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烈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
魏郡湯陰人。
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yè)。
善涅槃法華。
住昌樂王寺。
既承齊之竟陵王講說。
遂南渡。
止湘宮寺。
隨席談?wù)摗?div id="jsqg2z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46_0_8_comment'>
不憚涂沮。
次公嘆曰。
此北道人。
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觀。
于烈亮恢廓。
揚(yáng)搉理妙。
殊有標(biāo)致。
臨川王映。
長沙王晃。
尤加欽禮。
廬江何默。
彭城劉繪。
造房接足。
請誥戒。
北面而成業(yè)者。
二百馀人。
天監(jiān)十四年終。
壽七十七 寺復(fù)有智深比丘。
亦魏人也。
博綜經(jīng)論。
天子王侯。
莫不賓禮。
性好直言。
無所推屑。
每語及北方僭叛事。
輒慍見于色。
由是自致廢棄。
不甚顯。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曇準(zhǔn)。姓弘。魏郡湯陰人。住昌樂王寺。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yè)。鉆研之勤眾皆弗及。處靜味道。無風(fēng)塵之志。善涅槃法華。聞諸伊洛。閑居游思不交世務(wù)。承齊竟陵王廣延勝道盛興講說。遂南度止湘宮寺。處處采聽隨席談?wù)?。雖逢涂阻未曾告勞。次公嘆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亮恢廓雅有器度。至于言論深有情致。齊臨川王蕭映。長沙王蕭晃。厚相欽禮。廬江何點(diǎn)彭城劉繒。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誥。講揚(yáng)相繼成其業(yè)者二百馀人。以天監(jiān)十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時寺復(fù)有智深比丘。聰慧博識經(jīng)論有功。天子王侯多所賓接。性好直言無所推屑。每商略撿洗物不有平。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代人。
于烈弟。
為人嚴(yán)毅正直,有父兄風(fēng)范。
自中散大夫遷至光祿大夫。
孝文帝太和中出歷朔、華、并、恒四州刺史,賜爵武城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代人,字萬年。
于烈子。
孝文帝太和中任恒州別駕,襲鉅鹿郡公。
性貪殘,多所納賄,坐免官,以公還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2—518 【介紹】: 北魏代人,字思賢,本字千年。
于烈子。
孝文帝時以父蔭拜侍御中散,馮太后臨朝,刑政嚴(yán)峻,侍臣往往受譴得罪,忠樸直少言,終無過誤。
孝文帝賜名登。
宣武帝景明二年,帝在外而咸陽王元禧謀叛,事起倉猝,帝遣忠往探虛實(shí)。
忠以其父于烈防守有備,必?zé)o所慮以安帝心。
事平,帝嘉其忠誠,乃為改名忠。
以平元禧功封魏郡公,遷侍中領(lǐng)將軍。
宣武帝卒,迎立孝明帝,護(hù)衛(wèi)胡太后,遂秉朝政,權(quán)傾一時。
矯詔誣殺尚書左仆射郭祚、尚書裴植,朝野憤怨,莫不切齒。
胡太后臨朝,解侍中、領(lǐng)軍、崇訓(xùn)宮衛(wèi)尉職,出為冀州刺史,后屢為朝臣彈劾,得太后曲庇,除尚書右仆射。
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忠字思賢,烈子,本字千年。為侍御中散。太和中,授武騎侍郎,賜名登。轉(zhuǎn)太子翊軍校尉。宣武即位,遷長水校尉。尋除左右郎將,領(lǐng)直寢。改賜今名。遷司空長史、征虜將軍,封魏郡公。遷散騎常侍,兼武衛(wèi)將軍。進(jìn)太府卿。正始中,除安北將軍、相州刺史。入為衛(wèi)尉卿、河南邑中正,尋領(lǐng)左衛(wèi)將軍、恒州大中正。延昌中,除都官尚書,加平南將軍。進(jìn)侍中、領(lǐng)軍將軍。孝明即位,除車騎大將軍,封常山郡公,加儀同三司、尚書令,領(lǐng)崇訓(xùn)衛(wèi)尉。靈太后臨朝,出為征北將軍、冀州刺史。奪爵。尋封靈壽縣公。除尚書右仆射,加侍中。神龜元年卒,贈司空,謚曰武敬。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
其先涪陵人。
晉義熙九年。
朱齡石伐蜀。
以涪陵獽三百家隨軍。
因止于廣漢之金淵山谷間。
其子孫遂家焉。
崖幼岐嶷。
寡言笑。
絕戲弄。
飲水必加拜。
嘗終日坐。
諦觀不瞬。
或問其故。
曰我念此身可惡耳。
后當(dāng)燒之。
及長。
殊剛正。
一日與人捕魚而分之。
投己得者于水。
曰殺非好業(yè)。
我今誓當(dāng)痛斷矣。
遂焚棄其具。
并輟獵。
又見異蛇。
首尾皆赤。
始長尺馀大二寸許。
頃之忽長踰丈。
而大約五六尺。
從諸獽所開陂塘中。
倏爾升云而滅。
眾駭懼。
崖曰無懼也。
但斷殺業(yè)可耳。
且勸盡廢池堰蓄魚之地。
眾猶未許。
俄而堤防決壞。
如所戒云。
出家依悉禪師。
尤勤謹(jǐn)。
玄冬之月。
禪師命火溫足。
崖熾大爐于前。
禪師責(zé)其多。
則曰。
須火卻寒。
得火嫌多。
情性若此。
何曰得道。
禪師因使置手火中。
即應(yīng)聲爇一指無難色。
禪師陰異之。
他日諸弟子共。
推著煙焰中。
雖成瘡。
欣笑自如。
禪師謂曰。
汝如此。
莫惑亂百姓否。
曰諸佛苦身成道。
而況某乎。
茍獲薙落一日足矣。
禪師遂自為薙落。
然覺易甚如呼善來。
禪師即置刀攝衣作禮曰。
崖法師來為我作師。
我請為弟子。
崖謾謙謝而已。
自是神化?顯。
弘濟(jì)頗多。
年踰七十。
心力尚強(qiáng)。
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大逵中。
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
焰且熾。
或問其痛否。
曰痛由心起。
心既無痛。
指何由痛。
人有疑其得心疾者。
曰盍治諸。
答曰。
身皆空耳。
安用治。
又問。
根大有對何謂空。
答四大五根。
復(fù)何所住。
孝愛寺兌法師。
見解通暢。
聞崖如此。
乃率弟子禮敬。
施以衣物。
退謂眾曰。
崖于般若。
真有悟入。
非徒口說而已。
人因競以菩薩稱之。
道俗四集。
倍加崇信。
如是經(jīng)日。
左手指盡。
火將及掌。
骨髓上沸。
火且滅矣。
遽又以右手殘指。
挑發(fā)其焰。
或問。
其何自苦如此。
答以眾生不行忍故。
欲勸發(fā)耳。
方其煙焰之盛。
兩臂熾然。
崖則不動顏色。
說法勉勵。
行慈斷殺。
復(fù)為四眾誦經(jīng)。
至切詞要義。
則頷頭微笑。
時有怠者。
崖顧曰。
末劫輕慢。
見像如木頭。
聞經(jīng)如風(fēng)過馬耳。
我在山中。
初不識字。
今聞經(jīng)教。
句句與心相應(yīng)。
故燒身手令生信重。
不然此手豈樵頭耶。
于是士女?dāng)?shù)萬圍繞。
崖澄心中坐自若。
忽微雨沾濡。
即斂念入定。
而云散月明如舊。
掌骨五枚既燼。
俄而挺然俱出。
各長三寸。
潔白可愛。
眾僉曰。
菩薩滅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養(yǎng)。
崖遂以口嚙拔所生之骨。
吐于眾前曰。
可為塔也。
七月十四日。
有聲如地陷天裂。
莫不震駭復(fù)見犬羊龍蛇軍器等象于空中。
頃之而息。
或問其故。
答曰。
驚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故現(xiàn)此相。
間使治辦供具。
乃于成都縣東南。
積薪為樓。
高數(shù)丈。
上作乾麻小室。
以油潤之。
孝愛寺導(dǎo)禪師。
施六度錫杖。
并紫帔。
犍為僧淵施班衲。
于時遠(yuǎn)近奔湊。
財(cái)弊山積。
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
十五日旦。
崖謂侍者法陀曰。
汝取錫杖紫帔班衲來。
即乘輿造焚所。
時道俗數(shù)十萬。
擁輿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無哭也。
遂升高座說法。
時復(fù)舉目望樓室獨(dú)笑已。
而右脅寢。
氣息都盡。
狀若木偶。
歘起曰。
時至矣。
因下座白眾曰。
佛法難值。
宜共護(hù)持。
竟徐步至樓下。
繞旋三匝。
遍禮四門。
既升而俯告四眾曰。
請一心念摩訶般若。
相助起樓。
檀越王撰。
意以為我起樓。
以燒菩薩。
我寧不得罪哉。
崖默知之。
呼撰上樓臂摩撰頂曰。
汝勿以起樓得罪而憂。
乃所以獲福也。
趣命下火。
眾皆拱手莫敢前。
置炬于地。
崖自以臂挾炬。
燒室西北。
次及西南。
麻燥油濃。
赫然熾合。
于烈焰中棄炬設(shè)禮。
比二拜身面焦坼。
復(fù)欲作禮。
則身踣炭上矣。
須臾薪盡火滅。
骨肉皆化。
所馀惟心肝腸腎而已。
心獨(dú)赤濕通潤。
諸物勢不可壞。
遂益薪四十車。
以煅煉之。
徒見腸腎卷縮而心略不變。
乃命收藏以待埋葬。
蓋菩薩疇昔。
每答問者曰。
我身可盡。
心則常存也。
聞?wù)咭詾榇酥^精神耳。
精神豈有消爍時哉。
且崖歿后。
靈跡尤多。
大槩皆拔苦予樂慈悲化也。
茲不詳錄。
姑錄一二。
以見其死生之際云。
孝愛寺僧佛興者。
飲啖隨俗。
后崖舉事感之。
發(fā)愿斷酒肉。
至晚歸寺。
見金色人語曰。
汝能斷肉。
大好。
汝若食一眾生肉。
則食一切眾生肉。
一切眾生即父母眷屬肉也。
必欲食者。
當(dāng)如死尸中蟲。
蟲即肉也。
又聞空中聲曰。
汝勤持齋。
愿令眾生得不食身。
又令餓鬼身常飽滿。
其將化時。
沙門寶海問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相。
答曰。
眾生有相故痛。
問菩薩常云。
代眾生受苦。
為實(shí)得否。
答既發(fā)心代受。
何以不得。
問眾生罪熟。
各自受苦。
菩薩自燒。
何由可代。
答一念善根。
即能滅惡。
豈非代耶。
普法師曰。
二家共論大義。
終未之決。
其一以佛智緣無相理。
理是所緣。
智是能緣。
其一以除妄息倒。
即是真諦。
二說其何者為當(dāng)。
崖曰。
佛即無相。
無別異相故。
海法師曰。
佛即無相。
無相之相。
本無異相。
若然者菩薩。
則釋迦觀音耶。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獄。
代眾生苦。
愿令成佛。
海曰。
先佛何故。
早得成佛。
答先佛一時眾生度已盡也。
問藥王等圣。
何故亦成佛。
今菩薩獨(dú)未成佛。
是將與先佛殊途矣。
答前時眾生已得藥王意。
今眾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
如將落花。
其應(yīng)對皆此類。
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
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
諸佛應(yīng)世無定形。
或作疾病丑陋。
畜生異類。
愿檀越毋妄生輕慢心也。
舉火之次。
皆睹瑞相。
或圓蓋覆崖。
有三道人。
趺坐蓋上。
或五色光。
如人形像。
處麻室四門者。
或柴樓上光如日輪。
然并雨華。
大小非一。
又聞天鼓。
殷殷深遠(yuǎn)。
久之??縣人。
于??江邊。
見崖于空中乘油絡(luò)輿。
從五六百僧。
隱隱西沒。
及心舍利之至寶國寺。
復(fù)有光。
如華叢狀。
明燭庭宇。
阿迦膩吒寺僧慧勝抱疾。
自以不見勝緣。
心殊悵快。
忽夢崖將一沙彌。
帕裹三斛許香。
并以檀屑分四聚。
繞勝爇之。
勝怖曰凡夫耳。
未能焚身也。
崖曰無怖。
用薰病也。
即覺爽健。
因請現(xiàn)瑞。
答曰。
我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
所謂崖者詭名耳。
一日設(shè)會。
勝唱曰。
潼州道俗見瑞福重故也。
我等不見。
則障厚可知。
于是二百許人即應(yīng)聲。
見天華如雪。
繽紛滿空。
皆黃金色。
明凈耀目。
大七寸盤許。
自朝至午乃止。
取之者。
雖緣木升屋。
皆飛去不可得。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遺身篇第七
釋僧崖。姓牟氏。祖居涪陵。晉義熙九年。朱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隨軍平討。因止于廣漢金淵山谷。崖即其后也。而童幼少言不雜俳戲。每游山泉必先禮而后飲?;蛑B視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答曰。是身可惡。我思之耳。后必?zé)?。及年長從戎。毅然剛正。嘗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諸水。謂伴曰。殺非好業(yè)。我今舉體皆現(xiàn)生瘡。誓斷獵矣。遂燒其獵具。時獽首領(lǐng)數(shù)百人。共筑池塞。資以養(yǎng)魚。崖率家僮往彼觀望。忽有異蛇長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乃至丈馀。圍五六尺。獽眾奔散。蛇便趣水。舉尾入云。赤光遍野。久之乃滅。尋爾眾聚。具論前事。崖曰。此無憂也。但斷殺業(yè)。蛇不害人。又勸停池堰。眾未之許。俄而堤防決壞。時依悉禪師。施力供侍雖充驅(qū)使而言語訥澀舉動若癡。然一對一言時合大理。經(jīng)留數(shù)載無所異焉。至玄冬之月。禪師患足冷。命之取火。乃將大爐炎炭。直頓于前。禪師責(zé)之曰。癡人何煩汝許多火。乃正色答曰。須火卻寒。得火嫌熱。孰是癡人。情性若斯何由得道。禪師謂曰。汝不畏熱。試將手置火中。崖即應(yīng)聲將指置火中。振吒作聲。卒煙涌出。都不改容。禪師陰異之。未即行敬。又以他日。諸弟子曰。崖耐火。共推之火爐。被燒之處皆并成瘡。而忻笑自如。竟無痛色。諸弟子等具咨禪師。禪師喚來謂曰。汝于此學(xué)佛法。更莫漫作舉動或亂百姓。答曰。若不苦身焉得成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禪師遂度出家。自為剃發(fā)。但覺鬢須易除猶如自落。禪師置刀于地。攝衣作禮曰。崖法師來。為我作師。我請為弟子。崖謙謝而已。既法衣著體。四輩尊崇歸命輸誠。無所吝惜?;蛴屑膊≈?。往到無不得除。三十年間大弘救濟(jì)。年踰七十心力尚強(qiáng)。以周武成元年六月。于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有問燒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無痛。指何所痛。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蛴袉栐?。似有風(fēng)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對。何謂為空。答曰。四大五根復(fù)何住耶。眾服其言。孝愛寺兌法師者。有大見解。承崖發(fā)跡。乃率弟子數(shù)十人往彼禮敬。解衣施之顧大眾曰。真解波若非徒口說。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經(jīng)日。左手指盡火次掌。骨髓沸上涌。將滅火焰。乃以右手殘指。挾竹挑之。有問其故。崖曰。緣諸眾生不能行忍。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兼又說法勸勵。令行慈斷肉。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并燒二手。眉目不動。又為四眾說法誦經(jīng)?;蚣爸T切詞要義。則頷頭微笑。時或心怠。私有言者。崖顧曰。我在山中初不識字。今聞經(jīng)語。句句與心相應(yīng)。何不至心靜聽。若乖此者則空燒此手。何異樵頭耶。于是大眾懔然莫不專到。其后復(fù)告眾曰。末劫輕慢心轉(zhuǎn)薄淡。見像如木頭。聞經(jīng)如風(fēng)過馬耳。今為寫大乘經(jīng)教故燒手滅身。欲令信重佛法也。闔境士女聞?wù)呓詠砝@數(shù)萬匝。崖夷然澄靜。容色不動。頻集城西大道。談?wù)摲ɑ?。初有?xì)雨殆將沾漬。便斂心入定。即云散月明。而燒臂掌骨五枚如殘燭燼。忽然各生并長三寸。白如珂雪。僧尼僉曰。若菩薩滅后。愿奉舍利起塔供養(yǎng)。崖乃以口嚙新生五骨。?而折之。吐施大眾曰??蔀樗?。至七月十四日。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人畜驚駭。于上空中或見犬羊龍蛇軍器等象。少時還息。人以事問崖曰。此無苦也。驚睡三昧耳。吾欲舍身。可辦供具。時孝愛寺導(dǎo)禪師。戒行清苦耆年大德。舍六度錫杖并及紫被贈崖。入火揵為。僧淵遠(yuǎn)送班納。意愿隨身。于時人物諠擾。施財(cái)山積。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忽告侍者法陀曰。汝往取導(dǎo)師錫杖紫被及納袈裟來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時道俗十馀萬眾擁輿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義無哭也。便登高座為眾說法。時舉目視于薪??。欣然獨(dú)笑。乃傾右脅而寢。都無氣息。狀若木偶。起問曰。時將欲至。仍下足白僧曰。佛法難值宜共護(hù)持。先所積柴疊以為樓。高數(shù)丈許。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潤之。崖緩步至樓。繞旋三匝。禮拜四門便登其上。馮欄下望令念般若。有施主王撰懼曰。我若放火便燒圣人。將獲重罪。崖陰知之。告撰上樓。臂摩頂曰。汝莫憂造樓得罪。乃大福也。促令下火。皆畏之置炬著地。崖以臂挾炬。先燒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濃赫然熾合。于盛火中放火設(shè)禮。比第二拜。身面焦炘。重復(fù)一禮。身踣炭上。及薪盡火滅。骨肉皆化。惟心尚存。赤而且濕。肝腸脾胃猶自相連。更以四十車柴燒之。腸胃雖卷。而心猶如本。兌法師乃命收取葬于塔下。今在寶園寺中。初未燒前。有問者曰。菩薩滅度愿示瑞相。崖曰。我身可盡心不壞也。眾謂心神無形不由燒蕩。及后心存。方知先見留以一心之不朽也。然崖自生及終。頻現(xiàn)異相。有數(shù)十條。曾于一家將欲受戒。無何笑曰。將舍寶物生疑慮耶。眾相推問。有楊氏婦欲施銀釵。恐夫責(zé)及。因決舍之。有孝愛寺僧佛與者。偏嗜飲啖流俗落度。隨崖輿后。私發(fā)愿曰。今值圣人誓斷酒肉。及返至寺見黃色人曰。汝能斷肉大好。汝若食一眾生肉。即食一切眾生肉。若又食者。即食一切父母眷屬肉矣。必欲食者當(dāng)如死尸中蟲。蟲即肉也。又曰。有六時念善大好。若不能具一時亦好。如是一念其心亦好。皆能滅惡也。見其言詞真正音句和雅。將欲致問。不久而滅。于是佛與翹心精進(jìn)繞塔念誦。又聞空中聲曰。汝勤持齋。愿令眾生得不食身。又令餓鬼身常飽滿。觀其感被皆崖力也。初登柴樓。沙門僧育在大建昌寺門。見有火光高四五丈廣三四丈。從地而起。上沖樓邊。久久乃滅。又初焚日。州寺大德沙門寶海問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相。崖曰。眾生有相故痛耳。又曰。常云代眾生受苦。為實(shí)得不。答曰。既作心代受。何以不得。又曰。菩薩自燒。眾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猶如燒手一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代耶。時普法師又問曰。二家共諍大義。終莫之決。一云。佛智緣無相理。理是緣境。智是能緣。一云。除倒息妄即是真諦。何者為定。崖曰。佛即無相。無別異相。海法師曰。佛即無相。無相之相本無異相。若如此者。菩薩即釋迦觀音。崖曰。我是凡夫。誓入地獄。代苦眾生。愿令成佛耳海曰。前佛亦有此愿。何故早已成佛。答曰。前佛度一時眾生盡也。又問。藥王等圣。何故成佛。今菩薩獨(dú)未成佛。而救眾生。是則前佛殊墮。答曰。前段眾生已得藥王意。今眾生未得我意。由我始化如將落之花也。故其應(yīng)對一時。皆此之類。乃謂侍者智炎曰。我滅度后。好供養(yǎng)病人。并難可測其本。多是諸佛圣人乘權(quán)應(yīng)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實(shí)行也。坐中疑崖非圣人者。乃的呼其人名曰。諸佛應(yīng)世形無定方?;蜃鞒舐T疾乃至畜生下類。檀越慎之勿妄輕也。及將動火也皆睹異相?;蛞妶A蓋覆崖。有三道人處其蓋上?;蛞娢迳馊缛诵蜗裨谒拈T者或見柴樓之上如日出形并兩諸花。大者如兩斛兜許。小者鐘乳片。五色交亂紛紛而下。接取非一。棖觸皆消。又聞大鼓磤磤深遠(yuǎn)。久久方息。及崖滅后。郫縣人于郫江邊。見空中有油絡(luò)輿。崖在其上。身服班納黃。偏袒紫被捉錫杖。后有五六百僧。皆罩竹傘乘空西沒。又潼州靈果寺僧慧策者。承崖滅度。乃為設(shè)大齋。在故市中。于食前忽見黑云從東南來翳日蔭會。仍兩龍毛五色分明長者尺五短猶六寸。又雨諸花幡香煙滿空繽紛。大眾通見。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皆見花叢含盛。光榮庭宇。又阿迦膩吒寺僧慧勝者。抱病在床。不見焚身。心懷悵恨。夢崖將一沙彌來。帕裹三斛許香并檀屑。分為四聚以繞于勝。下火焚香。勝怖曰。凡夫耳。未能燒身也。崖曰。無怖用熏病耳。煨燼既盡即覺爽健。又請現(xiàn)瑞。答曰。我在益州詭名崖耳。真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勝從覺后。力倍于常。有時在于外村。為崖設(shè)會。勝自唱導(dǎo)曰。潼州福重。道俗見瑞。我等障厚都無所見。因即應(yīng)聲。二百許人悉見天花如雪紛紛滿天映日而下。至中食竟?;ㄐ螡u大如七寸盤。皆作金色。明凈耀日。四眾競接都不可得?;蚓墭涞歉摺M≈?。皆飛上去。又成都民王僧貴者。自崖焚后舉家斷肉。后因事故將欲解素。私自評論。時屬二更。忽聞門外喚檀越聲。比至開門見一道人。語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啼而去。從后走趁。似近而遠(yuǎn)。忽失所在。又焚后八月中。獽人牟難當(dāng)者。于就嶠山頂行獵。搦箭聲弩舉眼望鹿。忽見崖騎一青麖。獵者驚曰。汝在益州已燒身死。今那在此。崖曰。誰道許誑人耳。汝能燒身。不射獵得罪也。汝當(dāng)勤力作田矣。便爾別去。又至冬間。崖兄子于溪中忽聞山谷喧動。若數(shù)萬眾。舉望見崖從以兩僧。執(zhí)錫杖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何勞捉我。乃指前雞豬曰。此等音聲皆有詮述。如汝等語。他人不解。馀國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為惡業(yè)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養(yǎng)禽畜。言極周委。故其往往現(xiàn)形豫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門忘名集。及費(fèi)氏三寶錄。并益部集異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
眉州丹棱人。
少與盧延讓為詩友。
好飲酒,自號醉髡。
家貧無以付酒債,或作詩酬之。
歐陽炯比之為孟郊、賈島。
后蜀孟昶廣政十九年,炯薦于昶,賜錢十萬、帛五十匹。
是年夏,炯與同僚納涼于凈眾寺,尊俎羅列,寺外耕者于烈日中耘田。
可朋作《耘田鼓》詩以進(jìn),炯為之撤宴。
有詩千余首,編為《玉壘集》,不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自號醉髡,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五代時詩僧。少與盧延讓為詩友。好飲酒,家貧無以付酒債,或作詩酬之。歐陽炯比之為孟郊、賈島。后蜀后主廣政十九年(956),歐陽炯薦于后主,賜錢10萬、帛50匹。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七四。有詩千余首,編為《玉壘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斷句6聯(lián),其中錄自《劉公詩話》2聯(lián),為宋僧有朋詩誤入。另《古今歲時雜詠》、《古今禪藻集》等書中,尚存其佚詩1首,斷句2,題1則,《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唐詩匯評
可朋,生卒年不詳,丹棱(今屬四川)人。唐末五代詩僧,能詩,與方千、盧延讓為友。好酒,自號“醉髡”。居蜀,與歐陽炯友善。有《玉壘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四首,殘句六。

作品評論

中山詩話
閩僧可朋多詩,如“虹收千瘴雨,潮展半江天”,又曰:“詩因試客分題僻,棋為饒人下著低?!币嗲伤家?。
《全唐詩話》
可朋,丹陵人,少與盧延讓為風(fēng)雅之交,有詩千馀篇,號《玉壘集》。曾題《洞庭》詩曰:“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薄顿浻讶恕吩唬骸皝矶嗖凰瓶?,坐久卻垂簾?!睔W陽炯以此比孟郊、賈島。
《十國春秋?可朋傳》
僧可朋,丹棱人。能詩,好飲酒,貧無以償酒債,或作詩酬之,遂自號曰“醉髡”,少與盧延讓、方干為詩友。來蜀與歐陽炯相善,炯比之孟郊、賈島,力薦于后主,后主賜錢帛有加等。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輔良。字用貞。介庵其號。蘇州吳縣范氏子。文正公之十葉孫也。年十五。依迎福院薙染圓具。時笑隱。住集慶之龍翔。法道宣振。師往見之。問答之際。棒喝兼施。凡情頓喪。他日笑隱拈語詰之。師發(fā)言愈厲。笑隱哂曰。得則得矣。奈第二義何。師弗懈益虔。久之。乃契入。云空川流。了無留礙。笑隱曰。乃知吾不爾欺。出世秀之資圣。越之天章。移杭之中天竺。時海內(nèi)大亂。兵燹相仍。南北兩山諸剎。皆化為烈焰。靈隱古稱絕勝覺場。涼煙白草。凄迷于夕照之間。過者為之興嘆??道锕?。為浙行省丞相。妙揀名僧能任起廢者。莫師為宜。懇命居之。師既至。剪剔荊叢。葺茅為廬。以棲四方學(xué)者。雖當(dāng)?shù)蛄阒铩i_示徒眾。語尤激切。其言有曰。達(dá)磨一宗。陵夷殆盡。汝等用力。如救頭然可也。然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于一毫端??梢灾苤H缰?。大地為黃金。受之當(dāng)無所讓。否則遺素餐之愧矣。歲月流電。向上之事。汝等急自進(jìn)修。參學(xué)之士。多有因其語而入者。化緣既周。手疏衣貲。入公帑散交游。顧謂左右曰。翌日巳時吾逝矣。及期澡浴。坐而寂。師性簡直。雖面折人過。而胸中無留物。與人交。無少長。一以誠相遇。所造偈詞。初不經(jīng)意。而語出渾成。有若宿搆。舉揚(yáng)大法。不務(wù)緣飾。而西來之旨自明。復(fù)以凈土觀門。若海舟航時。兼修之未嘗少怠。其所見。蓋卓然云。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輔良,字用貞,號介庵。
姓范氏,吳人也。
為文正十世孫,父伯和,母鄭氏。
秉性慈祥,素懷善愿。
及誕良,聰悟夙發(fā),妙意天成。
見浮圖書,躍然朗誦,若所故習(xí)。
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母曰:“是子骨格清聳,非世間法可縛,若使之學(xué)佛,必能弘大宗乘。
”父母方鐘愛,未之信也。
里故多蘭若,良稍長,日與群童遨游其間,徘徊愛慕,終日不忍去。
父察其志,與相者言合,乃許之,從同里迎福院僧壽彌薙落。
及受戒具,慨然曰:“學(xué)佛將以明心,心非師無以示肯綮,終日面墻可乎。
”去從北禪澤法師,習(xí)天臺教觀,所謂三乘十二分,研其精華,攝其密微,充然若有所契。
時士瞻杓主天平山白云寺。
寺蓋范氏所建,以奉先者。
良數(shù)至其間,士瞻謂之曰:“教乘固當(dāng)學(xué),若沈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何不更衣,以事禪習(xí)乎?
”良曰:“吾將焉適?
”曰:“笑隱?主龍翔集慶,其道大被東南,緇白信從,如子歸母。
朝廷嘉之,賜以‘廣智全悟’之號。
汝何不往依之?
”良于是往見,?即以全器法寶期之,問答之間,棒喝兼施,弦發(fā)箭馳,霆迅電掃,剎那頃,凡情頓喪,雖未至清凈覺地,而所入正途,超然出于物表。
他日再有所問,良應(yīng)聲若響。
?曰:“得則得矣,終居第二義也。
”良益弗懈,久之,遂契其心法,云空川流,了無留礙。
尋掌藏鑰于四明阿育王山,與石室瑛縱橫叩擊,石室極推譽(yù)之。
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檄良出主嘉興資圣寺,年才二十有六。
眾頗易之,良?xì)⒁瞒硎?,為修建?jì),崇基廣構(gòu),文甓雕甍,金碧燁然,前后相照,往來觀者,始皆信服。
居十三年,遷越之天章,閱四寒暑,移杭之中天竺,傾向者益多,教且遠(yuǎn)敷。
會??芘d亂,兵燹相仍,南北兩山,名藍(lán)梵宇,皆化于烈焰。
靈隱古稱絕勝,乃寒煙白草,凄涼夕照之中,過者為之慨然。
康里公為江浙行省丞相,妙柬名僧,能任起廢者莫良為宜,命使居之。
既至,剪剔荊叢,葺茅為廬,以棲學(xué)侶。
雖凋零之秋,開示徒眾,語尤激切。
嘗謂“達(dá)摩一宗,陵夷殆盡,汝等用力,如救頭然可也。
然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于一毫端,可以周知。
如知之,變大地為黃金,受之當(dāng)無所讓,否則貽素餐之愧。
歲月流電,汝等急自進(jìn)修。
”參學(xué)之士,多有因其語而入者。
化緣既周,手疏衣貲入公帑,散交游,及治喪斂之事,顧謂左右曰:“明日巳時,吾將逝矣。
”及期,澡身端坐,書偈而滅。
明洪武四年六月十六日也,報(bào)年五十又五,僧夏四十。
龕留五日,頂有暖氣。
阇維,設(shè)利羅珠圓玉皦,捧將盈升,弟子等以馀骨入歸云塔中,于寺東偏瘞焉。
同門天界善世宗泐輯其行事,乞金華宋濂為之銘,云:“良性簡直,雖面折人過,而胸中無留物。
與人交,無少長,一以誠相遇。
所造偈辭,初不經(jīng)意,而語出渾成,有若宿構(gòu)。
舉揚(yáng)大法,不務(wù)緣飾,而西來之旨自明。
復(fù)以凈土觀門,苦海航舟,時兼修之,未嘗少怠。
四坐道場,解結(jié)發(fā)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灑稠林。
蓋道行無跡,妙極無象,求而即之,吻契本真。
未定之先,則萬緣鼎沸。
發(fā)慧之后,則一性洞虛。
所謂不用其力,而無所不力。
則神器化于玄冥,而忠信發(fā)乎天光,而良和粹外形,淵懿內(nèi)朗。
造請之間,因言懸解,證不染不遷之域,泯差別次弟之門。
非上智宿植,惡至此乎?!?div id="j1imkg1"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5_1_55_comment'>
釋無疑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無疑,姓林氏,浯海人。
中歲厭俗,禮印指披剃于金門寶月。
性姿純實(shí),篤杜多行。
雪峰亙開法羅山,無疑知院事,拮據(jù)劬苦,以身率眾。
時承激發(fā),知有向上事。
逮亙移住芙蓉,乃結(jié)茅于三秀中峰,耕種自足,不染外緣。
俄遭寇亂,同安、石尾相繼淪陷,僵尸填城野,偕其徒行勉、達(dá)已,拾厥遺骸,聚而瘞之于同安城北,立兆域以識曰同歸所。
壬辰,漳城被圍幾七月,城中人相食,及清兵南下,轉(zhuǎn)戰(zhàn)百里,積骸如山。
無疑復(fù)領(lǐng)徒眾行勉、觀素輩,收胔錄髑于烈日苦雨中,備嘗辛艱,亦立同歸所于南山寺。
更建萬善庵,香鐙鐘梵以利幽冥。
遠(yuǎn)近聞之,皆感泣涕漣,以為真大士行愿也。
及乙未歲,仙游陷,被屠,無疑力起奔赴,掩霾如前。
計(jì)十年中,所瘞尸骸何止萬眾。
斯生民之慘變,而苦行悲愿,其功德誠不可思議。
同安有甘露遺址,檀越陳公慕其道誼,延之鼎新。
又嘗住輪山圓通寺,重修大殿,足壯觀瞻,一時云水,至者如歸。
俄而示疾,數(shù)日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