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喬松年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黃光彬(1812-1883),字允中,號質軒,連江縣青塘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鄉(xiāng)魁,次年連捷京闈,與李鴻章同科進士。歷任荊州石首、安徽英山、安徽廬江等縣令,多有政績。 黃光彬詩風端重質樸,清新淡雅,
維基
黃光彬,號質軒,福建連江縣青塘人。
同進士出身。
黃光彬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式丙午恩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聯(lián)捷張之萬榜三甲進士。
以即用知縣分發(fā)湖北。
咸豐元年(1851年),分校鄉(xiāng)試。
同年冬,補石首縣知縣。
其地瀕臨長江,堤防常被沖毀。
黃光彬到任后,籌資修筑江堤,保障人民。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攻入湖北,石首數(shù)次被圍,黃光彬率鄉(xiāng)勇抵抗,并請川軍助剿,確保縣城不失,并克復華容、監(jiān)利。
同治元年(1862年),經(jīng)安徽巡撫李續(xù)宜奏請調用,黃光彬攝英山縣事,任內繼續(xù)嚴堵太平軍及捻軍。
后曾國藩、喬松年又保奏留用,補廬江縣。
當時廬江方被清軍收復,百廢待興。
黃光彬任職五載,修建文廟,清理田課,處理各種善后事宜。
二十年間,黃光斌歷官兩省三縣。
去職之時,以剩馀俸祿購買書籍數(shù)十箱歸鄉(xiāng),主講鰲江書院八年,卒年七十三。
民國《連江縣志》有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六
釋昌濤,字靜涵,晚別蕖汀道人。
銅山劉氏子也。
父道遠,母曹氏,皆蘇之望族。
曾夢入大寺,八寶華嚴,天童鹿女,散花蓮沼,髣髴神光。
鼓浪池中,葩葉浮動,感而誕子。
故濤生稟夙慧。
幼好典籍,妙解聲韻,尤善鼓琴高山流水。
時有出塵之思,每寄情于詩畫。
一幅丹青,半江風雨,望之翛然。
顧性獨信佛,究心律論。
始披剃時,禮銅山吉祥庵達中長老,授《大品》、《維摩》。
堅持欽聽,六時無倦。
道光十年,始來京邑法源寺,依止信修律師。
信乃釋學津梁,幽燕冠冕 。
服勤左右,順時請業(yè)。
受具之后,志在博聞。
寺有普照法師者,本信弟子。
義府道宗,禪林雄伯。
高據(jù)首座,說經(jīng)硁硁。
濤乃從學,四棱著地,負帙淹留,專功九載,窮竟端源,統(tǒng)解玄微,宿齒晚秀,咸推翹楚。
會西闉廣濟寺,年久殘破,葺飾非易。
欲得清望,以振法雷,乃舉濤繼席。
丙午歲入主其寺。
以苦行嚴律,感諸檀那。
相國潘祖蔭,尚書喬松年,皆首自施舍,助盈補虧。
寒暑六易,功始告成。
輝生金碧,人有羨心。
咸豐二年,院事粗具。
群逆來觸,至不堪忍。
濤乃反心自照,頓悟煩惱菩提兩大俱空。
因作偈曰:“不求好,不學壞,東倒西傾皆自在。
無牽纏,無掛礙,何須著意逃禪外。
我心虛兮心常泰,一粒粟中見世界。
”且謂“華嚴五十三參,忽見我佛如來遍滿十方,清香異常,若非回向堅固則負佛矣。
”十年庚申,粵寇未平,外夷乘隙抵瑕,陳兵大沽。
京都震撼,四眾惶擾,紛紛逃匿。
濤獨晏然,薰修焚楮,默為國祝,終獲安謐。
同治六年,醇親王展謁西陵,暮還過寺,與鐘王孚王,偕訪止宿。
夜鐙寒?(山宵),對榻聯(lián)吟。
濤口占三章獻之,王俱能詩,即韻和歌,并見刻石。
話盡宵分,忽焉驚顧,若有所戚。
因言將為諸王,修福禳禍。
王亦唯唯,殊未介意。
俄而鐘王暴薨,方悟濤言有為,互相駭嘆。
詔濤入邸梵誦,乃設七日方等懺法。
邸中侍從,咸夢王來致謝,信仰尤篤。
八年己巳十月,奉命主席法源。
入院之辰,王公將迎。
車騎麈囂,闐咽門??。
濤益自下,受寵若驚。
于時禍亂初平,瘡痍未息。
愚氓貪勇,罔識義方。
法藉人弘,因欲傳化。
新侶侁侁,望風景附。
光緒四年戊寅,授僧錄司副印。
五年己卯三月,德宗方在髫齡,思瞻佛海。
車駕幸臨,賁然戾止。
濤方出定,率眾趨迓。
望塵合掌,天顏有喜。
十年甲申,轉僧錄司正印。
時宇內大寧,京邑學僧,來自荒遠,投誠請授,即為敷弘。
三十年中,傳戒者八,濟度千百馀人。
濤每躬處座端,橫經(jīng)陳說,莫不娓娓,聽受自是。
傳鐙不絕,于今多矣。
又念更歷艱苦,仗境起法,恐道猶未明,深滋愧悚。
因發(fā)愿啟篋,盡閱三藏。
用是兢業(yè),持以自強。
就緣講繹,儀軌華約,無不翹心。
故二時法會,必香汁灑地,熏爐引前。
去穢務嚴,欽若戒律。
每震鈴鼓,動盈萬指。
屯赴供舍,為儔罕匹。
是以善氣感通,成大功德。
武圣文昌,并啟祠宇。
清瑞文端公、文文忠公貲助尤多。
輪奐既閎,僧綱就緒。
頗厭煩塵,思契禪寂。
光緒九年癸未,乃付院事于徒海祥。
凈室悠然,專事貝藏。
手披目送,貌瘁神怡。
嘗自作《虛心圖記》,述其生平,名公巨卿,紛相題贈,百數(shù)十家,并刻諸石。
以光緒十九年癸巳,卒于寺寮。
壽七十有七,臘六十有三。
起塔柳村,表其清德。
全佑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4—1902 【介紹】: 清滿族人,吳福氏。
從楊露禪、健侯父子學太極拳小架,為旗營教習,在北京有盛名。
子鑒泉后從漢姓吳。
全佑父子所傳拳式有所變化,因而有太極吳氏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