張麗俊于此時受業(yè)門下。
光緒二十年(1894)應(yīng)大雅張家之請,授學(xué)于「學(xué)海軒」。
張書炳、張德林、張曉峰,皆為其弟子。
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
曾與林癡仙、林資修、連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俗稱「睦督科」);又于風(fēng)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
如是數(shù)年,竟抑郁以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印;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錄有當(dāng)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yùn)、陳基六之詩作 。
茲以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為底本,參照鄭鵬云《師友風(fēng)義錄》、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王建竹《臺中詩乘》等編校。
全臺詩
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稱之為「謝四」。
光緒年間秀才。
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始習(xí)岐黃之術(shù),以醫(yī)藥活人。
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謝錫朋受書,后入?yún)亲庸忾T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
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xué);光緒十六年(1890)應(yīng)大雅張家之請授學(xué)于「學(xué)海軒」。
傅錫祺、張書柄、張德林皆為其弟子。
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
隱于醫(yī),與林癡仙、林資修、連橫等人過往甚密。
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
晚年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又于風(fēng)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
如是數(shù)年,遂抑郁而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印;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
后來又有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當(dāng)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yùn)、陳基六均有詩收錄其中〖參考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58年?!健?div id="sumjaph" class='inline' id='people_70733_1_16_comment'>
以下所收詩作,據(jù)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壙詩集》進(jìn)行編校。
(施懿琳撰)
陳基成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基成(1858~1932)〖參考其弟基六〈哭胞兄基成先生〉詩云:「海外靈光殿,人間野史亭。
天催雙鬢白,鬼妒一衿青。
影忽分鴻雁,原愁過鹡鸰。
吹塤何處去,丹旐嘆飄零。
」「世世為兄弟,來生可有緣。
昔稱三列宿,今剩一臞仙。
花萼樓無色,池塘草不鮮。
眉山風(fēng)雨夜,腸斷對床眠。
」此詩收于《詩報》第三十七號,1932年6月15日;楊基礎(chǔ)〈挽陳茂才基成先生〉:「鰲峰物望久推崇,少日懷才入泮宮。
漢學(xué)興隆憑鼓吹,藝林拔幟建奇功。
」同刊《詩報》第三十七號,1932年6月15日。
據(jù)此推知其卒年當(dāng)在1932年。
〗,臺中牛罵頭(今臺中清水)人。
清光緒年間縣學(xué)庠生。
陳錫金(1867~1935,字基六)之兄,時人并稱為陳家二難〖參考洪以南〈廿四日赴陳世科君午宴于福建會館〉、〈同夜又赴陳世望君之宴于富春亭〉以陳世科、陳世望稱「陳家好二難」,因之當(dāng)時亦有稱陳基成、陳基六兄弟為「陳家二難」。
〗。
改隸后曾任牛罵頭區(qū)街莊長數(shù)年,后因?qū)珓?wù)極度投入,積勞成疾,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辭職〖參考《臺灣日日新報》,「島政」欄,「臺中近信」,1901年4月26日,第三版。
〗。
目前所見作品不多,茲據(jù)《江瀕軒唱和集》、《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輯錄。
林拱辰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拱辰(1872~1932)〖林拱辰生年,依據(jù)傅錫祺〈櫟社社友題名錄〉(毛筆撰寫,家屬保存之原始史料):「林拱辰,住嘉義廳斗六堡斗六街,第557番地,明治五年(1872)壬申七月十五日生。
」卒年昭和7年(1932)7月12日,依據(jù)斗六市戶政事務(wù)所提供戶籍資料。
〗 ,清嘉義廳斗六堡(今云林縣斗六市)人,「櫟社」早期社員〖林拱辰為櫟社社員。
根據(jù)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1907年10月26日,該社在彰化賴紹堯家舉行詩會,共有社員13人及斗六吟友林濱石、黃丕承、黃服五、林拱辰4人出席,「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認(rèn)為社友。
」該書其后各年之記載,林拱辰等人未見出席該社內(nèi)部集會。
又據(jù)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1910年4月24日記載櫟社「庚戌春會」出席者名單,將林拱辰列入社員,內(nèi)容如下:「我社友蔡啟運(yùn)、陳基六、王卿淇、賴紹堯、林拱辰、傅錫祺、陳滄玉、袁炳修、林癡仙、林仲衡、林□堂、林幼春、陳槐庭、連雅堂、莊伊若、鄭汝南、黃旭東、張棟梁、林載昭與予等,贊襄社員陳織云,馀不付(赴)會社員蔡惠如、葉篤軒、陳聯(lián)玉、林文華、莊云從,馀數(shù)名忘記。
」可見當(dāng)時張麗俊也認(rèn)為林拱辰是社員。
推測可能林拱辰等人,后來未參加該社內(nèi)部活動,《櫟社沿革志略》出版時(1931)才補(bǔ)上這句:「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認(rèn)為社友。
」(此條考證廖振富提供。
) 〗 ,「斗山吟社」社員,曾任東洋協(xié)會講師,并參與發(fā)起成立大稻埕「鯤溟會館」〖參考賴美燕《斗六地區(qū)文學(xué)發(fā)展之研究》,南華大學(xué)文學(xué)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 。
詩作散見《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志》等報刊雜志,今據(jù)以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