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譚元春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玄宗開元十五年以狀元登進士第。歷官右武衛(wèi)錄事參軍。工詩。殷璠《河岳英靈集》選錄其作。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狀元。
官右武衛(wèi)錄事參軍。
事跡散見《國秀集》目錄、《唐詩紀事》卷二二。
殷璠選其詩5首入《河岳英靈集》,評曰:“嶷詩鮮凈有規(guī)矩。
”鐘惺、譚元春稱賞其《林園秋夜作》“清徹到底,不減高岑”(《唐詩歸》卷一四)。
全唐詩》存詩6首。
唐詩匯評
李嶷,生卒年不詳,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開元十五年(727),舉進士第一。終官右武衛(wèi)錄事參軍。殷璠《河岳英靈集》選錄嶷詩五首,《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嶷詩鮮凈有規(guī)矩,其《少年行》三首,詞雖不多、翩翩然佚氣在目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4—1624 【介紹】: 明湖廣竟陵人,字伯敬,號退谷。
萬歷三十八年進士。
授行人,歷官南京禮部主事。
租秦淮水閣讀史,記其心得為《史懷》。
官至福建提學僉事。
其詩矯袁宏道輩浮淺之風,幽深孤峭流于镵削。
與同里譚元春評選《唐詩歸》、《古詩歸》,以此得大名,時稱“竟陵體”。
晚逃于禪。
另有《詩合考》、《毛詩解》、《鐘評左傳》、《隱秀軒集》、《名媛詩歸》、《宋文歸》、《周文歸》。
滄海遺珠
鐘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人,萬歷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
譚元春同為竟陵派代表,追求幽深孤峭之文風,而不免流于冷僻苦澀。
著有《隱秀軒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伯敬,竟陵人。萬歷庚戌進士,授行人,升工部主事,改南禮部祠祭主事,歷儀制郎中,出為福建提學僉事,有《隱秀軒集》。
維基
鐘惺(1574年8月25日—1625年7月24日),字伯敬,號退公、退谷、退庵,又號晚知居士,湖廣沔陽州景陵縣皂市(今湖北省天門市皂市鎮(zhèn))人,祖籍江西吉安府永豐縣,明末文學家、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湖廣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式庚戌科會試第十七名,三甲第八名進士。吏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四十三年任貴州鄉(xiāng)試主考官,四十四年授刑部主事,四十六年改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改任南京禮部主事,進南京禮部郎中。升福建按察使司僉事,提督學政。天啟三年(1623年)因丁父憂而辭官歸鄉(xiāng),后遁入寺院,不久便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3—1646 【介紹】: 明江西東鄉(xiāng)人,字千子。
萬歷末與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以興起斯文、改變八股文文風為己任,刻四人所作行于世。
世人翕然歸之。
天啟四年舉人。
對策有譏刺魏忠賢語,罰停三科。
崇禎初會試不第,而文名日盛。
晚明文風,先宗王世貞、李攀龍;后則鐘惺、譚元春之學大熾。
南英均詆之不遺余力。
南明隆武帝授兵部主事,改御史,卒于延平。
有《天傭子集》、《艾千子全稿》。

人物簡介

維基
譚元禮(17世紀—1634年),字服膺,號柘皋,湖廣承天府沔陽州景陵縣籍,江西吉安府安??h人。
譚元禮是天啟七年湖廣鄉(xiāng)試解元譚元春之弟,崇禎三年(1630年)中舉人,四年(1631年)聯(lián)捷進士,兄譚元方登同年副榜。
通政司觀政,授德清知縣;任內(nèi)清廉,有「官瘦民肥」的聲譽,朝廷升他為戶部主事,但未抵任就已經(jīng)去世。
他在家孝友兄弟,互相勸勉,也不隨波逐流,舉業(yè)有自己獨特見解,能發(fā)揮五經(jīng)精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0—1663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吳縣人,字元嘆。
明諸生。
隱居,工詩。
譚友夏書其門為“落木庵”。
淡于榮利,篤于交友。
晚年常與靈巖高僧相往來。
有《謚簫堂》、《染香庵》等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五
徐波,字元嘆,吳縣人。有《浪齋新舊詩》。
清詩別裁集
字元嘆,江南吳縣人?!鹪獓@少年任俠,后工詩,之楚中,交竟陵鐘、譚二公,晚歸老落木庵,以枯禪終。生平詩近鐘、譚體。牧齋痛貶鐘、譚,而于元嘆獨許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麻城人,字同人。崇禎七年進士,官吳縣知縣。有《名物考》。又與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同人,麻城人。崇禎甲戌進士,除知吳縣未上卒
維基
劉侗(約1593年—1637年),字同人,號格庵,湖廣麻城縣(今屬湖北省)人,晚明散文家。
劉侗早有文名,當生員時因「文奇」,而被人參奏,與譚元春、何閎中一起被降等。
崇禎七年(1634年)考中甲戌科進士。
任吳縣知縣,于赴任途中病逝。
他是明末「竟陵派」其中一個重要的作家,主張追求性靈。
其文筆風格「幽深孤峭」,不免流于艱澀。

人物簡介

陳仁德詩詞鈔
陳仁德,重慶市忠縣人,一九五二年生,少小失學,在社會底層當過農(nóng)民、工人、業(yè)務員等,后來畢業(yè)于四川大學,先后任《重慶商報》《重慶青年報》等多家媒體記者編輯主編等,喜文學,發(fā)表各類作品百萬字以上,有專著《吾鄉(xiāng)吾土》《白居易在忠州》《陳仁德詩詞鈔》《云氣軒吟稿》等數(shù)種,現(xiàn)為中鎮(zhèn)詩社社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重慶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四川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重慶詩詞》執(zhí)行主編、《巴渝詩詞》主編。
陳仁德詩詞鈔·序
作者:熊盛元 忠州陳兄仁德,世家子也。
其曾祖虔安公學究天人,筆參造化,所為之詩,骨格堅蒼,如“太息中原萬派波,星霜馳逐易蹉跎。
田間夥計騫鴻鵠,馬上雄威噴鬼魔。
滄海橫流魚鱉禍,綠林隨處虎狼多。
吾生不幸膺時變,痛哭乾坤喚奈何” (《庚申和李峙青感世八首》之一),至今讀之,猶令人感嘆歔欷。
其祖父德甫公熟諳地方文獻,抗戰(zhàn)期間,曾撰《忠縣志》,凡九十萬言,鄉(xiāng)人奉為寶典。
其先考懋智公亦耽文史,著述等身。
仁德兄幼承家學,于書無所不窺,尤愛詩詞,雖食不果腹,衣難蔽肘,而家中猶弦歌不絕。
《憶昔》詩云:“憶昔少年時,終歲愁衣食。
果腹一何難,節(jié)儉到顆粒。
窮骨已伶仃,況乃血統(tǒng)黑。
屈辱如影隨,憂患皆遍歷。
所幸一家親,風雨共朝夕。
雖云歲月艱,闔家有喜色。
阿父弄長簫,如訴復如泣。
阿母時一歌,悠悠吐胸臆。
馀韻繞屋梁,溫馨生蓬壁。
暫忘天地間,滔滔正博弈。
此中有至情,他人恐未必。
百年指一彈,光陰去無跡。
吾父歸道山,吾亦老境逼。
中夜憶當年,能不起嘆息。
”盥誦再四,嘆息不已。
轉覺虔安公“吾生不幸膺時變,痛哭乾坤喚奈何”之句,似為讖語,蓋天以百兇成就一詩人,幸耶不幸,吾難遽斷,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中夜憶當年,能不起嘆息”,仁德兄此句雖從曹子建“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點化而來,而實蘊阮嗣宗“月明星稀,天高氣寒。
嘯歌傷懷,獨寐寤言。
臨觴拊膺,對食忘餐。
世無萱草,令我哀嘆”之悲慨。
明人譚友夏曰:“夫嘆之于詩,亦不遠矣,何難即興而為詩乎?
嘗有一言數(shù)語,真篤凄婉,如猿之必嘯而后已者,非僅系乎才也。
”(《秋閨夢戍詩序》)允哉斯語!
竊以為,仁德兄詩詞亦大抵因“嘆”而成者也。
“布衣莫起風塵嘆,不信雄雞久不鳴”(《夢回》), 此少時夢回欹枕而嘆也;“投筆種瓜種豆,燃天火,焚盡文章。
仰天嘆,茫茫百感,前路細思量”(《滿庭芳 重到水坪》),此歷經(jīng)磨劫,瞻念前途之嘆也;“茫茫千古同一嘆,黃鐘為賤瓦釜驕”(《醉歌》),此中歲懷才不遇之嘆也;“近日幾家嘆失盜,有時一夜數(shù)驚魂”(《黃昏得句》),此老來感傷憂懼之嘆也……尤可貴者,仁德兄非僅為個人身世而嘆,且深受白樂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影響,心系蒼生,為國而憂也。
蓋白傅曾任忠州刺史,而仁德兄又曾著《白居易在忠州》一書,對香山之詩爛熟于胸也。
《世態(tài)雜詠十三首》《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四首》、《乞女行》、《古風四首》、《重慶大轟炸》、《文革四十年祭》、《汶川大地震歌》等篇什,皆得白氏“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精髓,不惟關乎國運,裨補時闕,且格高境遠,響切聲沉,允稱佳構。
余最賞其《與成都自貢諸詩友茗飲重慶敘舊茶樓,樓即陪都空軍俱樂部舊址,憑窗俯看當日珊瑚壩機場,已荒草叢生矣,啟宇兄詩先成,謹賡原韻》一律: 陪都事往逐波流,江畔空馀舊閣樓。
春夢金陵成痛史,夕陽字水動新愁。
偶分險韻歌三疊,且對高朋醉一甌。
說與路人渾不識,當時冠蓋滿渝州。
此詩興象高遠,悲慨無端,“春夢”一聯(lián),融今昔于一體,較樂天“強來便住無禁老,暗去難留不奈春”嘆惋尤深。
“偶分”二句,轉寫詩友逸興遄飛,筆致?lián)P起,令人憂愁盡去,鄙吝都銷。
尾聯(lián)則情緒忽跌,欲吐還吞,咽難狀之情于喉間,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反觀頸聯(lián),能無香山“莫辭數(shù)數(shù)醉東樓,除醉無因破得愁”之嘆乎?
如此高詠,堪稱神妙,樂天所謂“在在處處,應當有靈物護之”(《劉白唱和集解》)是也。
“老來漸與世無爭,一片詩心見性情。
留得琴書隨夢在,綴成章句讓人評。
可能隔代論功罪,應許他年定濁清。
又是空山新雨后,桂香月影入簾輕”,此仁德兄秋夜之吟也,其真情高抱,信念操守,悉見于斯。
憶客歲初夏,嘗與仁德兄同游康巴,澗底尋幽,品林泉之趣;吟邊抵掌,論今古之詩。
談及時風之頹,誦定盦“頹波難挽挽頹心”之句,不禁拊膺太息。
當此郁悶之時,嫂夫人小麗女史引吭高歌,同游諸子無不側耳傾聽,恍覺身置混茫之前,渾忘今世何世也!
歲月不居,倏已經(jīng)年,俊游情景,縈夢牽懷。
承仁德兄不棄,囑為其《詩詞鈔》作序,遂草草書此,以酬高誼。
仁德詩云:“古誼常如陳酒品,好書須作美人看”,真于我心有戚戚焉。
料天下讀此書者,亦必心同此感也。
是為序。
二0一0年元月三十日,歲次己丑嘉平,盛元草于洪州青山湖畔
陳仁德詩詞鈔·跋
作者:馬斗全 予不擅詩而雅好之,尤喜與詩人游。忠縣仁德先生,先聞其名而尋讀其詩,數(shù)載后方得識其人。一見而愛之如故者,人如其詩也。 仁德美風姿而多才,善為文,詩擅律、絕、古風,詞長短調(diào)俱能,所謂各體俱備。所作多佳,頗見氣勢與功力。觀其詩、其句、其典,知多讀古人書,非時下一般文人可比者。予尤愛其中絕句與小令,以其形制短小而最能見詩家之才氣也。 蓋詩為人世間最美好之物,以故素有“風雅”、“雅聲”之稱,而最能醫(yī)俗。自古詩為心聲,最具真實與真情,故得感人。惜千載相傳之風習,不幸而遇美好與真實皆遭顛覆之今世。無病呻吟與矯情假話之作,充斥詩壇。著意雕琢、了無真情者,亦時時可見,可不嘆哉!此皆忘詩道乃至不知詩為何物者也。事實而情真乃詩道與人品所必須,于今尤應珍重之。此道喜存于仁德詩中。仁德性情中人,血性男兒,善飲,可見其豪。詩多憂國憂民之作,慷慨激昂,正所謂沉郁渾厚,而勝雕章繪句者多矣。如此之詩人,能不令人愛乎?如此之詩,能不感人乎?最感人者,是其情懷。故其紀事抒感之作尤可珍視。詩能如此,方為真詩人,亦可證國家不幸詩家幸。諸多曾見之好詩,集中未鈔,殊令人惜。雖如此,集中之真情高妙之作,亦足以感慰愛詩者心目矣。 白樂天處詩風最盛之唐時,尚云“人間要好詩”,則今日于好詩之期待,更何其迫切也。要好詩,則先須頗具才氣與真性情之詩人,仁德乃其一也。 馬斗全庚寅春分日于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