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玄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1—594 【介紹】: 隋僧。魏郡人,俗姓王。少清敏,能隨機(jī)應(yīng)對。及長博通經(jīng)論。出家后,初住相州法藏寺,親執(zhí)勞役。文帝開皇初召入京師住真寂寺。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眾事諸法》等四十余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王氏。
魏郡人。
始其母無子。
禱于佛。
夢神人持送一兒。
即有孕。
及生姿性特異。
四歲路見牛車沒泥中。
力引挽。
破領(lǐng)流血。
莫能前行。
因悲淚其旁。
要待其脫乃去。
八歲入庠校。
秀慧獨發(fā)。
有書生問曰。
汝家何姓。
外家復(fù)何姓。
曰外家孫姓。
生偶戲之曰。
不姓飯而姓飧。
亦有說乎。
行應(yīng)聲以為飯除饑。
而不除渴。
飧則饑渴兼除。
是以姓孫。
而不姓飯也。
其隨機(jī)詭對。
皆此類。
每以恭敬精苦。
為輕慢懈怠。
諸病之藥。
故凡塔像。
必周行禮拜。
又于相州法藏寺舍戒。
執(zhí)勞受役。
道俗造門詰問者。
皆隨事直指。
莫不悉捐所業(yè)。
頂戴其言。
而師承之也。
開皇初奉詔入京。
仆射高穎。
別立院于真寂寺。
以延處之。
著對根起行三階集錄。
及東山所制諸文。
合四十馀卷。
以傳不朽。
置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弘善五寺。
以裨贊大教。
未幾疾篤。
猶請像入房正觀。
而卒于化度寺。
即十四年之正月四日也。
春秋五十有四。
越七日。
火葬于終南山之鴟鳴阜。
收燼骨。
得兩耳一穴中通之瑞。
建塔山麓。
逸民河?xùn)|裴玄證制文以銘其碑。
證本師行出家于化度寺。
當(dāng)行無恙時所著。
皆證筆也。
行亡而證反俗服。
生自制碑。
死乃鐫勒。
今至相寺北巖前。
三碑猶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釋信行。
姓王氏。
魏郡人。
其母久而無子。
就佛祈誠。
夢神擎兒告云。
我今持以相與。
寤已覺異常日。
因即有娠。
及行之生也性殊恒準(zhǔn)。
至年四歲路見牛車沒泥牽引。
因悲泣不止。
要轉(zhuǎn)乃離。
或值犢母分離或有侵欺之事。
生知平分不憙愛憎。
八歲既臨。
標(biāo)據(jù)清敏懁慧奇拔。
嘗有書生問曰。
爾今何姓。
外家何姓。
答曰。
此王彼孫。
生因調(diào)曰。
何不氏飯乃姓孫。
行應(yīng)聲曰。
飯能除饑不除渴。
孫能饑渴兩相除。
故氏孫而非飯也。
其隨機(jī)譎對。
皆此之類。
乃履道弘謶。
識悟倫通。
博涉經(jīng)論情理遐舉。
以時勘教以病驗人。
蘊獨見之明。
顯高蹈之跡。
先舊解義翻對不同。
未全聲聞兼揚菩薩。
而履涉言教附行為功。
且如據(jù)佛之宗。
敬無過習(xí)。
由見起慢怠即懷厭離。
便為邊地下賤之因。
今雖聞?wù)娓嫘臒o奉敬。
自知藥輕病重。
理加勤苦竭力治之。
所以隨遠(yuǎn)近處。
凡有影塔。
皆周行禮拜繞旋翹仰。
因為來世敬佛之習(xí)。
用斯一行通例馀業(yè)。
其克覈詳據(jù)率如此也。
后于相州法藏寺。
舍具足戒親執(zhí)勞役。
供諸悲敬禮通道俗。
單衣節(jié)食挺出時倫。
冬夏所擬偏過恒習(xí)。
故四遠(yuǎn)英達(dá)者皆造門而詰問之。
行隨事直陳曾無曲指。
諸聞信者莫不頂受其言。
通舍章疏從其化及。
稟為父師之禮也。
未拘之以法歲。
開皇之初被召入京。
仆射高穎。
邀延住真寂寺立院處之。
乃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山東所制眾事諸法。
合四十馀卷。
援引文據(jù)類敘顯然。
前后望風(fēng)翕成其聚。
又于京師置寺五所。
即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弘善等是也。
自爾馀寺贊承其度焉。
莫不六時禮旋乞食為業(yè)。
虔慕潔誠如不及也。
末病甚。
勉力佛堂日別觀像。
氣漸衰弱請像入房。
臥視至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即十四年正月四日也。
其月七日于化度寺。
送尸終南山鴟鳴之堆。
道俗號泣聲動京邑。
舍身收骨兩耳通焉。
樹塔立碑在于山足。
有居士逸民河?xùn)|裴玄證制文。
證本出家住于化度。
信行至止固又師之。
凡所著述皆委證筆。
末從俗服尚絕驕豪。
自結(jié)徒侶更立科網(wǎng)。
返道之賓同所擊贊。
生自制碑具陳己德。
死方鐫勒樹于塔所。
即至相寺北巖之前三碑峙列是也。
初信行勃興異跡。
時成致譏。
通論所詳未須甄別。
但奉行剋峭偏薄不倫。
至于佛宗亦萬衢之一術(shù)耳。
所著集記并引正文。
然其表題立名無定準(zhǔn)的。
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biāo)榜語事潛淪。
來哲儻詳幸知有據(jù)。
開皇末歲敕斷不行。
想同箴勖之也。
別有本傳流世。
見費節(jié)三寶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同州朝邑人。
裴玄證、李真、蔡靜皆通儒術(shù),該曉圖讖。
歷官徐州長史,年八十五卒。

人物簡介

簡介
即高麗太祖,字若天,新羅松岳郡(今朝鮮開城)人,生逢朝鮮半島“后三國”亂世,二十歲時投奔弓裔,率水陸軍隊攻城略地,成為弓裔麾下愛將,官至弓裔泰封政權(quán)的廣評侍中(首相)。
政開五年(918年)受“四騎將”(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推戴,取代弓裔,登上王位,國號高麗,年號天授。
天授十六年(933年)接受后唐冊封為“高麗國王”。
清泰二年(935年)合并新羅,清泰三年(936年)滅后百濟(jì),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清川江以南區(qū)域。
全唐文·卷一千
建字若天。松岳郡人。大順景福間。新羅政衰。弓裔據(jù)高句麗之地。國號泰封。建事裔為侍中。梁貞明四年。逐裔自立。后唐長興中冊為大義軍使特進(jìn)檢校太保使持節(jié)元菟州都督上柱國高麗王。晉天福六年加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開運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