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觀衡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三
釋性潔,字潤庵,別號樂愚,博野人,失其姓氏。
童年依城西寺瑜伽師剃落,習讀經(jīng)論。
年二十,隨香者步至五臺山,見師子窟法席之勝,乃求依止。
時空印喜其年少氣勁,許之入堂。
三年之中,《華嚴大鈔》與諸經(jīng)論,聽習已周,究竟佛法大旨,不在文字知見,因棄前日所蘊,敝衲一肩,孤身萬里,??抵諸祖道場,禪講尊旨,一視無馀,拂衣竟去,仍歸五臺。
空印視之曰:“南方行腳,一遭一領(lǐng),破衲也,不曾換郤。
”性潔曰:“師不與換,誰能換得?
”空印頷之。
萬歷庚子,隨侍空印至燕京,止明因寺,啟《楞嚴》法席。
踰年南行,止雙徑凌霄峰下,而同侶觀衡禪師方出天臺,直造徑山相訪,見之大喜。
是時茶熟,要衡入山摘茶。
曰:“住山人貪心亦不除,多茶何為?
”潔曰:“你也得飲。
曰:“我祗待人以茶飲我。
”潔一喝,曰:“幸汝不似我般人。
”已而去,潔亦結(jié)社匡山棲賢寺。
未幾,復持缽白門,縛茅于謝公墩右。
雖在城市,蕭然獨處,瓦罐茶鐺,更清于巖穴深處,真火宅中一團冰雪。
有為煩熱所逼,一與相接,頓入清涼,從此高人名士多就之消其俗燄,即廛肆若山林未舍人間,已超然世外矣。
而大司馬李公殿元劉公密契尤深,而印入心源者,則宗伯凌公、侍御陳公已形影無間。
于是易茆茨以甍棟,儼然一功德林。
因自棲賢來,亦額曰:“棲賢。
”志不忘也。
潔居此二十馀年,煙霞城市,變幻無時,心目間唯匡廬在望而已。
以崇禎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卜塔于牛首山中,啟穴則有山之耆宿號慧明者。
先在其中,乃二函同葬,共作一塔,亦如多寶、釋迦,分坐一塔,以示“十世古今,終始不離于當念,十方剎海,自他不隔于毫端”者也。
癸未,釋觀衡為之銘,具《顓愚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八
釋寂定,字自如,別號鐵牛。
姓張氏,劍川人也。
明天啟間,隨南禮科給事中揚棟朝之任金陵,習見俗榮,頗懷厭惡,思舍去之恐不得,遂乃解衣履,置之眢井,眉竟從之逸。
已乃知其至衡岳為僧,初受度于無相隱者,時年十七。
后受戒于三昧,復游大江南北,參請名宿,博研經(jīng)律,仍返南岳,依顓愚得其法。
登壇講授,名與師埒。
明崇禎辛巳,歸滇住雞足山,弘敷法席,名振一時,乃建斷際庵,居之數(shù)載。
劍川趙鶴公,州之耆儒,仰其德教,延至石寶山,趙氏所建曰“寶巖居”。
寂定既主寶巖,不復至雞足。
其時清師定滇,明桂藩出奔緬甸,故錦衣衛(wèi)都督指揮段晅棄官歸,與為方外交,請為卜地石寶山頂,填筑龍湫,別建佛頂寺,寺成,主其法席。
鄧川劉濤石致《大藏》一部,庋寺閣。
清順治己亥冬示寂,壽六十一,臘四十四。
寂定宗律湛深,尤精教義,書兼行草,有閣帖遺意,雞山猶存墨跡。
所著語錄詩文十卷,未梓而佚。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音可,字元白,姓鄧氏,武岡人。
年二十,謁顓愚衡,遂祝發(fā),學圓通法門。
參訪博山、湛然、憨山、雪嶠諸老,后謁天童密,多所咨叩,榰柱大法,人或忌之,翩然辭去。
過江陰,黃子介請開堂,因溯江右,恢復泐潭祖庭,一鼎新之。
乃掃遠祖塔,至浮山,四眾請,弘法慧山二十馀年,重建佛剎,宗風烜赫。
居無何,退休舒城華蓋山。
復應安徽張撫軍之請,住錫皖城清涼,撰集《圓通廣懺》六十卷,鏤版行世。
一日示微疾,委順而化,塔于灊之天柱。
世壽七十六,僧夏五十六,著《語錄》若干卷。
音嘗棲黃山蓮花峰庵中,有詩曰:“黃海青蓮開萬仞,天都猶下未為高。
予何直到青云上,樂道三年此結(jié)茅。
”其神識超曠,非久住黃山者弗能道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仁里,字尊美。
姓王氏,邵陽人也。
生性淳樸,幼失恃怙,早歲祝發(fā)青云山。
年二十,受具于岐山恒志。
志宗規(guī)嚴厲,不稍寬假仁乘戒俱,急冤親等,慈杜多行,成道譽漸著。
光緒初,邵北緇素于白云巖辟創(chuàng)毗盧寺,迎仁主之。
此地林壑幽險,風氣渾噩,未幾禪侶蒸蒸竟成叢席。
邵城東有點石庵者,自顓愚禪師開化后已,百有馀年,風雨剝落,棟宇將傾。
庵眾乞仁主持,再弘悲愿,不數(shù)稔殿閣巍巍,照耀山谷。
丁未冬傳戒于毗盧,得新學一百九十馀人,誘掖孜孜不倦津梁。
獨以寺無大藏,學子雖勤,莫窺秘要。
庚戌夏,詣闕請經(jīng),繞道名山,再經(jīng)霜雪,始達京都。
時寄禪敬安主天童,邀之入山度夏,及其行也。
并勖以詩,多敘其平生懿行,有可采者,略云“多生忍辱運悲深,刀割香涂不動心。
蚤虱紛紛來乞食,舍身為彼立叢林。
”蓋仁嘗蚤蛩滿衣,或為去之。
仁笑謝曰:“我已舍身,為彼立叢林,奈何遷去,違我本愿。
”又,“錫杖繩床手自將,廣行方便作津梁。
欲知德被?蟲細,看取隨身漉水囊。
”仁恐水中有蟲,先以紗囊漉之,始飲故云。
又,“聞師行腳宿山庵,饑吃拳頭味亦甘。
月出窺園猶拔草,令人思念每生慚。
”仁嘗行腳至一庵投宿,拒而不納,棒喝隨之。
仁竟怡然順受,月出猶為之除草。
庵主感悟向之禮謝。
其居點石也,每苦乏絕,而仁四來不拒一粒同餐,禪誦自若,故詩又云:“點石庵中苦異常,平居十日九無糧。
唯將一滴??溪水,散作醍醐上味嘗。
”寄禪贈詩十四章,多不備錄,錄其紀實者。
仁雖專心持念,而禪景清超,亦時動吟興。
《除夕》云:“清間佳趣在林泉,淡薄風光不世緣。
瓦灶通燒松火煖,砂鐺爛煮菜根鮮。
從來處富爭濃艷,自古居貧淡爨煙,輸我山僧忘歲月,不知明日又新年。
”癸丑臘初,偶有不適靜坐,二十日,沐浴更衣,合掌西向,一聲佛號,遽辭塵世。
癸丑歲十有二月二十三日巳時也,壽七十有五,臘五十有五,塔于庵左。
仁堅忍精進,形容枯寂,口期期若不能言,而筆下灑灑千言立就,長坐不臥者,五十馀年。
冬夏一衲,不蓄私財。
參父母未生前句得悟后,即翹心凈土,四十年不二心力,故說法示眾以念佛為指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