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許夢青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許咸中(1847~1884),字梓修,號爾爵,別署梅峰、克仲、惜花使者,清鹿港邑庠生。
光緒乙亥年(1875)入泮宮,名列前茅,文名藉甚。
乃厥后三與秋闈,均未得售。
由是絕意功名,縱情詩酒,風(fēng)流自賞,聊以忘憂。
所作詩文多不存,今僅傳其不遇時所作之詩六題六十四首,見其子許夢青《鳴劍齋遺草》〖許常安編,高雄,大友書局,1960年。
〗附錄。
以下即據(jù)以校錄,凡該書附錄勘誤表已標(biāo)出的誤字,均據(jù)以改正,不再附注說明。
(吳福助撰)
莊士哲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莊士哲(1850~1918),號仰山,清彰化鹿港廩生。
曾任教于彰化磺溪書院及白沙書院,鹿港名詩人施梅樵、許夢青為其門生,而莊太岳、莊垂勝則為其子嗣。
明治卅一年(1898)任職辨務(wù)署參事,明治卅五年(1902)擔(dān)任鹿港區(qū)長,獲總督府頒授紳章。
熱心公益,凡有利于鄉(xiāng)里之事務(wù)無不盡心謀畫。
曾參加「鹿苑吟社」,對鹿港文風(fēng)的振揚(yáng),頗有貢獻(xiàn)。

人物簡介

梁溪詩鈔
華毓榮,字慕桓。
清光緒時無錫人。
監(jiān)生。
有《柏蔭亭詩鈔》。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蔡見先(1855~1911),字振豐,又字啟運(yùn),號應(yīng)時、運(yùn)時,以字行。
清新竹縣人。
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職。
蔡氏博學(xué)能文,喜兵書,好交游,時與諸名士詩文唱酬。
光緒十二年(1886)將「竹社」、「梅社」改組為「梅竹吟社」,并擔(dān)任社長。
光緒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遷居苗栗苑里。
乙未割臺之際,曾襄助表兄丘逢甲舉兵抗日。
明治三十年(1897),與鹿港文人洪棄生、許劍漁等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
同年三月,應(yīng)苗栗支廳長橫堀氏之聘,擔(dān)任事務(wù)囑托,并授佩紳章。
十月,又應(yīng)苑里事務(wù)署長淺井氏之邀,編修《苑里志》,旋任苗栗辦務(wù)署參事。
明治三十九年(1906),與林癡仙、林幼春等人創(chuàng)立「櫟社」,為創(chuàng)社九老之一。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區(qū)長。
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縣知事櫻井勉離去,改由蔡啟運(yùn)擔(dān)任社長。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
蔡氏生平好擊缽吟,其子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收錄其擊缽吟作百馀首。
所著《養(yǎng)馀軒詩鈔》,今已佚。
〖參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欄,詩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著」欄,蔡啟運(yùn)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710至711。
〗 今蔡氏詩作據(jù)《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竹梅吟稿》、鄭鵬云編《師友風(fēng)義錄》、《萊園第三周年詩會稿》、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櫟社第一集?啟運(yùn)詩草》、曾笑云編《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資料輯錄編校。
(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仁思(1858~1897),字藻香,號子芹,又號石峰,清彰化鹿港人。
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舉人。
生具奇才,有豪杰氣,與鹿港生員許咸中交情甚篤,對其子嗣許夢青亦關(guān)照有加。
割臺之際,臺中知府黎景嵩,在彰化白沙書院設(shè)籌防局以禦日軍,施仁思挺身而為佐理。
及日軍陷竹塹,施氏更與武進(jìn)士許肇清,偕同鹿港士紳組成義勇軍,共謀抗日。
及彰化城陷,為奉親保家,始攜眷返回泉州。
光緒二十三年(1897)六月卅日病卒,著有《施子芹先生詩文集》,今不傳。
以下詩作據(jù)施梅樵編《孔教報》、賴子清《臺灣詩醇》、洪寶昆《瀛海吟草》、陳漢光《臺灣詩錄》等輯錄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貽林(1859~1927),字登如,號紹堂。
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緒年間渡臺至鹿港設(shè)席,遂定居當(dāng)?shù)亍?div id="vlmc5cg"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68_0_1_comment'>
光緒九年(1883)參加歲試,蒙臺澎兵備道劉璈取進(jìn)縣學(xué),后來捐輸賑恤,以增生援例授貢生。
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與鹿港洪棄生、許劍漁,苑里蔡啟運(yùn),聚集兩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
明治卅二年(1899)應(yīng)聘擔(dān)任鹿港公學(xué)校漢文科教師,大正三年(1914),因公學(xué)校漢學(xué)科教材廢四書乃辭職。
鄭氏自少即喜臨摩漢、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學(xué)家呂世宜影響,以隸書見長。
公學(xué)校辭職后,更是專心致力于書法上,是臺灣少數(shù)碑帖派書法家之一,與當(dāng)時鹿港另一位書法名家鄭鴻猷并稱,霧峰詩家林朝崧更以「板橋書法兼工隸」贊譽(yù)之。
書法之外,鄭貽林亦喜好栽種,署其書齋為「書草堂」。
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門拜訪,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為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落成典禮座上嘉賓,顯示其在中部詩社重要的地位。
〖參考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xiàn)》十卷三期,1959年9月,頁79;林朝崧〈臺中遇鄭君貽林及同社莊君太岳賦贈〉,《無悶草堂詩存》;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的「通譯」〉,發(fā)表于廈門大學(xué)臺灣研究院主辦「海峽兩岸臺灣史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4年8月15、16日,頁460;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jì)研究室,1963年。
〗生平詩作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等報刊,以下?lián)司幮!?div id="dibzbro"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68_0_10_comment'>
呂喬南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呂喬南(1864~1918),號竹巢。
彰化鹿港人,光緒年間邑庠生。
性謹(jǐn)慎,博聞強(qiáng)記,有才名。
曾從當(dāng)?shù)匚娜岁惒呕▽W(xué),讀書自六經(jīng)史漢外,更旁及漢魏唐宋典籍。
日本治臺后,仕途之路中斷,遂肆力于詩。
與當(dāng)?shù)匚娜饲f士勛、王秋田、王舜年、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開書院,分課經(jīng)史子集各科;又與蔡振豐、洪棄生等人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與同鄉(xiāng)詩人施梅樵、許夢青、陳懷澄等相友善。
曾于鹿港、彰化、草湖等地設(shè)帳教學(xué),晚年又返回文開書塾設(shè)教。
以舌耕為業(yè),長達(dá)二十年之久,栽培弟子極多。
哲嗣呂申甫、外甥朱啟南并皆能詩。
〖參考《彰化縣志稿?人物志》,彰化:彰化縣政府,1961年。
〗 呂喬南詩深具唐人風(fēng)韻、宋人新意;其文亦議論清新,博贍工整。
有《蘭雪草堂詩稿》,惜泰半毀于戰(zhàn)火。
1983年孫呂正雄出版其父呂岳詩集《醉雪軒吟草》,又輯錄祖父呂喬南詩作殘稿,附于其后。
茲以此為底本,并參考《臺灣日日新報》、住江敬義編《江瀕軒唱和集》、《櫟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詩稿》、鷹取田一郎編《壽星集》等,輯錄編校。
(施懿琳撰)
陳湛恩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湛恩(1868~1926),字材洋,清彰化鹿港人,縣學(xué)生員。
日治后于明治三十年(1897)加入由許劍漁、蔡啟運(yùn)等鹿港、苑里兩地士紳所組成的「鹿苑吟社」。
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擔(dān)任臺中廳下埔姜崙公學(xué)校教員,大正三年(1914)期滿十五年,獲頒褒狀及徽章。
大正六年(1917)「櫟社」鹿港籍成員陳懷澄、莊太岳、施家本等,于鹿港創(chuàng)「大冶吟社」,推陳湛恩為顧問。
陳氏能詩善文,大正八年至十年間(1919~1921)有九篇文章入選彰化「崇文社」徵文,其中〈戒訟說〉、〈開拓實業(yè)策〉獲第一名殊榮,惜其詩大多散佚,今陳氏詩作乃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志》、《臺灣文藝叢志》等報刊雜志,輯錄編校。
〖注文:參考《臺灣日日新報》,「觴祝勤續(xù)教員」,1914年8月25日,第六版;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師范大學(xué)國文學(xué)系碩士論文,2000年。〗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鶴,早歲號雪哥,壯年改為蛻奴,晚號可白、捲濤閣主人,又號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
彰化鹿港人。
父親施家珍為歲貢生,曾任福建福寧教諭。
施梅樵性豪邁,重氣節(jié),天資甚高,讀書過目成誦。
光緒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
日本治臺后,絕意仕途,日惟以詩酒自娛。
與同鄉(xiāng)洪棄生、許劍漁及苑里文人蔡啟運(yùn)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詩會」,并擔(dān)任「大冶吟社」顧問,積極從事詩教。
中歲以后,流離轉(zhuǎn)徙,到處設(shè)帳授徒,以期延續(xù)斯文于不墜。
生平風(fēng)流自賞,晚年生活困頓,牢騷抑郁,悉發(fā)為詩。
〖參考施讓甫〈施公梅樵家傳〉,《鹿江集》,彰化:瑞明印書局,1957年;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中山大學(xué)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 洪棄生認(rèn)為施梅樵詩:「傳諸他日,將在鄭所南之間,擬于本朝,豈居趙甌北之下。
」施士潔謂其詩:「雄秀精深,各臻其妙。
」〖以上兩則見施梅樵《捲濤閣詩草》序,臺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
〗陳衍則以為梅樵:「才大心細(xì),元氣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
」〖參考施梅樵《鹿江集》,序。
〗大正十年(1921)門人楊爾材、袁飲湘、李櫻航與其侄施石甫、施讓甫共同刊印編?!稈詽w詩草》。
民國四十六年(1957)施讓甫再輯《鹿江集》出版。
施梅樵另有〈玉井詩話〉、《白沙詩集》、《捲濤閣尺牘》、《見聞一斑》、《讀書劄記》〖參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國璠《臺灣鄉(xiāng)土文物淺說》,臺北:北區(qū)臺灣史跡源流研究會,1982年。
〗,除部份〈玉井詩話〉可見于《鯤洋文藝社報》外,其馀皆未見刊。
民國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qū)ⅰ稈詽w詩草》、《鹿江集》重印,編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三輯,題為《梅樵詩集》,由龍文出版社出版。
茲以《捲濤閣詩草》、《鹿江集》為底本,參考鹿港文教基金會所藏《施梅樵詩草》、《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志》、《鯤洋文藝社報》、《孔教報》、《臺灣詩學(xué)》、《詩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報刊詩集編校增補(bǔ)。
(楊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