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松

相關(guān)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王繼生 朝代:明初

人物簡介

維基
王繼生,一說王寄生,浙江嵊縣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洪武十八年,登進士,官至云南左布政使。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李友泉(?
~?
),字筱庵、少庵,自宅題名:云山曉翠樓。
臺北市人,日治時期在臺北市永樂町三丁目廿四號開設(shè)「李保生藥行」〖參考(1)林欽賜《瀛洲詩集》,臺北:光明社,1933。
(2)黃洪炎《瀛海詩集》,臺北:臺灣詩人名鑒刊行會,1940?!?。
編者自《友竹行窩遺稿》、《瀛洲詩集》、《瀛海詩集》收錄詩作計七首。
(楊永智撰)
葉加添 朝代: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葉加添(?
~?
),王松之孫婿。
生平不詳。
(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郭襄錦(?
~?
),字云裳,新竹人。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生員。
〖參考王松臺陽詩話》,臺銀本。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童蒙吉(?
~?
),字蔗云。
清道光年間(1821~1850)淡水廳竹塹人,歲貢生〖參考王松臺陽詩話》,臺銀本?!?。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超英(?
~?
),字乙蓮,竹塹(今新竹)人。
清道光年間(1821~1850)舉人〖參考王松臺陽詩話》,臺銀本。〗。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查元鼎(1804~?
),字小白,浙江海寧人,卒年不詳,可能在光緒十二年(1886)前后。
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為清初著名詩人查慎行。
元鼎善承家學(xué),少有文名,道光末年游幕來臺,當(dāng)軸慕其名者屢屢爭相延聘。
但因個性耿介,懶于徵逐名利,故凡有拂其意者便去,不復(fù)停留。
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事起,查氏途中遇戴軍被擄,后蒙林占梅等人營救得以脫險。
事平后,遂僑寓竹塹,日以詩酒為樂。
晚年遇益窮,而守益堅,著述不輟,頗受竹塹文人尊重,每逢潛園文酒盛會,輒推為盟主。
詩歌之外,亦長于刻石,時人以之與擅長治竹的徐木叢并稱,有「查石徐竹」的美譽。
查氏詩歌以表達心境、反映時事、往來酬唱、課題詠物之作為多;雖然生活窘迫,面臨困境,卻往往能笑看人生,以麗句寫愁,并托寓哲理,藉此消解心中不平之鳴,形成其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美感。
平生詩作于戴案時遭焚殆盡;晚年所作,集為《草草草堂吟草》,家貧未能剞劂于世,唯舊稿已佚,今日所見不全。
日治時期,《臺灣文藝叢志》及《臺灣詩報》,曾刊載其詩篇若干,皆許其作必傳。
此外,林維丞《滄海拾遺》、王松《臺陽詩話續(xù)編》以及民國五十五年(1966)黃典權(quán)于《臺南文化》八卷二期所刊《草草草堂吟草》,皆著錄若干,或有損益,可相增補。
以下所錄查氏詩作,主要匯輯上述各項資料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許超英(?
~?
),字志清,淡水廳竹塹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
候選教諭。
廣交游,任俠剛直,行事公正,不畏權(quán)勢。
有所得,輒散濟窮民。
因墾戶「金廣福」奉準(zhǔn)開墾竹塹城東南榛莽之區(qū),附近民墳被害甚多,許超英糾合紳董、鋪戶聯(lián)名僉稟淡水同知張啟?,勘明各處冢墓界址,遂獲準(zhǔn)立憲禁碑于城內(nèi)鼓樓下,世有「許舉人不畏事」之譽。
許氏不只筆利如刀,詩亦豪放,以下乃據(jù)《新竹文獻》所刊〈許超英詩〉、賴子清《臺海詩珠》、陳漢光《臺灣詩錄》、蘇子建《塹城詩薈》所收許超英詩作輯錄。
〖參考王松臺陽詩話》,臺銀本。
〈許超英詩〉,《竹縣文獻》第十六期,1954。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王衢(?
~?
),字小泉,清甘肅人。
咸豐八年(1858)接替張傳敬臺灣知縣之職。
曾任宜蘭頭圍縣丞,同其子王毓槐,糾集壯丁數(shù)百人,以鄉(xiāng)民陳壽等為義首,聯(lián)莊團練,焚燬賊巢,賊匪悉皆逃竄。
因噶瑪蘭通判董正官剿捕梅洲賊匪,中途遇害,遂由王衢暫行代其職。
存詩見于王松臺陽詩話》、查元鼎《草草草堂吟草》及吳幅員《臺灣詩鈔》。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吳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興,后因業(yè)師宋心珠(名其光)之貺,改今名,號蕓閣,別署云壑,晚年自號鐵梅老人或鐵梅道人。
原籍廣東嘉應(yīng)州,生于清嘉慶廿四年(1819),卒于光緒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
青少年時在家鄉(xiāng)熟讀儒家經(jīng)典,博覽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屢試不進,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臺,后寄籍臺灣淡水,以課館為業(yè),暇則以詩文自遣。
長于詩,尤長駢體。
同治四年(1865)中舉,受知于臺灣道臺徐宗干,充幕僚多年。
同治七年(1868)應(yīng)淡水知府陳培桂聘,參與《淡水廳志》之修撰。
光緒四年(1878)應(yīng)聘主講文英書院。
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莊呂氏新葺筱云山莊,聘子光設(shè)教其中,賓主殊相得。
從其游者除呂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謝頌臣及子光之侄吳師廉等。
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學(xué)之士,盡萃于斯。
筱云軒藏書數(shù)萬卷,無所不備,吳子光曾為之作藏書記。
逝后,呂家禮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復(fù)出資刻其書。
王松臺陽詩話》稱其詩「專學(xué)晚唐」,「杰句名篇,美不勝錄。
」從〈小草拾遺序〉可知其少時好賦,原存有古律賦百馀篇;中年后,以近體詩為主要創(chuàng)作對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
蕓閣博學(xué)多才,然一生遭際不佳,「欲伸其文章報國之志而不可得」 。
于是,以東坡自況,名其文集為《一肚皮集》。
共十八卷,于光緒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詩作《小草拾遺》一卷。
又著《三長贅筆》十六卷、《經(jīng)馀雜錄》十二卷。
則諸史緒論、書后題跋、古今詞語、詞林典實之類。
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嘗輯其有關(guān)臺灣史跡稿為《臺灣紀(jì)事》,列為《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六種。
民國六十八年(1979)中華民國史跡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輯印為《吳子光全書》,民國九十年(2001)又由龍文出版社重印出版。
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遺》為底本編校。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