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當(dāng)世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五
裴景福,字伯謙,霍丘人。光緒丙戌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官南海知縣。有《睫闇詩鈔》。
睫闇詩鈔·裴景福傳
景福,字伯謙,號睫闇。十五歲入邑庠,十九膺癸酉拔萃科,廷式高等,用小京官分刑部。己卯舉江南鄉(xiāng)試經(jīng)魁。丙戌成進士,仍授主事,分戶部。壬辰外改知縣,分廣東,補陸豐,調(diào)署番禺。改潮陽,調(diào)補南海,皆著聲績。在陸豐,有紅黑旗黨好械斗,斗方酣,景福單騎入陣橫阻之,反覆陳利害,各感悟羅拜去。在南海,法領(lǐng)事受人賕,嗾西婦瑪麗與商人訟,景福置之不理。法領(lǐng)怒,挾瑪麗來署,以杖擊廳事門。景福排衙納領(lǐng)事,折以理,領(lǐng)事慚;詰瑪麗以佐證,瑪麗窮。乃申大府咨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牒法使,請撤領(lǐng)事職,以其失交際之禮故。景福開敏有智略,為歷任督撫所倚重,趨轅造膝,咨商大政,藩臬往往不得參預(yù)。方譚鐘麟督粵,岑春煊以功臣子特簡廣東藩司,銳欲有為,與鐘麟議不合,至抵幾相詬。而景福事鐘麟謹,不附春煊。春煊怒,欲劾之。會奉詔入覲,值義和團倡亂,八國聯(lián)軍入京,以扈駕功授晉撫。癸卯,兩廣總督德壽保景福以道員用,送部引見,未行。春煊移督兩廣,至即檄藩司撤景福任,而密電劾景福贓罪,奪職下獄。謂:「嶺海富實,故貪吏萃于廣東。而南海知縣裴景福才足濟貪,遂為貪吏冠,既賂遺當(dāng)?shù)?,政事一切倚辦;習(xí)海事,又挾外交以自重。景福既去職待罪,而某國領(lǐng)事見臣,稱道其長,意在緩頰,陰為景福地。貪黠如是,參劾不足蔽其辜,應(yīng)請明詔褫景福職,提刑追贓?!梗娸d《河海昆侖錄》。)報可。春煊檄臬司程儀洛等雜治,一年無所得。儀洛謂景福曰:「大帥謂爾贓吏,爾服耶?」景福曰:「嗚呼!隨夷混濁兮,蹠蹻為廉。東林黨人及本朝陳恪勤、張清恪、藍鹿洲,當(dāng)時劾奏,皆有贓吏稱,何況不才耶?」儀洛呵之曰:「東鄰西鄰,無與爾干?!股w儀洛誤以「林」為「鄰」也。翌日傳總督諭,罰鍰十二萬元,充廣西軍餉。景福納其半,不足,奏謫戍新疆。景福才氣恢廓,能文章。以名進士出宰百里,受殊遇,意氣發(fā)舒,雖沈滯下位,名聲隱然動公卿間。一旦橫被摧折,荷戈行萬里,無幾微怨色,慷慨就道。所過封疆大吏聞景福至,輒延見加以禮貌。抵戍所,巡撫聯(lián)魁辟景福入幕府。宣統(tǒng)初元,給事中李灼華上疏訟景福冤,旨交粵督張人駿查覆,得恩赦。景福之遣戍也,廣西提督蘇元春亦被春煊劾,與景福同戍新疆,同賜環(huán)。未入關(guān),元春中道卒,子幼,乃攜櫬挈其孥至漢口,遇桂人與元春善者,助之使回桂。扁舟東下,卜居無錫,以金石書畫自娛,收藏甲大江南北。辛亥國變,春煊歸隱于滬。景福偶至滬,猶禮謁春煊于其邸,稱之曰宮保,蓋經(jīng)憂患而德加進,感?我者之玉成于我也。民國三年,景福出任安徽省公署秘書長,擢政務(wù)廳長。十五年卒,得年七十有二。所著《睫闇詩鈔》六卷、《河海昆侖錄》六卷、《壯陶閣書畫錄》二十四卷,鐫有《壯陶閣字帖》六十四冊,為世所珍焉。(金天翮)
睫闇詩鈔·序
《虞書》云:「詩言志?!埂遏斦摗吩疲骸冈娙伲谎砸员沃?,曰思無邪。」詩教無窮也,如是焉已矣!古今詩人如恒河沙數(shù),而其詩如是則傳,不如是則不傳。夫三代以下,如漢高、項羽、斛律金皆不學(xué),彼豈以詩人自命?然而《大風(fēng)》《垓下》《敕勒》諸歌至今傳之,雖李、杜、韓、蘇亦為之心折首俯,是何也?彼得乎《虞書》《魯論》言詩之旨也,所謂如是則傳也。若詩人之詩,則冠絕一時者不可多得。漢魏之際惟陳思,魏晉之際惟步兵,終南北朝則陶、謝、鮑、庾而已。唐以詩取士,詩極盛矣,然卓然大家,入《詩醇》之選者,亦李、杜、白、韓而已,宋則蘇、陸,凡六家。自時厥后,金之元遺山、元之虞道園、明之高青邱、何大復(fù)稱焉,然而降矣。有明七子,矯而學(xué)唐,而世以優(yōu)孟衣冠譏之,我朝諸家,矯而學(xué)宋,世又以優(yōu)孟衣冠譏之,而詩不甚傳,何也?以彼未盡合乎《虞書》《魯論》言詩之旨也,所謂不如是則不傳也。 然則詩之傳豈易言乎?讀吾睫闇夫子之詩,則實有可傳者。夫子之詩,高則近太白,大則近少陵,特其才氣然耳,豈規(guī)模哉?集中如《都門秋懷》、如《嶺南草》、如《蜘蛛》、如《寄張介夫》、如《憶仲若》、如《折樹嘆》、如《由水墘晚至后??》、如《感春》諸篇,皆逼近漢魏。至于《王母壽》《粵王臺》《禱雨龍山》《由碣石衛(wèi)至金廂汎憩息》《升天行》《醉時歌》《登白云山過安期生祠遂詣九龍泉祈雨》《西樵呂祖閣》諸作,皆有閱古今、傲風(fēng)霆之氣,則純乎屈、宋之遺,曾何李、杜、韓、蘇之足云?蓋得言志之旨深也。抑雋又嘗受詩于夫子矣。夫子曰:「吾人一言一行,須有安身立命處,作詩亦然?!?a target='_blank'>孟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不知道者,不足以言詩。古今詩人如麻,惟陶徵士、浣花、青蓮、昌黎、眉山有然,次則李義山、陸放翁、元遺山三子之詩,亦能自道其意?!辜巴硕娣蜃又?,其本諸安身立命以詠歌者,不可枚舉。乃知夫子以其所得者授雋也,蓋得無邪之旨深也。且夫夫子以名進士由郎署改官來粵,歷宰諸大邑。每治事,與民語,丁寧委婉,若恐重傷之者,而治盜恒用重典。常語人曰:「周漢以來,名臣鉅儒,論治無不明刑罰者。然刑罰之本,在于教養(yǎng)。今吾日取不養(yǎng)、不教之民而誅之,疚心多矣!」每移任去,父老攀轅截鐙,途為之塞,有出涕者。是立德、立功不朽之業(yè)大有在,豈區(qū)區(qū)以立言傳哉? 初,雋以刊行是篇請,夫子辭之曰:「古大家詩,多則萬篇,少則千篇。余雖耽詩,存稿僅爾。而一行作吏,此事遂廢,偶有觸托,亦不過于馬背船唇得之。我生不辰,衷懷摧愴?;蚨嗉蔽⑧萋手簦嵋詥柺?,徒授人以吹索之柄,可乎?」雋謂:「白詩多,韓詩少,皆大家也。且白不敵韓,詩豈以多寡論哉?使所作有失乎《虞書》《魯論》《孟子》言詩之旨,雖多,亦奚以為?」夫子頷之。雋遂校字以付梓。舉吾夫子之詩之所得,述諸簡端,以諗后之讀睫闇詩者。庚子臘日,受業(yè)張雋謹識。
睫闇詩鈔·序
廣生甫垂髫,留意當(dāng)世賢豪長者,輒知霍邱有裴睫闇先生。洎應(yīng)童子試,又出尊公浩亭夫子門下,因得識睫闇,并盡讀睫闇之所為詩。睫闇未弱冠,即掛名朝籍。三十掇甲科。將四十,由戶部改官知縣。初補廣東之陸豐,既而歷番禺、潮陽、南海。所至號稱難治,而睫闇治之輒裕如。遇有暇日,則益肆力于詩,牢籠萬有,變化不測。不識睫闇者,疑其為汝、潁之士,狀貌瑰異。及一接顏色,乃知恂恂儒雅,語言若不忍造怒于人也。顧其中所蘊蓄,磅礴郁積,雖所遭際極之他人畔援歆羨而不能得,而其詩常若有所不豫而托之山巔水涯者。嗟乎!此姚惜抱所謂「事有旁觀見為功名之美,而君子中心欿然也」。假令睫闇少有宦情,供職郎署,平流而進,當(dāng)至監(jiān)司。中更哀樂,外逼憂患,求為承平貴游不得,求為山林枯槁亦不得。旁皇四顧,日月急景,始假縣令以效其繭絲保障之才。兩宰首邑,嶺海多故,遇有興革要政,大吏傾心咨詢,輒視睫闇一言為行止,然猶伣伣?jīng)仜?,低首下心,稍不自抑,謗隨其后。目中所見,既非平日愿見之人,耳中所聞,復(fù)非平日愿聞之言,若之何其不有遐心也?因敘睫闇之詩一及之。世有知者,當(dāng)以廣生之言為悲,世無知者,幾何不以廣生之言為狂且瞽也?光緒辛丑,如皋冒廣生敘于廣州南??h署。
睫闇詩鈔·序
余嘗以為文章之成也有三:賦之自天者曰才,造之于人者曰學(xué),惟境也者,天與人交致而不可一闕。
天予以特殊之境矣,人或不勝其艱困,無復(fù)聊賴,甚者墮其氣而殞其身,不善于承天足以昌其才與學(xué)者,轉(zhuǎn)自負之,是豈天之咎與?
天寶之亂,杜子美以稷、契自命,而流離饑寒,卒不得一效,故發(fā)為詩歌,冠絕有唐。
其后蘇子瞻以命世之才,安置黃州七年,已老,猶為儋耳萬里之行,故子瞻詩文,亦以海外為極盛。
向使彼二子者不能亨其心以順受,則其境固非生人所堪,亦與尋常之夫嘆息悲憂以至于死而已耳,烏得有鴻博絕麗之辭以至于今乎?
是故有境乃可成其才,亦必有學(xué)乃可用其境。
吾益以知義理之學(xué)之不可一日去身,即求之文章而亦然也。
霍邱裴伯謙先生,以名進士出宰粵東,才略頗見于世矣。
乃迕大府意,羅織之,幾不測。
既不得其罪狀,猶逼償巨萬金,且永戍新疆。
行更寒暑,一仆又中道斃。
丙午到戍,戊申乃赦歸。
歸逾年,值國變,而伯謙已將六十矣。
是其境與子美、子瞻略同。
余初聞伯謙于肯堂,伯謙亦因肯堂而知余。
今年初夏,乃相晤于馬君冀平座上。
伯謙即出其生平所為詩,曰《吳船》《嶺云》《西征》《化城》《東歸》《風(fēng)泉》諸集,以示余,且使為之序。
余讀之,愛不能釋。
因屏百務(wù),窮十日力乃竟。
因嘆曰:嗟乎!
若伯謙之詩,可謂境不負才矣。
吾聞其家學(xué),以宋賢為根柢。
其赴北庭也,著《河海昆侖錄》,于山川道路、風(fēng)俗政教,考之綦詳。
而余之所服膺者,尤在能處憂患之中而不忘省察克治之功也。
然則伯謙之不負其境,不更以學(xué)乎哉?
伯謙于古大家詩,無所不學(xué),至其得力,于杜、蘇為多。
《吳船》《嶺云》兩集,才氣已為極盛,至《西征》以后,光氣發(fā)見,尤可喜可愕,足追并古人,惜乎肯堂已前死,不及見也。
余豈足以序伯謙之詩乎?
聊述所知以質(zhì)之而已。
甲寅七月,桐城姚永概序。
睫闇詩鈔·序
光緒丁未秋,余客都下,晤霍邱李肖峰給諫,出示其鄉(xiāng)裴伯謙先生《河海昆侖錄》一書。見其詩真趣灑然,拍案狂喜,曰:「此仙才也!」時先生方謫戍新疆,不獲見,私獨慕之。未幾,肖峰抗疏雪其枉,詔許歸。先生則漫游吳越間,不克相并合。癸丑冬,皖帥倪公重其賢,以父執(zhí)敬之,尊為上客。余假歸北上,見其人,清癯靜默,如空山道叟,猿鶴不驚;聆其言,智慮深沈,天趣盎溢。處亂世而能翛然自脫于塵埃之外,私心嘆詫,謂得留侯之風(fēng),而嘆為弗及。 初,先生尊考浩亭先生,殫精宋學(xué),同、光間久官無錫,民竺愛之。先生少負奇材,服膺庭教。年十九,以拔萃科貢京師,廷試高等,用刑部小京官。旋成進士,授戶部主事,以詩文名都下。光緒癸巳,改廣東知縣,補陸豐,調(diào)番禺,移補潮陽,調(diào)南海。時李文忠為粵帥,尤絕重之。壬寅大計,以卓異薦。癸卯,粵帥舉人才,以道員送部引見,未及行而禍作。先生之任南海也,廷旨捕南??涤袨?,籍其家,括嘗所往來書,廉其黨。先生奉檄,偕知府王君存善往。西林方為布政使,與康交,懼事泄,令擇要人書藏之。先生察其書,皆通候往來,任王君持以獻粵帥,固未達也,而西林則大恨,即藉他事劾王,粵帥右之,僅免。未幾,移隴藩,擢疆帥,及是移督粵疆。甫至,輒檄藩司撤任,劾為贓吏,奪其官,追贓急甚,誓必殺。既入獄,日書文山《正氣歌》十通;事吟詠,有「飽食手一卷,便到羲皇前」語,意度蕭然。久之,無左驗,乃罰金八萬,奏永戍新疆,此《河海昆侖錄》所由作也。先生天亮超絕,學(xué)靡不窺,是錄擷兵、政、教、哲之大原,納諸山川景物。往往一名一物,化須彌于芥子之中,實為前古所未有。生平不治生產(chǎn),獨嗜古人書畫,輒取珍藏,海內(nèi)賞鑒家推為第一。法博士白希和訪先生于迪化,復(fù)至無錫取所藏精品影照百馀種,歸以誇示國人。所鐫《壯陶閣帖》四十卷,費踰十萬。真跡多入其家,而鐘太傅《薦季直表》尤海內(nèi)孤本,甲寅春,舟入淮河被劫,燬于盜,先生尤痛惜焉。其詩刊者,題曰《睫闇詩鈔》,大抵由坡入杜,韻藻天然,浩乎天際真人之態(tài)。 吾嘗愾先生早歲巍科,治績名天下,中更險難,放逐西戎,皆與坡公等。坡公《志林》成于海外,論者嘆造物特開是境以辟坡公未有之奇,先生《河海昆侖》諸作成于西疆,直與《志林》對壘,而其詩之盛尤復(fù)類之,意者天殆以坡待君耶?跡其老居幕府,絕類杜處嚴公,其境轉(zhuǎn)若坡公所未逮。往者杜公入蜀,感山水之奇,然后曠然雄絕天下。吾淮蒼莽之氣,睥睨江河,先生隨節(jié)蚌川,實為南北戰(zhàn)爭之地,指揮談笑,必有超然自得于坡、杜之外者。吾于詩無能為役,雖老,猶將就先生肄業(yè)及之,先生其許我乎?丁巳夏五月,桐城陳澹然撰。
化城集·跋
余謫西域,行至奇臺,聞王晉老拜新疆布政之命。未幾,宋芝洞侍御、方筱泉觀察佐伊犁長少白將軍幕先后至。晉老到官,開省志、輿圖兩局,頗網(wǎng)羅中原文士。案牘之暇,觴詠甚盛。己酉八月,余入關(guān),芝洞、小泉方隨長制軍之幕蘭州。逾年,晉老亦罷官東歸。西域亂事遂熾。猶記水磨溝公餞,酒闌人散,余徘徊依斗亭上,語晉老曰:「我輩此行,于西域風(fēng)雅文獻,饒有關(guān)系。歐風(fēng)東被,舊學(xué)將亡,此會恐不可再得。」因相對太息。乙卯五月,再入東華,屢與晉老、芝老接杯酒,話西域往事,如夢如幻,而銅駝荊棘之感,新亭風(fēng)景之悲,益不可為懷。小泉于癸丑春化去,無人嗣其家學(xué),著述散佚。余曾托其族人干臣向諸公子索詩稿,欲付印行。干臣旋故,恐不易得。偶檢篋內(nèi),得其關(guān)外途次寄芝洞一律并三個泉疊鹽字韻寄余二什,附刊卷內(nèi),聊存全豹于一斑。然則死生聚散,今昔興亡之故,尚忍言乎?乙卯十一月睫闇識于蚌埠。
睫闇詩鈔續(xù)集·序
霍邱裴伯謙先生既逝之四年,金君子才為輯所未刊之詩以付剞劂,凡若干卷,督序于綽。 綽自少在粵,既得讀先生之詩;厥后承賜所刊《睫闇詩鈔》,益得窺其蘊蓄。竊以為先生之詩,非猶夫并時之人之詩也。蓋詩之為物,自夫格律、聲調(diào)、風(fēng)韻、興趣以迄骨干、采藻,古之作者,已莫不肆其力之所至,爭奇斗勝,無幽不辟。獨其間有所不易窺之一境焉,則味是也。今夫口之于味,人所能辨也。然甘、辛、咸、淡,所嗜不同,其為人之所嗜,未必為味之獨優(yōu)。故太牢之烹有時不如昌歜,而餒餿腐敗之物無論矣。太羹、元酒愈淡泊而味存焉,稻、粱、黍、稷,餌之終身而靡厭者,味真故也。昔人論詩,謂有「驚四筵而不能適獨坐」者,正謂其不禁咀嚼。蘇子瞻評孟東野詩,譬之「食蟹持空螯」,亦正此意。故詩之不厭百回讀者,必有其真味,非九醞之良酒,即回甘之諫果也。否則中泠之泉,三危之露也。若水中著鹽、舌端嘗蜜,尚不免拘于跡象,非其至焉矣。自來詩家,巨刃摩天,群鴻戲海,固各有其獨到之境。然一言及淵明、摩詰,雖鮑、謝、李、杜有時不能不避席者,正以其味之深厚,挹之無盡;他人雖采耀雙鸞,力逾九象,將恍然自失也。 有清一代之詩,未能度越前軌,第作者林立,固已各極其勝。然一語夫沈吟反覆,可以百讀而不厭者,蓋罕其人。蓋士生晚近,詩之途徑既隘,承學(xué)者第務(wù)逞其才力以相高,而不從性情醞釀以出,形枵意偽,虛有其表,猶之賓筵例席,徒眩耳目,何益口腹?蓋斯道之失傳,而吾真之喪已久矣。先生之詩,固已一洗町畦;然其佳處,尤在字字從性情涵泳而出,足以尋味無盡,此固非剽竊模擬者所能比附。抑謂先生必仿效某家,及專工某體者,亦讆言也。蓋率性以寫胸臆,本詩之正義。先生平生,不為憍激之行、誕慢之言,襟懷灑落,夷險一致,深有蕭然物外之概。形中發(fā)外,稱心而談,宜乎感人之深,若芻豢之悅于口也。今先生往矣,讀前、后諸集,猶可彷佛先生之為人。因述先生之詩之特異處,為讀先生詩者發(fā)其凡,亦冀論近代詩者有所取焉。番禺葉恭綽。
睫闇詩鈔續(xù)集·裴伯謙先生小傳
裴景福,字伯謙,號睫闇,安徽霍邱縣人。年十五入邑庠,膺癸酉萃科,廷試高等,用刑部七品小京官,未弱冠也。己卯,舉江南經(jīng)魁。丙戌成進士,授戶部主事。旋改官廣東知縣,歷任大邑,善折獄,勤于捕盜,計典課最。以直言忤總督某,奪官下獄,必欲置之死。窮治無所得,乃譴戍新疆,永不釋回。李肖峰給諫抗疏白其冤,交兩廣總督張安圃制府查覆,事得雪,放還。 睫闇喜為詩,初取徑東坡,中歲肆力杜、韓。出關(guān)所過名山阨塞,皆有題詠。七古雄秀類李東川、岑嘉州,七律瑰麗勁宕類大歷十子。國變后乃一變而為悽清和婉之音,讀之使人意消。所感愈深,所造愈微矣。 睫闇尊人浩亭先生研精性理,與吳侍郎拙修、涂朗軒制府論學(xué),著有《讀宋五子札記》。官江蘇無錫、上海最久,有惠政。以卓異擢通州直隸州知州。論者推為中興后江南循吏冠。睫闇學(xué)蓋得之庭訓(xùn)云。 再,睫闇夫子九歲即能詩,甫弱冠即以詩名。所作《吳船》《嶺云》《西征》《化城》《東歸》諸集暨《風(fēng)泉集》上卷,予兄保福已精楷印行,海內(nèi)傳誦矣。此冊《風(fēng)泉》下卷,又《耕淮》四卷、《淮隱》二卷,共古今體五百馀首,皆辛酉三月還鄉(xiāng)以后至乙丑冬病中所作未付印行者,合并注明。受業(yè)金保權(quán)識。
睫闇詩鈔續(xù)集·跋
王晉卿方伯徵求生平交游詩集,取盧同詩意名之曰《金玉篇》。當(dāng)時吾師將《睫闇詩鈔》并續(xù)集稿本匯寄,并由保權(quán)擬具小傳如右。吾師旋于丙寅年五月歸道山。保權(quán)亟思將續(xù)集付之排印,而時局多故,人事迫促,今夏始由昆侯、岱云兩世兄將續(xù)集稿本攜至海上,適權(quán)將赴匡廬,山居清暇,因?qū)⒏灞九c家受荃兄并湯、輅兩小兒重為繕校印行,以廣流傳。謹仍以此小傳弁于簡端。朝夕展卷諷誦,死生契闊之感,為之泫然。己巳秋月保權(quán)謹再識。(錄入:顧青翎)
維基
裴景福(1854年—1924年),字伯謙,又字安浦,號臆闇,安徽省潁州府霍邱縣新店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收藏家,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歷官廣東陸豐、番禺、潮陽知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擔(dān)任清朝廣州府南海縣知縣。后由王崧接任。因好收藏古董字畫,為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嫉恨,被革職入監(jiān)。岑春暄上奏朝廷謂其“兩廣縣令,裴為貪首,憑籍外力,藐視國法”,戍新疆。適新疆臺憲與其同榜,委為代理電報局局長。民國初,任安徽省政務(wù)長。晚年辭官鄉(xiāng)居。裴景福收藏豐富,精于鑒賞。藏有王石谷《黃河流域圖》、《運河圖》,鐘太傅書表,王羲之《落水蘭亭序》,號稱“裴氏四寶”。著作有《壯陶圖書畫錄》、《河海昆侖錄》、《睫周詩抄》等。民國十三年(1924年)病卒。

人物簡介

維基
范鐘,江蘇省通州直隸州人,進士出身。
清朝文學(xué)家范當(dāng)世二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32名。
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二
姚倚云,字蘊素,桐城人。
通州范當(dāng)世室。
有《蘊素軒詩稿》。
王守恂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守恂(1865年—1937年),字仁安,又字紉庵,號筱槐、阮南,晚年署拙老人,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同進士出身。
早年師事范當(dāng)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5名。
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
1917年1月,出任錢塘道尹一職,是年11月離職。
在杭州與李叔同有交往。
1937年卒。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諸宗元(1875-1932),字貞壯,一字貞長,別署迦持,晚號大至。浙江紹興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官直隸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等。
大至閣詩·序(梁鴻志)
余識貞長逾二十年。
癸丑、甲寅間,貞長官京師,見輒談藝,又時時相聚飲博。
越十年癸亥,余居上海,貞長參浙江軍幕,其主將每招余至杭州,暇則與貞長游湖上,飲酒樓,各出詩相視,以為笑樂。
又二年乙丑,余在樞府,邀貞長北來治官書,晨夕相見,顧簿書填委,而文酒之樂邈不可得。
居數(shù)月,余謝病去,貞長倉黃南歸,以貧故,復(fù)為人掌書記,體力漸漸衰退矣。
越六年辛未,以《病起樓詩》寄余大連,盡一冊,皆絕句,讀其詩,私心慨嘆,憂其不久于世。
是年余來上海,復(fù)與相見,輒和余妙高臺二詩。
未幾又病,余走視諸寢,因懷參餌貽之,貞長目余曰:「環(huán)堵蕭然。
」語次長喟,余亟亂以他語。
壬申三月,游華山歸,貞長已前死三日。
夫以貞長文學(xué)粹美,交友遍天下,傭書老死而不獲一日之逸,士之憂生失職至于此極,然則詩人多窮之說,其信然耶?
貞長治詩垂四十年,不名一家,而所詣與范肯堂為近,陳伯嚴、鄭太夷、俞恪士、黃晦聞、夏劍丞、李拔可交口稱之。
余最喜其靜安寺追懷恕齋一詩,以為瀏亮沈痛,而家國、身世、朋友之感胥寄于是,蓋貞長嘗居湖廣總督幕府,恕齋則總督瑞澄字也。
貞長才氣橫溢,賦詩喜和韻,和《落葉》詩疊韻至四五十不肯休,朋輩無抗手者。
顧其過人處,則在獨謠孤詠,情與景融,悠然意遠,而不系于更唱迭和之所為也。
貞長既死,其友朱缽文為之董理遺稿,凡七巨冊,余鈔得三百二十篇,刊布于世,稿本則歸諸缽文,度必有好事過余而舉授之梓者。
然即此以概其全,亦足以盡吾貞長矣。
甲戌秋日,長樂梁鴻志。
(錄入:顧青翎)
大至閣詩·序(葉恭綽)
余年十二,隨先君至贛,先君為妙選師友,故一時賢俊,多得從之游。厥后聚散不常,遭遇復(fù)各異,曩者晨夕談藝之樂,一逝不可復(fù)得。日月易邁,往昔盛年各隨塵浪以俱去,三十年中,哭桂伯華、劉玉珩、沈筱宜矣,繼又哭陳師曾、梅斐漪,最近復(fù)哭諸貞長與劉未林、文公達。余幸稍識生死無常之理,不至以此傷性,然情懷則可知也。又念諸君以特異之姿,閱世數(shù)十寒暑,所得者惟憂苦疾患,此固人類所同,然第求稍獲世間名利恭敬,以竊自慰其非虛生浪死,其事亦至復(fù)不易。嗚呼!人生之多艱,文人之無命,殆不信耶?殆不信耶?貞長長于余數(shù)歲,少好為詩,屢相唱和,驚其骨格騰健,望之莫及。中歲偶讀所作,則益轉(zhuǎn)為蒼渾,骎骎與散原、吷庵諸公并馳。沒后,覓所為詩,固裒然成集,梁子眾異因獨任剞劂之役,刊成此帙焉。貞長平生知友甚黟,今獨得此于眾異,于死友可云不負。抑貞長異時屢助節(jié)使幕府,嶷然將有以自見,固非欲以詩人終者。頃歲胥疏無俚,買地西湖紅桕山莊,葺屋數(shù)椽,期將隱居以老,復(fù)遇焚如,燬藏書,萬數(shù)千卷都盡,意氣乃頓衰。謀食來海上,所為詩始率易。及病以死,幾無貲為殮。綜其身世,頗類子美、樊川與玉溪、劍南,然斂華就實,能用于世,復(fù)似過之。至于詩之與古人絜長較短,則未易以一二言盡也。余往者曾屬友人吳眉孫刊師曾遺詩;伯華以學(xué)佛棄其文字;玉珩早死,無遺稿;筱宜、斐漪所作散佚;余比搜輯公達之作,尚未成編;未林遺稿則貧不能刊。嗚呼!當(dāng)今之世,貞長之猶得流傳此帙,得不謂之厚幸歟?抑文字與世諦牽纏至固,貞長曾從伯華學(xué)佛,今茲擺脫落塵鞅,將舍其所執(zhí)而企其所未至,區(qū)區(qū)一詩集之刊布,其未必為貞長之意乎?第朋輩之所得而助于貞長者,則固止如是也。噫!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番禺葉恭綽。
大至閣詩·序(夏敬觀)
諸君貞長既歿年馀,其故舊取手書詩若干篇,復(fù)輯錄朋游傳寫投贈之什,匯為若干卷,長樂梁眾異遂擇其尤醇者,推次年月,編而刊行,使余序之。蓋君所為詩黟矣,然不自愛惜,投積敗篋中,草或不完,己巳前存杭州宅者,不戒于火,君嘗謂我當(dāng)憶存之,今求其家不果有也。君少才力橫肆,好魏源、龔自珍之學(xué),顏所居曰「默定書堂」,中歲始更名「大至閣」。所賦詩多隨興所至,振筆書之,未嘗刻意鍛鍊,求勝于人,詩成輒自喜。方一箋置前,未必盡愜吾意,及匯百十篇誦之,則才逸言雅,固不在近頃諸能詩者后。余交君逾三十年,覽省其間,酬唱之作,若歷夢境,悲憂患難,嘗與共之,有徘徊肝膈而不能去者,況與君生同歲,顧后死以序君之詩耶?君善記書,久客疆吏幕,辛亥武昌兵變,君遂去,后過恕齋,有詩最為朋曹所傳誦。生平志事,亦略具于是。又嘗記相者言「當(dāng)獲身后名」,紀之以詩。翳古以來,以詩名而命蹇似君者,代有其人,亦惟使吾輩執(zhí)卷吟諷嘆賞而已夫,身后名果于君何濟哉?新建夏敬觀序。
病起樓詩·序
《病起樓詩》一卷,總七言絕句七十二首,為居士今歲病兩月馀時所制。中間人事之乖迕,病狀之嬗易,皆著于篇什。今幸而不死,自視輒為啞然,但以詩而論,則錢牧齋所謂許秀才體矣。兒子章世、祥世既為寫錄,將以寄海內(nèi)故人,吾友朱翁炎午、陸君丹林乃舉以付印,海內(nèi)之知居士者,見此短冊,當(dāng)信居士猶在天壤間也。中華民國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大至居士記。居士病之得生,朱翁與張十一弟森玉皆有厚于居士用,并記之。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陳衡?。?876-1923) 字師曾,號槐堂、朽道人,所居名唐石簃、染倉室(吳昌碩又字倉石,以示崇吳)、安陽石室等。
江西義寧(今修水)人。
陳三立長子,范當(dāng)世婿。
工詩書畫印。
曾任江西教育司長。
病逝于南京。
有《陳師曾遺詩》、《觭庵詞》。
人物簡介
陳師曾1876-1923.9.12,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觭庵,江西義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生于湖南鳳凰,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陳三立長子,陳寅恪之兄。曾留學(xué)日本,攻讀博物學(xué)。歸國后從事美術(shù)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歷任北京各大學(xué)教授。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

人物簡介

簡介
合肥人,字元暉,號駿孫、彌龕。
肄業(yè)于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
李氏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以詩鳴世,著有《始奏集》、《佛日樓詩》,為鄭孝胥、馬其昶、陳三立諸前輩點名稱許。
約在一九四九年下半年來到廣東,先居澳門,后遷移香港。
《佛日樓詩》為作者生平自訂的詩稿,其中晚年在港澳作品,收錄一百多首,編為《大腓集》。
李氏為詩,尊學(xué)同光體兩大宗匠范肯堂、陳三立,遠挹韓愈、歐陽修,即可謂是近代宋詩派之馀緒。
合肥李氏兄弟詩集·序
詩至近代,與時局為因緣,乃盡其變,極其盛,而自成風(fēng)會。彭澤汪方湖著文縷舉近代詩派,即有湖湘派、閩贛派、河北派、江左派、嶺南派、西蜀派六派。六派皆表表于世,而閩贛派尤冠絕一時。夫閩贛派者,風(fēng)格生澀奧衍者謂之贛派,清蒼幽峭者謂之閩派。閩贛合派,即陳石遺所謂同光體者也。同光體影響近代詩壇至巨,語其朔,復(fù)有關(guān)乎桐城詩派。 蓋桐城詩派為有清一代詩壇關(guān)捩。是派也,姚姜塢發(fā)其端,姚惜抱集其成。前此康乾詩壇阘茸不振,至桐城詩派出,镕鑄唐宋,以文為詩,方生面別開,教化廣大。受其沾溉,道咸間程春海、祁春圃、曾文正、鄭子尹、莫子偲、何子貞諸公弘揚宋風(fēng),獨辟異境,是謂之前期宋詩派;同光間陳散原、鄭海藏、沈乙庵諸公復(fù)踵事增華,是謂之后期宋詩派,亦即同光體是也。同光體后出轉(zhuǎn)精,實大聲宏,影響遍及海內(nèi),于皖詩影響尤巨。故汪方湖論列閩贛派,即首以桐城詩人媵焉。雖然,其所論亦有不甚確切處,蓋皖詩以桐城詩派為大宗,桐城詩派與同光體源固同矣,而其流則異。論其分合,則同光體承桐城派遺緒,調(diào)適上遂,終乃畸于一偏,祧唐而專主于宋;桐城詩派則始終篤守家法,镕鑄唐宋,豐神情韻與筋骨思理并重。是同光體固牢籠一世矣,而影響及于近代桐城者則甚微。并時桐城作手,若姚永樸、姚永概、方守敦、蘇藝叔、潘季野、葉玉麟、方孝岳,皆火傳姜塢、惜抱,而不染陳、鄭風(fēng)習(xí)。故謂同光體與桐城詩派平流并進則可,謂同光體反哺桐城詩派則不可。然則同光體影響皖地者當(dāng)別有所在。所在為何?曰廬州合肥也。 夫有清一代,合肥雖為廬州首縣,而僻處內(nèi)地,交通不暢,風(fēng)氣難開。世風(fēng)如此,詩風(fēng)亦然。自清初至嘉道,合肥詩均囿于唐風(fēng),陳陳相因,了無生氣。咸同以還,淮軍崛起,交通日廣,風(fēng)氣方隨之大開。詩壇因緣際會,亦與海內(nèi)詩風(fēng)肸蚃相通,漸多學(xué)宋而卓有所成者。如楊燮卿為詩「頗近宋人」,劉衡莊「詩宗宋人,為吾鄉(xiāng)近時健者」。逮同光體起,尤多桴鼓之應(yīng)。如江球「年少耽詩,為散原老人所賞」,李國榮「讀近人鄭海藏詩,含咀枕葄,頗得神髓」。至李家煌昆仲,則造其堂而嚌其胾,不啻同光體具體而微者也。 蓋李家煌出自名門,家學(xué)淵源,少時即受文法于桐城馬通伯,受詩法于舅氏龍慧。既長,復(fù)從同光體巨子陳散原、鄭海藏諸公游,衣缽相傳,濡染極深。其為詩自廣陵而上摩韓壘,為之階者,即散原、肯堂二公也。跡其所為,純乎同光體手眼。所作五七言古體,具體昌黎,排奡妥帖,詞氣剛勁,置之韓集中幾可亂真;而高懷遠抱,亦間有似海藏者。五七言近體,則深入散原堂奧,琢句鍊字,筆力老健,往往納艱崛于質(zhì)澹,發(fā)芳馨于寤寐,奧折精瑩,蟠而天飛。并世同光大老均不吝贊詞,許其為后起一作手。介弟李煒,雖功力稍遜,而妍鍊工切,亦差堪肩隨。 抑余于此尤有言者:近人出入同光體而卓然有成者,并世唯知有曾履川、邵祖平、錢仲聯(lián)、冒孝魯、錢鐘書、吳孟復(fù)諸公,而于淵源更深之李氏昆仲反湮沒無聞,不在僂指之列,此非合恒情。今章明兄有感于此,乃發(fā)愿梓行《合肥李氏兄弟詩集》線裝本流布海內(nèi),非獨表彰鄉(xiāng)賢、發(fā)其潛德幽光而已,亦以見同光體影響吾皖至深且巨也。其有益于詩壇,為功于詩史者,豈淺鮮哉!昔趙撝叔視搜集前人殘剩文字,比諸掩骼埋胔,則章明兄此舉也,謂之掩骼埋胔固宜,而蹈德履仁,轉(zhuǎn)有過于掩骼埋胔者遠矣。 書成,章明兄屬余序,乃不揣冒昧,發(fā)其覆如此。是為序。 歲在壬寅金秋,桐城后學(xué)汪茂榮敬撰。
佛日樓詩·序
往識合肥李子栩庵于行都,讀其詩則摩韓壘者也。
孤桐丈曰:「乃兄彌龕詩,海藏所亟賞,子未之見邪?
」則心識其人。
十年前,余以違難遁海南,栩庵已行至,又以其介得識君。
其為人匑匑如畏,謙沖斂抑若不勝,及讀其詩,則與栩庵笙磬同音,乃韓法也。
間出其《佛日樓詩》屬為序,且語之曰:「吾詩自廣陵而上摹韓壘,而為之階者,則通州、義寧兩先生也。
」余曰:「異哉!
吾二人為詩途徑何不謀而合若是也?
」余弱冠來京師,先大父伯厚公則授以散原精舍詩,及執(zhí)贄北江先生之門,又從受范伯子詩。
二家面目取徑雖各異,然為同光體先路之導(dǎo)則一也。
吾儕既受兩家詩,而上溯而蘇、黃,而杜、韓,而陶、謝,若有階陛便其升躋焉,迨造乎其極,若登泰岱嵩華之顛,排云下視,則眾山皆培塿矣。
然則始學(xué)取徑可不慎邪?
君三十年前所為詩,已為海藏、散原、通白諸老所嘆賞,君獨不自滿,假日探討古人,而不敢自暇逸。
又嘗從海內(nèi)外顯密諸師游,以求斷生死、住寂樂,持咒長齋者逾四十年,而祛盧之文、天人之學(xué)、射擊之術(shù),又無不嫥精獨到,為世楷模,而君顧嘿然不欲世知也。
其意量之廣,豈世之稍有獲即沾沾自喜、傳之惟恐不速、揚之惟恐不盡者所可得而望者哉!
夫詩與禪相需者也,自佛法入中國,而詩人若謝若王若杜若蘇黃若王陳,蓋無不嘆其超絕而資以為用,而詩境為一新,獨韓公不之近焉。
君,佛弟子也,而詩自韓入,本韓之質(zhì)而嚌佛之超,斯真足彌韓之不足而幾超韓矣。
吾聞佛以了生死、入涅般為鵠者也,區(qū)區(qū)文字,論者以為學(xué)佛之障。
然吾又聞佛說三藏十二部,寧能舍文字以說法邪?
吾曹以聲音為佛事,以文字證般若,衍佛之傳,又豈可少是邪?
然則文字之于佛,有相成相證之功,非可以障目之彰彰明矣。
君嘗語余:「吾母誕余之夕,夢入寺禮佛,見僧眾移佛象日中曝之,問故,則曰:『諸佛苦塵闇久,曝之期重睹光明也。
』寤而余生,先君因以名吾樓,所以識誕徵也。
」余以為君心與佛通者也,其詩則一話言之微,無不自佛心出,以佛光加被之,豈有不若皎日之無幽不燭、無闇不明者邪?
微夢徵,其輝光自足也,況夢之鑿鑿邪?
而君詩之光芒,乃與佛日爭輝映矣。
太歲在昭陽單閼陬月,福州曾克耑。
佛日樓詩·自序
積四十馀年所為詩,芟棄之馀,得四卷。二十至三十歲者曰始奏集,四十歲以前者曰蘆蕩集、昨死集,五十至六十五者曰不腓集,皆以一時所際所感之各異而為之名也。四十至五十之稿曰墮甑集者,兵燹播遷,中已散佚,故不復(fù)具。具者四集,都三百馀首。寡宣平之奏,無飾喜之辭,豈亂離之世,多變徵之音者非歟?雖然,山川之登覽,人事歲月之遷變代謝,接吾耳目,輒時易境狀,既往復(fù)不可控追,感物言志,撫序興懷,莫不為他日款夢之資,倘亦勞情所不默也?姑寫次之。癸卯春,彌龕居士李家煌于吼堂。
佛日樓詩·評語
襟抱之高,筆力之健,度越恒等,真異才也。曩館駿孫家,駿孫方為童子,別十二年,再見于申浦,其學(xué)問便已成就如此,安得不令人畏后生耶?辛酉冬日,馬其昶記。 仆頃得七古一首贈甥,極論古今能文者無不工詩,而但以詩名者或有不工于文之人。甥為詩老健若夙工者,且吐棄一切,不肯作一凡近語,此非于文用力之深,何以有此?又甥贈陳君五言,極見遠抱,置之海藏集中,幾無以辨,且有突過鄭老之處。誦之喜而不寐,為之不已,必可成家,方當(dāng)上追古人,何論時賢?仆真欲縮手退避三舍矣。壬戌人日,龍慧。 賢受詩法于尊舅氏,取徑之正,自不待言。運詩文皆無真探求,而詩尤無解,實不足以言利病。姑以粗略觀之,惟覺氣象峍兀,未可攀也。癸亥正月,張文運記。 效昌黎而天骨開張,馳騁自恣,端推王逢原為具體而微。作者繼起,獨與之抗,曠世相感,殆匪偶然。至殊響別裁,復(fù)往往納艱崛于質(zhì)澹,發(fā)芬馨于寤寐,參以皮陸,緯以姚賈,少年脫手,遽有此高詣蒼格,蟠而天飛,又惡能測其所至耶?丙寅冬月,散原老人陳三立養(yǎng)疴滬上讀訖題。 恢詭之思,出以古澹,千載逢原,何殊旦暮。丁卯三月十八日,孝胥讀畢謹注。 古體遠宗王廣陵,近抗鄭子尹,寧為可憎,毋為可狎,是真能喻獨坐者。七言近體,奧折精瑩,何無忌酷似其舅,龍慧堂衣缽有傳人矣。丁卯四月,周達拜讀謹題。 古體排奡處由天授,天授者宜益以句法之堅蒼;近體高遠處由人力,人力宜更求意理之平實。奇才世所罕見,愛敬之極,妄欲效滴涓于江海耳。丁卯秋八月,陳曾壽拜讀題。 余生平罕稱詩,而所交多詩人,詩人不以其不能而強聒焉,亦時效其所為而勿能似也。駿孫后起詩人之杰也。散原、海藏兩先生,及吷庵、仁先、鶴柴、梅泉諸公,所以崇獎期許之者甚至,乃復(fù)以能問于不能,吾將何辭以益吾駿孫哉?抑吾聞之,駿孫內(nèi)行純備,覃研群籍,旁通梵典,與夫人并精鎗術(shù)。嘗校藝于西人所為會,輒互冠其曹,西人驚駭嘆服,至為文以張之,以告其國人,又何其多能也?駿孫年甫壯,所為詩已卓卓成就如此,又擅兼人之長事,猶不自滿假。吾雖無以益吾駿孫,駿孫之所自進以軼今抗古者,又烏可量邪?戊辰六月,湘潭袁思亮拜讀記。 海藏樓好以詩進退人,持論殊刻,不輕許可,獨于合肥李駿孫,英年駿發(fā),譽不絕口?!冻埠琛芬皇?,謂是近年詩壇絕無僅有之宏制。今幸有得,遍讀作者之詩?!冻埠琛芬嘀S誦再四,靜穆之氣,以詼詭之筆出之,滿紙皆天授獨到之處。昌黎逢原云云,似為皮相之談。癸酉秋,章士釗拜讀。
佛日樓詩·后序
此先兄彌龕遂居海外時,手自刪存其前后所作之詩。
詩在而君往矣,嗟乎!
吾忍觸慟而重讀之耶?
惟其精忱之所鍥,意興之所寄,神思之所抒,心血之所鑄,自有其不?滅而長留于天地間者,儻在斯乎?
則把君之詩,謦欬若重接,夢痕若重溫,風(fēng)雨聯(lián)吟若重對,憑以契合心靈,擺落塵濁,且暫忘此荒茫何世馀生踽踽之獨傷也。
既為檢校遺稿,同頌橘、攬秀兩知已斟取,其割舍之篇什,復(fù)惜加保留。
囑兄子道培補錄于卷,付刊存之,凡三百五十八首。
曩積舊稿,屢經(jīng)播遷,多已散佚,生平所作,固不僅止此耳。
君澹泊耿默,掩抑若無所能,虛以應(yīng)物,嚴于律躬,處事井井,縝細弗茍,猶傳先公之遺風(fēng)。
而藹然克己,厥德肖妣,蓋篤賦性天,其秉有自,既淵承家學(xué),蟠蓄根器,而遭時不造,與世相遺。
歷家國滄桑,天荒地變,流亡顛沛,疾疢折磨,溯中歲迄老,洵已憂患艱辛備嘗之矣。
當(dāng)其少壯,處貴介華膴之境,則早耽佛乘,凈密兼持,長齋積卌馀年如一日。
于人間逐逐利名嗜欲之好,罔所歆涉,夙懷超世之愿,習(xí)在家禪慧因,倘自多生宿具者歟?
故雖履蹇夷然,素襟不涅,持以排幽憂、通妙悟、存孤尚者,唯詩自娛而已。
嘗相與論詩蹊徑,君自言弱歲學(xué)詩,初入從山谷,承先舅氏劉龍慧先生誨,以「寧拙毋巧,寧澀毋滑」由黃入杜,庶免浮廓之習(xí)。
循序以進,領(lǐng)益至深,涵泳于少陵、昌黎、玉溪、半山諸家,清代則最喜鄭巢經(jīng)及陳散原翁詩,運思差可深入,而日流于晦澀。
四十以后,自憎其槎枒,力求顯出,趨響平易,造乎自然,乃嫥涉東坡,且篤好范伯子之詩,積又廿載,殊戡精進。
每滋愧荷諸師友老宿獎掖踰實,今垂垂老矣,猶蹩者不忘履,結(jié)習(xí)未蠲,聊自哦遺云。
噫!
吾兄弟雖并耽詩,而豈圖以詩鳴哉!
惟同氣知音之契,骨肉文字之歡,則有逾世間尋常友于之樂。
歷劫原鸰,晚獲飄聚海表,同聽樓鐘于肩偕,講學(xué)之馀,時相聯(lián)吟倡和,互證詩禪。
此樂往矣,不復(fù)再得,而荷擔(dān)襟期,痛失提挈,日暮道遠,獨行彌覺心孤。
追憶生平,綴紀梗概,俾后世相知,誦其詩而如覿其人焉。
癸卯六月朔,弟煒栩庵謹跋于九龍半島。
(錄入:顧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