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錫光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昭,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俞。為首山念禪師法嗣,南岳下九世,住汾州太子院。仁宗天圣初卒,年七十八(《禪林僧寶傳》卷三,《佛祖通載》作天圣二年甲子卒,《五燈全書》作真宗乾興元年壬戌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一、《補(bǔ)續(xù)高僧傳》卷六。今錄頌、偈、訣六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5—1022 【介紹】: 宋僧。太原人,俗姓俞。師事首山,悟性極高。云游襄、沔間,名剎力致,八請堅臥不起。太宗淳化四年首山歿,始出住汾州太平寺,三十年說法不倦,為天下道俗仰慕。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
禪師諱善昭。
生俞氏。
太原人也。
器識沉邃。
少緣飾。
有大智。
于一切文字。
不由師訓(xùn)。
自然通曉。
年十四。
父母相繼而亡。
孤苦厭世相。
剃發(fā)受具。
杖策游方。
所至少留。
不喜觀覽。
或譏其不韻。
昭嘆之曰。
是何言之陋哉。
從上先德行腳。
正以圣心未通。
驅(qū)馳決擇耳。
不緣山水也。
昭歷諸方。
見老宿者。
七十有一人。
皆妙得其家風(fēng)。
尤喜論曹洞。
石門徹禪師者。
蓋其派之魁奇者。
昭作五位偈。
示之曰。
五位參尋切要知。
纖毫才動即差違。
金剛透匣誰能曉。
唯有那吒第一機(jī)。
舉目便令三界靜。
振鈴還使九天歸。
正中妙挾通回互。
擬議鋒铓失卻威。
徹拊手稱善。
然昭終疑。
臨濟(jì)兒孫。
別有奇處。
最后至首山問。
百丈卷簟意旨如何。
曰。
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
昭曰。
師意如何。
曰象王行處絕狐蹤。
于是大悟。
言下拜起。
而曰。
萬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
有問者曰。
見何道理。
便爾自肯。
曰。
正是我放身命處。
服勤甚久。
辭去。
游湘衡間。
長沙太守張公茂宗。
以四名剎請昭。
擇之而居。
昭笑。
一夕遁去。
北抵襄沔。
寓止白馬。
太守劉公昌言。
聞之造謁。
以見晚為嘆。
時洞山公隱皆虛席。
眾議歸昭。
太守請擇之。
昭以手耶揄曰。
我長行粥飯僧。
傳佛心宗。
非細(xì)職也。
前后八請。
堅臥不答。
淳化四年。
首山歿。
西河道俗千馀人。
恊心削牘。
遣沙門契聰。
迎請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
昭閉關(guān)高枕。
聰排闥而入。
讓之曰。
佛法大事。
靜退小節(jié)。
風(fēng)穴懼應(yīng)讖。
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dān)。
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昭矍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趨辦嚴(yán)吾行矣。
既至。
宴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天下道俗。
慕仰不敢名。
同曰汾州。
并汾地苦寒。
昭罷夜參。
有異比丘。
振錫而至。
謂昭曰。
會中有大士六人。
奈何不說法。
言訖升空而去。
昭密記以偈曰。
胡僧金錫光。
請法到汾陽。
六人成大器。
勸請為敷揚。
時楚圓守芝號上首。
叢林知名。
龍德府尹李侯。
與昭有舊。
虛承天寺致之。
使三反不赴。
使者受罰。
復(fù)至曰。
必欲得師俱往。
不然有死而已。
昭笑曰。
老病業(yè)已不出院。
借往當(dāng)先后之。
何必俱耶。
使者曰。
師諾。
則先后唯所擇。
昭令饌設(shè)。
且俶裝曰。
吾先行矣。
停箸而化。
閱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五夏。
贊曰。
風(fēng)穴倦游。
見草屋單丁。
止住者七年。
首山精嚴(yán)。
不出山者二十年。
汾州儼臨人天。
不越閫者三十年。
是皆哲人。
事業(yè)之見于微細(xì)者也。
然猶卓絕如此。
況其大者乎。
吾何足以知之。
然觀其死生之際。
如賈胡傳吏。
留即留。
去即去。
嗚呼是其所以起臨濟(jì)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汾州太子院。
善昭禪師。
生太原俞氏。
器識沈邃。
少緣飾。
具大智。
少失恃怙。
既孤苦。
雅不喜世俗。
遂祝發(fā)受具。
杖策飄然。
所至不稍停覽。
乃曰。
從上先德行腳。
正以圣心未通。
驅(qū)馳決擇耳。
不緣山水也。
歷參七十一員知識。
最后至首山。
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山曰。
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
進(jìn)曰。
師意如何。
曰。
象王行處絕狐蹤。
于是大悟。
拜起曰。
萬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
有問者曰。
見何道理。
便爾自肯。
曰。
正是我放身命處。
自是陸沈襄沔間。
每為郡守。
以名剎力致。
前后八請。
堅臥不起。
及首山歿。
西河道俗。
協(xié)心削牘。
遣沙門契聰。
請師住汾州太子院。
師時方閉關(guān)。
聰排闥入。
讓以大義曰。
佛法大事。
靖退小節(jié)。
風(fēng)穴懼應(yīng)讖。
憂宗旨墜滅。
幸有先師。
先師棄世。
汝有力荷擔(dān)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
欲安眠哉。
師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趨辦嚴(yán)吾行矣。
既至。
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天下仰曰汾陽。
而不敢名。
一日上堂謂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
師子當(dāng)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咬殺。
有何方便。
入得此門。
見得此人。
若見此人者。
堪與祖佛為師。
不見此人。
盡是立地死漢。
如今還有人入得么。
快須入取免負(fù)平生。
不是龍門客。
切忌遭點額。
那個是龍門客。
一齊點下。
舉起拄杖曰。
速退速退。
珍重。
并汾地苦寒。
師罷夜參。
有異僧振錫至。
謁師曰。
會中有大士六人。
奈何不說法。
言訖升空而去。
師密記以偈曰。
胡僧金錫光。
請法到汾陽。
六人成大器。
勸請為敷揚。
時楚圓守芝。
號上首。
叢林知名。
龍德府尹李侯。
與師有舊。
虛承天致之。
使三反不赴。
使者受罰。
復(fù)至曰。
必欲得師俱往。
不然有死而已。
師笑曰。
老病業(yè)已不出院。
借往當(dāng)先后之。
何必俱耶。
使者曰。
師諾則先后唯所擇。
昭令設(shè)饌。
且俶裝曰。
吾先行矣。
停箸而化。
有侍者出眾曰。
和尚到處。
某甲即到。
亦立化歸。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禪師洪諲者。襄水人也。傳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隱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陰男子。邦稱右族。來游福嚴(yán)。即諲室。見諲氣貌閑靖。一缽掛壁。莫能親疏之。傾愛之忘去。謂曰。師寧甘長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鄰寺吾世植福之地。久無住持者??删阃?。諲笑曰諾。乃以己馬馱諲還。諲至。設(shè)魚鼓粥飯。如諸方。一年而成叢席。十年而有眾三十輩。僧契嵩少時游焉。諲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兩小甕。咤曰。汝來乃其時寺。今年始有醬食矣。明日將粥。一力挾筐。取物投僧缽中。嵩睨上下。有即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觀皆碎餅餌。問諸耆老。曰此寺自來不煮粥。脫有檀越請應(yīng)供。諲次第撥僧赴之。祝令??乾殘者。歸納庫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當(dāng)面也。堂頭言。汝來適丁其時。良然。嵩大驚。有木床一。夜則諲坐其上。三十輩者環(huán)之。聽其誨語。諲曰。洞山頌曰。貪瞋癡。太無知。果賴今朝捉得伊。行即打。坐即槌。分付心王子細(xì)推。無量劫來不解脫。問汝三人知不知。古人與么道。神鼎即不然。貪瞋癡。實無知。十二時中任從伊。行即往。坐即隨。分付心王無可為。無量劫來元解脫。何須更問知不知。又嘗曰。無量劫來賃屋住。至今不識主人公。借問諸人還識主人公也未。良久云。若有人問神鼎。向伊道作么作么。又云。不得作主人公話會參。智度寺沙門本延。謁諲夜語。還謂郡將曰。諲公所謂。本色老宿。惜陸沈山中??ひ远Y請開法。諲辭免不得已曰。山僧年十八游方。亦無正意參禪。只欲往東京。聽一兩本經(jīng)論。以答平生。何期行到汝州。忽值風(fēng)發(fā)吹上首山。見個老和尚。劈頭槌一槌。當(dāng)時浹背汗流。禮卻三拜。如今思量?;诓划?dāng)初。束縛送去首山后。卻歸鄉(xiāng)井。古寺閑房。任運過時。豈不快哉。雖然如是。官不容針。私通車馬。今日有一炷香。也要對眾燒卻。供養(yǎng)此老。只是汝州土宜。乃升座問答罷。又曰。齋會已具。僧俗已集。問答已畢。佛法成辦。只將此善。上?!〗裆匣实凼蹮o疆。便下座。道俗歡呼。以為未始見也。于是諲聲名普聞。僧問。鳥窠侍者。欲往諸方。學(xué)習(xí)佛法去。鳥窠但吹布毛。便悟去。如何。諲曰。此事即知。此人久積凈業(yè)。曠劫修行。方能了解。乃拈布毛舉似。復(fù)吹之曰。會么。不得辜負(fù)老僧。良久曰。我在首山。與汾陽師兄。曾如此說。汾陽作偈曰。侍者初心慕勝緣。辭師擬去學(xué)參禪。鳥窠知是根機(jī)熟。吹毛當(dāng)下得心安。看他吐露。終是作家。又曾同作拄杖子偈。昭曰。一條拄杖刺蝎。勁直螺紋爆節(jié)。尋常肩上橫擔(dān)。大地乾坤挑斡。??開懵鈍頑癡。打破伶俐尖黠。如今卓在面前。諸方作么拈掇。我即不與么道。僧曰。愿聞和尚偈。偈曰。得處不在高峰。亦非淺溪深壑。如今幸得扶持。老病是為依托。僧問。有問首山。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我不將小意對阇梨。諲曰。若有問神鼎。但向道。此一問豈是小意。會么。首山大似擔(dān)水河頭賣。神鼎只解就窩里打。良久曰。相見不揚眉。君東我亦西。有時示眾曰。雨下階頭濕。晴乾又沒泥。姨姨娘姊妹。嫂嫂阿哥妻。若與么會得。猶是長連床上粥飯僧。作么生道得一句。作個出格道人。有么。良久云。適來有一人。為蛇??足。踣跳上梵天。??著帝釋鼻孔。帝釋惡發(fā)。雨似盆傾。諸人還覺袈裟濕么。有僧自汾州來(傳是舉道者)。諲倚拄杖曰。一朵峰巒上。獨樹不成林時如何。僧曰。水分江樹淺。遠(yuǎn)澗碧泉深。又問。作么生是回互之機(jī)。僧曰。盲人無眼。又問曰。我在眾時。不會汾陽一偈。上座久在法席。必然明了。僧曰。請和尚舉看。諲曰。鵝王飛鳥去。馬頭嶺上住。天高蓋不得。大家總上路作么。僧舉起坐具曰。萬年松在祝融峰。諲曰。不要上座答話。試說看。僧曰。忽憶少年曾覽照。十分光彩臉邊紅。即拂衣去。諲曰。弄巧成拙。僧請益首山答佛話。諲作偈曰。新婦騎驢阿家牽。誰后復(fù)誰先。張三與李四。拱手賀堯年。從上諸圣??偨匀?。起坐忪??沒兩般。有問又須向伊道。新婦騎驢阿家牽。乃又曰。雖然如此。猶未盡首山大意。進(jìn)曰。如何盡首山大意。諲曰。天長地久。日月齊明。又作偈曰。長安甚樂到人稀(千圣同源)。到者方知不是歸(方可較些子)。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猶是曹溪第二機(jī)(青霄有路)。郴州道俗。即山迎請。住王莽山。不赴。僧問。佛不違眾生之愿。為甚有請不赴。諲曰。莫錯怪老僧好。有偈曰。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眾生無不徹。諲德臘俱高。叢林尊仰之。如古趙州。同曰神鼎。閑書壁作偈曰。壽報七十六。千足與萬足。若問西來意。彼此莫相觸。何付囑。報你張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綠。歿時年八十馀。諲少年時。與耆宿數(shù)人。游湘中。一僧舉論宗乘。頗博敏。會野飯山店供辦。而僧論說不已。諲曰。上人言三界惟心萬法惟識。惟識惟心。眼聲耳色。何人之語。僧曰。法眼大師偈也。諲曰。其義如何。對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識故聲色摐然。諲曰。舌味是根境否。對曰是。諲以箸挾菜置口中。含胡而言。曰何謂相入耶。坐者相顧大驚。莫能加答。諲曰。路涂之樂。終未到家。見解入微。不名見道。參須實參。悟須實悟。閻羅大王。不怕多語。 贊曰。不欲爭虛氣于形跡之間。唯務(wù)收實效于言意之表者。憃叟論也。予觀神鼎。殆庶幾。無愧此言。得道時未壯。隱于南岳二十年。乃領(lǐng)住持事。又二十年。方開堂說法。然皆緣起于他。寔非己意。譬如夜月行空。任運而去至。于甘枯淡。以遂夙志。依林樾以終天年。可以追媲其師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洪諲者。
生扈氏。
襄水人。
自受首山印記。
隱衡岳三生藏。
有湘陰男子來游。
即師室見師。
氣貌閑靜。
一缽掛壁。
莫能親疏。
愛之忘去。
謂曰。
師寧甘長客于人。
亦欲住山乎。
家神鼎下鄰寺。
乃吾世植福之地。
久無住持者。
可俱往。
師笑曰。
喏。
乃以己馬馱師還。
十年始成叢席。
一朽床為說法座。
甘枯淡。
無倫比。
僧契嵩。
少時游焉。
師坐堂上受其展。
指庭下兩小甕。
詫曰汝來。
乃其時。
寺始有醬食矣。
明日將粥。
一力挾筐。
取物投僧缽中。
嵩睨上下。
有即呾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
出以觀。
皆碎餅餌。
問諸耆老。
曰。
此寺自來不煮粥。
脫有檀越請應(yīng)供。
諲次第撥僧赴之。
祝令??乾殘者。
歸納庫下。
碎焙之。
均而分俵。
以當(dāng)面也。
堂頭言汝來。
適丁其時。
良然。
嵩大驚止此。
已見諲老平生爾。
他具燈錄。
系曰。
頌古自汾陽始。
觀其頌布毛公案。
曰。
侍者初心慕勝緣。
辭師擬去學(xué)參禪。
鳥窠知是根機(jī)熟。
吹毛當(dāng)下獲心安。
與胡僧金錫光偈。
看他吐露。
終是作家。
真寔宗師一拈一舉。
皆從性中流出。
殊不以攢華疊錦為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