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董仲舒

相關(guān)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漢燕人。
治《》、《》。
文帝時,任博士。
景帝時,為常山王劉舜太傅。
武帝時,嬰與董仲舒論于帝前,仲舒不能屈。
推詩人之意,著《韓詩內(nèi)傳》、《韓詩外傳》,與《齊詩》、《魯詩》有異。
南宋以后,僅存《外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漢溫人。
董仲舒弟子。
官丞相長史,嘗持節(jié)決淮南獄。
遼東高廟災(zāi),仲舒居家推說其意,主父偃竊其書奏之。
武帝以示諸儒。
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下仲舒吏,當(dāng)死,詔赦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156—前87 【介紹】: 即劉徹。
西漢皇帝。
景帝中子。
在位期間,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分地與子弟為侯,削弱諸侯國勢力。
設(shè)十三刺史部以加強控制。
征收商賈車船稅,行“告緡令”,征收商賈資產(chǎn)稅,以抑制富商。
采桑弘羊議,實行冶鐵、煮鹽、鑄錢官賣。
設(shè)平準(zhǔn)官、均輸官,官營貿(mào)易與運輸。
行“代田法”,興修水利,移民屯田,發(fā)展農(nóng)業(yè)。
遣張騫通西域,派唐蒙至夜郎,建立西南七郡。
又遣衛(wèi)青、霍去病進擊匈奴,保障北方。
董仲舒策,“獨尊儒術(shù)”,兼用法術(shù)刑名,強化封建統(tǒng)治。
行封禪,求神仙,大興土木,徭役繁重,以至農(nóng)民流亡,天漢二年,關(guān)東農(nóng)民紛紛起事,歷經(jīng)數(shù)年。
自建元至后元曾改年號十一次,為帝王有年號之始。
在位五十四年。
全漢文·卷三
帝諱徹,景帝中子。四年封膠東王,七年立為皇太子,后三年正月即位。改元十一: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在位五十四年,謚曰孝武皇帝,廟號世宗,有集二卷。
江公 朝代:西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漢山陽瑕丘人。
從魯申公受《榖梁春秋》及《》,盡傳其學(xué)。
武帝時,與董仲舒并稱于時。
但訥于口,辭令不如仲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漢趙人,字子贛。
少以善格五(博戲名)召待詔。
武帝時,奉詔從董仲舒學(xué)《春秋》,高才通明,遷侍中中郎,坐法免。
后召為郎,拜東郡都尉。
征入為光祿大夫侍中。
丞相公孫弘請禁民不得挾弓弩。
帝下其議。
壽王上書奏無益,弘屈服。
后坐事被殺。
善辭賦。
今僅存文兩篇。
全漢文·卷二十七
壽王字子贛,趙人。武帝時待詔,遷侍中中郎,坐法免,復(fù)召為郎,拜東郡都尉,入為光祿大夫侍中,后坐事誅。有集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漢人。
受《谷梁春秋》及《》于魯申公。
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并。
帝使與仲舒議,江公訥于口,不如仲舒
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xué),集比其義,卒用仲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漢東平人。
董仲舒,受《公羊春秋》。
仲舒弟子顯達者多,惟嬴公守學(xué)不失師法。
昭帝時,為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國眭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79 【介紹】: 東漢扶風(fēng)茂陵人。
明帝之后。
馬援女。
光武建武二十八年選入太子劉莊宮,時年十三。
善事陰皇后。
明帝即位,為貴人。
無子,撫養(yǎng)皇子劉烜。
永平三年為皇后。
謙恭節(jié)儉,不事娛游。
能誦《》,好讀《春秋》、《楚辭》,尤善《周官》、《董仲舒書》,德冠后宮。
及帝崩,自撰《顯宗起居注》。
章帝即位尊后為皇太后。
帝欲封諸舅爵,后不許。
卒謚德。
全后漢文·卷九
后,扶風(fēng)茂陵人,伏波將軍援之小女。建武末選入太子宮。明帝即位,以為貴人。永平三年,立為皇后。章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渤海阜城人,字孔昭。
習(xí)三《》、《春秋》,俱通大義。
舉秀才,考策不第,乃恨不學(xué)屬文,制《六合賦》以呈魏收,收謂其愚。
又撰《高才不遇傳》。
孝昭帝時,自謂“董仲舒、公孫弘可以出矣”,頻上書,多非世要,終不見采。
后主天統(tǒng)中卒,年五十二。
有《金箱璧言》,已佚。
全北齊文·卷八
晝字孔昭,渤海阜城人,舉秀才不第,有《高才不遇傳》四卷,《劉子》十卷。(案:《劉子》,《隋志》不著錄,《唐志》作劉協(xié)撰,晁公武、陳振孫、王應(yīng)麟并云劉晝撰。)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莫知其何人。
每見之于益州。
夜宿凈德寺。
晝則懸笠路旁。
坐其下看經(jīng)。
人之往來者。
未嘗要呼使之施。
或擲錢笠中。
亦不為祝愿。
然所處靜僻。
雖日有所獲。
復(fù)幾何。
敬信者。
過而謂之曰。
城西固城地之阛阓者。
舍彼而就此何哉。
富即答曰。
得一錢兩錢足矣。
何以多為。
陵州刺史趙仲舒。
素酷吏。
聞而往試之。
騎過其前。
佯墜錢一貫于地。
不顧竟去。
富看經(jīng)自若。
去稍遠。
仲舒令人返求其所墜錢。
富亦略不問。
仲舒遽自返。
而扣富曰。
汝見我墜錢地上乎。
曰見。
曰錢今何在。
曰見一人取去。
曰汝終日此坐。
莫能得一錢。
偶有貫錢。
可取。
不取而聽他人取之。
則汝用心何如。
曰我無是物。
又惡敢妄認哉。
仲舒曰。
汝身上袈裟。
予我。
得否。
富隨疊而與之。
且曰。
公能持去。
將復(fù)有施者。
可謂得失一致。
仲舒下馬。
禮謝曰。
弟子家世仕周。
逮茲三代矣。
而所見僧。
不啻千萬。
然少不貪者。
聞名故謁。
非有他也。
請往陵州供養(yǎng)。
富曰。
甚善。
愿公慈恕政治。
以安百姓。
則所以施貧道者多矣。
尚奚待夫四事哉。
仲舒嘆息辭去。
富亦尋遁。
后益州人蘇相者。
遇之揚州。
其顏貌常如年五十者。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富上者。
莫測何人。
恒依益州凈德寺宿。
埋一大笠在路。
晝?nèi)兆伦x經(jīng)。
人雖去來不喚令施。
有擲錢者亦不咒愿。
每于靜路不入鬧中。
狀如五十。
雖在多年過無所獲。
有信心者曰。
城西城北人稠施多。
在此何為。
答曰。
一錢兩錢足養(yǎng)身命。
復(fù)用多為陵州刺史趙仲舒者。
三代之酷吏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直過。
佯墮貫錢。
富但讀經(jīng)。
目未曾顧。
去遠舒令取錢。
富亦不顧。
舒乃返來曰。
爾見我錢墮地以不。
曰見。
問曰。
錢今何在。
曰見一人拾將去。
曰。
爾終日在路唯乞一錢。
豈有貫錢在地。
而不取者。
見人將去。
何不止之。
答曰。
非貧道物。
何為浪認。
仲舒曰。
我欲須爾身上袈裟。
富曰。
欲相試耳。
公能將去。
復(fù)有與者。
可謂得失一種。
即疊授與。
仲舒下馬禮謝曰。
弟子周朝人。
官歷三代。
大與眾僧往還。
少不貪者。
聞名故謁。
本非惡意。
請往陵州。
富曰大善。
然貧道廣欲結(jié)緣愿公助國安撫。
即是長相見受供養(yǎng)也。
舒辭嘆曰。
毛中有人不可輕慢。
爾后不見。
益州人薊相者。
從揚州還見之。
亦埋笠路側(cè)。
顏狀如常。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莫測何人。
恒依凈德寺宿。
埋一大笠在路。
晝?nèi)兆伦x經(jīng)。
人雖去來。
不喚令施。
有擲錢者。
亦不咒愿。
每手靜路。
不入鬧中。
狀如五十。
雖在多年。
過無所獲。
有信心者曰。
城西城北。
人稠施多。
在此何為。
答曰。
一錢兩錢。
足養(yǎng)身命。
復(fù)用多為。
陵州刺史趙仲舒者。
三代之酷史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直過。
佯墮貫錢。
富但讀經(jīng)。
目未曾顧。
去遠。
舒令取錢。
富亦不顧。
舒乃返來曰。
你見我錢墮地不。
曰見。
問曰。
錢今何在。
曰見一人拾將去。
曰。
你終日在路。
惟乞一錢。
豈有貫錢在地而不取者。
見人將去。
何不止之。
答曰。
非貧道物。
何為浪認。
仲舒曰。
我欲須你身上袈裟。
富曰。
欲相試耳。
公能將去。
復(fù)有與者。
可謂得失一種。
即疊授與。
仲舒下馬禮謝曰。
弟子周朝人。
官歷三代。
與眾僧往還。
少不貪者。
聞名故謁。
本非惡意。
請往陵州。
富曰。
大善。
然貧道廣欲結(jié)緣。
愿公助國安撫。
即是長相見受供養(yǎng)也。
舒辭嘆曰。
此人不可輕慢。
爾后不見。
益州人薊相者。
從楊州還見之。
亦埋笠路側(cè)。
顏狀如常。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